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模式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

投资模式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

盛虎[1]2003年在《投资模式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价值投资成为了现在证券投资的主流,如何从企业公开的财务信息中找到价值创造型企业进行投资是投资者们所关注的问题。文章从公司理财中的投资角度,分析投资模式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 企业投资方向的选择是由企业产品战略所决定的,根据对财务报告中的主营业务构成分析,可以从产品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企业的投资模式。根据产品集中度的高低,将企业投资模式分为四种类型:单一产品型投资模式、主导产品型投资模式、相关多元化投资模式和非相关多元化投资模式。从企业经营机理出发,指出主导产品型投资模式最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进而推动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同样,从企业投资的角度来说,企业价值由两部分构成,即用金融健康性财务指标来衡量的企业由过去投资所形成的现在的价值和由企业现在投资所形成的未来的价值。文章引用我国上市公司的相关财务数据,利用构建的模型,计算了符合条件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并实证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模式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和投资模式专业化程度并不存在显着的回归关系,这主要是这些企业受我国特殊的外部制度环境影响所致。但外部的制度环境只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条件下,使企业的多元化更容易带来价值的增长,但从长远的角度来说,专业化程度高的投资模式才是实现企业价值成长的根本,清华紫光案例分析正是对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明。

周珊[2]2015年在《创业板上市公司投资模式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创业板市场的迅速发展,投资规模的扩大,创业板市场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创业板上市公司价值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企业价值最大化不仅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方向,更是企业财务管理最根本的出发点。企业选择什么样的投资模式,哪种形式的投资模式能够给企业带来最大的价值增值,将是企业经营者在投资决策中需要谨慎考虑的问题。了解企业投资模式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重要性,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创业板上市公司以及创业板市场的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在对企业投资模式与企业价值相关文献和理论进行整理的基础上,首先,界定了企业的投资模式,引入了技术投资比重指标;然后,分析了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点以及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企业价值评估的适应方法,从企业价值的内涵出发提出了创业板上市公司企业价值评估改进方法;接下来构建了企业价值评估各类指标,设计了企业价值与财务指标分析模型和企业价值与投资模式回归模型;最后,运用我国创业板2009年上市的36家公司在2009年-2013年之间的财务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得出了创业板上市公司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同时,利用回归分析法对我国创业上市公司投资模式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技术投资比重与企业价值正相关,符合技术型投资模式更有利于企业价值创造的预期。本文的研究是基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数据进行的,因此,相关的结论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具体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同时,对企业投资模式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研究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李宏伟[3]2016年在《媒体监督、环境信息披露与公司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环境保护形势日趋严峻。为推动企业更好履行环境责任,我国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信息披露法律法规。但实践中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不及时、报喜不报忧、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较为普遍,如何推动企业提升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话题。近年来,媒体监督作为重要的公司治理机制之一越发受到重视。但目前关于媒体监督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大都是对二者相关性的实证检验,缺乏对内在作用机理的深入分析,制约了研究结论对企业实践的指导意义。论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媒体监督、环境信息披露和公司价值叁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全面回顾,构建了媒体监督、环境信息披露和公司价值关系的“压力—状态—响应”分析框架。然后,分别运用多元回归模型、调节变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等,实证检验了媒体监督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规律、环境信息披露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规律、媒体监督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规律,并分析内部监督机制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媒体监督—环境信息披露—公司价值”的中介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总体偏低,且各企业间差异较大;媒体对企业环境活动的报道总量越多,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越高,而且企业内部监督机制能够调节媒体监督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关系,当内部监督机制有效时,媒体监督职能才能发挥作用;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与公司价值显着正相关,支持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信号传递理论,环境信息披露对公司价值的促进作用同样受到内部监督机制有效性的制约;媒体关于企业环境活动的报道能够提升公司价值,且这一关系仅在内部监督机制有效性较好的企业中存在;在全样本和内部监督机制较为有效的样本中,媒体关于企业环境活动的报道通过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影响公司价值的传导关系是成立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在媒体监督与公司价值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完善媒体监督的治理效果、规范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行为,论文建议:优化外部环境和行业自律,提高媒体监督效果;构建媒体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机制;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企业管理者的选拔与激励约束机制;优化环境金融政策,引导企业高质量披露环境信息。论文形成了媒体监督、环境信息披露与公司价值关系的“压力—状态—响应”理论分析框架,为研究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实证检验内部监督机制对媒体监督与环境信息披露关系的调节作用,明确了我国转型制度背景下企业内、外部监督机制对环境信息披露的综合影响,是对传统媒体治理研究的有益补充。

