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模精神的生成基础、时代内蕴和培育路径论文

新时代劳模精神的生成基础、时代内蕴和培育路径论文

新时代劳模精神的生成基础、时代内蕴和培育路径

孙 怡

(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8)

摘 要: 新时代劳模精神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思想源泉,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带有强烈的时代特质,为营造“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通过深化科学理论“引”、强化队伍建设“育”、优化校园文化“熏”、调动多方合力“促”等四个方面,积极探索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培育路径,充分发挥劳模精神在高校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 新时代;劳模精神;生成基础;时代内蕴;培育路径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劳模和劳模精神有过多次重要论述,他强调:“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来我们的奋斗目标”“要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相关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了劳动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幸福要由劳动来创造,它并不会从天而降。劳模精神中蕴含的丰富时代内涵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是新时代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阐释。以此,我们要号召全社会,尤其是青年一代继续继承和弘扬劳模精神,积极探索劳模精神的育人路径,引导青年善于从中国传统美德中汲取营养,从劳动模范、时代先锋的故事中感受他们的道德风范,不断锤炼自身品德修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正能量。

一、新时代劳模精神的生成基础

(一)劳模精神生成的思想源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马克思在劳动中揭示了人的本质及其存在方式,人类不仅通过劳动对自然界进行积极改造以满足自身需求,也在人与人的活动互换中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商品为起点,阐述了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本质,揭开了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明确提出要破除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出的异化现象,必须消灭私有制,要让劳动者从雇佣劳动关系中的强制性劳动中解脱出来,真正实现人的解放。使劳动不仅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也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和创造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劳模精神作为一种凝结在人们具体劳动实践中的精神结晶,以劳动为载体,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关于劳动的独到见解,并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31]王雄:《从制度范式到权力范式——海外视角下的中国人大制度研究》,《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

(二)劳模精神形成的文化根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劳动是创造的基础,劳模精神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劳模精神孕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汲取了农耕时代“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等诗句中呈现古代劳动者通过辛劳动、诚实劳动体现出的自力更生、勤俭朴素的实干精神,以及岳飞“三十里功名尘与土,八百里路云和月”,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等旷世名言中蕴含的淡泊名利、忧国忧民的忘我奉献精神等。中华民族向来因勤劳勇敢、热爱劳动的优秀品德名扬内外,劳动人民把这种优秀的品德融入劳动创造中,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劳模精神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一脉相承又饱含时代特色。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基因,让劳模精神在推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绽放永久的生命力。

(三)劳模精神发展的实践基础: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

劳模精神孕育于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通过组建 “生产模范队”“生产突击队”,举办“劳动竞赛”和“革命竞赛”,以保卫红色政权,调动干部群众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评比出了我国第一批劳动模范和先进单位。抗日战争时期,各个边区开展了一系列大生产运动,涌现出诸如“边区工人一面旗帜”赵占魁、新劳动运动旗手”甄荣典等一大批劳动模范,对于巩固抗日根据地,促进根据地繁荣,尽早取得抗战胜利有着重要意义。解放战争时期,各大解放区的群众继承“大生产运动”的革命传统,不断扩大竞赛范围,提升劳模评选标准,有力支援了解放前线。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不断迈进,广大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和饱满的劳动热情,投身于提升国民经济的浪潮中去,各行各业陆陆续续传扬出许多感人肺腑的劳模事迹。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四个尊重”重大方针、劳模精神基本内涵的先后提出,涌现出袁隆平、徐虎、王选等许多劳动模范,劳模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注入了新的活力,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奋发向前。

二、新时代劳模精神的时代内蕴

(一)劳模精神的时代特质

1.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

1.劳模精神为营造“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持续助力

1.深化科学理论“引”

2.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奉献的作风

引进剧,又称境外剧,是指从境外(海外)引进的通过国家广电总局审批允许在国内(境内)播放的电视剧、电影、动画片的合称。[2]其引进流程和播放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管控。这是在改革开放政策下,一种中外电视文化交流、为满足我国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新形式。

