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教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设计_孔乙己论文

苏联教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设计_孔乙己论文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下册论文,教学设计论文,八年级论文,苏教版论文,单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单元目标概说]

学习小说,我们不妨从人物形象入手,探究作者是如何刻画塑造人物的,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品味那故事中深刻的哲理与情感。

写人记事要围绕中心选材,通过典型事例把文章的中心意思表达得鲜明、突出。通过综合实践,我们要到生活的“最前沿”去感知社会,了解社会,熟悉社会。

[阅读教学设计]

孔乙己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形象意义是本文教学探究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从孔乙己的“与众不同”入手,全面感知一个与社会世风格格不入的“怪异”人物的精神世界,并借这样的一个人物的多舛命运来反映当时社会的人情炎凉。三课时:诵读—品评—探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以诵读为主。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语言对人物形象的表现力。

一、初读全文,寻找孔乙己。

小说以“孔乙己”为标题,那么孔乙己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作者又是用什么样的笔调来描写刻画他的呢?第一遍阅读课文看看作者主要写了孔乙己的哪几件事,要求同学找出作者用来刻画与描写孔乙己的相关语句,并仔细体会这些语句,看看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对人物进行描写刻画的。读了课文,孔乙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再读课文,结识孔乙己。

在找出相关描写刻画孔乙己的语句的基础上,了解孔乙己在作者笔下是怎样的一个人物。看看作者是如何对孔乙己进行描写刻画的(可以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加以归纳)。引导同学再读课文,从孔乙己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进一步加深对孔乙己的印象。采用“一句话”归纳或集体讨论的方式先对孔乙己形象有一个初步判断。

三、三读课文,理解孔乙己。

精读相关描写孔乙己的语句,可以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自己最感兴趣的语段或者是最能反映孔乙己形象特征的相关语段。在诵读中细细感悟理解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以语句分析为主,品评文中人物形象。

孔乙己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但作者并没有用自我情感的宣泄来表现或突出孔乙己的悲剧意义,相反本文的字里行间充溢着“快活的空气”。不管是孔乙己的语言,还是他的动作、神情都是人们用以取乐的“笑料”。这节课就是“品读”,从词句着手感悟鲁迅语言对人物刻画的表现力。

不仅要求学生能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还要从文章语句中去归纳孔乙己所在的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诞生”的孔乙己是属于正常的还是反常的?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自主探究。在前两课时中,已经对孔乙己的形象意义与社会意义有了分析与理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着重培养他们的创造性,第三课时以“自主探究”为教学目的。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着手去解决一些问题。

初拟探究题目如下:

1.不穿长衫,孔乙己可以穿什么?

2.谈谈《孔乙己》中的“笑声”。

3.孔乙己障是死是活?

4.是谁害了孔乙己?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难点在于如何从孔乙己形象中分析它的社会意义。“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戗害至深,以至于一些读书人游离于本身的阶层之外的特定条件下,成为边缘人。他们是在既不为“士大夫”阶层所接纳,又为下层民众所不屑的环境中所诞生的这么一个连名字都是别人随意创造的独特人物。

教学步骤:

一、初读课文,了解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1.孔乙己的身份、地位。

2.孔乙己的出场。

3.品味“孔乙己障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二、再读课文,分析孔乙己所处的生活环境。

1.从衣着装扮来了解他的生活状况。

2.从别人对他的看法态度来感受他的社会地位。

3.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来归纳他所处的社会环境。

三、归纳孔乙己的悲剧意义与社会意义。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为了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孔乙己”的痛苦与感受,我们酝酿进行“课本剧”的创作与表演。

教学步骤:

一、熟悉课文

1.通读课文,了解文章脉络(把握课文主体事件)。

2.分析孔乙己形象,理解他的形象意义。

3.体会“环境”与“人物”之间的特殊关系。

二、学写课本剧剧本

1.截取课文的任意片断或某一场景,也可以将全文缩写。

2.确定“环境”与“人物”。

3.设计场景与人物的对话语言。

4.拟定标题(剧名)。

三、表演课本剧

1.确定演员与角色,熟悉剧本(特别是人物语言)。

2.布置场景(注意营造氛围)。

3.剧本表演。

四、评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本文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篇末有作者的《附记》,其中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

