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与评价体系_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及评价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评价体系论文,主导产业论文,原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通常被视为是一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经济起飞的关键而得到普遍重视。本文试图就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和方法展开研究,以提出一套主导产业选择评价的定量体系。

一、主导产业选择的基本原则

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考虑三项基本原则:

原则之一:相对于其它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部门应具备产业间竞争优势。

产业间的竞争表现为资源竞争,其实质是不同产业对稀缺资源的竞争。一个产业拥有产业竞争优势是指该产业与其它产业相比,在世界资源配置中占有特定的优势地位,从而能在激烈的产业间竞争中得以发展、成长和壮大。主导产业通常不是现实的支柱产业,但主导产业发展的目标是成为未来的支柱产业,选择发展主导产业与培育未来的支柱产业是等同的。因此,主导产业本身必须具有相对于其它产业更强的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即具备产业间的竞争优势。这是由主导产业的目标决定的。

原则之二:相对于其它国家(地区),一国(地区)在其所确定的主导产业领域内应具备显著的产业内竞争优势

产业内的竞争表现为市场竞争,其实质是各国(地区)对某一产业(产品)市场的竞争。一国(地区)在某产业领域内拥有产业内竞争优势是指该国(地区)在该产业内的全球竞争中相对于别国(地区)占据特殊的优势地位,从而使该国(地区)在该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和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主导产业并不一定是一国(地区)现实的优势产业,但将成为该国(地区)的优势产业。也就是说,在主导产业领域内,一国(地区)可能尚未有现实的比较优势,但应具有预期的比较优势。因此一国(地区)在其主导产业领域内应具有相对于别国(地区)更优越的发展条件,更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即应具备预期的产业内竞争优势。这是由主导产业的前瞻性决定的。

上述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如果一国(地区)在某产业中具有产业内竞争优势但该产业本身不具有产业间竞争优势,或虽然某产业本身具有产业间竞争优势,但一国(地区)在该产业中却没有产业内竞争优势,都不利于一国(地区)经济的发展和贸易利益的实现,这样的产业不可以成为代表一国(地区)产业发展方向的主导产业。

原则之三:主导产业发展的过程是现有产业优势得以利用并不断改进、提升的过程。

主导产业是未来的支柱产业,应具有预期的产业优势,但主导产业的壮大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现实产业优势的发挥和现有支柱产业所能提供的推动力强弱。从这一关系上看,主导产业的壮大实质上是一国(地区)支柱产业和产业优势的动态发展过程:现实的支柱产业是主导产业(即未来支柱产业)发展的基础,现实的产业优势是主导产业的优势(即预期的产业优势)得以创建、积累的条件。因此,主导产业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优势,并使之不断得以改进、提升、扩展,这是从主导产业发展的可行性考虑的。

在上述三项原则中,第一项强调的是作为主导产业本身应具备的产业特征;第二项强调的是主导产业发展中一国所拥有的比较优越条件;第三项强调的是主导产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现实基础和约束条件。

二、主导产业选择的评价体系

依据主导产业选择的上述原则,我们设计主导产业选择的定量评价表如表1。

第一层次的指标描述作为主导产业应具备的产业特征,依据的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产业在不同的产业间竞争中是否具有优势取决于供方、需方、潜在入侵者、替代品和产业本身竞争这五种作用力。根据这五种作用力及其作用机理,我们将一个产业在不同产业间的竞争中是否具备优势具体化为6项指标:(1)全要素生产率,用以测度一个产业技术创新和吸收科技成果的能力。全要素生产率越高,产业技术层次越高,意味着其投入品的技术含量越高,与这些投入品相匹配的劳动力也拥有越多的人力资本,产出品越能形成奇异性,越不容易被替代,竞争力越强。(2)规模效应系数,测度一个产业是否具有规模经济性。规模经济性强的产业,进入壁垒高,来自潜在进入者的入侵威胁就小。(3)技术要素相对密度,从要素投入结构测度一个产业受资源约束的状况。一个产业所需资源稀缺性越低、再生性越强,资源供给就越宽松,产业发展越有优势。由于知识、技术要素的边际成本几乎等于零,因此,产业投入中技术要素的份额越大——技术要素相对密度越高,意味着产业受到的资源约束越小,竞争优势越强。(4)影响力系数。(5)感应度系数。这两项指标测度产业发展中的关联度及由此决定的联动旁侧效应。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关联性越强,越有能力通过产业间的联动效应引导、带动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朝着有利于本产业发展的方向演进,产业迅速增长的动力就越强,竞争优势越显著。

第二层次的指标描述要主导产业领域内,区域经济主体应具备的相对优势,依据的也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迈克尔·波特认为,在某一产业领域内,一国在国际竞争中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取决于其要素禀赋、需求状况、相关及辅助产业的状况、公司战略和结构这四种基本因素,以及机遇、政府行为两种偶然因素。从这四项基本因素和二项偶然因素来测度一国(地区)在主导产业领域内的相对优势状况,可具体化为3项指标:(1)显示性比较优势,从相对输出比重大小来测度一国(地区)在该产业所具有的要素相对丰度。(2)竞争力系数,从市场开拓能力高低来测度一国(地区)在该产业所具有的引导市场需求的能力。(3)市场占有率,从实际市场占有状况来测度一国(地区)在该产业领域内相对于其他区域的相对优势。上述三个指标是通过对各影响因素作用结构的描述来度量这些因素本身的状况。某一产业领域内,一国(地区)如果具有较高的显示性比较优势、竞争力系数和市场占有率,则该国(地区)相对于别国(地区)在该产业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考虑到主导产业是侧重从制定未来产业发展战略的角度而选择的关键产业,因而上述三项指标应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

第三层次的指标是对一国(地区)经济基础条件的评价。如前所述,主导产业的成长需要由现实的产业为其提供投资动力,主导产业的发展始终受到一国(地区)特殊经济社会条件的约束,因此,主导产业的选择中必须体现一国(地区)具体实际,扬长避短。以浙江为例,浙江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安置城镇下岗人员而形成的就业压力短期内不会明显降低;浙江产业组织结构以小为主,这种由浙江特殊的人文环境决定的企业组织特征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浙江产业市场主要在省区以外,产业增长对输出依赖程度较大,且外向发展是全省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为此,浙江主导产业的选择中应考虑有较高的就业吸纳水平,较强的输出倾向,适中的规模经济性。规模经济性的指标已在前面体现,其余内容可具体化为2项指标:(1)就业吸纳率,评价主导产业的发展是否具有缓解就业压力,有效地利用劳动力丰富这一比较优势。(2)输出诱发系数,评价主导产业的发展是否符合区域经济外向发展的基本战略,是否有利于区域经济输出强度的提高。

理论上,作为主导产业的产业,上述各项指标均应优于其它产业,但这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各项指标都领先的“十全十美”的产业通常并不存在,并且任一国家、任一地区的经济都有其特殊和矛盾性,如浙江经济中劳动力就业压力大从而要求主导部门有较高的就业吸纳率与主导产业应具备的高技术要素相对密度是一对矛盾,浙江经济中小企业在相当长时期内将是全省经济的主体力量与主导产业应具备较高的规模效应系数也是一对矛盾。因此,实践中我们只能选择指标优势较多、优势水平显著的产业部门为主导产业部门。

标签:;  ;  ;  

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与评价体系_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