内陆地区工业发展的开放道路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陆论文,工业发展论文,道路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工业的发展与规模扩大根源于市场规模的扩大[①]。工业发展在技术等诸方面的要求都依从于市场的要求。一个地区工业发展的方向与道路问题实质上是在自身特有条件下的市场及其进入途径选择的问题。内陆地区工业与沿海地区工业有着巨大的客观条件和资源禀赋差异,但也同样面临着服务于国内和(或)国际市场的不同方向与道路选择。
国际市场上实现的是国际经济循环,国内市场上完成的主要是国内的区际经济循环。前者包含着后者,并且比后者的需求种类更多,市场容量更大。内陆地区资源丰富,各地区不同程度地拥有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工业面临的市场狭窄,生产力发展受到制约。内陆地区工业只有在空间广阔的国际市场上才能使生产力得以最高限度的发挥。然而,内陆地区工业与国内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国内市场的进入障碍低,安全性高,交易费用低廉,收效迅速。显然,内陆地区工业同时受到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吸引,因而其发展可以有三种不同方向与道路选择:1.建立外向型工业,走国际化道路;2.发展内需型工业,立足于国内市场;3.创建开放型工业,走一条内外相结合道路。
一、内陆地区工业发展的泛外向化道路
毋庸赘言,内陆地区工业要获得迅速发展必须放弃封闭的内向型发展模式,这一点已被实践所证明。而要选择什么样的开放和外向化的道路则最终取决于所在地区和工业自身的客观条件。
工业的外向化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狭义或严格的外向化,即工业的国际化。它是指工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是直接为外国或国际市场生产的,并通过出口贸易完成其交换。另一种是广义外向化,即泛外向化。它是指工业的服务对象不仅是国际市场,同时也包括本地区以外的国内市场。产品的交换是通过内外贸易共同完成的。
不同的工业外向化适用于不同条件的工业。狭义的工业外向化适用于地处沿海、沿边拥有国际货运直达口岸,对外贸易运输距离短,信息传播速度快,交通便捷和基础设施条件优越地区的工业。内陆地区对外贸易运输距离长,缺少国际货运直达口岸;由于运输工具技术和成本的原因,运输量也大大受到限制;同时,内陆地区的基础设施薄弱,信息闭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客观条件的不同决定了内陆地区工业外向化在市场、产业、技术、产品和推进方式等方面的选择与沿海地区的差别。
生产力发展客观上要求工业走向国际市场,最终实现外向化,但由于内陆地区工业总体水平低下,在短期内无力克服和消化对外贸易过程中由于距离遥远而带来较高的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以使工业产品大幅度地进入国际市场,广泛参与竞争。因此,内陆地区工业不能选择在近期内一步实现严格外向化的道路。
与国际市场条件不同,内陆地区工业在周边地区和交通沿线的国内市场范围广、容量大,而且运输距离短,信息传递快,障碍与壁垒少,进入相对容易。无论在技术还是成本方面,在这些市场上比国际市场更具适应性和竞争力,并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而内陆地区工业在国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优势,同时,内陆地区工业不只是单方面地向周边市场输出产品,而且还要从那里获取资金和资源。因此它既不能因为外向化忽视和放弃国内周边市场的需求,也不能缺乏和失去这些市场的支持。
国内周边市场不仅是内陆地区工业生存和立足的基础,也是其实现外向化的条件和依托。无论工业在未来的外向程度如何,地处内陆这一客观条件决定了它不能也不可能割断与国内周边市场深厚而广泛的联系。与国内市场存在着密切联系是内陆地区工业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内陆地区工业不可能建设成为脱离国内基础的“飞地”外向型工业,而只能区际化和国际化并举,走泛外向化道路,建立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开放型工业。本文以下内容中所提及的外向化如未加特殊说明,则是指泛外向化。
二、“外为先导,内为基础;以外促内,以内保外”的产业发展模式
工业发展的外向化道路和方向一经确定,进一步的任务则是深入工业内部,从产业、技术、产品和推进方式等方面探讨外向化的实现途径。