2.课文扩读材料

鲁迅实际上曲折地批判了封建社会以科举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悖论性与悲剧性:教育的结果不仅没能使受教育者的生存能力有所提高,相反,却使他们从正常人变成一个个没有任何生存能力的废人。假使孔乙己能够放下他那读书人的臭架子与虚荣心,脚踏实地,凭他的才能,靠卖文卖字赚个饭饱酒足毫无问题。关键是,面对一个占压倒性地位并遮蔽一切的时代思潮,像孔乙己这样弱小的个人是很难超越其局限性与统治性的。于是,孔乙己个人的生存悲剧便成为封建社会中国知识分子共同命运的写照,鲁迅的批判便具有了某种普遍意义。把一种个体性的人生经验升华为群体性的普遍体验,这正是鲁迅小说的伟大价值所在。

——摘自于展绥《边缘化身份与模糊性生存——〈孔乙己〉细读》

范进中举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问题导读法。以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问题的设计多为探究性的,基本可以结合课文进行大胆的发挥。比如说“范进中举”是喜是悲?他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范进中举》是褒是贬?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讨论诸如此类的问题。

教学步骤:

一、熟悉课文

系列问题:

1.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

(要点:热衷功名的读书人)

2.范进中举是怎么一回事?

(要点:说出前后的不同。)

3.作者写“范进中举”想告诉我们什么?

(要点:结合封建科举制度来读。)

二、比较范进中举前后的截然不同的命运

系列问题:

1.范进中举前处境如何?

(要点:家境、胡屠户的奚落等)

2.范进中举后又是怎样的光景?

(要点:喜极而疯、各式人等对他的不同态度)

3.范进中举前后变化最大的一个人是谁?他的变化能说明什么?

(要点:胡屠户;他的变化不仅说明他的势利,更多的要看到当时社会的普遍心态——趋炎附势。)

4.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不同?简单说说为什么会这样?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要点:改变的不仅仅是他人,他人只是一种“巴结”,变化最大的是“范进”,他的处事方式与待人接物的方式一下子都发生了变化。这应当就是“科举考试”的“魅力”所在。)

三、对“范进中举”的思考

系列问题:

1.《范进中举》是喜剧还是悲剧?

(要点:“喜”是个人,“悲”是社会,应该分清。)

2.“中举”对范进来说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

(要点:当然是幸运的。)

3.范进“喜极而疯”的故事可信吗?为什么?

(要点:可信,虽说有点夸张,但相对于范进五十多岁的高龄考生来说,开心得发疯也应属情理之中。)

4.有人说这篇文章也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呢?

(要点:同意的话,就会从科举取士的弊病上去理解。不同意的话,得有理有据。)

四、总结

1.范进与胡屠户的形象意义。

范进中举前后的遭遇,特别是他的喜极而疯,有力地嘲讽了封建科举制度。而胡屠户的前倨后恭,不仅仅只是提供了些许笑料。其实,胡屠户的行为更能反映“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科举制对人们思想禁锢的腐朽一面。

2.封建科举制的弊病。

(要点: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课文选取的只是《儒林外史》第三章的部分,课文语段相对而言倒是完整介绍了胡屠户的前倨后恭的经过,事实上对范进中举的前因后果是交代不清的。所以让学生完整阅读第三回,有利于更深地了解有关科举取士的更多的信息。主要是将范进进学前与中举后的故事作一完整的了解。在充分了解信息后,让同学从《范进中举》中探求是什么能让无数像周进、范进这样的读书人能数十年如一日地去反复参加“考试”。

教学步骤:

一、了解故事情节

阅读《儒林外史》第三回(课文内容所在的章节),了解范进中举前后的详细情况。

二、探究相关问题

从小说内容来看:

1.范进能够进学的原因是什么?

(要点:一方面是周进的同情与赏识,另一方面却是充满了偶然因素。)

2.以前之所以不能进学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要点:无人赏识或者没有门路。)

3.从课文片断来看,是什么让范进有决心去应试?

(要点:周进的一句“火候已到”。)

4.范进对自己考试信心如何?

(要点:从课文内容来看,似乎没有任何想法,“中举”对他来说也是出乎意料的,因而下文的喜极而疯也就不足为怪了。)

从小说的寓意来说:

1.“周进遇到范进是一种偶然,但他选择范进却是一种必然。”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要点:周进有过与范进同样的经历,所以他更能理解范进,因而由他选择范进也就不足为怪了。)

2.从某种意义上说,范进也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你说对吗?为什么?

