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接触与语言地域特征_藏语论文

语言接触与语言区域性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言论文,区域性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前言

中国的语言按系属分类可分为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和印欧5个语系,语言数量超 过130种。其中属于汉藏语系的语言近80种,汉语以外的诸语言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 和华南,使用人口共约5000万人。阿尔泰语系语言有20种左右,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 北,使用人口约1700万人;南亚语系有10几种语言,分布在云南和广西的小部分地区, 使用人口约50万人;南岛语系是分布在台湾的近20种高山族(原住民)语言,海南回族讲 的回辉语也属这个语系。印欧语系仅俄罗斯和塔吉克2种语言,分别分布在黑龙江和新 疆的个别地区。此外还有五屯、唐汪、倒话、五色、艾依努等5~6种被认为是混合型的 语言。

不同系属的语言在结构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阿尔泰诸语言具有典型的综合—粘着型 语言的特征;汉藏语系的侗台语、苗瑶语(及汉语)具有比较典型的分析—融合型语言的 特征,藏缅语一部分语言(藏羌语)保持综合—粘着型语言的特征,一部分语言(彝缅语) 有分析化的倾向;南亚语基本属于分析型语言,南岛语属于粘着型语言。

如果不考虑语言的谱系关系来描述语言结构特征的地理分布,中国语言的结构类型表 现出明显的区域性趋同倾向,即分布在同一地区的语言,不管是否具有发生学关系,往 往具有某些相似的结构特征,这种区域性结构的趋同现象可以从语言接触的相互影响得 到部分解释。

二 中国语言的地区分布和类型特征

藏缅语分布于西藏、青海及云南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甘肃南部、四川西部地区,这 种分布格局映射了古代氐、羌、戎等藏缅民族从青藏高原向西南“藏彝走廊”迁徙的走 向。

侗台语主要分布在广西(壮傣语支、侗水语支、仡央语支)和海南的大部分地区(黎语支 ),及贵州、云南的部分地区,现所在地或许比其百越先民的分布范围缩小了许多,并 向西转移。

苗瑶语主要分布在贵州(苗语支)和广西(瑶语支)的大部分地区,及云南、湖南的部分 地区,广东也有少数瑶语和畲语的分布,而海南的瑶语是近代从广西移民带过去的。现 代苗瑶语的分布反映了其苗蛮先民从湖南湖北的五岭地区逐渐向南的迁移。

突厥语主要分布在新疆的绝大部分地区,而属这个语族的撒拉语和西部裕固语则向东 延伸到了青海和甘肃。

蒙古语语族语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北三省和西北甘肃、青海、新疆也有部分分布 。

满通古斯语言的通古斯语主要在内蒙古,满语支语言部分存留于黑龙江,部分于清代 因戍边迁移至新疆。

中国的语言大致可分为两种大的结构类型:以汉藏语系的侗台语、苗瑶语及南亚语为 代表的分析——融合型语言,和以阿尔泰诸语言、南岛语及部分藏缅语为代表的综合— —粘着型语言。不同类型语言最主要的特点有:

主要特点  分析——融合型语言

综合——粘着型语言

声调

  有

词根

  单音节多音节

语序

  SVO  SOV或VSO

形态

  虚词 词缀

藏缅语共同的类型特点是使用SOV语序,但是其彝语支的白语用SVO,土家语、纳西语 等也有使用SVO的倾向;藏羌语的音节结构复杂,声调不发达,有的方言尚无声调;景 颇和彝缅语支语言的音节结构简化,都有声调。

有无声调是语言语音最主要的结构差异表现,由此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相关的语音特征 。例如:

——只有相当多的单音节词根才有产生声调的可能,而多音节词根语则难以产生声调 ;

——元音前后的辅音状况也是产生声调的条件,因此声母和韵尾比较简化的语言容易 出现声调,而有复辅音声母和有复杂尾辅音的语言一般无声调,或声调不发达;

——辅音之清浊对立是比较原始的语音特征,但是在现代语言中浊音普遍趋于清化, 浊音清化后所保留的清高浊低的音高模型也是声调进一步分化的重要条件。

诸语族语支语言以上主要语音特征的连续统的分歧:

