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_国际金融中心论文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_国际金融中心论文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金融中心论文,未来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被誉为“东方明珠”的香港,以其高度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赢得了世人的赞誉。勤劳智慧的港人更创造出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全球最大的集装箱港口;进出口总额占世界第七位;199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2.5万美元……然而其中最辉煌、 最耀眼的莫过于香港作为世界四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地位,对于这份殊荣,香港是当之无愧的。目前在港的外国金融机构达171家,仅次于伦敦和纽约,居世界第三位; 香港还是全球第四大黄金市场,第四大股票市场和第四大银团贷款中心,第二大基金管理中心,外汇市场的日均交易量居世界第六。这些骄人的业绩使香港多年来一直稳坐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的交椅。

但是从80年代末开始,随着亚太经济强劲增长,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向香港的这把交椅发起了强有力的冲击,加之前不久以花旗银行为首的数家外资银行将亚太地区总部迁往上海,一时间源自港岛内外的多种挑战严重动摇着香港的金融信心,大有金融中心行将失守之势。1997年临近,关注香港经济走势的人们不禁担忧起来。应当说,维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仅是600余万港人的需要, 更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那么,香港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能否获胜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先来看看究竟有谁在与香港争夺这块“肥肉”。

挑战从何而来

严格地讲,香港是一个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其业务范围主要集中于亚洲,然而正是亚洲区内的国家和地区构成了对香港的挑战。具体说来,有实力的竞争者主要包括新加坡、东京、台湾和上海,他们都在谋划看要把自己那一份“蛋糕”切得更大一些。

新加坡:后来居上,欲与香港一决雌雄

作为亚洲地区金融发展仅次于香港的新加坡,一直是香港的主要竞争者,而且近年来新加坡的竞争力愈显强劲。新加坡与香港同属于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服务性城市,其发展势头甚至好于香港,只是由于不具备香港依托中国大陆的独特优势,故其取代香港的设想一时还难以实现。1997年之后,香港与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与台湾的关系将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新加坡正欲借机提升其服务业的地位。为此新加坡政府专门制定了一项长期性的旨在促进新加坡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计划,欲与香港一争高下。

实际上,香港作为亚洲最富吸引力的投资地的优势,在新加坡的冲击下正逐渐丧失。1995年香港经济增长率只勉强达5%,而新加坡却达 7.5%;预计1996年香港的增长率最高能达4.5~5%, 而新加坡可望达到7%。用反映投资环境和投资回报情况的“投资信心指数”来衡量,1994年香港这一指数为66,新加坡为79;1995年香港为59,新加坡为66 。这表明新加坡对外资的吸引力已连年超过香港。此外,去年香港全球最佳商业城市的位置也被新加坡所取代,香港已降到了第六名。在不久前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1996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的排行榜中,新加坡位居榜首,香港屈居第二。这些事实说明,新加坡正成为香港之强敌。从交易成本来考察二者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环境可以发现,在某些方面新加坡与香港有相当的环境,而有些方面新加坡的交易成本要低于香港。如近年来香港楼价猛涨,1994年香港中区写字楼租金已达1400美元/平方米·年,而同期新加坡核心商业区写字楼租金仅为400 美元/平方米·年。1995年新加坡政府把离岸金融业务的税率降为10%,与香港保持一致,而在公司所得税上,新加坡则以10%(香港为16.5%)的优势领先一步。这种低租金、低税费无疑增强了新加坡的竞争实力。因此,美国CS第一波士顿银行、瑞士银行、摩根银行及美林公司等多家金融机构将亚洲区总部迁往新加坡,花旗银行拟在新加坡建立地区数据处理中心也就不难理解了。再从人力资源来看,新亦强于港,据HARRISON评估机构评估,香港的人才素质为“良好”,而新加坡已达“极佳”水平。事实上,新加坡金融业的发展水平并不比香港落后多少,其外汇市场和金融期货市场的规模甚至超过了香港。如果说香港金融业的持续发展是依靠中国大陆经济增长的话,那么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所倚重的东盟,经济发展亦不慢。