(要点:范进沉湎于考场数十年,家徒四壁,他除了能读点书外,什么本事也没有,甚至连鸡都卖不了。更多的是心灵的戗害,为了博取功名,整个人都是扭曲着的。)

三、阅读拓展

比较《孔乙己》一文,深刻了解科举制对读书人的影响作用。一方面加深对《范进中举》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对课文《孔乙己》的主题的回顾。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同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但范进与孔乙己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我们设想让两位迟暮的老人——范进与孔乙己,在享受了荣华富贵与受尽痛苦折磨之后来一场“对诀”——“科举取士的利与弊”主题辩论赛。

教学步骤:

一、比较阅读《孔乙己》与《范进中举》。

二、概括孔乙己与范进的形象意义。

三、从课文内容来分析孔乙己与范进的性格特征,以及相应的思想意识。

四、以范进与孔乙己的口吻,各写一篇论述封建科举制度的文章。

五、以辩论的形式,来多角度反映封建科举制度的利和弊。

小结:

论辩只是一种手段,我们通过论辩更多的是为了训练思维、拓展课文以及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能力。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周学道看在心里,封门进去。出来放头牌的时节,坐在上面,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周学道看看自己身上,绯袍锦带,何等辉煌?因翻一翻点名册,问那童生道:“你就是范进?”范进跪下道:“童生就是。”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范进道:“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童生实年五十四岁。”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了?”范进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学道道:“如何总不进学?”范进道:“总因童生文字荒谬,所以各位大老爷不曾赏取。”周学道道:“这也未必尽然。你且出去,卷子待本道细看。”范进磕头下去了。

那时天色尚早,并无童生交卷,周学道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丢过一边不看了。又坐了一会,还不见一个人来交卷,心里想道:“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正要再看看,却有一个童生来交卷。

……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将各卷汇齐,带了进去。发出案来,范进是第一。

(摘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口技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应准确把握相关的文言语句与文意。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同时了解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初步领略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在学习中,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口技及作者相关情况介绍)

二、指导预习

(生字词及课文语句的理解)

三、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集体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包括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等,然后分组讨论。)

四、探究理解

1.“京中有善口技者”,哪些语句能体现这“善”字?

(要点:“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

2.体会文中描写与摹状的语句。

①“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②“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④“未几,夫鼾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以上为正面描写口技技艺的语句)

⑤“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

⑥“于是众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以上为侧面描写口技技艺的语句)

3.分析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要点: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4.结尾意味深长,思考作者为什么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

(要点: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5.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要点:(1)“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

(2)“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

(3)“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借助工具书与文后的注解,理解文言词语,同学们可自我尝试并理解课文的基本含义。学习摹状的说明方法;熟读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一、先让学生参照注释阅读全文。

二、课文内容分析。本文是以记叙的方式写的,但中间对口技表演采用了较多的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很值得学习。

三、讨论明确侧面描写的作用。

1.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听众的神情和动作?

2.这些描写对突出口技人的高超技艺有什么作用?

3.文章开头结尾提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除了首尾呼应外,对表现口技人演技起到什么作用?

四、复述和背诵

复述口技人整个表演过程。要指导学生理解各种声音描写的内涵,理解描写顺序、描写的场景。

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将《口技》改编成一篇题为《模拟火灾现场直播》的广播稿,效果又会如何呢?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既能让学生在撰写广播稿的同时去深入了解课文,同时又能锻炼他们的思维,将书本知识引向生活实践。

教学步骤:

一、熟悉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层次

二、了解广播稿的写作要求

三、将课文改写成广播稿

交待清楚以下要素:

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局。

四、现场采访当事人及群众

1.将正面叙述改写为当事人的倒叙。

2.将听众反应改写为第一人称即可。

五、模拟直播

参考:

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正在一处火灾现场为您作现场直播,尽管我还没看到火势,但我现在能清晰地听到到处都是哭声、喊声、抢夺声、泼水声……

原来虚惊一场。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营造这么大的火势的都是些什么吧!天啊!一人、一桌、一椅、一抚尺而已。

×××在娱乐天地为您现场报道。谢谢收听。

[资料整合平台]

