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学习环境下新型职业农民知识建构研究论文

泛在学习环境下新型职业农民知识建构研究*

孙 立1,吴易雄2①

(1.吉林广播电视大学 教务处,吉林 长春 130022;2.湖南商学院 中国农村经营管理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205)

摘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需大规模高质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工学矛盾突出、个体差异较大很难有效进行协作学习的问题,该文从协作学习环境、助学服务、成果形成、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知识建构研究,侧重对新型职业农民协作学习过程进行指导与监控,引导新型职业农民真正学会学习。结果显示,在泛在学习环境下,新型职业农民知识建构的实际应用效果十分显著,有力提升了新型职业农民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并从增强教师的学习支持服务能力、开拓新型职业农民实践学习途径、设计有价值的协作学习主题资源等方面提出推进泛在学习环境下新型职业农民知识建构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泛在学习环境;开放教育;新型职业农民;知识建构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空心化”、务农农民“老龄化”和“低文化”现象严重,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受到制约。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17年“两会”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1]。2018年召开的“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培训班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现场会”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缓解“缺人”现象[2]

开放教育是以发展成人学习者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其教学特点是以成人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辅导为辅,师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因此,开放教育教学强调通过协作学习来减轻成人学习者学习的孤独感,以此促进自主学习能力提升。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远程教学平台的建设完善,远程教育网络资源的开发、设计与整合,慕课、翻转课堂和微课等各种教学形式不断融入网络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可随时随地通过各种电子计算终端设备进行学习,这为新型职业农民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据《2017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仍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其中,大专及以上的占5.47%,高中(含中专)的占24.87%,初中的占57.63%,小学的占10.59%,未上过学的占1.44%。总的来看,全国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整体文化程度仍然不高[3]。由此可见,努力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文化程度任重道远。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继出台了系列重量级文件,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政策依据,特别是就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培育方式和培育组织形式提出了明确要求。然而,由于接受开放教育的新型职业农民工学矛盾突出,在认知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及学习时间上都存在很大差异,很难有效进行协作学习。以往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开放教育,基本上都是组建学习小组,这种方式难以调动他们的参学积极性,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知识建构效果甚微,培育质量得不到根本保证。如何帮助新型职业农民在协作学习中系统掌握知识,提高知识实际运用能力,是开放教育教师在新型职业农民教学中面临的难题。因此,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知识建构及政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从现实意义看,这是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式的重大创新,是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城乡成人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途径,是打赢乡村教育精准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选择;从长远意义看,这有利于培育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有利于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为加快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④从图3中可以看出双子叶杂草和单子叶农作物哪个对生长素更为敏感?要除去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你有何妙招?

一、知识建构概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是知识学习的主体,在一定的情境支持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主要从知识建构概念界定、理论研究、知识建构模式及效果评价方式等方面展开研究。

观察组(50例):性别(例):男31,女15,年龄(岁)21-71,平均值(41.54±0.25)岁,平均烧伤面积为18.38%。

通常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学习成绩的结果,往往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本研究主要考虑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成果三个因素影响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成绩。这是一个典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问题。因此,本研究设定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Y=a+b1X1+b2X2+b3X3

从国内看,赵建华认为,“知识建构是个体在某个特定社区中共同参与活动,最终形成某种观点、理论建设等智慧产品”[8];李克东认为,“知识建构是在原有认知结构或经验基础上,通过旧知识与新获得信息互动,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改造、重组,使其产生新的有意义的关联”[9]。在知识建构理论研究方面,陈鹏宇[10]、况姗芸[11]、陈娬[12]、金慧[13]、郭炯[14]、张义兵[15]、赵海霞[16]、钟志贤[17]等学者探讨了知识建构的影响因素、实现途径、成员关系、教学设计策略及互动学习活动类型等。在知识建构模式方面,马宁[18]、彭绍东[19]、蒋银健[20]、胡勇[21]等研究了以协同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教师混合式研训效果、混合式协作学习中知识建构的三循环模型、基于知识建构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型构建、异步网络协作学习知识建构。在知识效果评价方面,陈向东设计了一种应用型较强的在线交流知识建构效果评价框架[22]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笔者发现,尽管目前专家学者对知识建构相关领域研究多,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知识建构交流话语分析及效果评价方面,但在教学设计策略及指导新型职业农民如何有效进行协作学习方面较为缺乏;其研究范围主要集中于基础教育或高等教育,对成人教育方面开展研究的很少。

