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意境英译分析

古诗意境英译分析

刘建华[1]2004年在《古诗意境英译分析》文中认为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特别是关联理论对中国古诗意境的英译进行了研究。第一章简要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关联理论, 并分析了其在翻译中的应用价值。在本文中,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应用在古诗意境翻译的理解阶段,而关联理论则基本用来研究翻译的再现阶段。第二章详细介绍了古诗意境,并从认知和文化两方面考察了它的定义。根据关联理论的交际观,意境的本质在于其所带来的自由联想。此外, 和谐原则被视为古诗翻译的参考原则。本章的关键在于对意境(imagery)和意象(image)的区分:意境指的是文学作品在其读者脑海中所引起的整体审美感应,而意象则指构成这一意境的具体的审美因素。在这一区分的基础上,本文根据认知的典型和基本范畴理论,主张古诗的审美本质在于它的意境,由此意境也应是古诗的翻译单位。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我们上述所做的“整体”与“部分”的区分,意境与意象在本质和认知基础等方面是完全相同的,在大多数教材和理论专着中,它们是可以相互替换的。第叁章主要研究了古诗意境翻译的理解阶段,并从古诗的音、意、形、写作方式及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等方面考察了引起意象的因素。此外,本文还应用认知模式、文化模式和推理模式等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对意境的生成机制进行了研究,并认为联想是生成意境的主要认知方式。第四章讨论了古诗意境翻译的再现阶段经常出现的问题,并分析了译者的双重角色以及成功的译者所应具备的条件。最后,本文列举了一些具体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希望能对有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切实的帮助。