语族词根音节数

复辅音

浊辅音

辅音尾

声调

汉语少

无少少多

侗台语

 少

少无少多

苗瑶语

 少

少少少多

南亚语

 少

少多多少

藏缅语

 多/少 多多多少

语族词根音节数

复辅音

浊辅音

辅音尾

声调

南岛语

 多

少多多无

阿尔泰语

少少多无

不同语言的研究对于声调的归纳和描述是有差异的,影响声调最主要的条件有韵尾和 声母的构成。比如汉语方言和侗台语、苗瑶语通常把带塞音韵尾音节的声调描述为入声 ,仍保留塞音韵尾的入声调和失去塞音韵尾的入声调语言/方言的声调功能是不同的。 再如声母,仍保留声母清浊对立的阴阳调和失去声母清浊对立的阴阳调语言/方言的声 调功能也是不同的。复辅音单音化的过程遵循某种等级,如最后消失的前后置辅音通常 是鼻冠音N-、先喉塞音和唇化-w、腭化-j、擦音-r、边音-1等介音。

动词和宾语的语序是重要的语法类型参项,其重要性在于语序所蕴涵的一系列相关的 语法变量。例如OV语言的NP1 NP2……NPn V序列要求:

——V前的诸NP后都需要有不同语义角色的格标记

——V后一般要有不同时体的标记

——V后一般要有不同语态的标记

——V后一般要有不同人称-数的标记

而VO语言的NP1 V1NP2 V2NP3……VnNPn序列之诸NP的语义角色是比较明确的,通常可 以:

——主要动词以外的诸V语法化为诸NP的格标记(介词)

——主要动词前的V语法化为使成式标记(致使义动词)

——主要动词后的V语法化为动结式标记(结果补语)

——主要动词后的V语法化为时体标记(时体助词)

诸语族语支语言有以下从分析到综合的连续统的分歧:

语族/支

 名词格

 动词时体

动词使动态

动词人称-数

汉  介词时体助词

苗瑶 介词时体助词

侗台 介词时体助词

彝缅 格助词

 时体助词

 助词-屈折

藏  格助词

 词缀-辅助动词-屈折

词缀-屈折

景颇 格助词

 时态助词/词缀 词缀-屈折

词缀-屈折

羌  格助词

 词缀-屈折

词缀-屈折

 词缀-屈折

蒙古 词缀词缀 词缀 词缀但趋于消失

突厥 词缀词缀 词缀 词缀

满通 词缀词缀 词缀 词缀

我们以某中国语言地理数据库的数据为依据,对中国大陆100余种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 和语法特征的相关情况,做了如下语言地理分布的统计:(表格中的数字单位为大陆县 级行政区划中的少数民族语言/方言)

附图

统计表明诸语音、语法诸变量之间有不相关、相关(黑体)与显著相关(黑体加*)的区别 。复辅音之于语序、辅音清浊与辅音尾相互之间有相关,辅音尾与语序相互之间、及语 序之于复辅音则显著地相关。

语音、语法特征和声调的交叉分布统计:

特征

0调  2-3调  4调  5-7调  8调  9调

复辅音 +394  .393  .071

.076 .043  .216  .201

-1211 .349  .048

.215 .077  .141  .170

浊辅音 +897  .295  .066

.232 .108  .081  .186

-708  .442  .038

.116 .017  .259  .127

辅音尾 +540  .963* .030

.006 .002

0

 0

-1065 .055* .066

.270 .102  .240  .268

语序

OV994 .570* .073

.276 .079  .002

0

VO618 .029* .021

.026 .052  .411  .461

诸语音、语法变量与声调之间也有不相关(如复辅音和声调)、相关(如辅音清浊和声调 )与显著相关(如辅音韵尾的复杂程度以及语序和声调)的区别。这与声调之传统研究认 为辅音尾的消失是声调产生的初始条件,声母清浊对立的消失是声调的再分化条件的推 测是一致的。

三 中国语言的区域类型

中国语言按结构类型(同时也和系属分类密切相关)在地理分为三类区域。

OV型语言区域,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省区, 以蒙古、突厥、满通古斯、朝鲜等阿尔泰语系语言和藏语为主;

以VO为优势语序的语言(未包括汉语)区域,包括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海南、贵 州等省,主要为侗台语和苗瑶语,这些语言声调比较发达;