二、泛在学习环境下新型职业农民知识建构过程

本文所指的知识建构是指在协作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各成员进行知识分析、实践和创新,形成某种学习成果,从而促进个体深入理解和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让新型职业农民有时间参与协作学习,在协作活动中进行有效交流,并形成有价值的学习成果,从而促进他们透彻地掌握知识,实现知识建构,是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从协作学习环境、助学服务、成果形成、学习评价等四方面进行泛在学习环境下新型职业农民知识建构过程,如下页图1所示。

(一)组织线上线下协作活动,营造良好协作学习环境

1.开展实时与非实时相结合的网上专题讨论

一般而言,新型职业农民不能很好地开展协作学习,主要原因是学习时间不固定、不统一,他们常常不能同时在线,难以在教学中采取实时与非实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题讨论。因此,为解决这个问题,采取网上专题讨论方式完成理论知识解析、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热门话题讨论等学习主题,即在网上为新型职业农民布置学习主题,新型职业农民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主题进行讨论。一方面,进行网上实时专题讨论,即在固定时间,教师与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在线进行集中交流;另一方面,进行网上非实时专题讨论,即在非固定时间,教师为该主题讨论活动设定三天或一周,让不能参加集中交流活动的新型职业农民表述自己的学习内容。

2.开展线下协作情感交流活动

从国外看,对于“知识建构”一词的定义,Gunawardena从协作讨论文本内容设计方面,提出一个知识建构完整过程,即从观点阐述、分析差异、讨论整合、修订观点、达成共识等五个阶段进行知识建构[4]。在协同知识建构方面,Stahl提出,“个人与社会知识建构模式,把学习视为个人和社会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5]。此外,许多研究者侧重知识建构效果评价研究,如Veldhuis-Diermanse主要通过参与和交互分析,侧重认知、情感、元认知等方面对学习者知识建构方法进行评价[6]。Judith Pena-Shaff等主要介绍在线讨论知识建构过程评价模式[7]

新型职业农民常常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因各种内外因素干扰而产生惰性或拖延心理,放松对自己的学习约束,但如果有同伴或教师经常提醒和督促,就容易把学习坚持下去。因此,将协作学习伙伴组成微信群或QQ群,随时互相交流学习,使新型职业农民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协作学习环境。

图1 泛在学习环境下新型职业农民知识建构过程

3.利用微信、QQ进行促学服务

在学习过程中,新型职业农民除进行知识学习外,更需要各种增进了解、增进友谊的交流活动,这对于激励型职业农民坚持学习、努力实现学习目标非常重要。新型职业农民在线交流主要围绕相关知识进行讨论,彼此间缺乏亲切感,所以常常会感到枯燥,有时甚至不愿参与协作学习。因此,面对面开展新型职业农民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活动必不可少,平时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兴趣组织开展徒步、打球和爬山等集体活动。这些都是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在休闲时间喜欢的运动,通过多种活动形式促进互相熟悉、交流,从而遇到问题互相帮助解决。

随着我国对于林业建设的力度不断增大,林木种苗的培育已经成为了重点发展的项目。在我国研究人员的不断努力下,我国的林木种苗培育相比过去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林木种苗培育的过程中,对于品种的选择需要参考许多情况,比如种植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因素以及林木未来的作用等等。因此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对林木品种进行优化和培养,提升林木种苗的培育技术,更好的为我国的生态建设提供帮助。

(二)开展协作学习助学服务,实时解决协作学习问题

1.做好协作学习活动导学

那段时间,陈清经常给我打电话,询问身体反应情况。起先我没有一点生理反应,也没有恶心、嗜酸等早孕反应。幸运的是,手术二十多天后,妊娠反应出现了,而且反应非常强烈。恶心,呕吐,吃下的都被吐了出来,一点胃口都没有。但为了给胎儿增加营养,又不得不吃,这样吃了吐、吐了吃,痛苦不堪。

