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实力的现状与发展前景_经济论文

日本经济实力的现状与发展前景_经济论文

论日本经济大国的地位及其发展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前景论文,大国论文,日本经济论文,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77(1999)03—0110—(07)

一、经济腾飞所创造的奇迹

日本作为一个东亚的岛国,是一个自然资源极为贫乏和自然灾害相对较多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战前积累的财富几乎丧失殆尽,战后经济陷于崩溃的边缘,人均年收入只有20美元。战后初期的工业产量仅为战前1937年的20%,通货膨胀严重,粮食和能源奇缺,生产几乎陷于停顿,经济形势异常严峻。如果问起日本历史上最艰难的时刻,许多日本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告诉你是“1945年和战后的头几年”,彻底失败的痛苦深深地渗入日本人的心灵之中[1]。 不可一世的“大日本帝国”在战后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居然是“吃饭”与“就业”。

然而,就是在这满目疮痍的一片废墟之上,日本抓住世界经济重心向太平洋转移的现实机遇以及“冷战”背景下世界经济高涨、国际贸易激增、国际金融稳定、国际油价低迷等有利环境和条件,根据本国国情,掀起了工业化高潮。这是战后西太平洋地区的第一次工业化高潮,日本无疑是其中的带头者和佼佼者。

经过10年(1946年~1955年)的恢复与发展,到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完全摆脱了战败的阴影,扭转了濒于崩溃的危险局面,各经济部门的产值都全面恢复并超过了二战前和战时的最高水平。同时,旧的经济结构在“重组日本社会”的民主改革中,也得到重大调整,为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此后,日本经济进入了以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为中心的“高速增长”时期,发展重点转向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这一时期,曾先后出现了两次有力的经济高涨:第一次是1959年到1961年的持续增长,三年增长率分别高达11.2%、12.5%、和13.5%;第二次是1966年到1970年的持续增长,平均增长率为11.8%,经济规模扩大一倍。到1973年,基本实现了国民经济现代化。

二战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除了恢复时期以外, 大体上从1954年~1974年出现过20年的大发展时期。而日本起步虽晚、起点又低, 但却后来居上, 发展速度是主要西方工业化国家中最快的一个。 1951年~1973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为10.1%[2]; 其中,在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具有关键性意义的60年代,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1.1%,这一速度相当于美国的2.7倍,联邦德国的2.3倍;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4.1%,相当于美国的3.1倍,联邦德国的2.4倍。1947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英、法,1968年又追过联邦德国[3], 由一个后进的工业国一跃而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经济大国。

以后,又经过70年代、80年代的持续发展,日本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1950年日本居世界的第37位,1973年上升至第17位,1978年已接近美国水平。到1988 年, 国民生产总值已达2.85万亿美元,占世界的15%,相当于美国的60%,超过前苏联, 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收入达2.1万美元,仅次于瑞士;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987年超过美国的基础上,又超过瑞典,达2.45万美元,跃居世界第一。

到1991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3.4万亿美元, 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4%,相当于美国的61.8%,为德、法、英三国总和的80%以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2.75万美元,超过美国的15%。由此观之,日本的经济实力已紧逼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美国,而且在许多重要的领域开始领先。面对日本人所创造的奇迹以及越来越强大的经济攻势,甚至连美国人也感到不寒而栗,在新的商战的“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已占领了美国本土的广大市场;而在世界经济的角斗场上,日本也是成功者。

似乎可以说,60年代之前,世界各国都没有看重日本这个东亚的岛国,尽管她在二战中猖狂一时,但终于难逃厄运。那时研究日本问题的学者寥若晨星,水平也不高。甚至在50年代根本就没有“日本问题”这个词汇,只有远东问题这样的提法。多数人认为日本不屑一顾,但日本人并未对此耿耿于怀,而是采取卧薪尝胆的积极态度,痛苦地面对现实。经过20年的拼搏,他们终于创造了令世人震惊的经济奇迹:一个资源匮乏的战败国一跃而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进入80年代后又成为世界第一号债权国。一句话,日本人靠自己的努力,把世界的目光吸引到自己身上。

