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B旅游扶贫开发战略初探_贫困地区论文

旅游扶贫开发的RHB战略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扶贫开发论文,战略论文,旅游论文,RHB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扶贫开发一直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国外不少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通过发展旅游而脱贫致富的不乏其例[1]。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十分重视扶贫工作,而且近几年的大规模扶贫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并由自救式扶贫、救济式扶贫转到开发式攻坚扶贫。国内外的扶贫开发实践表明,在各种扶贫开发方式中,旅游扶贫开发具有不可比拟的扶贫优势,如提高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降低区域发展的机会成本、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观念更新、吸引外资、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等多种扶贫优势。但是,对于旅游扶贫的这些优势并非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到,在旅游扶贫开发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正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开展研究的,以期对旅游扶贫开发工作有所裨益。

1 旅游扶贫开发的特点

旅游扶贫开发是以贫困地区旅游资源为核心,寻找最有利于贫困地区经济和人口发展的旅游开发项目,解决贫困地区温饱问题、提高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实现脱贫的一种区域发展途径。它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旅游开发为媒介,既具有经济活动特点,又具有社会发展活动特色。

1.1 目标的双重性

目标是事物发展方向的具体化和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对旅游扶贫开发而言,其目标明确定位在使贫困人口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上,并致力于贫困人口发展机会的开发上,这就要求通过旅游开发使贫困地区既解决生活温饱问题,又有文化素质、思想意识的提高及精神面貌的变化[2]。此外,根据“地球高峰”会议的21世纪议程,到2015年国际贫困人口数量要减少到目前的一半[3],这要求旅游扶贫开发有一定的时效性。旅游扶贫开发目标的要求与特性决定了其目标的全局性和时效性。

1.2 对象的单一性。

旅游扶贫开发的对象是以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为核心,而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概括起来讲仅有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中的民俗风情两类,并且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民俗风情为辅。由于贫困地区多属于位置偏远、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人类活动较少的地方,因此基本没有文物古迹、现代文化风貌可言。据统计,在国家重点扶持的592个贫困县中有50%属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此外大部分是老、少、边、穷地区。

1.3 起点低、定位高

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育程度低,一般年均纯收入低于500元,有的贫困地区人均年纯收入仅有几十元,旅游扶贫开发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但旅游业属于一次性投资较大的产业,对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非常高。从而形成旅游扶贫开发起点低、定位高的特点。

1.4 开发核心人文化

旅游业属于经济性产业,相应旅游开发核心就是经济效益。而旅游扶贫开发不仅仅是产业性开发,而且是人口素质和社会整体的开发。旅游扶贫开发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是区域贫困,针对的是贫困人口,工作的核心是人,关心最多的是如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何提高人的素质,如何帮助贫困地区自力更生、独立发展经济文化,以获得区域社会的整体发展,其人文化特点非常突出。

1.5 明显的阶段性

旅游扶贫开发只是一个时期、一个阶段,而不具有长期性、永续性。因为旅游扶贫开发的使命就是使贫困地区脱贫,贫困一旦消除,扶贫就不在有意义,旅游扶贫一词也将随之消失。

2 旅游扶贫开发的RHB战略体系

如果深入分析研究旅游扶贫开发的特点,旅游扶贫开发能够带给贫困人口的不仅是物质温饱,更多的是外来文化思想、自我发展意识、商品意识、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等精神人文事项[4-8]。而且区域脱贫的目标不仅仅是物质温饱,而是多层面多角度的,不可能只涉及经济效益、政治稳定问题,还要充分考虑人与人之间的舒服感、满意感,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同步发展。从哲学高度和深层次来讲,消除贫困不仅要有经济、政治效益指标,还应有人文领域多姿多彩、内涵丰富的指标体系。因此,对旅游扶贫开发而言不仅要思考旅游资源、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如何促进人的发展。

资源学理论认为:可以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分配及效应,划分成三个主要范围,即资源本身、竞分者、竞分规范[9]。根据这一原理,结合旅游扶贫开发案例和特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最适合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开发战略思路是资源(Resource)—人(Humanity)—效益(Benefit),即RHB战略(图1)。RHB战略要求同时考虑资源、人、效益,并以旅游资源为凭借,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生活水平,增强商品意识,改变发展观念,同时获得人与经济双发展,社会、生态、经济三重效益。

图1 旅游扶贫开发的RHB战略体系示意图

Fig.1 RHB strategy system chart of tourism anti-poverty development

RHB战略思想体系由资源、人、效益三大要素组成,每个要素又由复杂的因子组成,并在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作用,我们就RHB战略进行元分析,探讨每个要素的特性及作用。

2.1 R元分析

贫困地区一般位于边远山区、革命老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被称为“老少边山穷”地区。在这些地区往往山高林深、区位偏远、交通不便,自然景观与人文习俗受人类经济活动影响小,是生态旅游资源蕴藏最丰富的地区。据统计,在我国重点扶持的592个贫困县境内,有100多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37个自然保护区、52处国家风景名胜区,几乎占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50%,而且资源品位相当高,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此外,有8座历史文化名城与革命老区、257个少数民族县、37个陆地边境区,其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10]。