陈奇敏[2]2012年在《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古典诗歌既有悠久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文学载体,又融入了浪漫主义诗风的影响,并在唐代取得了巅峰成就。在中西交流日盛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于2007年推出了许渊冲英译的《唐诗叁百首》,旨在帮助西方读者认识和了解唐诗之美,弘扬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拉近民族心理距离。在国内古诗英译领域,许渊冲先生堪称贡献最大、同时最具争议的人物。他在古诗英译的实践和理论层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古诗英译实践和理论形成过程大致分为叁个时期——储备酝酿期、发展高峰期和改进完善期。国外学者针对许渊冲古诗英译的研究还相当零散、不成体系,且由于评论者的专业背景、个人审美和文学倾向各不相同,其观点也褒贬各异、主观随性。而国内学者则从不同的角度对许渊冲古诗英译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研究。针对许渊冲古诗英译的文论,近几年在数量和质量上突飞猛进,研究内容更加丰富,研究方法更加科学,但仍存在一些主观随意的感悟式点评,质量良莠不齐、观点褒贬不一。国内研究的常见局限性在于:理论视野不够开阔,批评标准比较单一,观点论证不够严密。笔者针对许渊冲研究现状中的局限与不足,对许渊冲英译《唐诗叁百首》一书进行了描写性个案研究,归纳分析译作的特点及译者的策略抉择,重构译本所遵循的翻译规范;同时考察其翻译规范的形成原因和运作效果,力图公正客观地评价译者及其译诗,为古诗英译的实践与批评提供些微有益的观照。本文采用了对比、描写、分析、推导等系列研究方法,重构许渊冲唐诗译本中隐含的翻译规范。为提高分析的效度与信度,本文尽量使客观描写与逻辑论证相结合,统筹对文化历史语境的纵向考察和横向比较,兼顾文本分析中的人文判断和科学论证。此外,在检验译本翻译规范的运作效果时,本文借鉴了比较权威的实证调查结果,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规范”这一概念本属于社会学范畴,是某一文化群体共同遵守的引导正确社会行为的观念或指令。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翻译规范研究逐渐从零散走向系统、从规定走向描写。系统开展翻译规范研究的学者首推以色列籍译论家——图里。通过对希伯来翻译文学进行大量而系统的考察,图里提出了规范运作于整个翻译过程的论断。图里认为,译者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通常受到叁类规范的制约: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初始规范决定译者对翻译的总体倾向,指译者首先须在源语文本规范与目标语文化规范之间做出基本选择;预备规范影响翻译政策和翻译的直接性;操作规范支配着翻译过程中所作的各种实际抉择,指导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使用的翻译技巧。在翻译规范研究中,研究者应以目标语文化为取向,关注译文中的常规性“迁移现象”,并根据译者的抉择倾向,重构译者所遵循的翻译规范。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本文确立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笔者同时认识到,图里的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而笔者根据实际研究情景,适时调整主体理论的应用方式并发掘其它理论的多元互补价值。笔者遵循图里对翻译规范的分类,采用描写性研究方法,分别考察了许译《唐诗叁百首》所遵循的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许译唐诗的预备规范顺应了国家的翻译政策,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时代需求,涵盖了直接翻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当前,英美国家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尤其是典籍文化的译介,总体表现出开放的接受态度;而中国也以空前积极主动的态度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推出中国文化精粹。中西文化背景共同营造了开放有利的翻译环境,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依据国家的翻译政策制定了适宜的翻译目的,所选翻译材料兼顾了弘扬民族文化精粹和激发目标读者兴趣的需求。中国译界认同并偏爱直接翻译方式,翻译发起方根据翻译能力和创作倾向选择了合适的翻译人选,使直接翻译能够顺利进行,文化交流能够增加深度。许译唐诗的操作规范隐含于译者在文本微观层面所选择的翻译策略之中。笔者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许译唐诗中的主要翻译问题可归为内容和形式两大类,主要位于十个层面,即:体裁之选择、建行之形式、音韵之表现、节奏之安排、标点之处理、语句之衔接、语义模糊之处理、意象之传递、文化专名之翻译、数词之翻译。而译者灵活处理这十个语言微观层面的各种翻译问题,其操作规范受到源语和目标语文化的双重影响,在不同的翻译语境下有不同的体现形式。译者以传达原作的主要形式特点和整体意境为目的,使译诗的体裁、建行形式、音韵特征和意象尽量贴近原作,并在此基础上适度融合英语诗歌的诗学特征,在最大程度上争取译诗的表述地道、逻辑清楚、语义明晰,呈现给读者带有唐诗韵味的格律译诗。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译者灵活使用了增添、省略、转换、合并、切分、反译等翻译技巧,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许译唐诗的初始规范体现为宏观的译者翻译倾向和译诗面貌特征。许渊冲对于唐诗的本质风格要素十分重视,在翻译中尽量保留传译,以展现唐诗的特色和魅力,从而表现出靠近源语文化系统的翻译整体倾向。这种选择倾向是由译者的终极翻译目的决定的,即:让唐诗走向世界,提高中华文化精粹的国际影响力。然而在具体操作策略中,如标点、衔接、选词、句法等关联主题意义理解的细节方面,译者又兼顾了目标语语文化规范,比较均衡地处理了两种文化规范的制约作用。回顾总结许译唐诗的特殊文化语境,本文认为译本隐含的翻译规范体现了双重社会文化因素、尤其是源语文化因素对译者的影响,具体而言,其形成主要受到政治经济发展格局、翻译目的、主流诗学、主流翻译观念和译者主体性等因素的影响。通过考察目标读者对译本的接受态度,可以认为,译本所遵循的翻译规范运作效果良好,许译唐诗的质量得到了目标读者的基本肯定,部分实现了跨文化交流的预期效果,为唐诗走向世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笔者提出,要使中国的古诗英译事业蓬勃发展,翻译实践者、批评研究者和出版发行方仍需共同努力,克服局限、发挥优势,切实提高中西跨文化交流的效果。本文从翻译规范角度对许渊冲唐诗英译进行了描写性研究,开拓了古诗英译领域的研究新视角。同时本文丰富了描写性翻译研究的成果,探索了翻译规范理论的实际应用模式,对翻译学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此外,本研究以国内典型译者的典型译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应用推广价值,期望能给古诗英译爱好者以理论及方法上的启迪。本论文只是关于许译唐诗的初步研究,还存在理论视野不够开阔、探讨不够全面深入、数据不够直接充足等研究局限,笔者在今后的研究中会进一步拓宽视野、改进方法、深化研究,力求发掘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冯全功[3]2018年在《译诗要往活处炼——翁显良古诗英译艺术研究》文中提出翁显良是我国着名翻译家,其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尤为引人注目。散体译法是翁译古诗最大的形式特征,为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空间,意境烘托则是其追求的艺术效果,也是译文魅力之所在。除此之外,翁译还广泛采用题目变更、开篇点题、人称显化、巧用引语、泛灵强化、修辞添加、话语重复、专名释意等技法,对原诗意境的营造和凸显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也提高了翁译古诗作为独立文本的价值。