二、工业、贸易和金融大国

在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和稳定增长的过程中,工业和工业产值无疑是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部门。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其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和发展效益均高于国民生产的增长水平。优先发展基础产业,尤其是三大支柱产业,是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基本因素。

钢铁工业是日本垄断资本实现“重化学工业”的基础,也是各工业部门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部门。1959年,日本的钢产量超过法国,1961年超过英国,1964年超过联邦德国,跃居仅次于美、苏的第三位[4]。 从1955年~1975年,世界粗钢产量增长了1.4倍,而日本增长了9.9倍。美国钢产量从1914年的2390万吨提高到1965年的11926万吨,花了50 年时间;而日本钢产量从1960年的2200万吨提高到1973年的11932 万吨只用了13年时间。日本在建厂速度、大型高炉数量、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都大大超过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5]。

日本钢铁工业是在大规模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连续推行了三次合理化计划,进行了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革新。目前,日本钢铁企业已普遍采用电脑管理,实行多级计算机控制系统,对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加速钢铁工业现代化起了积极作用。1971年,日本有大小钢铁厂7619家,职工53.5万人。目前,钢产量高度集中在五大垄断企业。它们垄断了全国80%的生铁和粗钢生产,规模效益十分明显。但是,日本钢铁业自1973年经济危机后,已连续4年减产, 其设备能力有严重过剩的趋向,急剧膨胀起来的生产能力与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市场的矛盾日益尖锐。

日本汽车工业由整车、零部件和车身三个行业组成,前者是汽车工业的主导部门。由于汽车工业几乎覆盖了国民生产的各部门,因此被称为“综合性基干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突出的地位。1973年,日本汽车工业总产值达152.5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汽车业也是日本三大出口工业之一,1973年出口额为49亿美元,占外汇实际收入的第一位。汽车运输在国内也占首位,客运超过铁路,货运超过内海(河)运输。

然而,日本汽车工业的起步要比欧美主要国家晚30 年左右。 战后30年内(1946年~1975年),日本汽车工业急剧膨胀,产量猛增464 倍。汽车产量1966年超过西德,达到仅次于美国的水平。近年来,已有接近和超过美国的趋势[6]。另外, 日本汽车工业专业化协作程度比较高,技术上自动化程度也很高, 垄断和集中的程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1971年,丰田、日产等10家公司控制了当年汽车产量的99.6%;1974年,仅丰田和日产公司就垄断了全国汽车产量的74.7%。目前,日产和丰田已有进一步合作、合并的意向,一旦计划实现,其实力将凌驾于世界各大公司之上。

日本是世界最大的造船国,自1956年以来,其造船产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位。1950年~1970年,造船吨位几乎增长30倍。70年代以来,造船工业发展更加迅速。1970年,下水船舶1047.6万吨,占世界下水船总量的48.3%;1975年又增长近70%,比1950年增长约50倍[7]。 据统计,1974年世界造船量最大的50家公司,日本占了18家, 而在18 家的前10名中占有6家。以上6家再加上日本钢管和佐世保重工等8家公司, 基本上垄断了日本的造船工业(注:据香港.钻石.周刊1976年1 月所作的统计。)。世界上长度为300米以上的船坞不过70座左右, 而日本就拥有18座。

日本造船业的发展同其他支柱产业发展一样,经历了恢复、扩建和急剧膨胀三个阶段。恢复阶段末期即跃居世界首位,1968年已达世界总吨位的一半;而70年代以后主要是增加建造大、中型船的能力,提高造船效率,降低造价以增强国际竞争能力。70年代末,日本造船工业的生产能力每年已达2000万吨以上,但由于1973年底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造船工业也面临订货减少和开工不足等窘况,“造船王国”的日本造船工业已被迫陷于衰退和调整的局面。

除以上三大支柱产业以外,战后日本的电力工业、化学工业、电子工业和纺织工业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电力工业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战后日本政府将其纳入优先恢复的重点。其发展速度是主要西方国家中最快的。石油化工是日本新兴的工业部门。在整个化学工业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0%~35%左右,农药和化肥的发展也很快,电子工业发展神速,年平均增长率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其规模已接近和赶上美国,一般年份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4%左右。 纺织业的发展相对缓慢,但合成纤维的产量增长较快,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生产国[8] 。