崔清泉[4]2014年在《企业社会责任价值驱动机理及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运用企业管理学、契约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财务会计学、博弈论等相关理论与方法,系统、深入地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驱动问题。论文是沿着理论分析——实证检验——政策建议的研究框架进行的。首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驱动机理从经济理论根源、与价值增值的博弈、提升企业价值的动力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其次,选择上市公司2010-2012年的面板数据和权威机构的社会责任数据,对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与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进行了叁级实证检验;最后,构建了政府——企业——社会“叁位一体”协同框架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与可持续价值提升的协同政策,为激励和约束企业在利益机制的引导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建立机制环境。

高敏[5]2016年在《企业环保投资、技术创新投入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被提上新的高度,强调环境保护紧迫性与艰巨性的同时,进一步突出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重要性。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资源、能源的主要消耗者与环境问题的主要制造者,对于环境保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加大环保投资。另一方面,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企业应该抓住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增加技术创新投入,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目前,企业环保投资、技术创新投入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这两大问题在学术界均未达成一致的结论,而环保投资和技术创新投入都作为企业投资的一部分,两者对企业价值有没有协同影响呢?这构成了本文的研究问题。本文在用外部性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进行影响机理分析的基础上,以2011-2014年间公布了环保投资额和研发支出总额的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在分别分析了企业环保投资、技术创新投入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基础上,又分析了企业环保投资、技术创新投入对企业价值的协同影响。在研究过程中,将企业价值分别用财务指标和市场指标来衡量。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企业环保投资、技术创新投入对企业财务价值具有负向影响;(2)企业环保投资、技术创新投入与企业市场价值呈“U”型曲线关系;(3)企业环保投资和技术创新共同作用、彼此调节,对企业财务价值和企业市场价值起到正向作用,表明环保投资与技术创新投入对企业价值会发挥出“1+1>2”的协同效应。对企业来讲,环保投资和技术创新投入是融合在一起的整体战略决策,企业既要重视环境保护,加大环保投资,又要注重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本文不仅丰富了相关研究的文献,而且对提高企业自主性环保投资、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徐冉[6]2012年在《民营上市公司财务杠杆效应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企业的直接融资逐渐增加,但债务融资在企业融资中的地位依然重要。在此背景下,一方面很多企业尚未理性、客观地看待财务杠杆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较少。因此本文将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着重从治理机制角度剖析财务杠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期为提升民营企业财务杠杆治理效应提供参考。本文以沪市民营企业为实证研究样本,从财务杠杆与企业投资规模和企业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两方面对财务杠杆与企业价值间治理机制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低成长性企业中财务杠杆无法抑制过度投资行为;目前在我国民营企业公司治理中“大-小股东”之间的冲突已成为主要矛盾;长期财务杠杆治理效应并未优于总杠杆。针对上述问题的政策建议包括优化民营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结构、强化债权人在民营上市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和完善民营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叁方面。本文在以下方面做出创新的尝试。一是,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说明了以往对财务杠杆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的内在机制。二是,本文以实证研究为主,各部分的结论均以实证数据为基础,并通过逻辑关系衔接。