贫困地区虽然有高品位的、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其社会经济资源却相当匮乏。经济收入微薄;社会文化仍处于较传统文化阶段;生产方式多是牛耕人作,甚至刀耕火种;居所仍以瓦房茅屋为主,且多难以遮风避雨。从旅游开发角度考虑,贫困地区的旅游食宿设施几乎等于零,交通设施也十分简陋,这将会给旅游者带来吃、住、行等基本旅游活动的困难。而旅游接待设施的改变提高,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这对贫困地区几乎是不可能的。针对这种社会经济基础现状,旅游扶贫开发应采取多种措施:首先,国家要给予适当投资,基本解决旅游中的吃、住、行问题;其次,资源的开发方式可进行反向思维,去类同求新异,拿原汁原味的富有当地特色的吃、住、行方式给旅游者消费,也许能取得猎奇求知的旅游心理满足,吸引都市旅游者回归自然,回味传统文化意蕴,体验艰辛、贫苦及古老的生活,满足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求。

旅游资源在旅游扶贫开发战略中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对贫困地区是否选择旅游开发进行扶贫起着关键作用。资源是旅游扶贫开发的基础,没有旅游资源也就无从谈起旅游扶贫开发。但有旅游资源也不意味着旅游扶贫的成功,而是需要科学合理的组织利用旅游资源。不能粗制滥造、不加保护的利用,不能认为旅游资源价值高就无限制的利用,而造成短期开发行为、造成旅游资源退化。因此,旅游资源对旅游扶贫开发一方面起着促进作用,同时也限制着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方式和内容。

2.2 H元分析

人,因其具有社会属性,常常用情感、观念和形象思维来构筑社会经济区域。致使扶贫不仅要达到经济脱贫,还需要使观念脱贫、文化脱贫、心理脱贫等人文事项脱贫,才能使贫困彻底消除。人的社会属性包括思想情感、文化精神、社会地位、民族信仰、生活理念等[11]。在贫困地区人的社会属性相对落后,且因循守旧难以改变,缺乏自力更生精神,如在贫困区的扶贫工作中,常会出现“有政府救济,就不会饿死”的依赖性扶贫效应[12]。笔者认为这关键是政府扶贫没有在贫困人群中找到一种有效的、能被接受的脱贫致富理念和精神支柱,没有真正扶贫到人。

治穷先治“愚”,扶贫要扶“智”。以前,贫困地区的人们“枕着金山不识宝,捧着金碗要饭吃”,当地人因文化意识落后,认识不到自然山水、名胜古迹、民俗风情、森林生态、立体气候等也是重要的,是可使他们脱贫致富的资源,不知它们可以造福当代、萌及后代,更不知如何去开发利用。为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旅游扶贫开发效率,旅游扶贫首先要扶贫到人,要以人为核心,脱离了人而只顾经济,是解决不了贫困之根本的。因此,人在旅游扶贫开发中起主导作用,且具有治与被治的双重角色。

在旅游扶贫开发中要扶贫到人,围绕人开展扶贫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在扶贫理念中附加人的内涵,把人作为扶贫主体,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扶贫理论依据,以人的素质提高和能力发挥为条件目标,以改善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扶贫的最终目的。二是观念扶贫,即从观念上转变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及自身发展思维方式,打破原始落后的发展观,营造脱贫的内在动力。三是社会扶贫,该扶贫涵盖社会结构、生活结构及产业结构等多方面的社会性扶贫,以丰富的文化知识为媒介,推进生活、生产、方式的高级化。四是生态扶贫,要求贫困地区树立持续发展理念,保护性的开发利用资源,强化贫困地区人们的自我发展意识,使旅游开发具有可持续性。

2.3 B元分析

效益是衡量旅游扶贫开发成败的尺度,它包括旅游开发给贫困地区带来的各方面利益及负面效应,由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组成(图2)。RHB战略的效益体系十分复杂,要实现RHB战略效益体系,需要扶贫到人的各种需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有五个层次构成:①生理需要,包括食物、氧气、水、睡眠、活动力;②安全需要,包括安全感、稳定性、秩序、在社会环境中的人身安全;③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与别人交际的社交需要;④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自重、威信和成功;⑤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最高级的需要,包括实现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13]。由需要层次理论内容分析,人的不同阶段的需要对应着RHB战略体系的不同效益。所以建议从人的各阶段需要出发进行扶贫,以实现RHB战略要求的各种效益。