1.模型设定

综上所述,结合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认为,匹多莫德颗粒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起效快,值得推广。

2.引导自主学习相关资源

新型职业农民参加讨论不积极不活跃,主要原因是不知如何讨论,不具备与讨论主题相关的业务知识。因此,在讨论前要为新型职业农民准备好相关学习资源,让新型职业农民小组成员先进行自主学习。所提供的学习资源适量、内容清晰、简明易懂。比如,针对某一具体知识点讨论,如果让新型职业农民学习整个单元视频,会使新型职业农民厌烦学习,但如果学习资源过于简单,则不能满足学习能力强的新型职业农民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提供学习资源时,要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需求和文化程度的不同,做到内容要有难有易,呈递进式安排,以满足不同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需要,这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可深入、拓展性进行知识建构。学习资源形式要做到文本和视频多样化,满足新型职业农民个性化学习需求,便于新型职业农民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3.指导学习组长做好任务分解工作

以往在新型职业农民讨论过程中,很大问题是发言人基本上是学习组长,其他人常常不参与活动,所以不能形成良性互动,阻碍知识进一步建构。因此,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小组成员分工,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小组成员有序发言非常重要。这需要教师指导学习组长担当相应责任,由学习组长将讨论主题进行任务分解。比如,由学习组长将讨论主题分为概念、解析、应用和拓展等模块,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和水平,分配给不同的小组成员,然后组长在讨论中进行发言引导,让每个新型职业农民都参与讨论活动。

4.开展面授辅导解决难点问题

本文依据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平台系统吉林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数据,对新型职业农民学习行为进行分析,该系统拥有智能评价功能,从后台统计数据,可知晓新型职业农民学习资源及互动参与情况。比如,新型职业农民行为数表示新型职业农民点击文本、视频、音频、PPT等资源次数;新型职业农民人际交互行为数表示新型职业农民在论坛、聊天室、Wiki、作业等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模块行为次数;新型职业农民人机交互类别行为数表示新型职业农民在测验、问卷调查等需要新型职业农民与平台模块中的行为次数。表6结果显示,教学试验后行为次数明显高于试验前,学生行为总数、人际互动行为频次、人机互动行为频次、学生在线天数、学生人均在线天数、资源模块利用个数、学生发帖数、学生浏览数、学生浏览行为比例分别增幅19.04%、6.47%、36.94%、19.08%、19.98%、21.75%、16.70%、21.59%、21.81%。其中增幅比例大都稳定在20%左右,最低的人际互动行为频次增幅为6.47%,人机互动行为频次增幅为36.94%。这表明,人际互动行为发生较少,而人机互动行为发生较多,说明新型职业农民与教师互动不多。

(三)提供良好实践环境,促进知识深度掌握

没有实践,新型职业农民就不能很好地进行知识应用,更谈不上创新,所以在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完在线学习交流时,要对新型职业农民布置一定的实践任务,以此促进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深入应用。实践任务既可以利用相关软件模拟操作,也可以到生活中进行实践,然后将实践作品上传到网上,供新型职业农民相互学习借鉴,以此促进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深入学习。

(四)通过协作学习测评,加强协作学习力

只有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有效约束,新型职业农民才会按时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没有约束力,很多新型职业农民有时就会“得过且过”,不积极主动参与协作学习,无法达到知识构建的目的。因此,在知识建构效果评价方面,主要采取自评、学习组长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等三方面进行测评(如表1所示)。

表1 新型职业农民协作学习测评体系

本测评体系是基于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协作学习的实际需要,由笔者和21名相关教师自主编制和设计而成,并对200名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了试测,得到了新型职业农民的高度认同。该测评体系的信度和效度具体分析如下:

1.信度分析

从表2可知,问卷的三个维度信度均在0.75以上,说明各个维度具有很高的可信度,总体信度在0.8以上,表明总体问卷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表2 可靠性分析