《口技》一文,原是作为林嗣环的《秋声诗》的序言。作者曾说:“嘻,若而入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语以为《秋声》序。”原意是借口技艺人的“善画声”,说明《秋声诗》亦是“善画声”的诗作。而所谓“善画”,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善于绘声绘色地作描写。

变色龙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变色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警官奥楚蔑洛夫的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丑陋嘴脸。文章的成功在于对人物的语言、神态与动作的描写刻画上。我们设计了“对照法”,围绕“变”字去深入了解文章内涵。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字词。

二、认真阅读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案件的部分,体会其中的对话语气。

1.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案件中,态度有几次变化?

(要点:六次变化形成强烈的对比。)

2.提示与思考:奥楚蔑洛夫的态度是围绕什么而变化的?

(要点:围绕“狗的主人是谁”而变化。)

3.从奥楚蔑洛夫对老百姓和对将军的不同话语中,可以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1)对老百姓的话语:

“我要好好地教训他一顿!”

“我们决不能不管。”

“我早晚要收拾你!”

表现出奥楚蔑洛夫专制横蛮、欺凌”百姓的性格特点。

(2)对将军的话语:

“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

“这是他老人家的……”

表现出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献媚讨好的性格特点。

4.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要点:细节描写,刻画了奥楚蔑洛夫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以及卑劣的心理活动。)

三、设想一下,如果不是奥楚蔑洛夫警官处理这个案子,这件事是否会处理得更好些?

(要点:开放性题,说会与不会都是有可能的,但关键还是要找到相应的依据。从课文内容看来,围观的人同样是没有正义感可言的,也就是说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果能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应该能感觉到些什么的。)

四、总结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注意文章的语言描写与细节描写,先读懂文章,再从人物的行为表现上去探知他的丑恶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什么是变色龙变色的真正原因”中发现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朽。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读课文,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

二、作者为什么用“变色龙”做这篇小说的题目呢?

(要点:以课文题目为媒介,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可视具体情况提示他们看看课本上的注解,帮助理解这个问题。)

三、从文中内容看奥楚蔑洛夫警官有没有始终不变的地方?

(要点:辩证地观察事物、研究问题,我们发现警官在处理“狗咬人”的事件中,态度来回变化,但是,在这来回的变化之中,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性格特征始终不变,充分暴露了奥楚蔑洛夫作为沙皇忠实走狗的卑鄙心理。)

四、小说结尾写道:“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那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呢?

(要点:开放题,无答案,但一定要说出相关道理。是什么人都有,哪个阶层的人都有,所以他们可能对同一事情的看法不一样。)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一条小狗却让一位警官迟迟下不了判决,“打狗看主人”一语中的地揭示了警官的心思。为了更好地揣摩与洞察奥楚蔑洛夫的这种可鄙心理,我们采用了编写“奥楚蔑洛夫语录”的方法来玩味人物的语言所折射出的人物可悲与可笑的心态。

教学步骤:

一、熟读课文,通过事例了解奥楚蔑洛夫是怎样的一个人。

(要点:欺下媚上、见风使舵、厚颜无耻、溜须拍马、趋炎附势……)

二、讨论交流

奥楚蔑洛夫的“变”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要点:主要通过他的言行举止,特别是人物的语言。)

三、积累、揣摩:摘录奥楚蔑洛夫的语言,体会并分析其心理活动。

例:“去调查一下,这是谁的狗,打个报告上来!这条狗呢,把它弄死好了。马上去办,别拖!这多半是条疯狗……请问,这到底是谁家的狗?”……

“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它怎么会咬着你的?”“难道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是那么小;你呢,却长得这么魁梧!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费了。你这种人啊……是出了名的!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

(要点:前句是那么坚决,一副为民请命的架势,是那么果断与不容置疑;可当有人说是将军家的时候,奥楚蔑洛夫突然发现原来天是很热的,天热得让人受不了。然后他突然想到,只听“原告”,还没听听被告怎么说呢?得了,将军家的,那还用说什么?自己代劳吧!是什么原因会咬的呢?它是这么小,力量对比不对啊,言下之意大有“原告”是欺诈行为。毕竟我们奥楚蔑洛夫先生对“原告”这样的东西是知道的,他们也是出了名的。)

