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诊休克病人护理的效果评价论文_王艳萍

王艳萍

(江苏省人民医院 江苏南京 210029)

【摘要】目的:探究优化急诊休克病人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120例休克患者,将其随机平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依据组别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法,对照组休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休克患者采用优化护理方式。护理后以患者及家人满意度来评价效果。结果:护理后实验组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以及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优化急诊休克病人护理后,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高,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休克;急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1-0322-02

休克(shock)是机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流灌注广泛、持续、显著减少,致全身微循环功能不良,生命重要器官严重障碍的综合症候群。此时机体功能失去代偿,组织缺血缺氧,神经-体液因子失调。其主要特点是:重要脏器组织中的微循环灌流不足,代谢紊乱和全身各系统的机能障碍。简言之,休克就是人们对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的反应,是组织灌流不足引起的代谢和细胞受损的病理过程。休克的分类是以病因学分类为主。临床一般将其分为三大类:(1)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失血性、烧伤性和创伤性休克三种,其共同环节都有血容量的降低;(2)血管扩张性(或分布性)休克,包括感染性(或脓毒性)、过敏性和神经源性休克三种;(3)心源性休克,包括心脏本身病变、心脏压迫或梗阻引起的休克。美国外科医师学会把由于心脏外因素包括大面积肺栓塞、心脏压塞及缩窄性心包炎等所致的心脏泵功能障碍单独归类为梗阻性休克,但其血流动力学特点与心脏本身疾病所致休克的特点类似。

现如今,在急诊中,留观人数多,对于休克患者的护理大多只遵循常规护理流程,对不同休克患者的康复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本文对急诊休克患者护理的优化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120例休克患者,将其随机平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实验组: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在23~78岁,平均年龄(38.4±5.2)岁。其中低血容量性休克23例、血管扩张性休克21例、心源性休克16例。对照组: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在22~76岁,平均年龄在(36.2±4.8)岁。其中低血容量性休克24例,血管扩张性休克19例,心源性休克1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休克类型一般资料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护理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1)尽快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及时注入抢救药物,迅速扩充血容量,减少患者搬动;(2)保持呼吸通畅,防止窒息,给氧和呼吸支持;(3)对伤口进行止血包扎;(4)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与表情、皮肤色泽与肢体温度、血压和脉压、呼吸频率与幅度、尿量等;(5)积极做好原发病救治。

1.2.2血管扩张性休克的护理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为患者补充血容量,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变化,按照医嘱对患者全身应用有效抗生素,纠正酸碱失衡。

观察组实施优化护理:(1)心理干预:患者因受疾病影响及对新环境的不适应,难免会出现紧张、恐惧的负面心理,此时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介绍临床情况、治疗操作等,仔细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并适时予以开导,提高患者治疗中的依从性;(2)监测生命体征:每隔半小时记录一次脉搏及血压,对组织灌注不良的患者做好保暖措施,对出现体温升高的患者进行物理或药物降温;(3)药物干预:采用血管活性药物稳定患者血压时,应先进行补液、抗容,缓慢滴注,详细记录用药剂量、速度、血压、心率等,给药通路应选择中心静脉导管,避免发生肢体循环障碍或药液外渗,停药时需采用逐步减量的方式;(4)根据医嘱,药物配伍禁忌,病情及时调整给药及浓度;(5)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6)长期输液患者每24小时更换1次输液器,并注意保护血管,输液肢体适宜制动,但必须松紧适宜,以免回流不畅;(7)严格监护病人如出现咳嗽、咳粉色痰等肺水肿征象及时报告医师,同时减慢输液速度,氧气湿化瓶液改为20~30%的酒精。

1.2.3心源性性休克的护理

两组患者均给予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结合镇静、止痛、控制心律及增加血管活性药物联合治疗,在此基础上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优化护理。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根据患者病情状况,给予吸氧和建立静脉通道,同时采取不定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况及瞳孔变化、心电监护等一系列常规急诊流程。

实验组实施优化护理:(1)管床护士指导患者采取舒适正确卧床体位并绝对卧床,术肢伸直,避免弯曲,并立即给予患者吸氧和心电监护,嘱咐患者多喝水,有利于造影剂的及时排出。(2)反搏检测:观察心率及QRS波形,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时,立即处理。(3)导管护理:每1小时给予肝素0.9%氯化钠注射液冲管,30S/次。(4)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沟通,使其积极主动配合相关治疗,不仅可缓解患者消极情绪,而且有利于建立起治疗的信心。(5)加大病房查巡力度,随时掌握患者的用药情况、病情变化和并发症发生状况。为保证患者拥有良好的休养环境,提供适宜温度、湿度、光线的安静、空气新鲜病房。(6)为患者提供富含蛋白质、纤维素等无刺激性的低盐、低脂、低碳水化合物流质食物,并嘱咐患者避免饮食过饱,应少食多餐。(7)并发症的护理,详见 [13]。

2.结果

两组患者及家属护理满意度相比较,实验组满意度为95.00%,明显优于对照组满意度75.00%(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3.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缺陷不断暴露出来,难满足患者的需求,为此,学者们和护理人员一直致力于优化护理管理模式。良好的休克期护理,不仅关系到休克患者平稳度过休克期,而且影响患者下一步的治疗和预后,因此急诊护士必须在观念上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意识,平时注重从各方面培养应急能力和过硬的抢救技术。对于急诊休克患者若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则可避免发展至不可逆阶段引起死亡。优化急诊休克病人护理,除了对患者的护理,还需要对急诊环境加以改善,加强与患者家属的健康宣教,从而让患者家属感受到医务人员的关爱,体会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措施,提高患者家属的配合程度,提高救治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提供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减轻患者焦虑和紧张的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优化急诊休克病人护理后,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高,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马文芳.髂前上棘骨髓腔穿刺建立输液通道急救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观察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14),70-70+72.

[2]降瑞.分析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急诊护理方法[J].名医,2018,(02):37-38.

[3]艾利芳.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优质急诊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7,23(32):168-170.

[4]陈文化.急性广泛前壁心梗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护理分析[J].甘肃科技纵横,2017,46(09):96-98.

[5]刘利霞.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及并发症处理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5):2129-2130.

[6]黄娜,李寒.急诊护理干预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5,34(19):153-154+157.

[7]李亚娟.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急诊护理[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29(S1):290.

[8]许新新.急诊科休克患者的各时间段护理要点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05):57-58.

[9]刘晓霞.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衰、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的护理要点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02):24.

[10]闫红.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及护理要点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01):264.

[11]钟柳梅.急诊科创伤性休克的护理干预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06):1117-1118.

[12]惠会婷.护理干预及急诊PCI治疗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中的临床效果[J].护理与康复,2018,08(0186):2096-1413.

[13]李莹.张丽君急性心肌梗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综合性护理效果[J].护理实践,2017,30(24),163-164.

[14]舒航.58例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护理体会[J].甘肃科技,2018,34(05),132-133+101.

[15]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2007)[J].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7,08(07),1005-2208.

[16]张连阳,李阳.创伤失血性休克进展[J].临床急诊杂志,2018,19(03),145-148.

[17]彭东,魏冬.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8,39(02),83-85.

[18]田丰,李鑫.优化急诊护理服务流程的方法及效果[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02),82-84.

论文作者:王艳萍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  ;  ;  ;  ;  ;  ;  ;  

优化急诊休克病人护理的效果评价论文_王艳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