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远程教育转型时期的现象综述_中国远程教育论文

我国远程教育转型时期的现象综述_中国远程教育论文

中国远程教育转型期之现象大盘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型期论文,远程教育论文,中国论文,大盘点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79(2002)06-0020-04

起始于上世纪末的我国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发展之迅猛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包括时任教育部的高官。中国远程教育在经历了近20年广播电视大学的独立运行之后,目前正在转向单一模式与双重模式并行发展的态势。这种态势被国内一著名学者称之为“转型期”。

转型期的中国远程教育,如同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现象蜂拥而至。于是乎,各种议论纷至沓来,现象良莠难辨,搅得人们不知所措,甚至还有人提出“红旗究竟能打多久”的疑问?前一个时期,我有闲南下广州、北上京城,走访了10多所高等学校的网络教育学院、系部院所,参加了两个会议,所见所闻感到中国远程教育之现状一方面令人堪忧,一方面又真是任重道远!

现象一:网络教育“教而不网”

被人们称为第三代远程教育模式的网络教育,比较广播电视教育,从技术层面上讲,其优点能让专家学者罗列许多,诸如多媒体、零距离、交互性……然而现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在广东某网络教育学院,我目睹了技术人员制作“授课型课件”的过程,感到这种课件几乎与电大的电视教学录像片没有什么区别——人头加黑板、话语加文字。类似的课件在其他网络教育学院同样存在。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察觉这类课件并没有体现出网络技术的先进性。有人感叹,“与其如此进行网络教育,倒还不如让广播电视大学独自去承担中国的远程教育!”在广东,试点网络教育的三所高校除成人在职学生外,那些小年龄学生绝大多数都采取住校形式就读。这些网络教育学院属下分布各地的学习中心,也多另辟蹊径,自成体系。对于这种现象,有人形象地批评说,67所网院其实就是67所中央电大!仔细想来,还真是这么回事。

网络究竟是什么?网络教育又究竟是什么?所谓网络,就是由一组给定的点,若干连接这些点的线以及这些线上的小点所组成的总体。渔网就是最形象的物体。所谓网络教育,就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由一个中心点(学校)和若干点(学习中心)以及向360度周边辐射更多小点(个体学习者)形成的网络化教育/学习形式。这种网络化的形式与广播电视教育所形成的网络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的中心点、点和小点之间是相互连接,可互动的;而后者只能由中心点控制,且点和点,包括与中心点之间是不能互动的。除此,由于技术上的先进性,网络课件完全能够优于录音录像,这是毫无疑义的。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网络教育为什么不是这样,而是那样了呢?这种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呢?据说,国家用于网络教育上的投资已超过了10个亿。然而效果又如何了呢?前不久,教育部为规范网络教育学院的管理做出了停止各校招收全日制高中起点普通本专科生的决定。于是乎,骤变的政策使得67所网络教育学院的院长们坐不住了,大有一种自己被愚弄的感觉。就连某位曾参与制定政策的官员也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在最近的一次学术论坛上大谈“不理解”。广东某网络教育学院一位领导说,为什么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不是采取“切一刀”的办法——分出良莠,保留好的,警告差的;而是往往采取极端的“一刀切”办法?——不分青红皂白一棍子全都打趴在地。在中山大学的座谈会上,一位在职博士生问中国网络教育的发展趋势?这多少反映出年轻学者们对目前状况的担忧。我不赞成招收高中起点的网络生,也不赞成对网络生“圈地”教学,因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只是传统教育教学的一种最先进的辅助手段,它不可能独立存在!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结合终生学习理念的实现,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学习将为人们的学习带来的是便捷。正因为如此,所以,我认为网络教育应该主要为在校的大学生服务,为在职成人的继续教育服务。教育部目前对网络教育学院所做出的一切规范,就是一次整顿、一次纠偏。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网络教育的前景是好的,也是美好的!