日本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在世界贸易排名表上,从50年代的第7位上升到70年代的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联邦德国。其中1970年~1980年,年平均递增20.4%(即递增254亿美元)。1989 年日本进出口贸易额达4895亿美元,顺差644亿美元, 在世界贸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特点是,继续发挥世界工业产品供应基地的作用,使自己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名列世界贸易大国前列。

从1955年~1977年,日本的实际出口额增长了21倍,而出口增长速度超过国际贸易发展速度的几乎一倍,使其出口额在世界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迅速提高。1960年为3.2%,1980年为7.1%,1984年上升为9.6%;整个80年代,出口贸易仍维持10%以上的平均增长率。其中,到1989年,机械设备出口额已接近1500亿美元,占其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1990年,日本出口额为2870亿美元,进口额为2350亿美元;1991年则分别为3145亿美元和2367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居世界第三,但其778亿美元的巨额顺差不仅绝无仅有, 而且使不少西方强国为之汗颜(注:据笔者统计,1991年德国有88亿美元顺差,而美、英、法三国逆差分别为870亿、250亿和150亿美元。 本文其他统计数据参见世界经济[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1980~1997。)。

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膨胀,日本国内的剩余资金像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多,世界头号“银行家”的美称由此而来。自60年代末起,日本便加快了对外投资的步伐,到1973年,对外投资总额达103亿美元, 一举超过法国、加拿大和意大利。进入80年代后,日本的金融实力大显神威,每年以数百亿美元的速度输出资本。1984年输出长期资本为800 亿美元,到1985年底却猛增到1298亿美元,超过英国和联邦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并完全确立了世界金融大国的地位。一个时期以来,“日资”可谓独步于世。

80年代后期,日本年均资本输出额保持在13000亿美元上下, 1989年底又剧增至2932亿美元,相当于美国高峰时(1981年底的1407亿美元)的两倍多。1988年末,日籍银行的对外资产余额高达17564亿美元, 占世界的38.2%,超过英、法、德、美4国之和。 目前世界资金净流量的2/3是由日本提供的,日本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资金供应国。从另一个指标看,1989年5月日本的外汇储备额达892.6亿美元,为美国的3.4倍。而美国经济在70年代末攀上高峰后连连滑落,1990 年外债达763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二者的反差如此之大,不得不令人深长思之。

今天,世界性信贷短缺和通货膨胀等问题依然严重,也曾给日资膨胀亮起过红灯信号;但从长期或结构性因素分析,日本金融实力与创汇能力未受太大影响,日本仍将是本世纪末以前“世界最大资本输出国”,环顾全球也只有她有余力扮演“最后贷方”的角色,从而赢得世界金融霸主地位(注:参见小西一雄,日本“金融大国”的地位[J].东京:经济杂志,1990,(10).)。眼下世界前20家大银行中有14家是日本的,而且前8名为日本所独占。据保守的估计,到本世纪末, 日本对外净资产将超过1万亿美元。 虽然近年也产生过“信用危机”之类的事件,但日本已是“世界的金库”这一点共识,短期内看来无法改变。

三、经济成功的内外动因

回顾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她从废墟中走来,经过不到10年的恢复期便跨上经济高速增长的跑道,然后转入低中速或称之为“稳定的”增长。但从1986年底以来,日本经济先是有过4 年多的“平成景气”,接着转入“平成萧条”,至今尚未完全从“泡沫经济”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其中还出现过年度负增长的情况,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注:参见铃木淑夫.太阳仍然当空高照的日本经济[J].青山四郎.超乐观论与日本的现实[J].东京:经济杂志,1990,(12).)。

日本经济的奇迹,日本成功之谜,一时间成为各国政治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谈论的话题,“日本热”由此兴起并且经久不衰,日本成为国内外学术界集中研讨的对象。究其原因,从普遍意义上讲,是各国、各地区密切关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结果;而就特殊性而言,在于日本是一个东方后进国家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典型。