四、结合上题,编辑奥楚蔑洛夫“语录”,仔细玩味,深刻体会“变色龙”的变化,及其如此变来变去的内在原因,以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契诃夫——用短篇小说进行着巨大的事业(节选)仲言

契诃夫以毕生的创作,把短篇小说这一文学样式提升到了经典的位置。从《万卡》《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套中人》等短篇小说中,我们瞥见了一个烟波浩渺的世界。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凡俗生活隐藏下的悲剧,也看到了含泪的微笑之下的希望;不仅看到了极具质感的细微情节和情节之下的生活真相,也看到了真相之下埋藏的雄阔的历史轨迹和现实走向。正如有论者所说,契诃夫以自己的全部创作,肯定了一切平凡和普通的人、一切劳动者和创造者所应有的享受幸福的权利。在他的作品中,不是没有讽刺和鞭挞,不是没有批评和否定;俄罗斯诗人霍达谢维奇说:“起初他把他们表现为庸人,后来把他们表现为平常的人,对他们表示怜悯,再后来开始在他们身上寻找优点,最终对他们怀抱起巨大的爱。”契诃夫以巨大的爱的胸怀在包容理解着自己笔下的人物,他准确仔细地描绘着他们,同时在抒情诗的高度为他们的存在作了辩护。契诃夫怀着深厚的情感珍惜着自己笔下的人物,他对人类的生活寄予了这样的理想:“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无论是面孔,还是衣裳,还是心灵,还是思想。”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美与丑、善与恶、伟大与渺小,没有刻意地去对比,只是那么的一个故事,一切竟然昭然若揭。人性真的是如此的不可捉摸吗?通过诵读,仔细揣摩体会人物的心路历程。组织同学开展讨论与交流,通过对比分析来感受人物的心灵世界。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小说以刻画塑造人物形象为主,本文同样塑造了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读课文了解这两个人物在文中的不同作用。

二、自主探究

1.朗读课文,圈点字词。

2.文章是如何塑造人物的形象的?与其他小说的人物写作有何不同?

3.小说的结尾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理解的?

4.你对两位病人持什么样的态度?

三、合作探究

1.小组交流文章中的精彩描写。

2.小组交流对两位病人的不同态度。

四、集体讨论交流

1.小说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要点:本文运用了寓言式的构思,人物简单,两个病人既无肖像描写也无多少语言、动作,只用叙述来介绍他们,但这两个病人的形象却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着深刻的意义。)

2.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它留给读者广阔的思考空间,读者会想些什么呢?这个病人又会想些什么?

(要点:这是一道开放性题,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心中有佛,就会满眼是佛;心中有鬼,自然会满目是鬼。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明白哲理:襟怀坦白、目光高远、热爱生活的人,才会看到生活中的美,体悟到生活中的美。)

3.我们怎么评价这两位病人?

(要点:认识作品中两个人物的意义,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五、语句研读赏析

1.“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与“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中加点的词怎样理解?

(要点:“照例漫游着”:表示这是公园里湖中一般常见的景象,是靠窗病人根据生活实际的想象。“照例睁着”表现不靠窗病人为想法所困扰,突出盯着天花板看已不止一次。同样的词语却表现了两位病人不同的心态和其心理之高尚与卑劣可见一斑。)

2.本段文字中对不靠窗的病人的细节描写“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和“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反映了不靠窗病人的什么心理活动?

(要点:这一细节描写突出表现不靠窗病人的自私,一心夺窗。所以面对病友在生死线上挣扎时,态度冷漠,巴不得他死了,可以让出靠窗床位,于是对此置之不理。其灵魂丑恶、冷酷无情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学会分析细节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3.思考本文以“窗”为题的作用。

(要点:小说的情节正是紧紧围绕“窗”展开,而且“窗”还暗指心灵之窗。)

六、总结巩固

七、布置作业

完成文后的练习部分。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想象的力量是无穷的,面对一堵光秃秃的墙,借助想象,一个病人向另一个病人描述了一幅幅美丽的生活图景,他的叙述带给病友的感受是“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给自己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学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教学步骤:

一、自读课文,归纳文意。

(要点:初步感受文章的内涵。)

二、讨论:说说这篇文章留给你最大的印象是什么?