图2 RHB战略的效益体系示意图

Fig.2 Benefit system chart of RHB strategy

3 实施RHB战略措施建议

3.1 应用治愚经济学原理,转变地方政府反贫困战略思想

自1980年代以来,地方政府多为追求高速经济增长,快速实现脱贫计划,而促使扶贫资金更多的流向直接生产领域,却忽略了“治穷先治愚”的箴言,忽略了对人才开发、治愚工程投资,造成扶贫“欲速则不达”的反差效应[14]。以历史为鉴,地方政府应转变反贫困战略思想,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本,积极支持地方旅游扶贫开发活动,给予政策、投资优惠。

3.2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是旅游扶贫开发的希望所在

比较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旅游发展状况,最大的差别在于开发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发育程度。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落后的开发运行机制,转换成有利于本地区旅游开发的新机制,加速培育市场经济体系,即改革开放,是旅游扶贫开发RHB战略实施的首要条件。正如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缪尔达尔(G,Myrdal)所指出的,发达国家的援助“尽管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比这些援助重要得多的是这些国家自身所必须进行的社会和经济改革”[15]。对于旅游活动而言,是一种享受型的娱乐活动,需要高质量的吃、住、行、游、购、娱服务,而不能因看不惯旅游者的“不务正业”的行为,弃之不理。为避免这种现象,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开放。

3.3 旅游资源开发应有步骤、有层次

为避免旅游开发一哄而上、浪费扶贫资金、破坏高品位旅游资源,建议有步骤、分层次地进行。首先开发品位高、特色明显、吸引力广泛的旅游资源,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典型少数民族风情、地方独有的工艺品等;其次,对品位高、价值大、受国家保护的旅游资源如国家文物古迹、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要严格遵守法规法律,禁止到核心区活动,对保护区外围可采取先搞实验点、示范区,以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开发吸引力小而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以形成配套旅游产品,丰富旅游者的活动内容,同时还应注意开发那些提高层次的旅游产品,如参与型旅游、特种旅游、探险旅游等。

3.4 教育、知识为本,以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推动旅游开发

教育是立国之本,也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有效加速器[15]。贫困地区商品经济迟迟难以启动,原因很多,其中一个深层次因素,是发展商品经济的主体——人的素质低下决定的。贫困的根本是科技文化的贫困。虽然贫困地区的人多有“小农本位”的生产观、“老守田园”的乡土观及“顽固封闭”的思维观,也不足为奇,关键是如何突破人的因素,寻找稳定有效的脱贫理念与精神支柱,以提高其思想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旅游业是一知识文化含量较高的产业,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要求较高。应培养素质高、知识丰富的旅游从业人员,并注重发挥他们的示范、传播、辐射作用,以带动整体旅游服务水平的提高。

3.5 提供多形式帮助,促进旅游开发

旅游开发可以多内容、多途径、多形式进行,充分发挥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的潜力。如提供旅游咨询、培养旅游人才、帮助搞旅游宣传促销、系统发掘文化内涵、精心设计旅游线路、提供旅游形象理念、筹备旅游资金等,通过多种渠道,广开旅游扶贫开发思路,促进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3.6 强化社区建设与家庭文化建设

贫困地区贫困的根源在于人的精神文明的贫困,只进行社会宏观调控是很难奏效的。只有在进行社会宏观调控的同时,强化微观调控,重视社区和家庭的建设。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是文明的前沿,二者均为文明建设、区域开发的基础工程。贫困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完全依赖社区和家庭,社区交通、饮食、娱乐是旅游活动的基本环节,家庭旅馆是贫困地区解决旅游住宿问题的最佳选择。抓好社区和家庭建设,旅游扶贫开发的工程就完成了关键的一环,就可以省去大量的旅游设施投资资金,将扶贫基金集中到旅游景点的建设、包装、宣传、促销工作上,招徕更多旅游者,获得更大经济效益。

3.7 坚持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努力开发生态旅游项目

几十年来,国内外的区域开发实践表明,人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及经济规律的要求,高度重视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如果只是单纯的开发资源,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结果必然是人地系统失调,导致资源浪费、环境破坏、效益低下。若坚持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就可以保护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原始生态,美化旅游资源,提高旅游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也可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增强自然科学知识,为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铺平道路。

4 结论

旅游扶贫开发只有从资源(Resource)、人(Humanity)和效益(Benefit)的战略高度去把握,才能彻底实现旅游扶贫开发的目的。

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业发展的物资基础,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市场为目标,创造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取得良好效益,并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

旅游扶贫关注的重要对象是当地居民,即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不仅要为当地居民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不断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从经济上脱贫,而县还要增强商品意识,改变发展观念,提高文化素质,从观念、文化、心理等方面脱贫。如果旅游扶贫开发做不到这一点,旅游扶贫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就会出现脱贫后再返贫或根本无法脱贫。

效益是衡量旅游扶贫开发成败的尺度,旅游开发没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贫困地区的旅游发展就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旅游扶贫开发不能仅仅关注经济效益,而应该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标签:;  ;  ;  ;  ;  ;  ;  

RHB旅游扶贫开发战略初探_贫困地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