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峰村以“亲情帮带”践行初心使命论文

岑峰村以“亲情帮带”践行初心使命论文

岑峰村以“亲情帮带”践行初心使命

杨 令

岑巩县思旸镇岑峰村党支部自成立以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该支部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契机,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为抓手,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不断探索发展路子。在改革开放初期,该支部就已提出,要把岑峰村野牛塘打造成集种植养殖、学习培训、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产业基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岑峰村党支部坚守初心,勇于担当,引领群众大力发展种养殖产业,迈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

一、成绩与收获

岑峰村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是发展原生态绿色农业的天然氧吧。村党支部充分利用本村自然优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2018年岑峰村携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分红39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余元,村级实体经济积累1130余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一路飙升,由2012年的4600元上升到2018年的9200元。超过50%的农户建起小洋楼,全村通村、通组、串户道路得到全部硬化,家家用上自来水,电视覆盖率达100%。村民存款30万至上百万元的有36户,22户购买车辆跑起运输,101户在凯里市或岑巩县城购买商品房,全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萍萍听了我的话以后没有任何反应,我知道她还没有明白,我就向她解释,把我向父母编造的话全部告诉了她,包括她拿着一个烟灰缸往林孟头上狠狠砸去的情景。萍萍听到这里连连摆手,她说她绝不会这样的。我说我知道,我知道她不会这样的,我知道她不是一个泼妇。我说这些只是要她明白我是一个先知。她明白了,她笑着点了点头。她刚一点头,我马上又摇头了,我说:“其实我不是先知,虽然我预言了你和林孟的不和,可是我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你的丈夫。”

2014年,该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5户480人。至今,岑峰村党支部通过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易地移民搬迁、危房改造、因户施策、教育扶贫和务工收入等方式,已基本实现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为0%。岑峰村党支部先后被省、州、县命名为“五好”基层党组织、全县党建扶贫示范村、全县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稻田养鱼示范基地和党建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党员教育实训基地。多次作为州、县农业产业化、美丽乡村建设现场观摩点。先后获得“贵州省卫生村”“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州文明村”“全省创建文明村工作先进村”“黔东南州农村清洁风暴行动示范村寨”“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全州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全县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二、模式与做法

岑峰村在狠抓农业产业等方面,创造了“亲情帮带”的发展模式。“亲情帮带”是指在村支两委指导下,以村干部、党员和致富能手为带头人,利用人与人之间天然的感情和信任,通过家族、亲戚、朋友等各类人员,自由组合成若干个非正式的干事创业利益联结团体。在若干个小团体中,由先富起来的、能力强的、有一定威望的人带着内生动力不足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常年外出务工的人员等,通过产业发展、环境整治、思想转变和矛盾化解等帮带,最终达到共同步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

岑峰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卫生以及村民的思想观念、生活质量等方面得到大幅提升和全面改善,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前所未有地高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快速前进。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发展进入瓶颈期。为进一步抓实党建扶贫,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在脱贫攻坚战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发展壮大该村经济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笔者认为,岑峰村党支部应进一步坚定信念、坚守初心、勇于担当,把该村的发展思路用活用好,带领群众念好“学”“想”“争”“干”“赶”五字经,努力建设好百姓富生态美的岑峰新未来。

岑峰村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得益于历届班子打下的坚实基础,得益于在“亲情帮带”中致富能手的先锋模范和引领带动。例如吴昌益老支书,带头创办企业,借助岑峰村“地势平缓、海拔较高、土壤肥沃”的自然优势,组织村民在野牛塘山顶开垦种植300多亩茶园。利用县政府下拨的17万元帮扶资金,在山下兴建450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年收入达25万元,种植户平均增收5000余元,解决富余劳动力50余人就业,创造劳务收入9万余元,每年为集体增收3万余元。25年来带领群众苦干实干,走“亲情帮带”的发展路子,一步步改变着岑峰村一穷二白的面貌。他卸任后还仍然一如既往地支持村“两委”工作,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岑峰人民。

乡村的监测预警设备配置按照“七个一”标准建设,即:每个乡镇有1个自动监测站,每座小(1)型以上水库有1个自动水位雨量站,每座有防洪任务的小(2)型水库有 1个自动水位雨量站,每个村有1个简易雨量站和手摇报警器,每个山洪易发溪河两岸的村有1个简易水位站,每个村有1套预警广播和1个避灾点。另外,2012年福建省利用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契机,在全省所有自然村全面配置了6.8万面防汛预警铜锣,并建立锣长制,专人鸣锣。

