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展群众精神文明建设活动_精神文明论文

深入开展群众精神文明建设活动_精神文明论文

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群众性论文,创建活动论文,精神文明论文,深入开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深入持久地开展文明家庭、文明单位和军(警)民共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健康的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使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实践中得到提高。”我们必须按照《决议》的要求精神,广泛吸引人民群众参与,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并不断把这一创建活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深刻认识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

1.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在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经过十年动乱之后,广大干部群众迫切要求恢复被“文革”破坏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改善人际关系,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当时,许多地方和单位根据党中央的要求,顺应群众的愿望,在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活动,对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了很好的作用。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人民团体于1981年2月联合发出倡议,提出在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主要内容的“五讲四美”活动。这一倡议得到了党中央的支持,中宣部等部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把这项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1982年,党中央决定把这一活动推广到全党全民中去,提出以清洁卫生为突破口,全面治理“脏乱差”,增加了“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的“三热爱”活动,并连续三年开展了“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唤发了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变风气、改造社会的热情,这一活动的广泛开展,使全国各地的城乡环境面貌和人们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这一活动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肯定和赞扬。他指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1981年,参加华北地区军事演习的部队先后开展了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特别是驻河北保定的解放军与当地群众通过开展军民共建文明村活动,对密切军政军民关系,推动地方两个文明建设和部队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1983年4月,中央书记处、国务院、中央军委转发了军民共建现场会情况报告,要求各地党委、政府、驻军有领导、有步骤地开展这项活动,从此,军民共建活动在全国全军得以普遍推广。

在广大农村,各地先后开展了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农户的活动。1983年,中宣部、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联合召开座谈会,总结推广创建文明村镇的经验。1984年,中央书记处在批转文明村镇座谈会纪要时指出:创建文明村镇活动是我国农民继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伟大创造。

以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兴起和发展历程,已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一活动是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

2.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把两个文明建设的任务有机结合并落实到基层的有效途径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两个文明建设任务千头万绪,艰巨繁重。如何将两个文明建设的任务有机结合并落实到基层,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至文明城市、文明小区,小至文明单位、文明村镇,都把促进经济发展、转变社会风气,提高人的素质的任务和要求结合起来,把两个文明建设的总任务、总目标分解为一个城市、一个单位、一个村镇的具体任务、具体目标,既促进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改革深化、开放扩大,又树立了城市、单位、乡村的良好形象,同时还着力提高广大市民、职工、农民的综合素质。一条途径,多管齐下;一种载体,多方收效。《决议》指出,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把两个文明建设任务有机结合并落实到基层的有效途径”,这是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地位作用及其重要意义的高度概括。

3.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的重要载体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区别于其他精神文明建设形式、方法的显著特点:一是群众性。它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把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社会主义公民的根本目标,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根本要求,同解决当前社会风气、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反映了群众的利益和愿望,群众易于参与、乐于参与,有着浓厚的群众基础。二是竞争性。无论是开展文明城市竞赛、创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还是评选文明市民、文明农户,都坚持动态管理,达标就入选,后进就淘汰,你争我赶,充满活力。三是激励性。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先进的就表彰奖励,落后的就批评惩戒,奖惩分明,赏罚兑现,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参与热情。特别是许多地方将创建活动的情况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准,规定了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办法,有效地调动了各级党政领导坚持两手抓的自觉性,保证了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扎实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提高城市市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的整体文明水平,发挥城市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整个城乡的两个文明建设。按照《决议》精神,坚持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进一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适应时代的需要,对于完善城市的综合功能,提高城市的总体文明程度,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创建文明城市,要坚持创“三优”,就是要创造优美环境、建立优良秩序、搞好优质服务。在“三优”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城市的现状,要提高城市的整体水平,还必须着力于优化管理,即加强对城市的综合管理,在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方面,体现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围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必须努力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继续坚持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小区和文明市民教育活动。创建文明单位,可以保证在一个单位内部坚持两手抓,促进生产经营和各项业务工作,促进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把发展经济、改革开放、转变风气、综合治理、移风易俗、提高素质的要求和任务落实到基层,推动单位既出高质量的产品,又培养高素质的人。创建文明小区活动,把文明市民教育、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绿化美化、便民服务、群众文化等一系列工作有机结合,顺应城市发展的需要,群众满意,易于操作,有利于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整洁优美的市容环境、方便群众的生活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开展文明市民教育,是组织引导广大市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好途径。要使市民在活动中做到敬业乐群、岗位奉献、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提高素质。每个城市都应制订完善文明市民公约、守则,评选文明市民。