付慧君[4]2010年在《从模糊语言看中国古诗英译》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控制论专家查德教授创立了模糊集合论,从而使精确无法解决的问题找到了可能的解决途径。模糊理论与语言学相结合产生了模糊语言学。模糊语言学作为一个新的学科,既促进了语言学的发展,同时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诗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古诗语言是一种艺术的语言,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文字精练,内涵丰富且意境深远。英译中国古诗可以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模糊语言学理论证实了语言的模糊具有普遍性。基于这一点,论文将模糊语言学理论与古诗英译相结合进行研究。论文由六章组成。第一章为引言,是对论文的简短介绍;第二章对模糊语言进行了简要的概述;第叁章分析了古诗中模糊语言的成因和表现;第四章探讨了古诗模糊语言的美学价值及其翻译;第五章阐述了古诗翻译标准和翻译过程的模糊性,并结合实例分析了古诗英译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最后一章是结论,综述论文观点,指出不足,并期待进行深入研究。

陈大亮[5]2011年在《古诗英译的思维模式探微》文中指出古诗英译的思维模式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在考察古诗特点及其英译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思维的元素把古诗英译的思维模式分为概念思维、意象思维、原象思维叁种类型,并选择《江雪》的几个典型译本为个案,探讨了译者在思维模式之间的转换与超越问题。

徐黎[6]2012年在《古诗英译意境传达问题的探讨》文中指出古诗英译究竟应达到何种境界,追求什么样的目标,这是古诗英译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唐李白《静夜思》一诗四种英译本的比较分析,提出并探讨古诗英译的意境传达问题。作者认为意境的传达应该是古诗英译的首要标准。

胡玢[7]2013年在《论审美主体在古诗意境英译中的介入》文中指出试从审美感知、审美移情、审美再现叁方面阐述审美主体如何在古诗意境英译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给目的语读者呈现完美译本,以达思想共鸣。

邹园艳[8]2015年在《从《天净沙·秋思》的英译本中看古诗英译的意境再现》文中研究表明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对于意境的翻译一直都是翻译者关注的重点,而在翻译之后,将原文中的意境进行重现也成了文学翻译中一个重要的考察核心标准。现以中国着名古诗《天净沙·秋思》作为研究范本,通过对它的叁种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试探究古诗英译的意境再现。

周楚, 徐宜华, 廖志勤[9]2015年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文读者接受度调查——以王维《鹿柴》英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实证研究,调查读者对同一首古诗不同译本的选择及原因,发现古诗英译在求真,求美,求押韵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应考虑潜在读者的文化背景、阅读习惯及对译文的期待等要素,西方汉学家在英译中国古诗时有目的语优势,但国内学者因文学功底和中国文化背景,在中国古诗英译大潮中大有赶超西方汉学家之势。中西方译者均应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呈现原诗意境,展现原诗形式之美,如是的译文在中国读者中接受度更高。

宋志天, 胡丹[10]2010年在《汉诗英译意境传达问题的探讨——《枫桥夜泊》两种英译文意境的传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意境的传达是古诗英译工作者历来所追求的。本文试图通过对《枫桥夜泊》一诗两种英译文的比较分析,探讨古诗英译意境的传达问题,认为意境的传达应该是使原诗的美学价值得到较全面的再现,做到形神兼似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古诗意境英译分析[D]. 刘建华. 吉林大学. 2004

[2]. 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D]. 陈奇敏.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3]. 译诗要往活处炼——翁显良古诗英译艺术研究[J]. 冯全功. 外国语文. 2018

[4]. 从模糊语言看中国古诗英译[D]. 付慧君. 河北大学. 2010

[5]. 古诗英译的思维模式探微[J]. 陈大亮. 外语教学. 2011

[6]. 古诗英译意境传达问题的探讨[J]. 徐黎.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7]. 论审美主体在古诗意境英译中的介入[J]. 胡玢.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8]. 从《天净沙·秋思》的英译本中看古诗英译的意境再现[J]. 邹园艳. 语文建设. 2015

[9].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文读者接受度调查——以王维《鹿柴》英译为例[J]. 周楚, 徐宜华, 廖志勤.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

[10]. 汉诗英译意境传达问题的探讨——《枫桥夜泊》两种英译文意境的传达[J]. 宋志天, 胡丹. 中国校外教育. 2010

标签:;  ;  ;  ;  ;  ;  ;  ;  ;  ;  ;  

古诗意境英译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