第三类地区情况比较复杂,包括中国西北被称为“河西走廊”的甘肃、青海交错分布 有汉语、藏语等汉藏语系语言,土族语、东乡语、保安语、东部裕固语、康家语等蒙古 语族语言,和撒拉语、西部裕固语等突厥语族语言;西南的四川、云南和西藏的东部被 称为“藏彝走廊”的地区多种民族交错杂居,分布着众多藏缅、侗台、苗瑶、孟高棉等 语族语言,类型错综复杂,甚至同一县、乡可并存多种语言。

省区 地州  语言

四川 阿坝州

 藏、羌、嘉戎、尔龚

四川 甘孜州

 藏、彝、嘉戎、普米、尔苏、木雅、却域、贵琼、纳木依、扎巴、

 倒话

四川 凉山州

 彝、普米、纳西、傈僳、尔苏、史兴、纳木依

四川 攀枝花市

苗、傈僳、纳西、彝

贵州 六盘水市

苗、布依、彝、仡佬

贵州 黔西南州

苗、布依、彝、仡佬

贵州 毕节地区

苗、布依、彝、仡佬、蔡家

云南 昆明市

 彝、苗、傈僳

云南 曲靖市

 彝、苗、白、壮

云南 玉溪市

 彝、哈尼、白、傣

云南 昭通地区

彝、苗、白

云南 楚雄州

 彝、苗、白、傈僳

云南 红河州

 彝、哈尼、傣、苗、壮、勉、莽

云南 文山州

 壮、苗、彝、勉、白、布努、布甘、布央、拉基、普标

云南 思茅地区

彝、哈尼、拉祜、傣、勉、佤、布朗、毕苏

云南 西双版纳州 傣、哈尼、拉祜、勉、基诺、布朗、布兴、克木、克蔑、毕苏、

 桑孔

云南 大理州

 白、彝、傈僳、纳西、堂郎

云南 保山地区

彝、白、傣、苗、德昂

云南 德宏州

 傣、景颇、载瓦、阿昌、勒期、浪速、波拉、仙岛、白、德昂

云南 丽江地区

纳西、傈僳、彝、白、普米、苗

云南 怒江州

 傈僳、纳西、彝、白、怒苏、柔若、阿侬、普米、独龙

云南 迪庆州

 藏、傈僳、纳西、彝、白、普米

云南 临沧地区

傣、拉祜、彝、白、苗、佤、布朗、德昂

西藏 昌都地区

藏、仓洛、博嘎尔、苏龙

西藏 林芝地区

藏、错那、博嘎尔、独龙、格曼、义都

甘肃 张掖地区

东部裕固、西部裕固、藏

甘肃 武威地区

藏、土族

甘肃 临夏州

 东乡、保安、撒拉、土族、唐汪话、河州话

青海 海东地区

藏、撒拉、土族

青海 黄南州

 藏、保安、康家、五屯话

青海 海西州

 藏、蒙古

四 语言区域性特征与语言接触的影响

一些语言个案的研究表明,在甘肃、青海、川西、藏东、云南、贵州、广西、湖南、 海南等省区的多种语言交错分布地区会发生因语言接触而产生的变异现象,某些系属和 类型迥异的语言之间已经不同程度地发生结构趋同,甚至语言混合现象。

(一)河西走廊的语言接触

甘青地区的汉语方言受阿尔泰语及藏语的影响而发生明显的结构变异,比较极端的例 证有甘肃临夏州的唐汪话、河州话,和青海黄南州的五屯话。

唐汪话是甘肃东乡族自治县自称回族或东乡族的2万唐汪人讲的语言,这种语言最有特 色或受东乡语影响最深的部分是其语法结构。唐汪话名词和人称代词的复数、把—被格 、从—比格、造—联格、领属格、反身格,动词的使动态、完成体、继续体、未完成体 、经常体,副动词的并列、选择-界限、分离—让步、条件、重复、目的等范畴的用法 ,句法结构的语序都和东乡语几乎完全是平行的,尽管副动词以外的形态用的是汉语语 素,但是在汉语方言中并没有相应的语法结构和功能。