新加坡固然是香港之劲敌,但其完全替代香港尚有不少困难。香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令新加坡望尘莫及。可以预见,1997年之后大陆与香港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将大大加快,改革开放的中国依然需要繁荣稳定的香港作为与世界经济联系的纽带,其中巨大的资金需求和市场机会无疑能使香港受益匪浅,那些试图在中国大陆发展的大财团绝不会舍近求远,放弃香港而移师新加坡。同时,以“法治”著称的新加坡,对于金融业的监管更是严格异常,甚至已高于国际金融业普遍水平。新加坡的金融模式是“境内管制,境外自由”,香港则是内外完全统一的自由集成性模式,因而新加坡的外国银行所受束缚就比香港多许多,而且外国投资者购买新加坡股票也会受到严格限制。新加坡这种金融制度决定了它难于替代香港的地位。事实上,新加坡主要发展亚洲美元市场,与香港的“银团贷款中心”并不冲突,新加坡欲取代香港也非易事。

东京:虎视眈眈,却也“井水难犯河水”

被公认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的东京显然是亚洲金融业的“大哥大”,其实力令香港难以匹敌。然而随着金融国际化日益加深,随着日本经济“脱欧返亚”,东京正力图在亚洲金融市场上取得更大的份额并真正建成了与纽约、伦敦齐名的国际金融中心,于是香港便成为其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东京必铲除之而后快。

东京一直把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其主要发展目标。1995年东京外汇交易中心的日均成交额为1614亿美元,是香港的1.5倍;1992 年东京股市的资本总值为2.22万亿美元,远高于同年香港的1707.69 亿美元。从地理位置来看,东京与香港市场同处于纽约与伦敦之间,二者的交易时间相关无几。而自从日本将扩大对亚洲的直接投资作为其对外经济主导战略以来,东京国际金融中心在亚洲的地位更有了显著的提升。

尽管东京的发展势头咄咄逼人,但它欲“封杀”香港的愿望一时还难以实现。东京市场虽然已经是一个世界性市场,但其形成与发展却是在日本十分严格的金融政策下进行的,这种相对封闭的金融体系显然比香港的自由金融市场逊色不少,更何况日本采取境内业务与境外业务严格分离的原则,妨碍了其金融业参与国际竞争。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东京国际金融中心再也不见昔日雄风,日本银行的巨额呆帐使投资者信心大挫,1995年穆迪公司对日本50家大银行的信用评价中,竟无一家获A级。同时,许多跨国银行亚洲总部纷纷迁出东京, 就连日本国内的投资者为规避风险也将资金大量投向海外,更削弱了东京的吸引力。事实上,日本金融业正处于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进行的收缩和调整时期,大举扩张已力不从心。

台湾:雄心勃勃,只愧心有余而力不足

与香港经济有着相似发展历程的台湾经济,近年来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其金融业开始走上了国际化之路,于是把台北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呼声在台岛日益高涨起来。

早在1984年,台湾的离岸金融市场业已建立,目前已有19家台湾银行和19家外国银行可在台湾岛内从事离岸金融业务。1995年1月5日,台湾“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公布了金融中心之规划原则及具体的执行事项,确定1996年重点发展保险市场及国际市场,1997年则应打下亚太金融中心的坚实基础,并以2005年为完成目标的期限。同时,台湾“中央银行”亦提出“发展台北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方向与具体建议”的报告,并列出具体运作的时间表,如拟在1996年6 月扩大各银行国际业务的范围,1996年12月开始循序发展衍生金融商品市场等。

台湾急欲将台北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一是为提升其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二是以大陆和东南亚为腹地拓展其境外金融市场,增强台湾银行业的竞争力,但客观条件决定了台湾仅是香港的一个潜在的竞争者。且不论台湾金融业纪律不佳(有彰化四信、国票风波为证),也不论岛内行政机构效率不彰,企业税赋过重,更不论两岸关系紧张引起的资金外流和挤兑风潮,单从其服务对象上看,台湾的金融中心就难以成形。中国大陆无疑是台湾的主要依靠对象,而台湾当局在两岸关系上的消极态度却很难使其金融业从大陆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得益,竞争力自然无从增强。此外,岛内金融市场发展缓慢,无力同香港抗争。台湾企业所需资金只有约1/3来自于货币及资本市场,至于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更无法与香港相提并论。台湾“中央银行”也不得不承认:香港和新加坡的金融发展,无论是起步和天时、地利,均优于台湾,因此台湾只能发展“具有台湾特色的金融中心模式”。