归纳起来, 目前世界上对日本经济奇迹的大讨论有以下观点:(1)经济行为说。即把日本的成功看做是一种纯粹的经济行为,日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经济活动组织、经营和管理有方(注:代表作有斯通.日本迎头赶上[M].沃格尔.日本名列第一[M].)。(2)社会经济学说。着重对日本社会进行分析,发现日本人的特点是强调集体、强调意见统一。反映到经济上就是日本股份公司实际上变成了“私有制的集体经济”(注:代表作有克拉迈.日本公司[M].)。(3)独特社会体制说。强调了日本企业内部三大法宝——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年底分红制的巨大作用;同时认为日本的企业家庭制也使得企业可以永远保持高效率生产(注:代表作有克拉迈.日本公司[M].)。(4)国家发展战略说。主要强调日本国家机构制定的发展战略在指导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同时特别强调通商产业省的强大作用(注:代表作有约翰逊.通商产业省和日本奇迹[M].沃格尔.重振旗鼓[M].)。

关于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内外因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外部条件方面:(1)战后, 特别是“冷战”背景下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给日本带来的好处。有利的国际政治环境对于日本战后经济复兴和高速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相对和平稳定的世界政治形势是日本经济腾飞的外部保障,而广大亚非拉国家政治上的独立及其振兴本国经济的迫切要求,为日本获取廉价资源和广阔的国际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条件。美日同盟、美国占领政策的改变及其对日本的大力扶植是日本经济迅速启动的一个关键因素[9]。(2)战后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给日本带来的好处。欧美各先进国家国内生产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低落和停滞,丰富廉价的铁矿石和原煤的出现,世界石油价格的降低以及日元与美元稳定的汇率使日本经济受益良多。本世纪50年代掀起的科技革命至60年代达到高潮,给后进国家日本以全新的推动,日本没有包袱,是技术革新最快、最彻底的国家[10]。同时,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也使日本经济获益匪浅,美国带头接受日本产品并成为其最重要的市场,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倾销随之展开[10]。

内部因素方面:(1)战后民主化改革及后果, 是日本经济振兴的基本前提。这是日本历史上又一次政治、社会、经济上的大改革,堪称第二次明治维新。尤其是政治体制和结构的变革,对日本现代化进程关系重大。(2)独具特色的日本经济体制以及政府与财界、 政府与企业的对应关系,确保了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地发展。(3 )创造性发展重化工业是建成战后经济大国的主力,而大量资本投资和大规模更新和扩大生产设备,保证了高积累基础上的高速度。(4 )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的“吸收性战略”,为日本工业追上世界先进水平争取了时间、节省了资金,从而也摸索出了自己发展技术的道路和一整套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5)日本人创业热情的高涨以及勤奋精神、 集体观念和善于适应变化、善于从事创造性劳动的特点,给日本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尤其是教育的普及使日本受益无穷。(6 )战后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政府通过计划、财政、金融和税收等政府杠杆,充分发挥了宏观干预经济的作用;“贸易立国”战略的实施,极大地刺激了国内的投资和生产的发展。

总之,以上内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是孤立的,而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并共同发挥作用的。鉴于社会的复杂性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以及意识形态的差异,它们不可能是问题的全部。显然,在所有原因中,有些是主要的,有些是次要的,存在直接与间接之分;并且笔者非常赞同日本经济学家高桥龟吉的观点:战后日本经济飞跃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战前日本没有,而在战后新出现的重大因素。正是由于这些新因素的出现以及受到外国人高度评价的日本特点,才充分发挥了作用[11]。同时,我们应该把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考虑,辩证地看待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既不能片面强调战后日本社会的潜质而低估外因的作用,又不能陷入“外因决定论”而低估日本人民和政府自身的努力。而且还应看到即使存在着“客观条件是主要的”[12]这样一种情况,如果本国不具备一种能够及时抓住并善于利用外因的内在机制,那么,这种有利的外部条件也是不会“自动”地产生作用的。

