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篮球教材技术分类新体系_篮球论文

论我国篮球教材技术分类的新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系论文,教材论文,篮球论文,论我国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的提出

当前,体育高等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已经进入了构建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攻坚阶段。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宏观课程体系的改革,它由于学科门类设置的合理性而影响所培养人才的规格和整体知识结构;其次是构成宏观课程体系的各门主干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它由于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而影响受教育者知识结构的构成质量,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先进的课程体系必须以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为基础,只有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优化和更新,才能培养出基础好、能力强、素质高的体育专门人才,高等体育教育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篮球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群众中广泛普及,有着宽厚的社会基础。篮球运动的实践和学术领域十分广阔,无论是专业运动训练和竞赛,还是少年儿童的业余训练;从普通学校的体育课教学,到体育院校的专业教育,篮球的教学训练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篮球学科的改革和理论建设,对于提高我国篮球运动水平和体育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我国篮球学科虽经40多年的发展,其理论建设仍然薄弱,特别是高水平竞技篮球运动训练领域,理论的贫乏更为严重。许多有识之士意识到这或许就是我国竞技篮球运动水平多年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为此他们强烈呼吁加强理论研究,使各级篮球运动训练工作在新的、先进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然而随着时光流逝,新的理论何在?现行体育院校篮球专修教材为什么不能成为指导我国篮球运动训练的理论教材?专业篮球运动训练为什么不肯使用体育院校的教材?这一客观现实给广大篮球理论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峻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正视现实,本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态度,认真分析理论不能指导实践的原因,进而深入地研究篮球运动训练和比赛的规律,尝试科学构建篮球运动的新理论体系,为我国篮球运动训练实践服务,这是广大篮球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年来,我国篮球界人士撰写了不少学术专著,希望能够为篮球运动训练提供有益的参考。然而,在传统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束缚下,每一部专著虽力求有一定的新意,但我们发现,很难跳出延续多年的篮球理论体系框架,最终只能是对原有理论的修补。事实上,我国现行的篮球理论体系是“舶来品”。早在50年代全面学习前苏联体育经验时,学术界全盘引进了前苏联当时的篮球理论,这套理论在我国历经40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已经成了人们头脑中的篮球运动理论经典。在这40多年当中,前苏联的篮球理论有了很大的更新和发展,构建了新的理论体系,然而我们却没有进行大的理论变革,旧的理论体系仍在延续。

篮球运动主要理论的框架分为技术和战术两大部分,其中战术理论在近20年有了一定的发展,增加了许多先进的战术方法。而技术理论则变化不大,特别是篮球运动技术分类部分,历年的统编教材尽管关于分类的问题论述不多,但分类的结果确是始终如一。但是,认真地研究一下篮球教材技术理论的结构就会看到,分类问题是何等的重要。篮球的技术理论是由技术的概念——技术的作用——技术的分类——技术的方法——技术的练习(教学训练)等部分构成,分类是这个结构的中间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其原因有两点,首先,不同的分类可以导致不同的技术概念,而概念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和与其它事物的外在联系,因此,分类必然会影响到技术本质和作用的描述;其次,不同的分类必然导致不同的技术方法,代表着分类者的篮球运动观和技能习得观,反映了分类者对篮球运动规律及技能习得规律的认识,这必然影响篮球技术方法的理论存在形态,制约着篮球运动教学与训练的实践。所以,分类的合理性是篮球教材技术理论科学性的关键环节。探索篮球技术分类理论,对保持了几十年不变的技术分类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重构符合现代篮球发展趋势的新技术体系,是篮球学科技术理论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我们进行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

2 现行篮球教材技术分类体系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进行篮球技术分类体系的改革,首先应使技术分类能够准确反映现代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其次是要使分类更加符合篮球运动教学训练的规律和篮球技能的习得规律,为提高教学训练的效率服务。为此,首先必须找到传统技术分类的问题所在。

