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就与发展趋势_市场经济论文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就与发展趋势_市场经济论文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就和发展趋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文化建设论文,成就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融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之中,与企业管理、企业改革及企业两个文明建设同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绩。“六五”时期,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展开,企业文化建设在深圳特区和沿海城市开始兴起;“七五”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由沿海地区向内地大城市延伸,沿海地区也由少数外向型企业向多种行业扩展;“八五”时期,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和党的十四大以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党政领导的重视下,企业文化建设在全国呈现全面发展态势,逐步在不同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企业中开花结果;进入“九五”时期,在党的十四届三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指导下,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由虚变实,建设范围由窄变宽,研究队伍由小变大,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内涵更为丰富,特别是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取得了开创性进展。表现在:

第一,以企业形象战略、名牌战略和顾客满意战略为主题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涌现出青岛海尔、江苏小天鹅、广东科龙、格兰仕、沈阳宝船、西安杨森、北京同仁堂等一批典型企业,有力地影响和带动了我国市场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二,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中,涌现出河南洛玻、大庆油田、黑龙江龙电、辽宁华曦外贸、北京化工等一批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贯穿于改制、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的始终,推进转变观念、文化整合与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并举;还涌现出以人为本,加强成本管理,走内涵扩大再生产和质量效益型道路的河北邯钢、四川攀钢、山东水泥厂、济南锅炉厂、北京雪莲羊绒衫厂等企业,创造了优势企业再发展和困难企业解困的经验。

第三,为规范市场行为和适应消费审美趋势的发展,企业道德文化和企业审美文化的研究和实践已引起广泛重视。北京西单商场、北京电信、南京商厦、大港油田、贵阳航空发动机公司等企业不断提高企业道德规范和企业承诺制中的文化含量,上海宝钢、江苏好孩子集团、光明丝绸公司、山东齐鲁石化等企业开始把美学引入企业、引入产品、引入服务,不断提高满足广大顾客审美需求的水平。

第四,在一些省市和一些合资企业中,积极开展“中外企业文化比较”、“跨国文化管理”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召开研讨会,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国际交流和合资企业的发展。

由上可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建设有中国特色、民族气派、企业个性的企业文化,在实践中继续深入,在理论上不断升华,既取得了建设成就,也展现出近期的发展趋向。特别是在促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建设两个文明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将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我认为,尤其在下述四个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今后将会继续取得突破性进展。

1.以人为本,推进企业改革和管理

在建设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实践中,一些优秀企业的经营者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或接受了这一管理思想),他们认为企业兴衰在于人,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因此,他们将“为了人、依靠人、塑造人”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人”,指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目的是不断以更新、更好、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为了人”是企业价值观选择的基准。“依靠人”,指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要靠职工来完成,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职工创造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办好企业的基本方针和应有之理,依靠职工就要信任、关心、爱护和尊重职工,充分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塑造人”,就是提高企业全体职工的整体素质,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智慧、有知识、有能力、有道德、守纪律,能自觉自律、富有时代精神、大有益于人民的人,全面发展的人。

一些优秀企业经营者在提出“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同时,也注意到完善对“物”的管理。主张把“以人为本”的管理与对“物”的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软管理”与“硬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中各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功能的整体优化。大庆油田管理局提出的“以人为本,建设企业干部队伍”的发展战略,推动了油田的稳产、改革、发展。山东水泥厂等企业创造的“人本管理加成本管理”的管理思路的操作方法,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企业扭亏为盈。浙江省横店集团正在实施的“企业养生法”,也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素质的培育效能。这些企业的实践表明,“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已为众多企业所认同。

1996年7月, 在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召开的“企业改革与以人为本”座谈会上,许多学者共同分析了“以人为本”管理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历史沿革和政治、经济、文化条件;论述了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我国当代企业文化的影响;讨论了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好企业的指导思想和实现方式;探索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为消费者服务的宗旨、理念和行为准则等。经过这次研讨、座谈,使“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在理论上得以升华,并为进一步开展实践探索提出了有效途径。