郑鹏[7]2015年在《内外部治理机制、财务柔性与公司价值》文中认为经典的MM资本结构理论认为在理想的资本市场中,公司的价值与公司的资本结构无关。即公司在面临融资需求时,可以无差别的采取债权融资或股权融资方式来满足资金需求。但是在现实资本市场中,环境总是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如交易费用、税金等导致了内部融资成本、债券融资成本或股权融资成本之间存在差异,进而公司在上述叁种融资方式之间的选择也会导致公司价值的波动。因此,MM理论只能在理想环境下才能够实现,而对公司面临的现实财务决策却缺乏指导性。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以及随后的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都再一次证明了资本市场的巨大风险,公司随时都会因受到不利因素的冲击而陷入濒临破产的境地;同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资本向海外进军步伐的扩大,中国公司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如何应对激烈变化的外部环境,迎接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为有价值的投资机会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已成为中国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理论界和实务界也逐渐打破陈规,对财务柔性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应用产生了日渐浓厚的兴趣。因此,本文也以财务柔性为核心内容展开相关研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被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列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之一。由此可见,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高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宏观战略的高度。在微观层次上,现代公司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这一特征在充分利用了所有者资金和经营者专长的同时,也在二者之间造成了代理冲突,而公司治理机制则正是削弱代理冲突的有效途径之一。纵观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的环境,本文将选择公司治理机制作为研究视角,分析对公司储备财务柔性行为的监督和约束作用。具体而言,本文将公司治理机制这一研究视角又细分为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两个角度。内部治理机制主要包括股东结构和董事会结构两个方面,而外部治理机制则围绕着市场化进程展开。在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的视角下,本文对财务柔性的研究也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公司财务柔性持有行为加以研究,分析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是否对公司选择持有或者释放财务柔性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则着重研究了财务柔性的价值效应,即公司储备的财务柔性是否能够对公司价值起到提升作用。在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的视角下,还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治理机制对财务柔性价值效应的影响。本文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论证方法,首先对关于内外部治理、财务柔性和公司价值的相关理论进行归纳总结,然后从我国2009~2014年间在沪深A股上市的2000余家上市公司中选取11239个公司样本为研究对象,利用Excel2013和STATA12等软件先后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展开本文的研究,本文共分为八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在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对有关财务柔性、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以及公司价值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以及本文欲达到的创新点。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围绕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财务柔性和公司价值等关键词进行文献梳理。主要内容包括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的构成要素;财务柔性的来源、财务柔性的测度和财务柔性的功能;内外部治理机制与财务柔性之间的关系;财务柔性和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以及内外部治理机制对财务柔性和公司价值关系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第叁章,制度背景分析。本章主要对与上市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以及财务柔性持有状况等相关的制度背景进行了分析。其中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包括股权结构和童事会结构等两方面;外部治理机制包括政府对市场的监管状况、法律制度状况和市场发展状况等叁方面。上市公司财务柔性持有的状况则是从现金持有、财务杠杆以及二者相结合等角度进行了分析。第四章,理论基础。本章主要阐述内外部治理机制、财务柔性和公司价值相关的理论。其中与内外部治理机制相关的理论包括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产权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和竞争理论;与财务柔性相关的理论包括货币需求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优序融资理论和战略价值理论;与公司价值相关的理论包括MM理论、权衡理论以及公司价值评估理论。第五章,内部治理机制与财务柔性持有行为关系的实证分析。