2.效度分析

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供给侧结构的深化改革,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的出现,都促使了我国涉农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改变,企业发展外部环境的改变诱使内部环境随之改变,加剧了涉农企业对公司治理创新优化的需求。国家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多种经营方式的发展,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化,对涉农发展项目的各种补贴等,诱发了涉农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加速了企业对治理结构的优化创新动力。

经统计,问卷的KMO=0.827,且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水平为P<0.001,适合做因子分析。从方差解释来看(如表3所示),采用主成分提取方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共3个,累计贡献率69.587%,说明这3个公因子能很好地解释前面12个题项69.587%的变异程度。经过方差最大旋转提取前3个公因子为:主成分1(F1):学习态度;主成分2(F2):学习过程;主成分3(F3):学习成果,3个主成分与问卷设计维度一致,可认为其有很好的效度 (如表4所示)。

表3 解释的总方差

表4 主成分分析

三、泛在学习环境下新型职业农民知识建构效果

为验证泛在学习环境下新型职业农民知识建构过程的效果,本文选取吉林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在师资和学习资源等方面都非常丰富的27门课程,从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进行为期一年的教学实践应用。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满意度、互动行为、学习成绩及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发现泛在学习环境下新型职业农民知识建构整体应用效果好。

(一)新型职业农民协作学习满意度高

笔者对1343名新型职业农民从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等三方面进行协作学习平均满意度测评。表5结果显示,新型职业农民学习总体满意度高(92%),特别是在学习兴趣和学习意识方面,新型职业农民总体表现非常好,99%的新型职业农民认为协作学习让学习感到快乐。

表5 新型职业农民协作学习平均满意度测评

(二)新型职业农民协作学习互动行为数高

虽然在线上协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会对学习交流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反馈,但面授的直观性与形象生动性不能用文字的讲解所代替。因此,对新型职业农民存在的难点问题,教师将通过面授辅导进行细致讲解,在讲解同时进行录制,然后上传到网上,便于没有时间参与面授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学习。

主动脉弓后无名静脉漏诊原因:⑴超声扫查速度过快,图像判读敏感性低,尤其是左无名静脉认识不足者,把其他血管误判正常走行左无名静脉。⑵主动脉弓后无名静脉较细小,受胎位影响,未探及正常走行左无名静脉,而又未能扫查出弓后左无名静脉,造成超声工作者的困惑。⑶目前有关于主动脉弓后左无名静脉相关书籍及文献报道较少,普遍没有这方面的知识。

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Beagle犬体内药动学及生物等效性研究………………………… 吴 静,王天云,张艳军(4·249)

表6 新型职业农民学习资源及互动参与情况比较

(三)新型职业农民协作学习成绩显著提高

本研究所实践应用的27门课程的学习考核一直采取过程性考试代替终结性考试方式,凡是新型职业农民在网上学习一定时间并达到规定下载次数后,试卷就可为新型职业农民自动开启。与往年成绩相比,2017年新型职业农民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如图2所示),其中2017年试验后与2016年试验前相比,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成绩平均及格率提高了2.9个百分点。

图2 27门课程平均及格率

(四)新型职业农民成果具有分享价值

本研究所实践的27门课程的协作学习知识构建产生了很好的学习成果。比如,《Flash动画制作》课程形成了动画作品,《心理学》课程形成了字典词条,《旅游英语1》课程形成了导游实践作品。这些资源都已上传课程网上实践资源库,供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学习和借鉴。

四、泛在学习环境下新型职业农民知识建构的影响因素

基于上述实践研究发现,泛在学习环境下知识建构对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知识应用能力,促进灵活掌握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分析泛在学习环境下新型职业农民知识建构的影响因素,笔者依托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和笔者自主编制及设计的新型职业农民协作学习测评体系,随机选取了200名开展协作学习知识建构的新型职业农民,从其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成果三个维度考量学习成绩的影响情况。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做好协作学习导学服务是新型职业农民能顺利开展协作学习的重要基础,即让新型职业农民在进行协作学习前1周了解协作学习的目的与意义、协作学习的安排、参与协作学习的方法和寻求帮助的解决途径,使新型职业农民在进行协作学习时胸有成竹。

