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知识与动态过程--“三角认知”教学环节的分析与思考_数学论文

系统化知识,动态化过程——“三角形认识”教学片段分析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角形论文,片段论文,过程论文,知识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久前,笔者在区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了“三角形认识”一课,其中在让学生理解三角形高画法的知识原型,体验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高的变化及相互联系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充分关注了学生对知识系统化以及知识展开动态化的过程体验,让数学过程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设计理念与实践效果得到了与会的省市专家、老师的一致赞赏。

片段一:复习引入

1.旧知回顾

师:请按要求进行练习。

要求(1):过A、B两点画一条直线。

(学生按要求画图)

要求(2):从直线AB外一点C,画出到直线AB的距离。

(学生按要求画图)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从直线AB外一点C,到直线AB的距离,是怎么画的?

生:点C向直线AB画垂直的线段,就是点C到直线AB的距离。

教师要求同桌说一说。(板书:垂直线段)

要求(3):过直线外一点C画直线AB的平行线。

(学生按要求画图)

师:如果点C可以在直线AB的平行线上左右移动的话,请你按下列要求完成练习。

要求(4):在直线AB的平行线上任取两点,画出它们到直线AB的距离。

(学生按要求画图)

师:如果在直线AB的平行线上任取一点,那么它到直线AB的距离长度如何,为什么?

生:长度相同,因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2.引入课题

师:如果联结AC、BC、AB,那么点A、C之间的部分叫什么?点B、C间呢?点A、B间呢?(教师边连接边提问。)

生:线段AC、BC、AB。

师:这时候就形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

片段二:三角形高的画法

教师指着黑板中(如下图)三角形ABC内的一条线段(即点C向直线AB画的距离)问:这条线段是怎么画出来的?

生:点C到直线AB的距离。

师:点C到直线AB的距离是怎么画的呢?

生:点C到直线AB画垂直线段。

教师指读板书(垂直线段),并要求学生同桌之间说一说。

(这一过程其实是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画三角形ABC一条边的高就是过直线外的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直线段。这样教学,把三角形高的画法“同化”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学生同桌交流。

师:点C到三角形ABC的边AB画垂直的线段,这条垂直的线段就叫做边AB上的高,边AB就是三角形的底。

教师要求学生用“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底”这些规范词汇同桌之间再说一说。

学生同桌交流。

……

片段三:借助媒体,引导学生体验不同三角形高的变化及联系

1.媒体出示

师:(借助媒体讲解)三角形ABC的边AB上的高,是点C向边AB作垂直的线段,与AB相交的点称为垂足点,角B是什么角?(锐角),这时三角形ABC的边AB上的高是在三角形里面,还是外面?(里面)

师:如果三角形ABC的顶点C可以在直线AB的平行线上左右移动的话,当点C往右移动到另一个位置时,就可以形成一个新的三角形(媒体出示),并请同学在脑子中画出AB边上的高。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这时高的垂足点相对于原三角形底边AB高的垂足点,是离点B近了,还是远了?角B的变化情况呢?

生:(观察感悟,并结合图示说)垂足点离点B近了,角B变大后还是锐角,AB边上的高还在三角形里面。

师:如果点C继续往外移动到新的C点,又形成一个新的三角形ABC,先请同学们在脑子中画出AB边上的高,并说一说,这时高的垂足点相对于原三角形底边AB高的垂足点,是离点B近了,还是远了?角B的变化情况呢?

(生答略)

2.体验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上的高

师:(媒体继续演示)如果C点继续不断往外移动就会不断形成新的三角形,那么AB边上的高的垂足点就会不断靠近点B,最后将会和点B怎么样呢?

生:重合。

师:当垂足点和点B重合时,三角形ABC就是什么三角形?

生:直角三角形。

师:这时三角形ABC边AB上的高是什么呢?

生:这时三角形ABC边AB上的高就是另一条直角边BC。

3.体验钝角三角形钝角边上的高

师:请同学们顺着刚才的思考,继续大胆推理,如果点C继续往外移动(媒体演示),这时形成的新三角形就是什么三角形了呢?

生:钝角三角形。

师:请大家大胆说说,这时AB边上的高还会不会在三角形ABC里面呢?(集体表决)

大部分同学举手表决说不会的。(少部分同学犹豫不决)

师:这时AB边的高和大部分同学想的一样,肯定不在三角形里面了,你能在脑子中大胆地画一画AB边上的高吗?(给学生留一定的思考的时间)

学生有的用心思考,有的动手画高。

师:现在来个诚信表决,老师在屏幕上画出来(如下页图),如果你画的和屏幕上的一样,请举手,不是的千万别举手哦,否则说谎要脸红的!

学生举手表决。(绝大部分同学的表决是和屏幕上一致的)

4.点C向左移动形成锐角、直角和钝角三角形的对应高的变化情况体验(略)

……

5.观察体验三角形的等底等高规律

师:C点在直线AB的平行线上不断左右移动,直到新的位置,就不断形成新的三角形,底边AB一直没有变化,那么每个三角形底边AB上的高的长短怎么样呢?

生:长短都相等的。

师:为什么?

生: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

分析思考

“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典型的教学课例,在教学之前笔者也查阅了一些富有特色的教学设计,其设计的共性是对三角形高的认识上均以分步骤、块状式来夯实高的作法(即一定程度上的学法指导),这是传统课堂中较成功的一面,也是值得一线教师继承的。但是这些成功的教学范例中,设计者较少关注让学生去经历、体验与感悟三角形高画法的知识点,以及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高的作法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

基于对以往教学缺憾的认识,笔者在设计开始就有意地关注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与生长点,引导学生把握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高变化的脉络体系,以及它们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1.关注新旧知识系统化

数学知识有着本身固有的结构体系,往往是新知孕伏于旧知,旧知识是新知识的生长点,数学教学如何让知识体系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使知识结构“见木又见林”是十分必要的。如片段一复习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线段及线段与直线的关系等,其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回忆;目的二是让学生体验点到直线距离的画法就是三角形高画法的“认知原点”,使新旧知识融为一体,让数学教学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片段二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线段的距离——点到三角形边的距离的层层递进的揭示过程,让学生经历三角形高画法的形成过程,让数学知识构成网状结构,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感知和有效建构。

2.关注静态知识动态化

数学知识在内容上包含着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虽然在形式上可能出现的是简单、现成的结论,特别是许多数学知识,更是以一种结论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但传授知识绝不意味着仅仅展现教材上现成的结论和答案,而应重在提示隐含在其中的精彩而又独特的思维过程或变化过程,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中去。也只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才能将数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也就是只有让数学静态知识动态化,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数学建构才能比较牢固和有效。如片段三中让学生经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的变化及联系情况,过程展开以问题驱动为主线,媒体演示为辅助。让学生在动态变化中体验静态知识的展开过程,感悟三角形高之间的必然联系以及三角形底不变,高位置变化,但长度不变,其三角形的大小永远是一样的。

3.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在实践中,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该“润物细无声”地坚持落实这一比较难以“量化”的过程目标。如片段三在设计时就有意孕伏了三角形的等底等高变化情况及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高画法的横向沟通以及动态变化过程,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之间的变化与联系,体验变与不变的数学辩证思想,感受数学知识体系的结构美和动态美,以此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不断提升,体现了数学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后续发展的大教学观。

标签:;  ;  ;  

系统知识与动态过程--“三角认知”教学环节的分析与思考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