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生活表征——池莉小说创作论

世纪之交的生活表征——池莉小说创作论

汤尧[1]2001年在《世纪之交的生活表征——池莉小说创作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纪之交的文化语境中,作为“新写实”小说流派的重要干将,池莉在创作上摒弃了乌托邦的虚幻理想,始终坚持和实践着平民主义的创作立场,着力描摹世俗生活舞台上小人物的艰难、苦涩、压抑的生存状态,揭示出社会转型期庸常的生活环境对人们心志的磨损,展现出一幅幅“熟悉而陌生”的现代悲剧。 围绕上述观点,本文分为两章,第一章具体阐释池莉小说的平民主义特色及其成因、具体表现,认为这一创作姿态正体现出价值多元的时代文化精神;第二章论述其现代悲剧的“消解”与“建构”的双重品格,并由此探讨池莉小说价值意义上的缺憾。在“结语”中,作者指出,池莉的小说创作在告别了以往先锋派的艰涩和超验,贴近民众的同时,又因固守过于平实的世俗价值观限制了小说的精神品位,无法形成新的突破。

马建珠[2]2008年在《生存困境中的人性探询》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新写实小说中坚人物的刘恒,因其对人性的极端性探询和小说风格的多变,从而使他成为20世纪后期文坛上具有鲜明特色的一位作家。本文将他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以下叁部分进行展开:一、主要分析了新写实小说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文学背景,同时,对新写实主义的的创作观念和代表性作家创作差异也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概括,另外对刘恒小说创作历程的几个阶段与转变也进行了简要的概述。二、主要结合对文本的分析,重点概括了刘恒小说所表现出生存之重的几个表现:饥饿、性的困境、灰色的芸芸众生世界。同时,对刘恒小说创作所表现出的哲学色彩也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讨论。叁、重点分析了刘恒小说创作风格的“变”与“不变”,具体表现为对人类生存困境始终如一的关注和放弃悲剧叙事模式,转向为平民化写作。同时,对刘恒小说创作风格转变的原因也进行了内外因的分析。最后,对刘恒小说创作转变中所丢失的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也进行了试探性的分析。也许刘恒在二十世纪的文坛上不是最优秀的,但绝对是非常有特色的作家,无论是他的小说,还是影视编剧,他都给我们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

徐馨扬[3]2010年在《文学的沙滩:重返八十年代中篇小说热》文中研究指明新时期文学走过叁十年之际,重返八十年代成了当下文坛一个探讨热点。八十年代最瑰丽的一个文学现象就是中篇小说热。中篇文体具有“举重若轻,厚积薄发,得短篇小说之便利而较其体大,无长篇小说之厚重而较其体精”的特点,这使它成为了变革时代作家呈现思想最有效的艺术审美形式。八十年代是期刊传媒占主导的时代,中篇小说热的兴起与繁盛都离不开期刊的支持和引导。《中篇小说选刊》是全国首家选载中篇小说的大型文学专刊,它凭借“精选全国优秀中篇,荟萃文苑中篇精华”的办刊宗旨,记录着新时期中篇小说发展的轨迹,见证着中篇小说在这十年里的繁荣盛况。它的选载效应在对文坛新秀的发掘与扶植、对优秀作品从边缘期刊向文坛中心的推举与力挺、对各种文学思潮的推波助澜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成为考察八十年中篇小说热的一个重要的窗口。成就八十年代中篇小说热的文学弄潮儿——小说家,他们有的以先锋的姿态立在文学潮头引领着新一波的文学创作热;有的以敏锐的艺术才情在每个文学大潮中游刃有余;有的以另类的姿态脱身于潮流之外,在自己的一方文学天地里独抒性情。他们独特的赶潮轨迹和创作心态尤为值得我们关注。

参考文献:

[1]. 世纪之交的生活表征——池莉小说创作论[D]. 汤尧. 安徽大学. 2001

[2]. 生存困境中的人性探询[D]. 马建珠. 江西师范大学. 2008

[3]. 文学的沙滩:重返八十年代中篇小说热[D]. 徐馨扬. 苏州大学. 2010

标签:;  ;  ;  ;  ;  

世纪之交的生活表征——池莉小说创作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