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词照亮生活——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论文_冷倩倩

让诗词照亮生活——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论文_冷倩倩

(实验中学,山东省 栖霞市 265300)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但当前初中古诗词学习形式单一,朗读成了唯一的学习方式;古诗词的学习缺乏深层次、多角度的解读;古诗词的反馈形式单调。因此古诗词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内涵解读的多元化,反馈方式的开放化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的现状;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多元化;开放化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髓,是中国文化长河里的瑰宝。桃花伊人,琴棋书画,雄鹰当空,垂柳湖畔。无论阳春白雪,抑或下里巴人,诗词都有所涵概。古典诗词是丰富而美好的。她的美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哪怕身在今天的我们,时隔千年,去温读那些精炼的诗词,依旧能深切地感受到古人所抒发的情感,勾起每个人心中的无限诗意。

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尤其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在全国语文高考中,古诗词赏析的考察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成为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1]我们初中阶段作为通往高中的必经之路,必须要为高中深度的古诗词鉴赏打下基础,做好准备。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对学生古诗词学习的研究。以下是我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感受:

一、初中古诗词学习形式单一,朗读成了唯一的学习方式。长此以往,古诗词的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只有突破传统,变换不同的学习方式,才会让激情重返古诗词的课堂。

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朗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与元九书》)教育家朱熹认为:“凡读书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训学斋视》) 由此可见,古人对朗读作用的认识非常到位。[2]因此,很多语文老师,把朗读作为唯一的法宝,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教学的信条,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而达到背记应试的目的。然而学生的朗读水平高低不一,久而久之,课堂就成了少数同学展示朗读的舞台,大部分同学的参与度慢慢降低,学生朗读的激情也逐渐消退,学习古诗词也提不起兴趣。针对这一现象,我在课堂上做了新的尝试。例如,在讲《木兰诗》一课,除了让学生进行必要的朗读诗词,读准字音,理解古诗词的内容之外,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刻的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请有戏曲爱好的孩子演唱河南豫剧《花木兰》,虽然孩子的表演羞腼而生涩,但依然感染了每一个在场的人。我又趁热打铁,播放了更贴近孩子们生活的歌曲——由尚雯婕演唱的改编自古诗词的《木兰诗》,让孩子们切身体验到学习古诗词的多样化,不仅提高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且为研读古诗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虽然现在网络通信很发达,但是一本教参走天下的情况依然存在,古诗词的学习缺乏深层次,多角度的解读。

《中国教育报》曾披露:“目前语文教师的读书状况堪忧。许多教师只是在看一本参考书。一本参考书外加自己的知识积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仿佛有了永远的看家本领。”[3]其实,这种情况的出现,不单纯的是教师个人的问题。在初中现行的考察学习中,古诗文的默写占了较大的分值比例,并且有错一字,一整句不给分的评价标准。这种制度对于加强学生的积累意识,严谨意识,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必须的。但是也正是这种制度使老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侧重于背诵,而忽视了理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单纯依赖手中的教参,对古诗词做蜻蜓点水的点拨,长此以往,古诗词鉴赏成了薄弱环节,学生们虽然会背诗歌了,但失去了诗歌的韵味。那么初中与高中的古诗词教学出现断层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因此我在教授《渔家傲秋思》一词时,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词”,即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渔家傲”是词牌名,词牌即词的调子的名称,或者说是词谱。词牌可以为很多词所用,但必须要遵循词谱的字数、平仄以及其他的格式。后面的题目都是作者为了表达出词意自己后来填加的。继而出示“渔家傲”的格律,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对作者的生平的了解也有助于孩子们了解诗的主旨。借着介绍作者的经历,引出词中的“异”,这个风景的不同不仅仅指塞下不同季节的变化,更是作者家乡与塞下的差异,这种理解离词的主旨又近了一步。进而告诉孩子们学会抓住词中的字来理解词意,理解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感情。通过学生的分析,思乡感情自然得出。除此之外呢?就需要借助前后知识的联系。“长烟落日”自然让我们想到唐代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四字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气象便不相同。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所见;边声、号角声,这是所闻。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孤城闭”三字,它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接着出示搜集的相关背景资料,孩子们自然会想到词中作者暗含的另外一种情感,对朝廷的腐朽、软弱的愤懑之情。一堂课下来,孩子们学会了抓住关键字赏析古诗词,又扩充了知识面,可谓收获颇丰。

三、古诗词的学习过程固然精彩纷呈,但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成绩依然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从而导致古诗词的反馈形式单调,缺乏将诗词与生活相结合的创造过程。只有解放思想,开放反馈形式,才会让孩子们真正融入古诗词当中,才能学有所获。

对于诗歌的反馈形式,不外乎抄抄背背练练,这样的反馈内容和形式,时间一久,孩子们对课堂的鉴赏过程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情,只要背默准确即可,正所谓“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只有让孩子们投入其中,才会全力以赴。这就需要在反馈方式的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比如在讲授《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除了必要的背记之外,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对这首词的解读。有的同学擅长绘画,将作者带领全城军民打猎的壮观场面进行了描绘,从而解读出了作者治理有方,爱兵亲民的高大形象;有的同学爱好唱歌,利用网络,学习吟唱《江城子·密州出猎》,在动听的旋律中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虽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表演是短暂的,但是孩子们背后的付出,对这首词的解读一定是他们终身难忘的。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学习古诗词不仅能使人灵秀,更重要的是能陶冶人的情操,让人变得更加文明与高雅。一首好诗就是一位良师益友。学习古诗词犹如在花的世界里徜徉,染其色,闻其香,尝其味,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净化自己的心灵,开阔自己的眼界,使人在喧嚣中恪守住一份心灵的宁静。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的魂,是国家的根,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实现中国梦必须坚守的一份责任。愿我们教师能够冲破教育体制的束缚,让诗香长伴孩子左右,为实现中国梦献出自己绵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夏崇青《迁徙高中语文诗歌的鉴赏评价能力——以近4年山东高考卷古诗词试题为例》,《课外语文:下》2014年第8期

[2]李庆贵《朗读,我们不应该遗忘》,《语文天地》2016年第19期

[3]朱孝伟《让诗意流过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第41页.

作者简介:冷倩倩(1986.09-),女,山东栖霞人,本科,实验中学,初中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古诗词教学。

论文作者:冷倩倩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30

标签:;  ;  ;  ;  ;  ;  ;  ;  

让诗词照亮生活——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论文_冷倩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