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边文化力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_经济论文

五边文化力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_经济论文

五缘文化力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区论文,海峡西岸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07)10-0117-04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力量的聚集,以形成强大的推进合力。闽台之间存在的五缘可以说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是推进海西建设的重要的文化力。我省提出的“五缘六求”发展闽台关系、促进海西建设的重大举措,其深意即在于此。因此,深入研究闽台五缘的蕴含与机理,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力、形成五缘文化力,以促进海西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闽台关系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海西战略的提出是从确定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优势入手的:

一是从全球经济版图看,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国面向亚太地区的主要窗口之一,其产业协作范围可由台湾地区,扩大到日本、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等地,将有利于中国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这是福建独特的优势所在。

二是对台优势。从经济发展来看,台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拥有雄厚资金,科技产业基础好,管理经验丰富等优势,但市场狭小、资源有限、劳动力成本高,产业转移趋势明显;而福建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充足,但资金不足,技术水平相对低下,缺乏管理经验,具备接纳台湾产业的条件。

从文化地理版图上看,福建以及海峡西岸的浙江南部和广东东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两地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族群体和经济体,有着一衣带水的地缘和亲缘关系、一脉相承的文化习俗和语言环境。

无疑,这些优势的充分发挥,对于福建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纵观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史,我们清楚地看到,要使福建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必须实现两个重大的突破,即地理和政治的突破。所谓地理的突破就是通过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建设,突破崇山峻岭,险滩激流,使福建与内地广阔的经济腹地相通相连。所谓政治突破,就是顺应两岸人民求和平求发展的历史潮流,突破政治僵局,经由实现直接三通,逐步实现两岸的和平、双赢,直至最终的统一,形成和平繁荣的环海峡经济圈。可见,地理和政治的突破正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逻辑前提。我们提出“五缘”(即闽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六求”(即求紧密经贸联系、求两岸直接“三通”、求旅游双向对接、求农业全面合作、求文化深入交流、求载体平台建设),发展闽台关系,就是要因应两岸关系的新发展、呼应中央对台工作的整体部署、争取实现上述的政治突破,充分发挥闽台五缘文化力的作用,以有力地促进海西建设。

二、五缘文化力的理论分析

建设海西,必须充分发挥闽台五缘文化力的作用,那么,其基本的理论内涵是什么呢?

第一,五缘文化力是一种独特的联系力。

五缘文化是华人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它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亲和力。五缘文化的基础是亲缘关系。在原始氏族公社中,血缘关系是维系社会组织的重要的纽带,正如恩格斯所指出:“亲属关系在一切愚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①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在于,这种起决定作用的血缘亲属关系并没有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而解体,相反却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得到了强化,形成了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结构与信任系统,即重分别差序,血缘近的关系就亲,血缘远的关系就远。而闽台关系重五缘,首先就是重亲缘,因为,台湾与福建、与闽南有着千丝万缕、割舍不断的亲情。台湾同胞80%祖籍在福建,闽南的寻常人家十之三四也与台湾沾亲带故。这就使闽台之间具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形成了特有的亲和力,有利于闽台关系的紧密联系与发展。

二是向心力凝聚力。这是与亲和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中华民族是以血缘氏族为纽带而繁衍生息的,所以,与西方那种不断向外扩张,从而不断淡化、疏远与祖先、祖居地的关系的迁徙方式不同,在强烈的亲缘意识支配下,华人的繁衍生息是一种榕树式的模式,即其每一分支都通过根系与主干保持了密切的联系,支脉的繁衍虽远隔千山万水,可血缘源头源远流长的谱系却不曾打断。这就产生了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并由此产生了华人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所谓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游子浪迹天涯,仍然心系祖宗、心系故园。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在闽台五缘中,有着十分突出的表现。

第二,五缘文化力是一种强大的文化经济力。

“文化力”渗透于经济力之中,形成了一种持续发展的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很显然,五缘文化就是这样一种渗透于经济力之中的“文化力”,是建设海西的一种持续发展的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招商引资。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台胞与福建有着独特的宗族渊源关系,数以百万计的台胞到福建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旅游参观和投资发展。其中有许多甚至是感情式的、非赢利性的投资,其投资地域往往选择在家乡,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教育、医疗卫生等公益事业上。即使是一些考虑商业利益的投资,也愿意优先选择故乡作为投资地。这种投资往往有浓重的感情色彩,有的台胞甚至说即使亏了,也是对家乡的报答。