为了阐明产业发展问题,首先需要按对工业发展作用不同的标准对产业进行分类。工业中的现有产业可以分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主导产业和一般产业。支柱产业是拥有国际上的中间技术,目前已经在国内拥有较大的市场,在本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收益丰厚,能为本地区工业发展提供主要的生产要素或资金支持。它们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先导产业通常已经拥有或即将拥有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制造技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目前和近期不一定很高,但不久的将来在国内和国际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先导产业代表本地区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主导产业兼备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特征,它同时拥有代表国际水平的先进技术和中间技术,产品既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的占有率,同时也已打入国际市场。它既是本地区工业发展的基础,也代表着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此外,则是一般产业。
按照主要服务对象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工业分成内需型和外向型两类产业。外向型产业的产品主要出口国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一般来说,它必须拥有代表国际水平的先进技术,并在不远的将来能够获得一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立足于国际市场。显然,这种使命和目标只有先导或主导产业才能承担和完成。因此,外向型产业必然是具有先导性的产业,它必须在先导或主导产业中选择。外向型产业不仅只是以国际市场为主攻目标,而且还代表地区工业的发展方向,发挥着结构转换和引导发展的重大作用。外向型产业进入国际市场,可以成为内陆地区工业的一个对外窗口,为整个工业进行广泛的国际经济流打开通道。随着外向型产业发展的规模扩大,内陆地区工业的高科技化和外向化水平随之提高,结构逐渐转换。一旦外向型产业中的多数先导产业都发展成为主导产业,工业的内需与外向结构将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内需型产业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与国内周边地区进行广泛的经济交流,为整个工业发展提供生产要素和资金支持。内需型产业与支柱产业具有基本相同的性质与特征。支柱产业是内需型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内需型产业对整个工业发展的支持作用主要依靠支柱产业来实现。支柱产业不但能够保障内需型产业的发展,而且能够为外向型产业提供资源和资金,为其进入和立足国际市场创造物质条件。以支柱产业为主的内需型产业是外向型产业发展的基础。
内需型和外向型产业在工业发展中不同的作用和地位决定了“外为先导,内为基础;以外促内,以内保外”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外向型产业先行进入国际市场吸引技术、资金,促进内需型产业扩大进口替代,巩固和拓展国内市场。内需型产业的实力增强,又进一步为发展新技术和扩大出口创造条件,巩固和提高外向型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从而形成两类产业互相促进,共同增长的良性循环。在以下的讨论中我们将会说明,通过企业一体模式的规模扩张,内需型和外向型产业会同时在一个大企业内部产生,并在企业内部实现上述发展模式。
三、“外高内中”、“外轻内重”的技术和产品发展模式
虽然在理论上可以把工业划分成内需和外向两种不同类型的产业,但实际当中并不存在纯粹的内需或外向型产业。每一类产业都不能绝对完全地实行内需化或国际化,而需要根据不同产业的自身条件来确定技术和产品发展模式。
按照“诱致性技术创新”原理[②],一个地区的工业发展需适应本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客观条件,充分发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替代相对稀缺的要素,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对于国际市场,由于距离遥远和产品技术水平高,必须选择产业中体积小、重量轻、技术水平高、成本低的产品进入。这样既可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高技术要求,也可以克服因空间距离遥远带来较高的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使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对于国内市场,由于运输距离短,信息沟通便捷,产品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可以相对地选择体积较大,成本和技术水平适中的重型产品作为主要产品,以发挥内陆地区的资源优势。选择高技术轻型产品主要向国际市场推进,实行高级进口替代(向国内市场提供高技术的消费品和资本品)和高级出口替代(向国际市场提供高技术的消费品和资本品)。选择中间技术水平的相对重型产品主要保持和拓展国内市场,实行进口替代(替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即在技术和产品上采取“外高内中”和“外轻内重”的发展模式。
