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素养与民族文化软实力&访著名文化学者章以武教授_炎黄文化论文

民族素养与民族文化软实力&访著名文化学者章以武教授_炎黄文化论文

国民素养与国家文化软实力——专访著名文化学者张颐武教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论文,素养论文,专访论文,国民论文,学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自信自觉和自强,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对于提高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的中国却依然是一个经济顺差、文化逆差的大国。单从国民素质而言,世界范围内,中国人的国际形象就不够好。在国外,我们常能看到提醒人们“不要随地吐痰”“不要大声喧哗”的告示牌上,大都有汉语。而在国内,近一段时间,各地接连出现数起因“踩踏座椅取行李”“地铁抢座”等不文明行为而导致的治安案件甚至刑事案件。央视也集中报导了国人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比如不自觉排队,在公共场所吸烟,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破坏景区环境等等。很多人觉得文明是小事,不值得上纲上线,形成了一种从众的无意识状态。但是,当种种不文明的行为被“集结”起来,被放大的就是丑陋的城市整体形象,乃至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围绕国民素养与文化软实力的问题,我们专访了张颐武教授。

记者:对于当前与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不相称、不协调的不文明行为的集中出现,您怎么看?

张:我想,对当前国民素养暴露出的某些问题,一定要把它放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去评判。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关系本位的社会,人们以血缘关系为基点进一步泛化和扩展到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其他人际交往当中,形成一种人伦关系的信任,这种信任模式具有极强的整合力和约束力。当现代化来临,人们走出乡村,人际关系不断扩展,乡土中国衍生出的熟人模式受到了挑战,但其约束力还继续发挥作用,因为在由传统农业时代向计划经济年代的转变过程中,“单位制”起到重要的缓冲作用。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的现代化国家,建国后“单位制”的出现使得在国家与社会的力量对比中一直都是国家强而社会弱。在这种模式下,个体依然处在熟人社会模式中,个体所受到的熟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的约束依然很大,人们做出不文明行为的成本比较大。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单位人”变成“社会人”,整个社会开始陌生化,尤其是信息化进程推进,互联网深刻影响现实生活,熟人社会变成陌生人社会,被抛进陌生社会的人们开始一种匿名化的生存方式,人们行为的随意性、破坏性也随之放大。

而随着人际关系结构的变化,调整人际关系的有效路径和手段还处于缺位状态。以前熟人社会靠的是人情,夫妻要离婚,还要到单位开介绍信。而现在呢,是靠西方普遍适用的契约关系,还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说教;或者是法律,还是道德,这些价值评判都因社会转型而变得模糊。人们往往按照利己主义的原则来行事,于是就出现了我们所看到的很多不文明现象。与此同时,社会的快速变化使得许多人感受到了不少压力,心态容易失衡,一旦遇到问题就容易随意宣泄。

记者: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您认为中国的国民素养有哪些发展进步?

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国民的精神文明程度,尤其是国民素质有了很大幅度地提升,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我国国民的公益意识更加自觉,社会的公益文化更加浓厚。很长一个时期,我国民众缺乏关注和参与公共事务的现代人格,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状况不断得到改观,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健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民主与法治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国民的公共意识得到长足进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国民加入到常态化的公益活动中,通过帮助他人、改善公共环境来提升自身的价值,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开始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在推动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作了很多工作。总而言之,奉献、互助、友爱、进步的公共意识成为越来越多民众的自觉取向。

第二,国民的志愿精神当下已经成为社会常态。由政府所主导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难以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难免会出现盲点,这就需要机动灵活的民间力量进行补充,民众参与的志愿服务就是很好的一种机制。志愿服务好比社会管理的“蓄水池”,一旦社会上需要来自民间的力量时,民众能够迅速的集结。这些年来,国家大事、喜事、难事不断,交织呈现,对国民志愿精神的培养和提升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与广大志愿者的志愿服务休戚相关,之后2010年上海世博会又更好地传承了志愿精神,这些大型活动的成功举办,对民众的精神面貌是一次次集中的提升和历练。一个城市、一个社会的精神是否健康有活力,人是核心,通过改善人的精神面貌、认知觉悟、文明素质等,最终升华为一个城市一个社会的精神和文化。所以,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必然伴随国民素养的提升,国民素养的提升也必然会推进国家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第三,市场环境下公民权利与义务更加清晰,公民道德建设更加理性。过去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社会对个体过度索取,道德建设总提一些“高大全”的要求,造成社会的双重人格,即“说一套做一套”。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我们国家的法治环境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趋于完善,公民的权利观和义务观也日趋理性,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上,大家基本达成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共识。与此同时,社会的公共道德除了意识形态领域的积极作为以外,明晰的合同关系、明确的法律约束也起到很大的保障作用。“市场的归市场,法律的归法律,道德的归道德”一种新型的社会公德建设框架基本成型。

记者: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创造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人类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能否又如何浸润当下的国民精神素养?