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财务柔性、股权集中度与财务柔性、交叉上市与财务柔性等涉及股权结构方面的内部治理机制与财务柔性持有之间的关系研究;以及两权分离程度与财务柔性、独立董事比例与财务柔性以及董事会下设置专业委员会数量与财务柔性等涉及董事会结构方面的内部治理机制与财务柔性持有之间的关系等。第六章,外部治理机制与财务柔性持有行为关系的实证分析。本章主要就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与财务柔性、公司所在地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与法律服务水平与财务柔性以及公司所在地市场化进程与财务柔性之间关系等问题展开研究。第七章,内外部治理机制对财务柔性与公司价值关系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依次实证分析了财务柔性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对财务柔性与公司价值之间关系的影响,以及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对财务柔性与公司价值之间关系的影响。第八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首先根据前面部分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得出本文的结论。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有益的政策建议,以及指出本文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发现上市公司的财务柔性表现出如下特征。从财务柔性的持有行为来看,我国上市公司大体上表现对财务柔性的释放倾向。从财务柔性的储备状况来看,我国上市公司则仍储备有一定规模的财务柔性。(2)在内部治理机制对上市公司财务柔性持有行为影响的研究中,本文发现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交叉上市和两权分离度以及董事会下设置专业委员会数量等都对公司财务柔性持有行为产生显着的影响。在股权结构方面,随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股权集中度的提高,公司倾向于释放一定规模的财务柔性。公司交叉上市后,倾向于持有更多财务柔性。在董事会结构方面,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可以促进公司持有更多财务柔性。公司在董事会下设置专业委员会也会提高公司的财务柔性持有量。公司独立董事比例变化对公司财务柔性持有的影响不显着。(3)在外部治理机制对上市公司财务柔性持有行为影响的研究中,本文发现当地政府对市场干预的程度越低、公司所在地的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与法律服务水平越高、公司所在地的市场化进程越高,则公司越倾向于释放一定规模的财务柔性。(4)在对财务柔性与公司价值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公司通过储备财务柔性的行为可以提高公司价值。这也正是财务柔性“预防属性”和“利用属性”的具体体现。(5)内部治理机制在财务柔性与公司价值关系之间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在股权结构方面,具有控制权的股东表现出“协同效应”,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或者是股权集中情况的加剧,财务柔性可以更好地提高公司价值。在董事会结构方面,只有代表董事长与总经理两权分离的治理机制能够显着地促进财务柔性对公司价值的提升作用。关于独立董事比例和董事会下设置专业委员会的数量在二者之间的调节作用则表现的并不显着或与理论预期相反。(6)外部治理机制同样对财务柔性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起到了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政府干预程度、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与法律服务以及市场化进程的改善会对财务柔性对公司价值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本文以财务柔性为研究对象,将财务柔性的“前因后果”纳入统一的框架进行了研究,拓宽财务柔性的研究领域。现有的实证研究更多地是集中于对财务柔性的经济后果的研究,比如其对公司价值、投资效率以及现金股利等方面的影响。本文则是从公司治理机制影响公司持有财务柔性的角度入手,在研究了内外部治理机制对公司持有财务柔性行为影响的同时,也研究了财务柔性对公司价值的作用效果,以及内外部治理机制在二者之间的调节作用。第二,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对财务柔性的度量方式也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现有研究在对财务柔性进行研究时,或者是将其拆分为现金柔性和负债柔性来分别进行研究,或者是通过构建综合指标的方式来度量财务柔性。本文则是采取了折中的方式,将现金柔性与负债柔性二者结合在一起展开研究。此外,本文在多元回归分析中采用了连续变量的形式对财务柔性持有行为进行定量度量。而在稳健性检验中,则采用了虚拟变量的形式来定性地度量财务柔性的持有行为,以此来增加结论的可靠性。第叁,有关公司治理的问题一直是学者、企业管理者和政府监管者颇为关注的问题。虽然各方对“好的公司治理对公司价值的提升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这样的观点已达成一定的共识。但当具体到何谓“好的公司治理”时,则依然存在很大争论。着眼于本文的研究对象,公司进行有效的财务行为被认为是公司经营者的主要职责之一,但是经营者也可以利用财务行为为自身谋取不当的利益。公司治理作为减少代理成本的有效途径,必然也会对经营者的财务行为及其行为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选择公司治理这一全新的视角来研究其对财务柔性持有行为和财务柔性与公司价值关系的影响,并以此来判断公司治理机制是否有效。第四,本文在度量公司治理机制方面也有所创新。本文并没有使用目前较广泛采用的构建公司治理综合指标的方式来度量公司治理机制,而是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各种因素分别进行了研究。在将这些治理机制分为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两大类的基础上,又从中分别选择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集中程度、交叉上市、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下设置专业委员会的数量、政府干预程度、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与法律服务以及市场化进程等指标。这种度量方式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出哪些公司治理机制对财务柔性产生了影响,而不是泛泛之谈。