2.1 不符合现代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现代篮球运动作为世界性的普及文化,正向着高速度、高空优势、高超技巧和争夺激烈的方向发展。一方面竞技篮球的水平提高很快,另一方面大众篮球广泛普及。篮球的运动文化特征决定了社会存在的多元性和发展性,它不同于某些自然学科,规律一旦揭示就成为相当稳定的知识形态;而是带有某种阶段性的特点,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对篮球运动规律的认识可能有所不同,而且这种认识受时代的制约,往往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早在50年代初期引进前苏联的理论,使新中国的篮球理论从无到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篮球运动的技术分类会有什么问题,似乎如此分类是天经地义。所以,一直到70年代末,全国统编篮球教材基本上没有涉及到技术分类的理论问题,这一点在最早版本(1961和1979年)的统编教材中可见一斑。然而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篮球运动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就不可避免地发现采用传统理论解决现阶段篮球教学训练工作中的问题时,常常感到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距离。于是人们开始注意技术分类应该解决自身理论依据的问题,这一点从1985年和最近版本的篮球统编专修教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1985年的版本只是简单地说明“是以动作在比赛中的目的、任务和动作结构的特点为依据”来进行分类;1991年的版本又说是“以动作在比赛中的作用和动作结构相类似的特点”进行分类。在这个版本中,以较大的篇幅论述了篮球运动技术的开放性、攻防制约性、动作的组合性,以及技术运用的不确定性,这是前面的版本所没有的,说明理论界对篮球运动规律认识的升华。但是在具体进行技术分类时却无法体现这种认识,分类的结果依然如故,只是强调技术分类的依据是“攻守对抗”和“动作的作用和动作结构相似性”。然而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这种解释有着理论与实践相矛盾的逻辑错误。首先是先有分类,后为如此分类寻找理论依据,这样做本身就违背事物因果之间的逻辑联系。因为很难把握当初篮球先人的真实想法;其次是把技术依据攻守对抗规律来进行分类本无可非议,但是必须在具体分类的结果中体现这个规律。篮球运动有进攻和防守,但攻守不是独立存在的,剥离任何一方其对方都无法独立存在,攻和守本是一对矛盾的双方,把它们结合在一起的是对抗,因此,对抗才是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律。把篮球运动技术简单地分为进攻技术和防守技术,恰好把本该使进攻和防守结合在一起的对抗剥离在外,这就丢失了篮球运动的基本“神韵”,使进攻和防守成为孤立的动作体系,其结果是既无法体现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律,也不符合技术分类的逻辑要求。

2.2 不符合体育运动教学的发展趋势

追溯我国传统的篮球运动技术分类结果,可以认为是受早年前苏联体育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影响,而这些理论受当时认识水平的制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当时,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作为体育运动技能学习原理的基石地位已经确定;在学校教育中,体育刚刚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而首先进入体育课堂的运动项目是早年瑞典、法国、丹麦体操和德国的兵式体操。这些项目的历史比篮球运动久远。体育教学理论也随之产生和发展,其中包括运动技术分类的理论。依据传统技术分类理论构建的各项目技术分类,对后来体育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运动文化理论应该是不断发展的,只有发展和更新才会增强运动项目的生命力。今天,当人们认识到篮球运动技能与体操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时,就有充分的理由怀疑现行技术分类的合理性,因此,依据新的认识进行技术分类理论的变革已是必然趋势。

依照传统的篮球技术分类理论,可进行如下推论。首先,任何项目的技术都是与体操和田径相类似的有一定顺序的身体操作运动,而这些身体操作运动(运动条件反射)必须在静止的状态下学起;其次,即使有些运动项目的技术形态不是固定顺序的身体操作运动,也必须通过简化使之成为固定的、有一定顺序的身体操作运动,由此运动技能的教学方能进行;第三,篮球运动的技能是开放而动变的,但其掌握过程必须是从封闭而固定的状态下进行。就此推论,现行篮球运动的技术的分类是使技术方法成为相对固定、封闭和有一定操作顺序的动作体系,其目的是为了便于组织教学,是以“教”为中心来构建的。但问题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不能客观反映篮球运动技能的习得规律,篮球技能恰恰不是固定又封闭的动作体系,而是动变和开放的动作体系。所以,当我们按照现行的技术理论体系组织教学时,必然要脱离现代篮球运动的实际,其结果是体育院校的篮球课程教学,仅仅是使学生学会了篮球运动的某些动作,而没有学会上场打球。这种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效率低下的现实,必须通过教学改革和教材内容的更新加以改变。