(5)浇筑混凝土前,用黄油把露出的螺丝头保护好,并绑上塑料布,浇筑时用铁锹在螺栓两侧均匀铲灰,振捣时严禁振动棒碰到预埋螺栓。拆除模板后,及时清理螺栓上粘结的混凝土块。

2.回归分析

第一,绝大多数人不可避免地失业。无论地球上的所有人多么努力,并且,无论每个人多么聪明,绝大多数人都会失业,因为岗位非常有限。众人皆聪明、努力,只会提高就业门槛,并不会增加就业机会。此点几乎是刚性的,也是最重要的,它使绝大多数人即便终生学习也无法改变命运。

本研究选取新型职业农民学习成绩(Y)作为被解释变量(因变量),选取学习态度(X1)、学习过程(X2)、学习成果(X3)作为解释变量(自变量),做回归分析。从表7可知,学习态度(B=1.317,P<0.001)、学习过程(B=0.347,P<0.05)、学习成果(B=0.357,P<0.05)三个自变量均对因变量学习成绩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可以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成绩与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关系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39.328+1.317X1+0.347X2+0.357X3。模型检验统计量F=12.828,P=0.000<0.001,说明此模型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充分考虑国内学校体育设施现状、体育师资状况、学生发展特点等因素与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面临新时代、新形势下的体育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学校体育的重要部署方面,需要重新规划能够与国际接轨的我国大中小幼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力求建构一套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的体育课程体系,实现对体育课程理论与方法建设的补充和完善,从而使学校体育发展稳健步入新时代,充分发挥体育这一“大学科”在全面育人中的领航作用。

表7 回归分析

五、政策建议

本研究探讨的泛在学习环境下新型职业农民知识建构策略虽然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在学习能力方面有部分新型职业农民有待提高,特别是对知识梳理、归纳及应用等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因此,为加快推进泛在学习环境下新型职业农民知识建构的有效实施,特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一)增强教师的学习支持服务能力

要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形成学习型社会,就必须提高人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对面临生活、工作和学习三重压力的新型职业农民来说,很难有效进行自主学习,这需要增强教师的学习支持服务能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为从事新型职业农民知识建构的教师在职称评定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积极吸引教师全力投入,为乡村振兴培养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开放教育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开放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对教师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大力支持。教师要大力引导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有效学习,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要深入了解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掌握新型职业农民学习课程特色,熟悉科学教学策略,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二)开拓新型职业农民实践学习途径

要真正实现新型职业农民深入学习知识,就必须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可进行实践应用的场所和环境。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实践基地基础条件建设,认定和扶持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实践基地,开放教育部门要不定期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去实践基地学习和观摩,或利用线下模拟教室或实验室开展实践活动,同时要开发便于新型职业农民实践的网上软件或系统,特别是基于情境感知的系统,让新型职业农民随时随地进行体验式交流和学习,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共享知识。

进气压力和进气温度影响压缩终点压力和温度,进而影响柴油机发火性能和燃烧性能;其压力大小影响缸内扫气效率和新鲜空气进气量,从而影响燃烧效率。进气工况参数可作为参考依据,协同排除故障。[10]

(三)设计有价值的协作学习主题资源

协作学习主题设计直接影响知识建构效果。只需进行简单描述的学习主题只是对课程知识的再现,并不能促进新型职业农民进一步拓展学习与深度学习。因此,开放教育部门要对教师进行不定期知识更新和岗位练兵,同时对新型职业农民提出明确要求,严格做到学习主题具有价值性,并要层层剖析拓展相关概念和知识,做到对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教师要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及新型职业农民工作需求,选择适当的实践性较强的学习任务让新型职业农民共同完成。提供实用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是新型职业农民有效进行知识建构的前提。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资源要满足新型职业农民个性化学习需求,不仅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而且可根据自己需要和喜好选择适当的资源进行学习。这些学习资源内容要与协作学习主题紧密联系,这是保障顺利开展交流讨论的基础。

六、结语

在泛在学习环境下研究新型职业农民知识构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式。通过研究发现,学习过程是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协作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过程管理,同时也必须重视学习成果的应用,这是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的关键要素所在。

参考文献:

[1]张福伟,魏利洁.习近平:九字定义新型职业农民[EB/OL].http://news.cctv.com/2017/04/13/ARTIvR6V1TPBozMlqIKZqGY8170413.shtml,2017-04-13.