高瑞泽[8]2015年在《企业价值系统中网络嵌入性对企业策略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1985年,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价值链的概念,它是指企业内部的价值增值活动所构成的链状结构。其后的叁十年里,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加剧了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企业必须聚焦于自身核心能力,社会分工逐渐深化,企业间的关系更加复杂、相互依存度增强。价值环节的多样化、复杂化和外部化,使得企业外部价值环节和外部价值关系的战略意义显现,传统价值链的思想和理论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有学者提出价值系统的概念,认为价值系统是价值链在企业外部的延伸和交叉。也有学者提出价值网的理念,认为它是企业作为网络节点彼此相连组成的柔性组织。这两种思路都是传统“价值链”理论的延续,但它们的视角却又截然不同。同时,企业外部价值活动的决策往往与外部关系密切联系,企业为何以及如何在价值系统中与其他企业或组织建立并维持联结成为一个有趣的问题,社会网络嵌入机制为解答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总体而言,本文首先在第叁章和第四章提出一个关于价值系统的研究框架,对价值系统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新的界定,阐述了一系列基本观点,作为后文论述和研究的铺垫;第五章基于网络嵌入性理论与观点深入分析了企业价值系统创造价值的机制:关系网络本身创造价值;第六、七、八章在第五章分析结论的基础上研究网络嵌入性机制对价值系统中企业策略的影响,分别从集体惩罚机制、关系嵌入机制和结构嵌入机制叁个方面进行,前者影响企业关于机会主义行为的策略,后两者影响企业的价值关系构建策略。具体而言,本文研究包括以下研究内容、主要成果和结论:(1)第叁章和第四章阐述了本文关于价值系统的一系列基本观点。第叁章在现有观点和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对价值和企业价值的内涵进行界定和剖析,提出企业价值的基本实现路径和模式,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本文对企业价值系统的定义,着重探讨其功能性表达和物质性表达的二象性特征,对两种视角表达方法进行了基本描述,给出它们相互转换的方式,比较了两种表达方法在使用中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并指出它们是相互承载和揭示的,共同构成完整的企业价值系统。进一步,本研究还明确了企业价值系统理论研究的层次和问题空间,并尝试提出了一个基本研究框架。第四章讨论了企业价值系统结构的叁要素:主体、价值活动和价值关系,进一步对功能性表达和物质性表达的结构形式进行具体的描述,并讨论了总体结构特点。之后,具体讨论了企业价值系统的基本功能,分析价值系统中的协同效应,实现协同是提升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指出“达成共识的共同价值”或“(客观存在的)共同价值”可以作为可控序参量或客观的序参量。(2)第五章基于网络嵌入性理论与观点讨论了企业价值系统创造价值的机制。首先对企业在价值系统中的网络嵌入性规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关于企业价值系统的第叁种结构:社会性结构。社会性结构与物质性结构既相互联系、也相互区别,在内容上后者是前者的子集,前者才是企业嵌入的对象。通过对企业价值系统社会性结构的充分讨论,明确了企业价值系统中网络嵌入性的两个层次——内层嵌入和外层嵌入——与两个维度——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企业价值系统创造的价值同时包含了纯经济的价值和衍生出的嵌入于社会性结构的价值两个方面,后者可以转换为前者,并提出基于关系嵌入性和结构嵌入性的广义网络租金以及网络租金的路径化形式。最后,在现有实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总结并归纳了影响这类租金的指标和因素、以及数量规律。