上海:奋起直追,但重振昔日雄风尚需时日

上海曾是远东最大的金融中心,大陆正紧锣密鼓地要把上海建成21世纪的国际金融中心。作为目前大陆经济中心的上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并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发展成为金融中心的希望是很大的。上海对香港具有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上海吸引了原经香港的投资,另一方面,在港的外资银行更愿把中国区总部设在上海而不再是香港,以便直接面向广阔的大陆市场。尽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任重道远,但其未来对香港构成的威胁却不容忽视。

当然,就上海现阶段的实力来看,它要圆国际金融中心之梦还有相当长一段距离。如果人民币不能实现完全自由兑换,如果大陆的国有银行不彻底转制,如果上海没有发展良好和透明度高的法律体系及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如果没有足够的掌握较高国际业务技能和精通外语的专门人才,那么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之路就不会顺畅。另外,就投资的收益与风险而论,中国经济飞速增长,自然能使外国投资者在上海获得比在香港高的回报,至于风险,在香港金融市场运作总比在上海风险低一些,而且风险的可控性也强许多。因而香港作为一个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仍强于上海。实际上,上海现在要做的应该是努力增强其国内金融中心的实力,国际金融中心只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香港要从容应对

综上所述,虽然香港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但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并不会因此而动摇,只是香港自身的经济发展及其与大陆的关系才会直接影响到香港在这场竞争中的成败。

香港经济的发展势头过去一直是好的,但近年来,由于港英政府的短期行为,继续执行赤字财政,造成香港经济发展缓慢,通胀率居高不下,公司经营成本剧增,削弱了香港的竞争力。香港必须尽快着手解决这一问题,营造更好的经济环境,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的实力。就当前形势而论,香港经济正在全面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变。政府应继续实行“积极的不干预政策”,实行外汇、资本等交易放开原则,并维护和强化现有的低税优势,继续完善通信、港口和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政府须努力遏制通胀,提供大部分的社会及经济建设、教育与培训的投资,形成一个现代化的经商环境。此外,香港金融业不可错过当前新机场等大型基建项目开工的有利时机,积极提供融资服务,拓展业务领域,增强自身实力,守住本岛这片“滩头”。

香港经济欲求长远发展,必须借助于大陆的资源与市场,金融业也不应例外。加强与大陆的各项经济技术合作,是香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步骤。1997年之后,香港仍需担负起“香港—国际”与“香港—大陆”的双重经济角色,继续发挥并巩固其贸易中转站和大陆筹资地的作用,使香港紧密联结大陆的优势不断加强。香港金融业所要做的,乃是在充分满足本地经济发展对金融的旺盛需求的基础上,更大规模地进入内地投资。例如,可以直接或间接参与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造;也可带动在港投资者进军大陆中西部地区。同时借大陆向外资金融机构逐步开放市场之机,参与到大陆经济发展中来,以便分享中国经济起飞所带来的成果。而随着大陆经济实力的增强,内地对港投资亦会有所拓展,这将极大地支持香港金融业的发展。

大陆须鼎力相助

应该说,确保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持续繁荣不仅是港人的愿望,也是国家所希望的。《基本法》指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适当的经济和法律环境,以保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如何才能使大陆在这场竞争中助香港一臂之力呢?看来依然要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原则下妥善解决。

首要的一点便是中央政府必须保持对港政策的稳定性,按照《基本法》第5章第109条至第113 条所确定的内地与香港在“一国两制”下的基本金融关系,即一个国家内两种货币、两种货币体系的原则给予香港金融业更多支持,充分保证香港在贸易和金融方面的自主性。为促进香港多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大陆要继续有选择地将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国有企业股票赴港上市,财政部的港币国债也应继续在港发行并逐步扩大规模。同时,大陆须加快经济改革,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尽量减少大陆经济波动对香港的不利影响。此外,国家有必要理顺上海与香港的关系,避免同室操戈。因为每一位投资者都会在二者之间权衡利弊,作出唯一选择,这个关系若处理不当,很可能会导致:一方面削弱了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另一方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短期内也无法形成,其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现实的选择应该是上海与香港互补,且在宣传上不宜把上海在国际金融市场地位提得过高。

总之,大陆的扶助至关重要,香港能否守住国际金融中心这块阵地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大陆的动作,唯有合大陆与香港二者之力,才能赢得这场角逐的胜利。

标签:;  ;  ;  ;  ;  ;  ;  ;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_国际金融中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