我们知道,现代体育教学强调以“学”为主体,教是为了学,因此教必须以符合学的规律为第一前提。随着体育科学的进步,人们逐步认识到运动技能有若干不同的类型,它们的习得规律有共性,也有特殊性。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必须在遵循一般技能习得规律的同时,遵循自身的技能习得规律。早年那种以一概全的教学理论并不能解释一切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它随时代的发展,必然会被细化为突出运动项目或学科特点的运动项群教学理论,这是体育教学训练现代化的要求和必然趋势。

3 篮球运动技能及其习得过程的特点

为了使篮球技术分类能够突出篮球运动项目的特殊规律,按项目自身的规律组织教学训练,就必须研究运动项目的特点,从而为科学的技术分类找到准确的逻辑起点。

3.1 篮球运动属于身体直接接触的适应性项目

依据运动项群分类的理论,篮球属于身体直接接触性的对抗项目;依据运动技能学习的理论,篮球技能属于非周期性的开放性运动技能。这些特性在教学训练中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篮球运动的教学依赖专门性知觉的建立。篮球运动的专门性知觉主要是手指、手腕对球的知觉和控制能力,控制不了球,则技术的学习无从谈起。二是技术的学习依赖非程序性的适应。由于篮球运动技能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技能不是按固定的程序运作,而是在适应攻守关系的基础上的非程序的、随机应变的运作。三是篮球运动场上意识的建立。意识是在篮球运动训练和比赛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在比赛中判断和预见情况变化,并指导行动的专门能力。上述三个方面的技术能力,都依赖在教学训练中通过练习的适应来习得。通过适应形成意识和某些专门性知觉,由此才能掌握篮球运动技能。

与篮球相比,田径和体操技能的学习则属于程序性的适应,它们是按固定的运作程序进行练习,这与篮球技术的学习有明显的不同。而游泳技能的学习,则与篮球有部分的相似;初学者对水的适应与对球的适应一样,都是学习的前提,这些都属于专门性知觉的建立。游泳动作的学习属于程序性适应,但它必须以对水的适应为基本前提;否则,动作再好,也完不成学习游泳的任务。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的法子必须符合学的法子,游水是在水里做的事情,必须在水里学习。”这说明在非程序性适应的学习中,实践环节的重要意义。分析和了解各运动项目的特性及技能习得规律的异同,对于合理构建篮球运动技术分类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2 开放性技能的技术效能和价值表现特点

技术动作效能是指运动技术运用的效果和能力价值的表现形式,在体育竞技运动中,技术效能有多种表现形式。篮球运动技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开放性技能与封闭性技能在动作效能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篮球技术动作的效能和价值不表现为过程外在的规范和优美,而是看动作的实际效果。一个再优美的投篮,如果不中也不能认为是成功;一个看似不漂亮的投篮,只要命中照样可以得分。在这里,动作的优美与成功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人们在教学训练中普遍幻想的那种“做对了就会成功”的因果关系,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这也许正是我们屡屡发生认识偏差的原因所在。体育运动竞技的方式有很多,竞技方式决定了技术动作效能的不同,因此也就决定了不同的运动技能应该具有不同的习得策略,各学科和各运动项目也必然有与其运动规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据此可以认为,由于篮球运动技能的习得规律的特殊性,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时必须结合篮球运动自身特点,采用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技术分类方法,并在此基本上,编写新的教材,设计符合篮球运动技能习得规律的教学模式。由此,篮球技术的教学训练才能跟上运动训练科学化的步伐。

4 篮球教材技术分类的新体系

为了实现篮球学科和教材的技术理论变革的目标,我们在深入研究篮球运动规律和篮球运动技能习得规律的基础上,尝试构建新的篮球运动技术分类体系。

4.1 新技术分类体系的依据及其逻辑起点

首先我们依据篮球运动技术的非周期性和开放性特点,认为篮球运动技术是以对抗为核心、非程序性动作组合和讲究技术实际效果的技术系统。

其次,对球和攻防关系的适应及专门性知觉的建立,是学习篮球技能的基本前提,在对球的适应、攻守对抗关系的适应中学,是篮球运动技能习得的基本规律。为此,技术分类必须以篮球运动的对抗和技术的非程序组合为基本依据。