第五章的讨论和分析说明,获取网络租金意味着企业攫取更大价值、其收益增加,从这个角度讲,企业建立外部联系的策略选择受到网络嵌入性的影响;此外,网络嵌入性还产生更大范围内的集体惩罚机制,集体惩罚本身不创造新的价值,但它通过对机会主义行为的惩罚影响企业收益函数,因此影响企业关于机会主义行为的策略选择,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价值系统的稳定和持续。在这些观点的基础上,第六章将研究集体惩罚机制对价值系统中企业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响,第七、八章分别研究关系嵌入性和结构嵌入性机制对企业价值关系构建策略的影响。(3)根据第五章的观点,企业价值系统中的嵌入性导致在整体价值系统中存在声誉效应和集体惩罚机制。这种机制内生于价值系统,并影响企业的行为和策略选择。第六章通过叁个博弈模型,研究这种机制如何影响企业在价值系统中关于诚信的行为决策。叁个模型分别针对不同情况下的机会主义行为引入集体惩罚机制,包括:地位平等的合作关系双方的诚信与欺骗行为、委托-代理型关系中的监督与欺骗行为、多方合作中的搭便车行为。分析和结论表明,在适当的且合乎情理的个体理性条件下,集体惩罚机制可以以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对欺骗、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起到有效的约束甚至规避作用,至少使博弈更容易达到帕累托上策均衡。(4)根据第五章的论述,关系嵌入性可以产生额外价值。第七章将研究视角限定在企业之间的二元关系上,研究关系嵌入性如何影响企业间价值关系建立的策略。通过定义基于关系嵌入性的广义关系租金,以及关系嵌入性与企业动态能力、跨组织资源的耦合形成的狭义关系租金的数量形式,构建了企业的收益函数,从而提出基于关系租金的博弈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和仿真证明了不同参数条件下、尤其是关系租金取不同的值时,博弈策略收敛的情况。结果表明,关系租金越大,系统向策略(合作,合作)收敛的概率和速率越大。此外,由于关系租金的大小同时受到物质性结构中现有的价值关系强度、和历史中价值关系的影响,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合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同时,关系租金的大小具有一个上限,因此企业之间价值关系建立与否还取决于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企业创新能力、跨组织资源等。(5)根据第五章的论述,结构嵌入性取决于网络整体结构以及企业在价值系统中的位置,它可以产生额外价值。为了探索结构租金如何影响企业间价值关系建立的策略,第八章通过四个博弈模型进行研究。模型中企业从价值系统中攫取的收益大小分别由结构嵌入性的不同方面主导,包括网络密度、度数中心性、接近中心性、以及中介中心性。模型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关于解、及解的有效性和公平性等性质的结论,揭示了结构嵌入性本身作为一种天然的价值生产和分配机制对于企业价值关系建立策略和价值系统形成的影响。四个模型中收益函数的参数对解的形式和性质具有影响,因此影响企业策略的选择,包括:网络密度模型中收入函数f的形式、度数中心性模型中企业收入关于度数的系数α、接近中心性模型中的衰减率δ、中介中心性模型中的中介优势大小(1-p)、以及联结成本c。当网络密度、或联结数量、或路经长度作为企业在价值系统中获取收益的关键时,在一定参数条件下,完整网络是有效稳定解;当企业收入来自路径长度、或中介优势时,在一定参数条件下,星状网络将是有效均衡解,特别是在后一种情况下,星状网络是唯一可能的非空均衡有效解。结合四个模型、以及关于综合考虑关系租金与结构租金的讨论,完整网络和星状网络在这些机制下扮演了重要角色,并重点对星状网络结构进行了讨论。总体而言,本研究具有鲜明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理论上,完善了价值系统理论,使之成为一种较为完备的研究、分析工具,所建立的博弈模型为有关企业合作策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模型,发现了一些新的规律;实践上,本研究建立的价值系统分析框架作为一种较新的管理工具,为管理者提供全面的管理视野和系统的管理观,研究的结论可以为企业在企业价值系统中的相关决策提供新的思路。