2.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

我国人口的80%在农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们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需要大力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农户活动。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农村集镇是城乡连结的结合部,是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示范点和辐射点,抓好集镇就能维护农村的稳定与详和。创建文明村镇要以集镇为重点,以镇带村,制定规划,逐步推进。文明村镇建设必须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基层政权结合起来,同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功能、为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结合起来,同维护农村社会治安和改善农村社会风气结合起来,同计划生育、节约土地、环境建设结合起来。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乡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反对封建迷信,反对赌赙,反对婚丧事大操大办,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中,特别需要注意抓好创建文明农户活动。开展创建文明农户活动,是文明村镇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当前农村生产经营主要以一家一户为基本单位的情况下,开展这项活动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许多地方开展的“十星级文明农户”许选活动,评选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双文明户的“评三户”活动和单一的评“文明户”、“新风户”活动,都能激发广大农民的从众心和上进心,对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

我们要发展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建立和保持良好的社会风气、新型的人际关系、和谐和生活环境。因此,就需要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大力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各行各业都应根据自身特点,对职工普遍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技能的培训,规范行业行为,树立行业精神,坚决制止不正之风。各地开展的以倡导行业新风为目的的“树新风”竞赛活动、各种满意在岗位、满意在单位、满意在城市的“满意”活动,都是很好的活动形式,需要继续完善和坚持。共青团组织近年来组织开展的“青年突出队”、“青年文明号”、“青年志愿者”活动,组织广大青年立足岗位树新风,面向社会送温暖,深受群众好评,也是促进文明行业建设的好方法。

抓创建文明行业,特别要抓好重点行业,即“窗口”行业和“执法”部门。这些部门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威信。“窗口”行业和执法部门的行业作风建设抓好了,文明行业建设就会有进展,社会风气好转就会有突破。

4.以倡导先进思想道德、弘扬社会正气为目的,开展学习先进活动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个地方、各个行业都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他们是实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榜样。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和思想,有利于宣传党和政府倡导的先进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弘扬社会正气,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正确反映我们时代的主流和风貌,增强广大群众建设精神文明的信心;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风气,促进社会风气好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继续大力发现、培养、树立、宣传、表彰、学习先进典型,宣传他们爱国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宣传他们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突出业绩,发挥先进典型的影响、示范、激励、带动作用,使人们得到启迪,感到鼓舞,受到教育。对为人民利益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和见义勇为的先进人物,我们要热情关心,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5.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共建精神文明活动

军民、警民、工农等共建精神文明活动,是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发挥优势,各展所长,共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形式。特别是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是党和人民军队“双拥”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发展。深入开展军民共建活动,有利于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弘扬先进思想道德;有利于对基层进行综合治理,改变环境面貌,整顿社会秩序,转变社会风气;有利于支持地方的两个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有利于军地共同携手培育“四有”社会主义新人。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应继续坚持以地方领导为主,以发动群众自建为主,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为主的原则,完善制度,坚持经常化,不断提高活动水平。

三、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必须持之以恒,讲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

1.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广泛吸引群众参与,使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广泛吸引群众参与,使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经验和基本思路,也是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一条重要原则。精神文明建设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需要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创造。整个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兴起、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以多种活动形式为载体,在实践中使人民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生动过程。组织创建活动,应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深入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分析把握群众心理,把活动的目标、任务、形式同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广泛吸引群众主动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只有这样,群众才会对自己亲手创造的新生活、共同培育的新风尚产生亲切感,才会更加关心和维护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组织开展创建活动,要使群众成为活动的主体。要加强调查研究,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发现群众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加以总结、引导,推而广之,使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合民心,顺民意,保持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

2.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同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既是开展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所以常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组织活动要有的放矢,这个“的”就是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必须围绕培育“四有”新人这个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要同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办人民之所需,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只有与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相结合,把群众关心的热点,作为活动的突破口,从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做起,才能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使人民群众乐于参与,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又实实在在享受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

3.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服务于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检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成效,首要的、直接的是要看其是否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可靠的思想保证、有力的智力支持;要看其是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要看其是否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但是,必须明确,检验活动成败得失最根本的一条,还是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的“三个有利于”。这样做,丝毫不会降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地位作用,而恰恰有利于摆正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位置,找准立足点,在推动两个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标签:;  ;  

深入开展群众精神文明建设活动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