第三,鉴于学科知识体系和教材体系的一般要求,把技术作为攻守打法的范型,而把技术动作作为范型应用过程中可以贯通的变式,采用范型与变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篮球技术体系的基本结构框架。

4.2

依据篮球运动技术对抗和非程序性适应规律设计的新技术分类体系

依据篮球运动技能的对抗与开放性特点,在对抗、组合技术思想指导下,以动作组合目的的相似性进行归类,将篮球运动技术分为技术基础、投篮技术、获得球技术、支配球技术和一对技术五个大类,使每类技术都体现攻守关系的含义。每类技术都精选若干个实际比赛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技术动作组合作为范型,围绕着范型派生变式(图1)。

图1 现代篮球运动五大技术

技术基础是指篮球运动的基本功,它包括基本手法和基本步法。基本手法有接球手法、传球手法、运球手法和投篮手法。基本步法包括:基本姿势与起动;跑动与变向;停步与转身和跳。

投篮技术是依据篮球比赛规律,一切攻守技术和战术运用的最终目的是投篮得分,所以投篮技术是核心,它必须单独列出,以体现重要性。它有四类:原地投篮、跳起投篮、跑动投篮和扣篮。在跳起投篮技术当中,有两个动作范型,一个是接传球跳投,另一个是接运球跳投。

获得球技术是指队员在比赛中获得球的一切方法。它有四类:接球技术、抢篮板球技术、断球技术和抢打球技术。在接球技术当中,有三个动作范型,一是摆脱迎上接球,二是摆脱拉开接球,三是摆脱插上接球。在抢篮板球技术当中,有两个动作范型,一是冲抢篮板球,另一个是挡抢篮板球。

支配球技术是指队员获得球之后控制和转移球的方法,它包括传球和运球两类。在传球技术中有三个动作范型,一是推进的传球,二是转移的传球,三是超越的传球。运球技术有两个动作范型,一是推进的运球,二是超越的运球。

一对一技术是攻守的基本形式,它包括有球一对一和无球一对一两类。有球一对一可分为全场一对一和半场一对一;无球一对一可分为摆脱与穿插,防守无球者。在有球一对一下面,可以有四个变式:全场一攻一、全场一防一、半场一攻一、半场一防一。

现代篮球运动新的技术分类和技术体系详见图2。

图2 现代篮球技术分类体系示意

4.3 现代篮球新技术分类体系的特点

克服了传统分类将进攻和防守割裂,使技术分解成纯固定动作的弊端,使所有技术都带有攻防关系和实战对抗的背景,较好地体现了篮球运动直接接触对抗的基本规律。构建了以手脚运动为基础的,以控制球和支配球为主要争夺手段的,以一对一为基本攻守对抗形式的,以投篮得分为最终目的的篮球运动技术体系,反映了新的现代篮球运动观。

准确地反映了篮球运动在适应中学、在对抗中练的篮球运动技能习得规律,贴近了篮球运动教学与训练实践。依据此分类组织编写新的篮球教材,初学者接触的不再是单纯的固定动作,而是有攻守背景的技术范型;练习者在掌握了范型之后,就可以在练习或比赛中发挥和创造出多种变化的形式。

在学科和教材的结构框架上,该分类的逻辑起点较高,与原有教材的分类方法相互衔接,互为补充,形成了运动文化的多元分类方法体系。

5 小结

改革现行篮球学科和教材的技术理论体系,必须首先进行技术分类的变革。多年延续的分类方法由于忽视了篮球运动对抗和技术动作非程序性适应的特点,把技术视为相对固定的规范动作,不符合现代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和篮球运动技能的习得规律。依据新的篮球运动观和篮球运动技能习得观,采用范型与变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新的技术分类,可将现代篮球技术分为五类,即技术基础、投篮技术、获得球技术、支配球技术和一对一技术。

收稿日期:1999—01—25

标签:;  ;  ;  ;  ;  

论我国篮球教材技术分类新体系_篮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