当然,重型与轻型两类产品对于两个市场并不能截然分割。虽然高科技型产品的主攻目标是国际市场,只要在效益上可行,也可适当满足国内市场需要。采用中间技术的重型产品,虽然主要面对国内市场,只要具有一定效益,也可以进入国际市场。需要指出的是,高中技术、轻重产品以及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举,在发展上是相辅相成的,在外向化的方向上是完全一致的。
四、以企业为基点的工业外向化的推进方式
工业外向化存在两种推进方式。一种是以产业为基点,促使不同市场服务方向产业之间互相协调,推进工业外向化。这种方式在产业间是无法直接实现的。首先,它主要依靠政府运用体制、政策和经济手段加以实施和保证。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作为一种中间媒介,对不同产业的资源进行配置,但这种配置的行为不是无代价的,它需要付出相当大的管理交易成本。其次,以产业为基点的推进方式,是一种分散推进方式。它可能导致有限的资源在所扶持产业中的各企业分散使用,降低资源的利用效率。
外向化战略的推进最终要落实到企业层面上。实现某一产业的外向化,实际上就是选择在组成该产业的主要企业中推行外向化。这就产生了以企业为基点的外向化推进方式。这种推进方式是直接选择主导业中有条件的大型企业推进外向化,这类企业通常具有双向性,一方面它拥有较高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生产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同时又与国际市场存在密切的联系,并且拥有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在推行外向化方面,它具有比其它企业更为优越的条件。在这类企业推行外向化,可以大大减少来自外部的资源配置的中间环节,实行内部协调,直接在企业内部按照“外为先导,内为基础;以外促内,以内保外”的战略配置资源,从而降低资源配置成本。
因而,以企业为基点的推进方式是一种集约型的推进方式,它比以产业为基点的推进方式在经济上更加节约和有效。当然,这类企业并不能完全脱离政府的帮助和扶持。但来自政府的资源和政策方面扶持,在这里使用得会更加集中和有效。这种方式意味着内陆地区工业今后将不应再主要依靠专项投资发展新产业,而是鼓励和帮助大企业进行多元化跨产业的规模化经营,促使新产业在现有大企业里衍生。推行新兴产业的企业内生化。这是推行规模化战略、实现工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转变的一条根本途径。它既符合内陆地区的资金和资源条件,也有利于现有企业资产存量更加有效地利用,尤其适合于内陆地区工业。
五、以科技为先导是内陆地区工业外向化的根本途径
以科技为先导是实现工业外向化的客观要求。现代工业竞争本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是开拓国际市场和扩大国内市场的最重要手段,是决定工业竞争成败的最根本因素。内陆地区工业只有在科技上达到领先水平,才有可能克服地处内陆带来的劣势,消除与沿海地区工业的差距,获得跳跃性发展。因此,以科技为先导推动工业的外向化,是内陆地区工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希望所在。
科技实力雄厚意味着生产力发展具有强大和持久的动力。内陆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工业科技资源(如陕西)。但是这种资源作用的充分发挥和利用并不是依靠科技本身就能自然而然实现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保证,科学技术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和处于蕴藏状态的资源。更重要的是,科技资源具有不同于自然资源的再生性,其再生过程具有马太效应。即科技资源的再生和发展与其被利用的程度成正比。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资源被利用的越充分,新生资源成长就越快,科技资源就越丰富。相反,一个地区的科技成果利用程度越低,资源的生长就会受到压抑,进而就会发生资源流失(如人才、成果和机构的转移),甚至出现资源萎缩(从事科研的人员和机构减少)。
按照科技生产力发展的这一规律,如果现有的科技资源长期得不到充分利用,就会发生退化和萎缩。科技资源的流失将使工业发展失去动力,并会对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发挥科技生产力的推动和先导作用,不仅是内陆地区工业发展的要求,也是科技生产力自身发展的要求。因此内陆地区必须打破长期以来工业与科技相互隔离的状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符合自身条件的工业与科技相结合的体制,把科技资源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的工业竞争优势,推动开放型工业和科技生产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