二是文化相通,易于台商来闽投资发展。从投资环境来看,文化也是重要的投资经营环境。由于闽台之间存在着五缘文化,实现文化相通就容易多了。闽台文缘深,一是语言相通,台湾通用方言是闽南话,与福建沟通不存在语言的障碍;二是民间习俗相同;三是信仰、戏曲、艺术等都是从福建传承过去的,闽台文脉相承,交流密切,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信仰等在台湾都有广泛的影响;四是饮食习惯相同。因此,相互之间,沟通不存在问题,台商在福建的发展从文化环境上来说是相通相融的、畅通无阻的。

三是品牌竞争力。从现代商品来说,其文化内涵、文化特色与文化附加值,即商品的构思、设计、造型、款式、装潢、包装、商标、广告等等对其竞争力来说越来越重要。所谓名牌战略,就是要注重名牌的这种文化含量。可以说,深层次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文化的竞争,名牌的竞争力越强就意味着其文化含量越高。由于闽台之间存在着五缘文化,因此,要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就要根据五缘文化来创立品牌,既使之适合闽台地区人民的文化品味,又具有闽台独特的文化魅力,从而有效地增强品牌的竞争力,促使企业不断地做大做强。

第三,五缘文化力是一种和谐发展力。

台湾自古以来都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前,两岸分裂分治的现状是中国内战遗留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有武力与和平两种方式。基于两岸人民血溶于水的深情,大陆提出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略。邓小平指出:“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用武力解决,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②这就提出了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台湾问题的新思路,体现了和谐哲学的要求。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都是我们促进事物发展的哲学,但在一定条件下和谐哲学应该具有更为根本的价值。因此,我们要在两岸之间、闽台之间造就一种和谐的力量,以促进两岸的和谐发展、和平统一。而五缘文化力正是这样一种和谐力。

首先,和谐是五缘文化的价值追求。五缘文化的灵魂即“天人合一”。五缘文化追求的就是和谐的天道,就是要进入一种天人和谐、人际和谐和情理和谐的最高境界。这不正是我们发展闽台关系所要追求的目标吗?

其次,五缘文化是闽台和谐发展的凭借与支撑。闽台之间由于存在五缘,所以,其相互间的依存关系就更为紧密。就以经贸关系来说,历史上闽台之间是唇齿相依、互惠互利的。大米的贸易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五缘文化孕育着闽台之间和谐发展的历史机缘。这里所指的缘,就是机缘,就是机遇、机会。闽台之间的五缘文化更是孕育着极大的发展机遇,促使我们把闽台更紧更好地结合起来,书写闽台合作发展的新篇章,开创闽台和谐双赢发展的新时期。

三、闽台五缘文化力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到环海峡经济圈的历史进程

海峡西岸对应的必然是海峡东岸。不论是从历史文化来说,还是从地理位置来说,海峡两岸、闽台之间都是紧密相连的相对完整的区域。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必然要发展到环海峡经济圈,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大趋势。

首先,这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全球化使得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全球经济的发展,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要想发展都不能自外于这一历史进程。台湾同样要加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与世界市场紧密相连,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闽台关系无疑将更为紧密。其次,这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这是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的一个历史趋势,它促使国际间、区域间频繁交往,合作越来越密切,区域经济组织迅速发展。这种发展,有利于消除民族、国家、区域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障碍,有利于劳动和资本的节约,有利于生产要素在成员国和区域间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从而达到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扩大市场的目的,促进各成员国及地区经济的增长。半个多世纪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可谓一浪高过一浪,世界经济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地区之间和区域集团之间的竞争。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样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台湾同样也不能自外于这一历史进程,必然要与大陆结成更为紧密的经贸关系,形成东亚自由经济贸易圈,这一历史进程同样将使闽台关系发展得更加紧密。第三,这是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发展的要求。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2》指出,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已经或正在形成九大经济区域和九大都市区。九大经济区域是:华南地区、长江下游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闽台地区(主要包括台湾省和福建省)。相应的,九大区域的核心区即都市区也已经或正在形成。九大都市区分别是:大香港都市区、大上海都市区、大北京都市区、沈大都市区、青济都市区、大武汉都市区、成渝都市区、关中都市区、大台北都市区。这就深刻地揭示了在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不断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中,闽台之间将成为各种利益关系更加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共生双赢的区域共同体这一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