2.塑造有民族风格和气派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构成的综合反映,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道德等精神文化的外在显现,是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合成力量。实践表明,企业形象优劣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其决定因素主要取决于企业经营者、企业职工群体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取决于企业全员的市场经济觉悟程度和企业新产品、服务、科技进步、经营管理的整体素质。当前,一些优秀企业普遍重视实施企业形象塑造工程,它包括大力推进人才开发战略、科技兴企战略、名牌发展战略、顾客满意战略,促使企业的产品力、销售力、形象力不断增强。象北京蓝鸟大厦“一片情”服务,贵友大厦的顾客“零风险”购物,江苏“好孩子”集团的“保名牌、创新牌”战略等等,均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识别、认同和信任,产生了名品、名店、名厂、名人效应,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也是契约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要求“信誉高于一切”。我国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微观基础,通过企业形象反映出的企业风貌、企业道德、企业行为,对社会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建立文明有序的市场经济有着深远影响。但是,一些企业在当前的企业形象建设中,走入了某些误区:一是把塑造企业形象,误认为是表层的“文化包装”,忽视企业优秀理念、行为的建设和培育;二是把塑造企业形象,作为一种促销手段,降低了塑造良好形象的意义和作用;三是重共性、轻个性,缺乏企业特色和独立风格的企业形象;四是表里不一,欺骗顾客;五是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洋名、怪名以及用殖民文化、封建文化来装扮形象的现象。

一些企业经营者和学者认为,产生以上问题固然有利益的牵动,更有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的原因,其中思想道德素质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在塑造企业形象中他们呼唤用美学培育企业,弘扬真善美,美化企业的主体——人(即经营者和职工群体),进而建设以主体美、环境美、产品美、行为美为核心内容的美好企业,形成健康文明的良好形象。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企业形象,明确地将美学导入经济、导入企业、导入商品,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中一项创新性的开拓。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造就了有较高文化水准的审美主体(企业职工群体和社会消费者),出现了人们的审美追求和“美学冲击波”,企业与顾客在注意商品实用价值的同时,更加重视商品和服务的审美价值。江苏省光明丝绸公司以“一针一线织光明”的精神,设计、生产造型美、花色新、款式多的丝绸面料和服装,不断满足消费者追求的保健型、宽松型、组合型、便捷型、系列型、高贵型、多功能型、流行色款型等审美需求。北京西单购物中心将美的精神奉献给顾客,以“热心、耐心、诚心、爱心”接待顾客,在有限的购物面积之中精心设计、精心布置,形成“环境公园化、灯光舞台化、商品陈列艺术化”,使西单购物中心顾客如潮,在商厦如林的首都别具一格。

企业经营者和美学理论工作者以“美”为桥,共同搭起“企业美学”的新学科,并提出根据“美的规律”,按照审美方式陶冶企业主人的情操,构建美的企业、美的产品、美的环境,促使企业追求高尚与美好,从而开辟了以顾客为导向,以产品质量和优质服务为特色,以真、善、美、新和谐统一为内涵,体现理念与行为相一致的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现代企业形象的建设途径。同时也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国外企业文化有益经验的融合,体现出继承与创新、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形象。

3.推动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

经济与文化的共生互动关系表明,经济需要文化,文化渗透经济,经济的增长和企业的发展,取决于经济中的文化含量大小、文化力作用的强弱和经济力与文化力、政治力相结合的程度。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发展生产力,一定要重视开发文化力。健全的市场经济需要有健康的经济文化和文化、政治环境相匹配,推动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形成经济与文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发展机制。

在研究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中,一些参加企业改制、改组试点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实践中体会到,由多个投资者、多个生产经营实体组成的股份制企业集团、大型联锁企业,在建构以产权(股权等经济要素)为纽带的维系、联结机制的同时,还必须建构以文化(经营观念、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心理情感等)为纽带的另一个维系、联结机制。这是因为,在改制、改组的进程中,新的企业组织不仅需要解决面临的深层次经济矛盾(如产权、股权、运营机制、分配机制等),还需要解决那些非经济性的深层次矛盾(如统一认识、人际关系、信息沟通、感情交流等),特别是由于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的不同及受文化和利益牵动形成的企业理念、企业哲学、企业目标、整体价值观、行为方式、作风习俗、心理感情、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差异,更困扰着新组建的企业发挥其改制、改组后的效能和效益。