张:我们常说中国是一个讲人情的社会,中国人注重拉关系,这种文化传统在注重规则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受到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注重人情关系的背后体现了我们民族“仁者爱人”的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中华文化向人类贡献了许多既与人类普遍价值观一致,同时又独有民族魅力的文化价值观,这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礼”和“敬”,即对别人的尊敬,对陌生人的接纳。“天人合一”“敬天爱人”“四海之内皆兄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兼爱”“非攻”“和而不同”“和为贵”等等,这些思想本质上都指向了一个民族对于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北京奥运会向世界传递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这种“仁者爱人”的文化传统既体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魅力,又蕴藏着我们这个民族处世为人的价值取向。包括同在2008年发生的四川汶川地震,我们看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良好国民素养的生动体现。中国人似乎一下子意识到那些素不相识、仿佛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其实就是自己的手足同胞,他们就住在我们的心灵和情感的深处,我们与他们同舟共济、休戚与共,最终战胜强大的自然灾难。

所以,从文化传统这个角度而言,虽然现实中我们的国民素养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但我们“仁者爱人”“兼爱”“和而不同”的深厚文化基因,以及对和谐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是不可抹杀的。当前,在整个社会集中力量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背景下,我们要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与开放、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环境相融合,涵养积极健康的国民素养,锻造独具魅力的新型的民族性格,并为中国社会创造更高的精神理想。

记者:您认为提升国民素养对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有哪些重要意义?

张:应该说,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人效法西方国家的改革走上了一条追求富国强兵的道路。当然,现代中国也有自己的价值高度和精神遗产。但毕竟中国的发展很艰难,道路很曲折,因此在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上还有不足之处。近些年来经济高速成长,而某种程度上“新民”与“立人”的思想文化建设还跟不上。现在,中国人应该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补上这一课了。

应该看到,在思想文化建设上,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些令人欣喜的现象。一个是随着“国学热”的升温,我们在世界一些国家建立了“孔子学院”,向外国人尤其是青少年传播中国的文化知识。另一个是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很快,许多外国人为了更多、更好地跟中国人打交道,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国,积极参加汉语学习和汉语水平考试。这些,对中国文化的传播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不过,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只是一个开始,文化建设、文化交流,最核心、最根本的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态度、审美意识、生活情趣、人文情怀的输出和交流,这些都指向国民的文化素养提升。

所以,当前在推进文化传播的进程中,除了着眼于长远,用好中华民族的精英文化,更要不遗余力地发展好大众文化。近期,一首名为《江南style》的韩国歌曲爆红全球,表演者把歌曲中的“骑马舞”跳进了联合国,受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接见。而大众文化的发展程度基本上可以通过一个国家国民文化素养得到体现,丰富多彩的大众文化必然要求来自基层的文化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支撑。而我们说文化必须人格化,文化建设必须落实到社会制度和国民文化素养的改良和提升上来,国民文化素质的改良和提升是文化建设的归宿和价值取向也是这个道理。

记者:当前,幸福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尽管影响人们幸福和幸福感的因素很多,但国民素养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甚至有观点认为,文明素质低下的人,不可能实现自身价值,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对此,您怎么看?

张:我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文明素质低下的人,是不可能充分实现自身价值的,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中国人取得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成果,这个成果就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以人为本”不简单地等同于“以民为本”,也不简单地就是通常所说的“为人民服务”。这个概念还更加丰富些。以人为本,是以每一个人为本,不管这每一个人是什么人。以人为本,是指每一个人都不仅仅是别人、社会、国家、民族的工具,而是自己的目的;每一个人都与生俱来地拥有追求快乐幸福、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而国家、政府、社会都负有责任和义务为每一个人获得快乐幸福、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当然,同时也要让青年和正在成长的中等收入阶层了解,只有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才能让个人的权益得到更多的保障。也只有在奋斗之中,个体生命的价值才能更加充分地实现,也才能获得更多的幸福。

把人民当成鲜活的主体,就应理解他们的需求,同时侧重宣传他们在履行义务、承担责任的过程中获得的身心愉悦和价值实现,可以说这种价值满足是人们追求的更高层面的一种权利。我们的宣传教育活动应该告诉大家,日益成熟的社会为公民权利的实现提供了广阔平台,只要公民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担当属于自己的那份职责,知荣明耻,向上向善,志愿服务,那么他肯定能收获“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幸福感。

图片新闻

全国文明单位新疆昆仑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坚持每年举办职工文艺汇演,以及摄影大赛、演讲比赛、歌咏大会、体育竞技等各类文体活动,编写《昆仑监理之歌》,编制《企业文化手册》和拍摄企业宣传片等,以先进企业文化占领员工的思想阵地,促进精神文明进步。图为公司在进行拔河比赛。

(图文:万锦林 姜晓玲)

标签:;  ;  ;  ;  

民族素养与民族文化软实力&访著名文化学者章以武教授_炎黄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