周心春[9]2013年在《财务弹性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公司为求生存和发展,以追求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价值反映的是公司的经营成果,是公司经营的业绩和效率,体现了企业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和持续的发展能力。企业价值是一个相对长期的指标,是21世纪企业重要的商业语言。而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科学有效的财务决策。在资金短缺和不确定性增大的市场环境下,如何选择合理的财务政策,增强风险应对能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企业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财务弹性作为资本结构理论的分支和延伸,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财务弹性与企业的融资决策、投资决策、股利分配决策密切相关。是否保持财务弹性以及财务弹性水平的高低是企业管理者、股东、债权人、债务人等利益相关者不同动机博弈的结果,也是宏观经济环境、产业政策、市场竞争程度、企业内部治理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资本市场存在各种摩擦因素,为了抓住未来的投资机会以及应对未来的不利冲击,企业需要保持一定的财务弹性。从而,企业的融资与投资行为将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最终会影响到企业的价值。当前,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与转型的重要时期,中国企业迫切需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与自主创新能力,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企业在进行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既面临大量的潜在投资机会,也面临着市场与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关注我国企业的财务弹性情况并开展相关研究对于把握中国企业的财务行为,引导其进行合理的财务决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主要内容及观点: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对于财务弹性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债务水平、现金持有量水平、内部积累能力和营运能力等几个方面衡量企业的财务弹性水平,研究了财务弹性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主要包括:(1)财务弹性的存在是否会影响企业的价值;(2)财务弹性的高低对企业价值的大小是否具有不同的影响;(3)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财务弹性对企业价值大小的影响是否具有差异性。文章的主要内容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现有文献的回顾,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两要素关系的理论背景,具体包括: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委托代理理论、实物期权理论。在文献回顾中列举了财务弹性与融资、投资以及企业价值关系的研究文献,分析、总结了目前财务弹性的研究现状和方向,并进行了简单评述。第叁部分对财务弹性与企业价值进行了理论分析。先后介绍了财务弹性的概念、特征以及企业保持财务弹性的动机、渠道;企业价值理论的涵义、评估方法;利用实物期权理论,深入剖析了财务弹性对企业价值创造的作用机理;从战略管理与风险预防、投资政策、经营管理水平这几个方面阐述了财务弹性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第四部分是实证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假设,以我国2004-2011年制造行业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因子分析法计算财务弹性指数,并构建财务弹性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通过整体回归和分组检验来验证财务弹性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回归结果表明:财务弹性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结构。保持财务弹性应遵循适度性原则。对于成长性较好的公司,更应该保持财务弹性。第五部分根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政策建议、研究展望等。企业保持适度的财务弹性,对于贯彻企业的柔性管理战略,提高企业对风险的防范能力,提高企业价值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也应考虑保持财务弹性所带来的成本,比如,放弃负债的税盾效应,增加企业的代理成本等。所以,上市公司应综合评估财务弹性,而不要一味地追求过高的弹性水平,企业应在收益与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分析自身的发展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财务弹性水平。而如何把握这个“度”,主要取决于企业对内外部环境的评价,如行业竞争程度、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等。如果企业的弹性水平较低,那么有迫切提高财务弹性的需要。提高财务弹性的主要途径有:(1)依靠产品创新来扩大销售,依托主营业务的发展增加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量。(2)善于利用商业信用,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掌握企业资金的库存情况,做好资金支付安排计划。保持生产与销售的紧密衔接,加快商品的周转速度,避免存货积压。(3)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能力,减少不必要的非经营性支出,开源节流,避免资源的浪费。(4)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往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5)合理选择股利政策。通过营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保障股东权益,提高企业未来外部融资的能力。本文贡献:目前我国对于财务弹性的研究处于初始阶段,我国学者对财务弹性的研究还十分有限。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1)研究视角方面。国内学者对与财务弹性相关的现金流、财务杠杆等单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将两者相结合起来形成财务弹性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通过分析财务弹性的来源、特征及对企业价值的作用机理,将财务弹性研究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结合起来,拓宽了现有的研究领域,为财务弹性理论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2)指标选取方面。对于是否具有财务弹性的划分,以前学者也主要是采用多以财务杠杆或现金流描述企业的弹性情况。对财务弹性的衡量缺乏精细化的设计,没有综合考虑形成财务弹性的各要素,也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评价体系。由于影响财务弹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单一的财务比率不能总括财务弹性水平。本文通过分析财务弹性的影响因素和来源,构建了一个综合的财务弹性指标体系,全面反映了企业的现金流量能力、杠杆大小、内部积累能力、营运能力、外部股权融资能力,丰富了财务弹性的内涵。(3)研究结论方面。目前关于财务弹性对企业融资政策、投资政策影响的文献较多,也有部分学者探讨了财务弹性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财务弹性对企业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当期,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力。采用实证的方法首次检验了财务弹性水平与企业价值之间呈倒U型关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且,考虑到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性,将成长性因素包含到企业价值评估中,财务弹性的作用对处于成长期和发展期的企业尤为重要。