现象二:教育技术“决定一切”

说到教育技术,使我想起1999年中国电化教育协会西安年会上求教《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一书的译者“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之概念及其关系”,尽管这位专家的答复并非令人十分地满意。现在,却又发现由教育技术引发的一种新现象,那就是教育技术与远程教育在理念上和操作上的混乱。

“教育技术”不是“远程教育”,更不等于“远程教育”。我所以提出这个问题的依据:一是教育技术学背景的专家学者昨天还在研究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开发,今天居然“摇身一变”被一些论坛、会议的组织者冠以“远程教育专家”邀上讲坛。包括国家机关部门,在相关远程教育的一些“专家委员会”组成人员中,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居多,而真正在远程教育领域“摸打滚爬”许久的专家却很少很少。二是一些高校挂的是“远程教育研究中心”的牌子,研究的却多是教育技术领域的课题;或者挂的是“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牌子,硕士生、博士生的研究方向虽为远程教育,但他们导师的专长并非在远程教育上,至少他们并没有远程教育教学的实践。广东一位从事未来教育学研究的专家曾经以“五个10”问我:你是否知道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领域近50年最有影响的10部著作是哪些?近40年最有影响的10位学者都是谁?近30年最有影响的10个研究机构在哪里?近20年最有影响的10篇文章是什么?近10年最有影响的10个网站是哪些?对于研究开放与远程教育的人来说,如果你没有读过、看过,或者根本不了解、不熟悉,那你就很难与远程教育“对话”。应该说,教授的这番话既是对笔者的要求,也是对我们远程教育工作者大家的要求。研究世界不够,中国的总该可以了吧。然而,如果我们对中国远程教育的过去、现在了解和熟悉的程度也不够的话,那我们就很难评价“专家水平”了。我在这里丝毫没有贬低专家的意思,只是想说教育技术与远程教育不是一回事,教育技术不能等同于远程教育,更不能代替远程教育!

一位从事远程教育研究的朋友对专家的“诠释”是,除了某一点上精懂,其它什么都不懂的人。这话听了觉得并非没有一点道理,当然我也知道这只是一句调侃。某远程教育杂志编辑部缺编辑,缺的是教育技术学硕士背景的编辑。一编辑说,他们在招聘面试时十分关注应聘者的本科专业背景——计算机的偏硬,教育技术的太专,教育学的就比较合适。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杂志是远程教育类的学术性期刊。道理十分浅显,就是需要什么人才就用什么样的人,某一领域的专家也不是跑到其他领域(即便是相关领域)就都可以称“专家”的!

这种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网络教育(国家将其称作现代远程教育)作为远程教育下位最新的一种形式,有着与其上位远程教育的同一规律和特点,有着共同的基本理念与理论。我国网络教育学院之所以重蹈广播电视大学发展初期的覆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过分依赖于教育技术的作用。曾在英国开放大学做过访问的电大一位学者撰文分析说,这种现象在西方国家开展远程教育的初期也十分普遍,许多学者称之为“技术决定论”。由于已经领教了其负面作用,因此,西方国家现在越来越重视“软环境”的研究与建设了。一位从事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专家说过,电大20多年最宝贵的经验是什么?不是什么,而就是“经验”。为什么我们的教育行政长官和我们的网络教育工作者不去听一听电大人的话呢?对于我国网络教育重蹈电大覆辙的现象,教育部原主管远程教育的领导只能用“遗憾”一词表示她的遗憾,但她并没有从根本上透视这一现象,寻找出现象的根源。

现象三:教育教学“软硬失衡”