每一个时期的劳模都是凭借自身坚忍不拔的心理素质、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忘我的劳动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回顾以往劳模先锋除了具有忘我的劳动热情之外,也饱含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利他主义作风。“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隐姓埋名30年,投身于我国核潜艇的研发,直到任务完成才与家人团聚。2018年感动中国人物中曾经勇冠巾帼的马旭毕生节俭,用点滴积蓄支援家乡孩子的教育等感人事迹中呈现出的无私奉献精神势必鞭策着一代又一代青年投身于实现中国梦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

3.劳模精神为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3.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品格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精神作为劳模精神的鲜明特征,其核心就是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把个人梦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劳模精神以心无旁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根本,坚守专业、敬业的基本职业操守,坚持恪尽职守、诚实守信的高尚品德,在平凡的岗位造就卓越的人生,凭借精湛的技艺和高质量的产品实现人生价值。在自己的劳动岗位上踏踏实实做一个有美好追求的人,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劳动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劳模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血液中流淌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优秀民族精神和 “勤能补拙”“天道酬勤”等朴素道理在各个重大时期都支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和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力量。”〔6〕劳模作为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精英人群和道德模范,他们身上所呈现出的劳模精神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不竭动力,能引领正确的价值遵循、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气,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发民族创造力,鼓励劳动者将个人理想与民族梦想有机结合,形成小梦推大梦、共筑中国梦的澎湃力量。

(二)劳模精神的价值蕴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3]具备人主翁意识是劳模精神本质特征。作为先进工作者、行业精神领袖的劳模们,才以车间为家、以厂为家、以企为家、以单位为家、以国为家,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把个人自由而充分的发展融入国家社会发展的浪潮中,用迎难而上、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意志品质促成“铁人精神”“螺丝钉精神”的形成,表现出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

劳模精神作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呈现,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劳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在文化归属上,两者都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土壤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道德涵养上,劳模精神所呈现出的“爱国、敬业、奉献”品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公民基本道德标准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培育和自觉践行,都要落实到人们具体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劳模精神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劳模因自觉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成为先进典范,有着“示范”和“激励”等重要导向作用。因此,劳模精神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阐释呈现出理性到感性、理论与实践、抽象到具体的实践飞跃和逻辑演绎。

2.劳模精神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波助澜

劳动是一种道德的范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4〕马克思充分肯定了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劳动在创造人本身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勤劳作为一种宝贵的品格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劳动光荣的思想不仅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也是对劳动者尊严及价值的赞扬和推崇。列宁曾说“劳动创造了财富和豪华,它的劳动是我们全部‘文化’的基石”。〔5〕继承和弘扬劳模精神就是要用劳模们高尚的品格、模范的事迹感染和影响一代代青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形成以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为荣的正确劳动观,尊重一切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奋斗终身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为营造“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凝心聚力。

通过依次剔除纳入的文献反复多次计算合并效应量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对最终结果没有影响。HPV感染与肺癌相关性的合并HR及95% CI从0.85(0.67~1.08)到0.95(0.76~1.20)(图3),HPV感染与肺腺癌相关性的合并HR及95% CI从0.59(0.37~0.95)到0.69(0.50~0.96)(图4),验证了本研究结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我觉得叶母的话有点操之过急。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她只是作为女方家长表明一种社会态度,是当下的普遍观点。而我,也有义务亮明我的观点和态度。当我说出自己的宏伟蓝图,打算贷款解决这个问题时,叶母打断我的话说,一套房子必须是没有贷款的……

五是做好流域水功能区纳污红线考核支撑。从2014年开始,国家对重要水功能区进行考核。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负责组织流域水功能区考核的技术工作,组织制定流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技术细则,每年与地方协调制定年度水功能区考核名录和监测方案,并对各省区监测的水功能区评价结果进行复核,形成复核报告上报水利部。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也按照国务院考核组的统一部署,参与部分省区的考核,并提供长江流域的水功能区考核基础信息,有力的支撑了流域水功能区纳污红线考核工作[7]。