[2]张文超.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缓解“缺人”现象[EB/OL].https://www.zg3n.com.cn/article-68887-1.html,2018-06-02.

[3]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017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2-3.

[4]Gunawardena,C.N.,Lowe,C.A. & Anderson,T.Analysis of a global online Analysis of Interaction in Online Environment debat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teraction analysis model for examining social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in computer conferencing[J].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1997,17(4):397-431.

[5]Stal,G.A Model of Collaborative Knowledge-Building[A].In B.Fishman & S.O’ Connor-Divelbiss.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C].Mahwah.NJ:Erlbaum,2000.70-77.

[6]Anna Elske Veldhuis-Diermanse.CSCLearning? participation,learning activities and knowledge constriction in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D].Waggeningen,The Netherlands:Wageningen University,2002.

[7]Judith Pena-Shaff,C.Nicho11s.Analyzing student interaction and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computer bulletin board discussions[J].Computers & Education,2004, 42(3):243-265.

[8]赵建华.知识建构的原理与方法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7,(5):9-15.

[9]李克东.运用可视化思维工具,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7):3-7.

[10]陈鹏宇,冯晓英等.在线学习环境中学习行为对知识建构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2015,(8):59-63.

[11]况姗芸,蔡佳等.知识建构的有效途径:基于知识可视化的辩论[J].中国电化教育,2014,(10):106-111.

[12]陈娬,龙美霖.知识建构:从理论到实践——来自香港的经验[J].中国电化教育,2014,(8):93-99.

[13]金慧,张建伟等.基于网络的知识建构共同体:对集体知识发展与个体知识增长的互进关系的考察[J].中国电化教育,2014,(4):56-62.

[14]郭炯,霍秀爽.网络教学研讨中教师协同知识建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3):101-109.

[15]张义兵,孙俊梅等.基于电子书包的知识建构学习——四年级小学生的写作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2-126.

[16]赵海霞.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协作知识建构设计与实践——以大学生“结构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00-105.

[17]钟志贤.知识建构、学习共同体与互动概念的理解[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20-24.

[18]马宁,崔志军等.以协同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教师混合式研训效果研究——基于内容分析的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2018,(9):117-122.

[19]彭绍东.混合式协作学习中知识建构的三循环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9):39-47.

[20]蒋银健,郭绍青.基于知识建构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6):89-93.

[21]胡勇,王陆.异步网络协作学习中知识建构的内容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6,(11):30-35.

[22]陈向东,李四清.网络环境下的教育知识建构[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5):21-23.

Research on Knowledge Construction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under Universal Learning Environment

Sun Li1, Wu Yixiong2
(1.Dean's Office, Jilin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2; 2.China Rural Economy Research Center, Hunan Business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205)

Abstract: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hich urgently need large-scale and high-quality cultivation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in open education have prominent learning contradictions and grea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t is difficult to carry out cooperative learning effectively.This paper studies the knowledge construc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student-aided services, achievement formation and learning evaluation, focusing on guiding and monitoring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process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and guiding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to truly learn to learn.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effect of knowledge construction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in open education is very significant, and the ability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lifelong learning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It also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knowledge construction of new vocational farmers in open education under the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from the aspects of enhancing teachers’ learning support service ability, exploring new vocational farmers’ practical learning ways, designing valuabl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heme resources and so on.

Keywords: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Open Education;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Knowledg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9860(2019)06—0073—07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体系构建的路径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7AJY016)阶段性研究成果。

① 吴易雄为本文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孙立: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583603466@qq.com)。

吴易雄: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学(wyxjs100@163.com)。

收稿日期: 2019年1月4日

责任编辑:宋灵青

标签:;  ;  ;  ;  ;  ;  

泛在学习环境下新型职业农民知识建构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