从上述的三大趋势来看,可以说海峡西岸是环台湾海峡经济圈的基础地带。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就是要把福建的发展作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一部分,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两岸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当前提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州、厦门为中心,以闽东南地区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的台湾海峡西部的海域与陆地。尽管闽台经济合作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但祖国统一终究要实现。福建以及海峡西岸的浙江南部和广东东部与台湾,共同构建“环海峡经济圈”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可以预见,随着祖国的统一,在未来的中国经济区域版图中,环海峡经济圈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增长“区域极”,并形成“泛珠三角”经济区、环海峡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三者环列于中国东南沿海,共同成为内地省、市、自治区经西太平洋通往世界的窗口这样一个大的格局。

很显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闽台五缘文化力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一历史进程的实质就是闽台关系越来越紧密的过程,就是闽台之间的产品、要素、劳动力及资本越来越不受区域限制、越来越能够自由流动的动态过程,就是闽台之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经济流、信息流越来越畅通的过程,就是闽台之间实现合理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越来越成为统一的共同繁荣的联合体的过程。因此,从文化认同的凝成到经济的驱动力以及社会网络的实际运作等,五缘文化力在此均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首先,五缘文化力作为一种维系、凝聚闽台人民的精神纽带和情感乳胶,对于促进闽台之间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形成环海峡经济区具有重要作用。五缘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通过亲缘、文缘等可以内在地把闽台人民的精神和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业缘、物缘等可以把闽台的经贸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闽台之间成为经济文化紧密联系的、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有力地促进相互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经济流、信息流,有力地促进环海峡经济区的形成。

其次,五缘文化还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可以把方方面面的力量整合起来,有力地推进闽台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即在地域上较接近或地理特征较相似的省区之间,为谋求发展而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与共同经济调节,使各种要素合理有效地配置,形成合力,以加快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化解阻力,整合要素,就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五缘文化作为闽台之间具有很大交集的、认同感很强的文化系统,无疑地能够把闽台之间的以科技、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为主要内容的智力因素,以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包括理想、道德)为主体的精神力量,包括知识文化力、人才文化力、制度文化力、行为文化力、文艺文化力、信息文化力以及文化网络、文化环境、文化产业、文化形象、文化节庆等要素整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整体推动力,促使闽台之间更好地相互作用、相互交往、相互影响,有力地推动环海峡经济区的发展。

其三,五缘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对于形成具有闽台个性的商业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经济崛起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强大的竞争力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力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经济力,这已经是人们的共识。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中国内地经济的崛起,充分说明儒家文化也能促进经济奇迹的发生,整个儒家文化圈充满着勃勃生机。而且,在整个儒家文化圈中,各个地域还有独具特色的商业文化,如贾儒结合,“以商从文,以文入利,以利保商”的徽商文化,如以务实开放品格的岭南文化所构成的粤商文化,如以浙东“永嘉学派”、“金华学派”、“永康学派”“重民重商重事功,重教重学重人才”的文化理念所构成的温州、台州商业文化,如诚实守信、义利并重的晋商文化等等,都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样,环海峡经济圈的发展也离不开具有自身特色的商业文化,这就是以闽台五缘文化为基础,以爱拼敢赢的闽商台商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可以说环海峡经济圈的崛起必然也将伴随着这种爱拼敢赢的闽台商文化的崛起。

很显然,闽台五缘文化力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到环海峡经济圈的历史进程中必将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挖掘闽台五缘文化的潜力,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以有力地促进海西建设。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59页。

标签:;  ;  ;  ;  

五边文化力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