可能是高等教育的扩招,抑或网院试点的扩大,也可能两者皆有所带来的最直接的负面影响就是教育教学的质量问题,所以才有教育部将2002年为“教育教学质量年”的决定。

自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即便是1979年兴办的广播电视大学,和1982年实施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等开放与远程教育,其早期的教育教学质量即便放到现在也仍被社会认可。然而,现在的远程教育教学质量情形却并不乐观!究其原因是,我们在硬件上发展过快,而软件上则过于缓慢,这里当然有受“技术决定论”的影响,更有我们在办学指导思想上的偏差。高等教育大众化要实施,但依托于谁?是重点高校,是依托它们建网络教育学院,还是依托办学“面广量大”的广播电视大学?依托前者,就得投入巨资新办,而依托后者则只需少量的再投入,加上前者在“软件”上的支持与合作,其效果将是事半功倍!这是从宏观角度上说的。从微观上看,网络教育学院试点面铺得过大,势必造成投入的过大;而我们的师资、管理是否都跟上了呢?看来未必!硬件建设对于办学者来说,只要资金投入到位就可以实现,而软件建设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也并非只是将普通高校的教育模式照搬就可以完事的。仅从这一点上看,我国网络教育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还真有“大跃进”的迹象。

所谓“大跃进”,是五十年代末期我国经济战线出现了一种脱离实际“冒进”的代名词。网络教育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环境的崭新的教育教学形式。网络教育不仅要求在硬件上创造远程教与学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在软件上为学习者创造独立学习、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并非可以用钱买来,它需要远程教育理论的指导、技术的支撑、经验的积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在许多方面并没有准备好,或者说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仓促上马的结果,带来的只能是教育教学管理的混乱和质量的不稳定,抑或下滑。

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经验告诉我们,矛盾体的双方失衡,必然带来整体发展的破坏。矛盾的对立统一法则就是这样简单明了、不可抗拒。网络教育所以重蹈电大教育初创时期的覆辙,根源也即在于此。现在,作为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教育也好,电大教育也好,包括我们的普通高等教育,都有必要对这一现象做认真、深入的反思:如何正确处理教育发展与规模的关系、与质量的关系、与品牌的关系、与管理的关系、与环境的关系、与技术的关系……总之,教育要发展,就不能不处理好上述关系,否则就会拖教育发展的后腿,影响教育的良性发展。

现象四:远程教育“没有理论”

远程教育属于教育学研究范畴,这恐怕没人怀疑。但翻开远程教育类的学术期刊,技术性文章几乎满灌全刊,而理论研究的文章则少之甚少。即便高层组织的一些学术论坛,不仅从事理论研究的参会专家学者无几,而且作理论学术报告的专家也无几。这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严重但又往往不被人重视的问题:远程教育究竟有没有属于自己的理论?这种理论的研究需要不需要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的介入?

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举办的三代教育学专家学者座谈教育学学科热点及发展趋势的研讨会,笔者求教于这个领域老中青三代专家诸如远程教育有没有理论,应不应该有自己的理论,如何建设远程教育的理论体系等问题,目的就是想借助会议呼吁教育学界的专家学者们关注、研究和支持远程教育理论体系的建设。

远程教育在中国少说已有23年的历史,不去说第一代远程教育的函授教育形式,即便说电视教育形式,如果往更早的60年代初诞生的北京、上海、沈阳三城市电视大学来说,中国远程教育经历的就是整整40年漫漫历程。远程教育在我国至今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对中国教育来说,不能不是个遗憾!它完全应该在中国的教育发展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完全应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跻身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之林。持这一思想的人并不在少数,也并不局限在远程教育领域,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等学科领域,都十分关注当代社会出现的每一种教育新现象。在广州、北京,一些长期从事远程教育研究与教学的专家建议,应建立与建设属于远程教育学学科自己的远程教育哲学、远程教育心理学、远程教育社会学、远程教育经济学、远程教育技术学、远程教育管理学等。他们认为,远程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是现代远程教育(包括电大教育和网络教育)在中国发展的根基,是一条贯穿远程教育发展进程的命脉,有了它,就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没有它,就只能盘旋式缓慢前进甚至出现停滞、后退。中国的远程教育,其23年历程之所以坎坎坷坷、跌跌撞撞,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自己的理论,这个“自己的理论”就是指适合中国国情的远程教育理论。也正因为没有自己的理论指导,才有网络教育今天重蹈电大昨天覆辙的教训。

思索一下中国革命的发展史,如果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指导,中国的革命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同理,中国远程教育发展与成功应该有、也必须有适合自己发展的远程教育理论指导。外来的现成的理论固然好,但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国情,只有结合,方能产生自己的理论。这就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而诞生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庆幸的是,以丁兴富领衔的远程教育学学科建设已作为“十五”重点课题项目启动了。