因此,经济与文化“双纽带”、“双联锁”、“文化整合”等观点的提出,为改制、改组后的新企业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形成凝聚效应和整体合力提供了新思路。北京同仁堂集团、北京化工集团、辽宁华曦集团等优秀企业正是在改制中重视发挥“双纽带”、“双联锁”和“文化整合”的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些企业认识到改制后的新企业在市场经济机制日益完善的情况下,办企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市场,消费者(客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企业的业绩最终通过市场竞争来体现,因而转向市场经济的企业经营管理越来越重要。在实施管理中,凝聚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之心,统一各经营管理层次的行为,调动投资者各方、母子公司体制中各成员的积极性,尤为重要。因而,“双纽带”、“双联锁”、“文化整合”已经成为这些企业领导班子驾驭企业集团、联锁经营、商社制等大型企业的重要管理方式。

4.构建有新时期特点的企业道德

企业道德作为社会道德在企业中的特殊反映,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是普遍存在的,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企业道德也会有不同的内涵。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型期,企业道德显现出由计划经济体制的道德体系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道德转换的状态,当前存在着兼有两种体制道德并存的特点。一方面,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新的企业价值观念、道德原则、行为规范正在萌发、生成。另一方面,原有的企业道德体系正在逐步分解。在这一时期,企业道德的价值选择出现混乱,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泛起,市场经济负面影响扩大。因此,我国企业道德建设就有一个继承、借鉴和创新的过程。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标志,是强调建立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助关系,企业领导与职工上下平等团结协作关系;在企业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强调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即企业服从国家,局部服从整体,一心为公,无私奉献。在这一时期的不足之处是企业道德存在着产品经济的印记,主要是忽视企业和职工个人的独立利益,难以形成企业功利道德与社会道德的有效统一。

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要求企业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道德建设中,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职工个人和企业合法利益的现代企业道德。也就是说,要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为指导,继承和弘扬我国企业道德优良传统,抵御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积极探索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的企业道德。

在新时期建设现代企业道德,是振兴我国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项伟大系统工程。这一工程建设,既要同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相结合,又要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目标、任务相吻合,也要体现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现代文明相融合,以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一现代企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市场经济文化。即反映市场经济观念、原则及运行机理的企业道德观,如企业法人道德规范;关心、依靠、尊重本企业职工及满足广大顾客需要的“以人为本”的道德规范;企业自主经营的道德规范等。应当包括:优秀传统文化。加以正确义利观、诚信观为核心内容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应当包括:弘扬我国革命文化。主要指20世纪30~40年代在中央苏区和在抗日战争烽火中诞生的企业,以及在我国建国初期建立的一批企业中,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奉献服务”的道德规范。上述三种文化,在当今的我国土地上,经过相互碰撞、沟通、渗透、融合,在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道德体系。

现在,我国企业道德的探索正在逐步深入,涉及到的问题有:中国经济体制转变与企业道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经济发展中的伦理课题;立法、执法与企业道德;企业道德与工商教育;企业道德的个案实践研究;企业道德与中国发展的未来等等。这些问题已引起我国企业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四川攀枝花钢铁公司提出:不管大环境、“大气候”发生什么变化。不管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如何变换、生产经营和改革工作多么繁忙,以弘扬攀钢精神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坚定不移。上海锦江集团提出以“带一流队伍,创一流服务,办一流企业”为目标,从优化岗位素质抓起,认真搞好企业道德建设。这说明有一批优秀企业积极呼唤并从自身做起,大力加强企业道德建设,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健康、有序、文明的方向发展,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标签:;  ;  ;  ;  ;  ;  ;  ;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就与发展趋势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