杨林[10]2006年在《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关系:理论、实证及其战略调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元化发展战略自其诞生之初就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高度关注,许多学者已从多视角对其进行了积极探讨,其中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关系便是重要命题之一。由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元化发展战略企业价值,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企业价值一度出现下滑现象,多元化发展战略在企业中的地位遭遇巨大下降。许多学者纷纷将企业经营失利归咎于多元化发展战略本身。然而,反观现实我们却发现,无论是在经济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国家,均既存在价值高的多元化发展战略企业,也存在价值低的多元化展战略企业。也许,我们不能否认多元化发展战略是一种有效的企业扩张战略,但是现实的实施情况又使得我们经常对多元化发展战略抱有诸多质疑和困惑。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于现实状况的沉思。通过文献分析后发现,现有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仍然存在诸多局限性乃至空白性,包括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与变量测度指标体系等方面。因此,继续对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关系作进一步研究便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与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目的主要表现为叁方面:其一,通过分析我国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构建出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类型和模式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理论模型;其二,运用统计数据对所构建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为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提供相应的战略决策支持模型和管理工具;其叁,通过构建一种企业核心能力与业务活动动态匹配的理论模型,分析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多元化发展战略调整理论问题。在明确了考察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关系的重要性及研究目标之后,本书首先对研究中所涉及的主要变量进行了界定,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并具体构建出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理论模型。在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理论模型中,共涉及叁类变量:(1)自变量。自变量是多元化发展战略,具体划分为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多元化发展战略类型与多元化发展战略模式叁个维度。并进一步将多元化发展战略类型划分为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与非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两种类型,将多元化发展战略模式划分为外部并购、内部发展与混合叁种模式。这种多元化发展战略维度划分结果与所界定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内涵保持了内在一致性。因为本研究对多元化发展战略内涵的界定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其一,多元化发展战略是指企业经营业务分布于多个产业的状态,用英文可以表示为“diversity”;其二,多元化发展战略是指企业进入一个新的产业领域的行为,用英文可以表示为“diversification”。显然,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和类型与企业价值关系,是从多元化发展战略作为一种状态出发,考察多元化发展战略分布状态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而多元化发展战略模式与企业价值关系,则是从多元化发展战略作为一种行为出发,考察不同的多元化发展战略进入模式的选择所导致的企业价值差异。(2)因变量。因变量是企业价值,运用企业盈利能力与企业扩张能力两个维度指标来度量,具体包括总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这些企业价值度量指标既包括权责发生制核算指标,又包括收付实现制核算指标。(3)控制变量。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财务杠杆、股权集中度与企业所有制等四项指标。然后,本书论述了样本数据来源与实证分析方法。本研究克服了过去相关研究未充分考虑产业结构因素的局限性,选取单一产业企业——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样本企业的时期跨度为2001至2004年度。此外,本研究还突破过去相关研究中采取横截面数据的局限性,转而构造了一种新的数据结构――面板数据。其中,自变量和控制变量数据时期为2001至2003年度,因变量数据时期为2002至2004年度。也就是说,因变量数据时期滞后自变量数据时期一年。通过构造这样的数据结构,可以考虑到多元化发展战略对企业价值影响的滞后效应。在此基础上,本书进一步对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由于本书将多元化发展战略划分为叁个维度,即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多元化发展战略类型与多元化发展战略模式,因此,在具体操作上,分别以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多元化发展战略类型和多元化发展战略模式作为自变量,对四项企业价值度量指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同时,为了单独分离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类型和模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又分两个步骤进行。其中,第一步骤是以企业价值作为因变量,对四个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在第一步骤基础上,进一步将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类型和模式)作为自变量引入回归分析模型之中。通过实证分析,本书形成了如下主要结论:Ⅰ.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与企业价值关系。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对企业价值的所有度量指标均产生了显着性影响,并与企业价值呈现出显着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随着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的上升,企业价值呈逐渐增加的趋势。Ⅱ.多元化发展战略类型与企业价值关系。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呈显着负相关关系,非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则与企业价值呈显着正相关关系。Ⅲ.多元化发展战略模式与企业价值关系。在其它条件保持不变情形下,企业在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时,更加倾向于选择混合模式,其次是外部并购模式,最后是内部发展模式。混合模式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外部并购模式多元化发展战略未通过与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收付实现制核算指标)关系的显着性检验;内部发展模式多元化发展战略未通过与总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权责发生制核算指标)的显着性水平检验。Ⅳ.综合而言,实证分析结果比较好地验证了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理论假设,实证分析效果比较理想,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最后,本研究还进一步探讨了多元化发展战略调整的理论问题。多元化发展战略对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最终实现可能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作用。当多元化发展战略会损害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时,就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战略调整。本书在提出多元化发展战略调整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上,借鉴矛盾论思想,分析指出多元化发展战略调整机制是动态核心能力,并进一步构建出多元化发展战略调整路径,即企业核心能力与业务活动的动态匹配模型。

参考文献:

[1]. 投资模式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D]. 盛虎. 中南大学. 2003

[2]. 创业板上市公司投资模式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D]. 周珊. 长沙理工大学. 2015

[3]. 媒体监督、环境信息披露与公司价值研究[D]. 李宏伟. 中国矿业大学. 2016

[4]. 企业社会责任价值驱动机理及实证研究[D]. 崔清泉.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4

[5]. 企业环保投资、技术创新投入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D]. 高敏. 中国矿业大学. 2016

[6]. 民营上市公司财务杠杆效应的实证研究[D]. 徐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

[7]. 内外部治理机制、财务柔性与公司价值[D]. 郑鹏. 东北财经大学. 2015

[8]. 企业价值系统中网络嵌入性对企业策略的影响研究[D]. 高瑞泽. 北京交通大学. 2015

[9]. 财务弹性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研究[D]. 周心春. 西南财经大学. 2013

[10]. 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价值关系:理论、实证及其战略调整研究[D]. 杨林. 南京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  ;  ;  ;  ;  

投资模式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