正如贫困户吴昌军说:“我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也能像吴书记一样在山上发展这么一片果园,多亏了吴书记无私传授经验,要不然我哪会种什么果树?”在他的带领下,12名贫困户通过向他学习技术,也在村里种植翠红李100余亩。同时,他还发动30户群众种植油茶200亩,带动群众发展特色养殖业,目前有年产值30万元左右的养羊、养牛、养鸡大户5户。组织全村种植杂稻制种400亩,让60余农户实现创收120余万元。他在带富自己村村民同时,还经常受邀到兄弟乡镇、邻县作果树种植技术培训,培训达200余人次,无偿地传授自己的果树管理技术。

三、困难与思考

岑峰村抢抓机遇,形成16个亲情帮带团体,组长分别为杨洪尤、龙家松、龙家勇、李复坤、龙克福、龙家华、杨秀伦、刘政平、吴昌益、杨洪奎、任道贤、田国先、吴昌均、杨明宗、何波、杨武莲等骨干,带领全村498户2052人,以实施“亲情帮带”为抓手,以产业发展为推力,以打造特色品牌为主线,大力发展葡萄、脆红李、稻田养鱼等产业,将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生态优势、地理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利用产业发展结合生态环境的方式,打造“绿色、无污染、原生态”品牌,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一体化、销售品牌化”的产业发展目标,大力发展原生态种养殖经济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已建立村级合作社、茶叶加工厂、思州小木叶香羊有限公司和村级经果园开发区。岑峰村党支部通过实施“亲情帮带”,让广大群众品尝到丰收的果实。目前,葡萄产业覆盖贫困户32户158人,每个贫困户平均可获利润3.5万元;县级示范稻田养鱼基地可实现年产值80余万元,带动贫困户124户发展稻田养鱼项目致富增收,每个贫困户平均可获利润3000元;精品水果基地带动农户12户78人致富增收,其中贫困户7户43人,每个贫困户平均可获利润10.5万元;中药材种植带动农户185户690人,其中贫困户107户371人。为此,思旸镇将岑峰村列为党建扶贫示范村、三变改革试点村,该村模式正在全镇推广。

二是找准路子认真“想”。“想”就是要想发展思路,抓好阵地建设。自岑峰村大部分森林列入公益林保护范围后,群众以林木为重要收入来源基本断绝,加上田地稀少的原因,如何扬长避短,摆脱贫穷,一直是摆在村组干部和群众面前的难题。近年来,村两委通过走访调查、外出考察、广泛征求意见等,多渠道、全方位地调查研究和认真思考,结合岑峰村地理、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确定“首先发展精品水果、茶叶产业为主的种养殖业,并择机将其转变成旅游产品”的思路,为群众寻求新的产业致富的路子。

一是转变观念虚心“学”。“学”就是扎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央、省、州、县关于脱贫攻坚的有关政策文件,深刻领会,加大宣传,不错失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学习和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学习他们在脆红李、葡萄、茶叶、水蜜桃、中药材等方面的种植技术、管理培植、营销理念等,进一步发展壮大经济产业。

通过产教融合模式可帮助职业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从而促进双方在有合作共性的基础上实现互利互补,协同高效发展。

1.1 对肠道的作用 肠道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肠道黏膜屏障依靠严格的识别和免疫机制来调节肠道菌群结构,维持肠道环境的稳态。正常的肠道菌群通过构建机械屏障、生物屏障和免疫屏障抵御外来病原微生物的入侵,维持肠道内环境的稳定和微生态平衡。

三是合力联动主动“争”。“争”就是争取项目,通过项目建设,让群众受益。目前该村以“教育+科技+农业观光旅游”为盈利模式的农文旅素质教育思州鸡繁育项目已启动,即是“争”的实例。

四是艰苦创业扎实“干”。“干”就是要实实在在地干,村干部、党员和致富能手要带头干,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中央实施乡村振兴的大战略下,村党支部将团结带领全体村民,抢抓机遇,奋力拼搏,通过采取“亲情帮带”模式,大力推进产业脱贫致富。

五是增强自信努力“赶”。“赶”就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争取部门资金支持,修建村主干道、产业路,为发展产业打基础。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的积极性,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中共岑巩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责任编辑:陈正源

标签:;  ;  

岑峰村以“亲情帮带”践行初心使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