五屯话是青海省同仁县五屯人使用的一种长期受到周围藏族讲的藏语以及土族讲的保 安语强烈影响,以汉语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成的一种语言。五屯话语音系统深受藏语的影 响,音节首的复辅音构成的词几乎全部源出藏语;长期受没有声调的安多藏语影响,声 调逐渐退化,以重音来补偿。使用SOV的语序,动词后面可以接缀赋予动词新的词汇意 义和语法意义,这些后缀大都从汉语材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但和原汉语有着质的 差别。五屯话可能也受到保安语的影响,如名词有用汉语成分表示凭借格和界限格的语 法范畴;有并列、立刻、假定、前提、让步、迎接等和保安语平行的副动词词尾。

同时甘青地区的突厥语族语言、蒙古语族语言在汉语的环境下出现如下明显的变化: 元音和谐律破坏,格后缀虚词化,动词人称-数范畴消失。例如东乡语处在西北汉语方 言包围之中,受其影响出现一种混合倾向。格标志独立成为一个粘附词位,一般不参加 与词根融合的变化;判断句出现SVOV这种句式;借用大量汉语虚词取代原有的词缀形态 。突厥语族的撒拉语和西部裕固语长期受汉语影响导致元音和谐律的缺失,并且失去突 厥语名词和动词的人称范畴及表现形态,语言类型已从粘着型趋于分析化。

甘青地区的藏语安多方言和周围的保安、东乡、土、撒拉、裕固等语言类似保留较多 的复辅音声母和韵尾,没有声调,词缀丰富,而与其他地区的藏语方言明显不同。

(二)藏彝走廊的语言接触

川、滇、藏地区的语言接触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语言受到汉语的影响,特别是彝缅语 由综合语向分析语的变化,同时也存在不同类型的少数民族语言之间强势语言向弱势语 言施加影响。

哈尼语、纳西语等彝语支语言出现OV>VO及相应的名词—形容词>形容词—名词,名 词—数词>数词—名词的语序变化。哈尼语有不送气声母—紧元音,送气声母—松元音 的语音配合规律,因汉语借词的影响破坏了这种语音的和谐,因而使不送气和送气声母 形成对立。

藏语康方言于西藏的那曲、昌都及云南迪庆、四川甘孜等地,与周围的藏语、彝、羌 语支语言接近,语音简化,增加声调,语法分析化。

四川阿坝州羌语北部方言接触安多藏语,保留丰富辅音尾,未出现声调;南部方言接 触汉语,韵尾大大简化并出现声调。

地处云南怒江州贡山县怒族讲的阿侬语受相临傈僳语、白语影响,前喉塞的复辅音逐 渐消失,转化为类似彝语支语言的紧元音,声调增加,形态从综合转向分析。

云南部分孟高棉语原受傣语影响,海南三亚的回辉语受当地黎语影响而从无声调语言 演变为有声调语言。

四川甘孜州雅江县的倒话是汉语深受藏语影响而发生结构转型的混合语,这种话的词 汇全部为汉语,语序和形态变的和藏语一样,表现藏语词法范畴的粘附形态主要用汉语 相应的语素替代。

(三)VO型语言的变异

广西、贵州、湖南、海南是侗台语和苗瑶语的主要分布地区,由于长期受汉语的影响 ,这些语言的词汇中有大量从上古、中古到现代汉语的借词,语法普遍出现某些非典型 VO型语言的特征。较明显的变化有从汉语借用介词格式表示名词的格标记,由动—宾— 补语序转向动—补—宾语序,从中产生类似动词体标记的助词,名词和动词短语的修饰 语前移等。

汉语借词可能影响民族语言语音系统的变化。例如某些侗台语因借词而产生送气音声 母;地处川黔滇的苗语韵母简化,接近当地的西南官话和彝语支语言,瑶语的韵母和粤 语及平话相似,畲语则接近客家话。反之,民族语言也可能对个别地区的汉语方言产生 影响,如汉语平话受北部壮语影响,浊音声母可出现于阴声调;侗族地区的平话受侗语 影响,阴声调分全清、次清两类。

由于语言群体之间的相互接触,汉语及深受汉语影响的侗台语、苗瑶语等分析型语言 有通过实词语法化增加虚词用法的发展趋势;综合型的阿尔泰语系语言可能也是受汉语 影响出现了分析化的倾向,如有些词干附加成分脱落或词的附加成分助词化的句法化趋 向。语言的接触和变异导致分析型语言和综合型语言之间结构类型的相互趋同,分布在 同一地区的语言往往因此而具有某些相似的结构特征。

标签:;  ;  ;  

语言接触与语言地域特征_藏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