(要点:应该说是故事中的窗外的美丽与现实中的光秃秃的强烈反差。)

三、思维拓展:文章意味深长,结尾戛然而止却意味无穷,你能想象接下来会有什么吗?用自己的理解与想象给故事加个结局。

(说明:文章本身是很完美的,加个结局只会破坏作品意境。但我们这里主要是训练学生思维,考测他们对课文理解及对生活的感悟程度。)

四、交流各自创设的结局

(要点:相互启发)

五、比较:同学们创设的结局与作家不加结局哪一个效果更好?为什么?

(要点:在讨论中让学生感受到作家的“急停”的高妙。)

六、本文给你最大的启发是什么?

(要点:可以是正面的——积极的心态;也可以是侧面的——人不能太自私。)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原本靠窗的那位病人是伟大的,更是不幸的。他那“美丽的谎言”解除了他人的痛楚与苦闷,也间接地扼杀了自己的生命。伟大与渺小竟能如此地组合在一起,我们不妨以这篇小小说为话题,深入探求一下:为什么透过同样的一扇窗,有人看到的是四季变幻的美景,而有人却只能看到光秃秃的一堵墙呢?

教学步骤: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要点: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两个病人的处境与故事。)

二、再读课文,感悟“窗”外的世界。

(要点:窗外的世界有什么?一位看到的是斑斓的世界,另一位看到的却是光秃秃的墙。)

三、思考感悟

1.为什么对那位逝去的病人着墨不多却让人难以忘怀?

(要点:体会他的心灵世界,他的心灵充满阳光,所以看到的就是明媚的世界。)

2.文章最让人震撼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要点:最后一句。如果没有这一句,这个故事就会黯然失色,甚至毫无精彩可言。正是这一句才让我们感受到逝者的伟大;也正是这一句留给我们无尽的遐想,特别是它对生者的心灵的强烈的叩击。)

诵读欣赏:

一双明亮的眼睛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段文字的赏析重在诵读。在读中体会语句的优美,教师可以采用播放录音或影视片断来先营造氛围。再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语句的意趣,从而能深入体会到作家在这描写中所倾注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教师先播放影视《家》中的相关片断

(要点:先建立一个视觉效果)

二、教师范读

(要点:范读感染,奠定情感基调。)

三、同学齐读

(要点:集体感悟)

四、个别朗读

(要点:个人体会、品赏)

五、小组朗读

(要点:品赏交流)

六、集体朗读

(要点:巩固)

七、背诵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借助影视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品赏能力。

教学步骤:

一、播放影视片断

(要点:要求同学注意琴的出场,然后定格让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琴。)

二、比较影视作品中的画面表现与课文文字表现的差异

(要点: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三、比较自己的描绘与作家描绘的差异

(要点:学习作家的精妙的语言表现力)

四、背诵课文,积累语汇。

综合性学习指导

1.写人记事

设计:跟课文学写记人写事的文章。

导引:本单元所学的几篇文章都是写人记事的经典作品。写人角度可以参看《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写事的文章可以参看《窗》《口技》。前者或从典型环境来写典型人物,或用特定事件来表现人物,或直接用人物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人物,它们均是成功的写人篇章。后者的事例对人物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口技》运用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手法,《窗》则是用对比反差来表现人物的心灵世界的美与丑、善与恶。当然,人与事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写人离不开叙事,叙事则是为了更好地写人。

练笔:“我的故事”(用一两件事来叙写自己的个性特征或兴趣爱好等)

2.市场新商品调查

设计:MP3新品调查

思路:首先,新时代新气象,商品是经济的产物。MP3新品的丰富表现了经济的繁荣昌盛,从这个意思的角度来看,做市场新商品的调查,目的不应是商品本身,更多地应着眼在现代商品经济的繁荣昌盛或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

其次,MP3新品的产生,肯定有它的需求(市场)与相应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学生)。那么MP3这项商品的用途,主要适用了什么方面都应当有所了解。特别是它的功能、性能与外观等都应该纳入调查范围。

调查的深入,还与调查本身有关。我们在调查前应先研究出相应的方案,为什么调查MP3,怎么调查,从哪里着手,需要了解MP3的哪些方面等都应该考虑成熟才好。

调查结束,应就调查结果写出相应的报告或论文。

标签:;  ;  ;  ;  

苏联教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设计_孔乙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