现象五:电大教育“退出舞台”

网络教育兴起之时,是否意味着电大教育已经或即将退出了历史舞台?尽管没有人这么说,但现象的出现却令人不得不这么思考:中国远程教育的研究者们自提出“三代说”后,似乎网络教育一夜间就取代了电大教育,就如同大工业取代手工业,信息工业将取代大工业一样。现在已经有人在说,中国远程教育的研究权让位给了普通高校,言语权也让位给了网络学院——中国电大20多年的远程教育研究权和言语权瞬间变得一无所有了。最典型的现象就是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中国远程教育发展论坛”,代表名册中仅能找出4位来自于地方电大的,其中3位还是上海的,这在以前是绝无仅有的;而论坛的报告人则几乎清一色地来自普通高校。

这一现象看似偶然,其实倒是一种必然。究其原因,一是电大人自感身价卑微,说话底气不足;二是教学科研基础力量薄弱,拿不出、也没有实力拿出大成果;三是网络技术的人为炒作,加上媒体的误导;四是(也是最为重要的)传统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似乎北大、清华,学校一流、人也一等、报告自然最精彩。殊不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英国开放大学,就硬是靠自己教学与科研的努力赢得实力,在名校林立的英伦三岛跻身进了英国大学排行榜的十强。一位电大人指出,中国的远程教育,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乃至将来,电大的研究权、言语权都应得到自己的自重和他人的尊重,因为电大教育为中国远程教育发展贡献最大的财富不仅是数百万的毕业生,更重要的是她几十年“爬雪山、过草地”的经验积累。从这一认识出发,电大的各级领导,尤其是中央和省一级电大的领导应强化远程教育研究机构的建设,努力在该领域开展全方位研究;同时,还应以多种形式与普通高校的教学科研机构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为中国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实验发挥电大的优势,与普通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携手推进中国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

中国的电大教育究竟怎么了?这是一个很难让人能够正面回答的问题。笔者所以提出,就在于为研究电大教育的学术研究人员提供一种现象:新技术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技术的淘汰。网络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并不意味着电大教育将退出舞台。我们应该好好地研究一下中国的国情,如果说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话,那么至少在目前,在地域宽广的“老少边穷”等经济不发达地区,广播电视教育的形式肯定优于网络教育。西部地区的兰州也算是个大城市了吧,西北师范大学也该算是个不错的学府了吧,然而,该校教育技术系至今还没有可供研究生学习用的计算机教室。据学生说,今年初,电脑桌买来之时学生们着实高兴了好一阵子,然而现在已近岁末,电脑却还不知在何处!这简直是对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和培养未来教师之高等学府的一种亵渎!但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网络教育模式真的太不适合我们的国情了。

今年初,天津南开大学的一位青年教师问我,电大教育和网络教育谁是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主力军”?笔者回答她,广播电视大学与网络教育学院是中央红军的两个方面军,都是主力军。电大与网院各有优势,一个有丰富的远程教育教学经验,一个技术装备精良、师资力量雄厚,惟有协作才能完成试点任务,才能真正实现远程教育在中国的跨越式发展!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远程教育,在强化规范管理之后是否可以将网络教育与电大教育的协作作为一项主要任务列入议事日程?因为在我看来,这是国情所需、发展所需!

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轨迹是正确的,前景也是绚丽的,而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远程教育虽问题多多,但这只是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小坎。问题多多并不可怕,可怕的倒是怕我们不去正视问题,让问题成堆成山,以致失去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牵制我们发展的动力,甚至迫使我们偏离正确航向。

以上五大现象仅是笔者的所见所闻所思,丝毫无任何偏见,而“危言”之词却在所难免,为的只是希望我们共同把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事业做得更大、更强。

标签:;  ;  ;  ;  ;  ;  ;  ;  ;  

我国远程教育转型时期的现象综述_中国远程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