四、经济前景的展望与预测

论及日本经济的发展前景,我们暂且把目光收回到本世纪70年代中期。1973年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在危机的冲击下,1974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即实际增长率为-1.8 %),比1973年倒退了1.8%。1975年也只有2.8%,1976年和1977年分别为6.3%和5.4%。于是,日本政府和财界竭力主张把日本经济推向“稳定成长”的道路;日本舆论普遍认为,日本经济已处在从“高速增长”向“低速增长”的转折点,但不排除在某一时期仍可能穿插较快的发展速度。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1973年~1975年世界经济危机为临界点,已经显著减慢下来。从那时开始至今,其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大约在4~4.5%之间徘徊,还不到高速增长时期的一半。显然,盛期已经过去,风光尚存,极致不再。但从后一个时期日本经济发展的实践看,政府和企业家在主观上并没有出现重大失误和松劲懈怠,比如,日本引进和发展科学技术的态度和政策依旧是很积极的,发展对外贸易的措施也是十分有效的等等。那么,为什么高增长的上升线会就此中断呢?一种观点认为:主要是推动前一时期经济快速运行的一些有利条件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或正在消失的必然结果[13]。

从70年代中期至今,发达国家的科技发展正处在两次科技革命之间的量变阶段;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减慢;世界资源市场的价格已有重大的变化;国际金融与汇率大幅度波动;日本作为后进国家的优势已基本消失(靠单方面引进技术的跳跃式发展已不存在;生产关系调整所引起的生产力大解放不会无限期地继续下去;日本已面临供过于求的市场问题等)。由此看来,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日本人通过主观努力所创建的一整套宏观经济管理模式、外向型经济战略和“播种型”技术发展战略也将受到严峻的考验[14]。

不仅如此,对日本的不利条件却增加了。比如在日美关系方面,美国对日本的产品倾销以及日本的“市场闭锁性”问题已变得越来越不能容忍了。这正是近年来日美贸易摩擦进一步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无论是后来泡沫经济膨胀时期投机风潮的蔓延和企业家精神的退化,还是政府在经济调节方面的失控以及政治腐败问题的进一步发展,还是年轻一代价值观念的转变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减弱,这些内因方面的变化已经积累到了足以震撼整个日本经济发展进程的程度。

近观现实,自1986年11月开始的“平成景气”,在经历了长达4 年多的高涨期后,已于1991年宣告结束。其间,日本经济连续52个月以平均5.3%的速度增长,是仅次于60 年代后半期“伊奘诺景气”的又一次长寿景气[15]。接着,日本经济急转直下,虽然1991年还勉强保持着3.7%的增长率,但1992年实际增长率已下降到0.8%,1993 年为负增长(-0.5%),当时被有些学者认为是战后日本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萧条。但据此论断日本经济出现严重衰退甚至将积重难返,似乎还根据不足。处于低谷时期的日本经济急需找到一剂清醒而治本的药方[16]。

为抑制经济滑坡,日本政府在1992年两次采取“紧急对策”后,又出台了《日本新经济五年计划》,可以认为是为顺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而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的改变。其目标是运用财政手段,追加预算,引导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加快结构性调整的步伐。而经济计划的核心是实施以内需为主导的发展战略,变“生产性经济计划”为“生活性经济计划”。

鉴于日本经过战后4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资本主义大国,拥有一套相对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和宏观调控手段,经济灵活而富有弹性,经济实力相对雄厚,外汇储备充足,对外部条件变化的适应和应变能力较强,其“紧急对策”在一个短时期内将会有所成效。然而,世纪末的全球经济态势,尤其是亚洲的经济形势出乎预料地激烈动荡,使原本看好日本“中期将回到高增长轨道”的经济评论家们一时手足无措,日本对亚洲的新经济战略也不得不面临重大的调整。近年来,日本经济一直停留在减速调整阶段,不仅不会有较大的景气回升,而且其“泡沫经济”的影响仍在。同时,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思考,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只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其间如果遭遇波折,经济需求还将恶化。

最后,必须提到自1997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应对无方,亦遭受重创;稍后股市与汇价大幅下滑,金融危机不期而至,可视为战后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打击。日本经济是否已接近谷底?何时反弹?怎样复苏?这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我们有理由期待当世界迈入21世纪的时刻,日本经济应该遏制或扭转当前这种不利局面,从而为亚洲经济的振兴、为“亚太世纪”的早日到来作出与其经济大国身份相符的贡献。

收稿日期:1998—06—05

标签:;  ;  ;  ;  

日本经济实力的现状与发展前景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