三、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培育路径

地热田热储呈带状分布,热储主要为硅化碎裂岩,裂隙发育,连通性较好,热储向西延伸。勘查区地热水是大气降水补给周边岩体,降水及地表水沿裂隙缓慢下渗,汇聚于F1、F2断裂及其他次级裂隙中,再沿F1、F2断裂导水通道运移,在地下水长距离的运移过程中吸收周围岩石骨架中的热能及矿物质形成热载体,赋存在断裂中。在地下某一深处F2断裂被F1断裂阻断后变道,沿F1断裂及其他节理裂隙上涌,在接近地表处,地热水不断被混合降温,之后在地势低洼处上涌形成上升泉。勘查区地热田的热水温度为43.0~51.0 ℃,适合理疗、洗浴、采暖、温室、养殖等用途。

深化传承劳模精神的科学理论指引,就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坚定“四个自信”,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要把传承和弘扬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之间的矛盾,树立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民族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基本原则。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实现人生目标和价值。培育大学生奉献精神,引导大学生把劳动创造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作为终极目标,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甘于奉献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2.强化队伍建设“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要确保教育者能够先受教育”“好的老师需要时刻做到以德施教、以德立身”。教师不但要加强专业学习和培训,增强育人之能,也要培养和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涵养育人之德。一方面,教师要牢牢树立工匠理念,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练就超强的教学能力、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科研的专业化水平,用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时刻要求自己,做新时代合格的“教书匠”。另一方面,教师要以“德艺双馨”的高标准样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注重言传身教和师德感染作用,倾听学生心声、做学生的知心人;关心学生成长、做学生工作的热心人;教育引导学生、做学生的引路人。

3.优化校园文化“熏”

加强企业成本控制力度,实现成本控制体系的优化,不仅可以保证企业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实现企业各项资源的分类和管理,达到企业资源的优化和整合目的,给企业节省一笔客观的经济开支,进而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因此,企业需要将成本管理贯彻到企业各个工作中,给企业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进而全面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次,还要对企业的各项资源应用情况进行合理的控制,开支节流,将这些资源的真正作用进行高效的发挥。此外,还要将现代化技术运用到企业管理工作中,这样不仅可以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同时还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在新时代,高校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注重具有劳模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阵地的双向互通。加快劳模精神与思政教学体系的深度融合,促进劳模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设立劳模文化景观、劳模文化橱窗展示等设施建设发挥校园环境的感化、育人作用,通过多渠道创设劳模精神传承载体,开展各类以劳模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倾听劳模故事、观摩精湛技艺、感受劳模精神,构筑尊重劳动、劳动幸福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高校要积极响应“互联网+”时代呼唤,占据网络文化主阵地,丰富和完善劳模文化、劳模精神特色栏目在校园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的建设,通过文章、微视频、沙画、漫画等多样化的形式,积极发挥移动终端平台的高效互动作用,调动学生参与的自主性,促进劳模精神的广泛传播。

4.调动多方合力“促”

倡导和弘扬劳模精神有利于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有利于营造“劳动光荣、劳动崇高”的社会风尚。传承劳模精神需要国家政策支持、法律法规保护、社会舆论引导等多方合力形成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良好社会环境。劳动者练就过硬本领、提升劳动素养是提升劳动者自身地位的根本所在。随着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大学生要根据时代要求和现实需要,结合自身专业特长,积极申请企事业实习岗位,进入企业实训基地,锻炼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将学校学习的理论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技能,使“才”中含有工匠的精湛技能和职业素养;在实践中养成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勇于探索的时代精神,使“德”中具有劳模的宝贵精神和品质。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3-37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586.

〔3〕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9(0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2-433.

〔5〕列宁全集(第 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58-259.

〔6〕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5-04-29(01).

中图分类号: D6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2234(2019)09— 0053— 03

收稿日期: 2019— 09— 12

作者简介: 孙怡(1996—),女,陕西咸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张 港〕

标签:;  ;  ;  ;  ;  ;  

新时代劳模精神的生成基础、时代内蕴和培育路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