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职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实践与思考论文_曾朝顺

对中职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实践与思考论文_曾朝顺

曾朝顺 重庆市巫山县职业教育中心 重庆 404700

【摘要】职业精神的培养是中职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职业精神的培养不仅是时代需求,也是落实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然而,当今中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工作存在着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现实主义等问题。本文从思想观念、培养内容、培养途径、突出专业特色、培养体系、考评办法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改进策略。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精神;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0)01-164-02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我国必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将会更加注重个人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将学生的职业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使他们就业后不仅有高超的技能,而且还有较高的职业精神。

一、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意义

1、时代发展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着力培养崇尚劳动、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促进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加强“大国工匠”的培养,提升中职教育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质量,让职业精神进入校园,这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时代职业教育要求要着力于职业教育内涵的丰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掊养具有时代特色的“创新型、复合型、技能型”的社会有用之才。

2、学生成才的需求。“玉不雕不成器”,这句话体现在中职学生教育上再恰当不过了,中职学生很多是被普通高中淘汰下来的,在初中一般都是品行差、成绩差的学生,很少得到老师的重视,进入中职学校很想展示自己光辉的一面。中职学校要致力于实现他们的理想,促进他们健康和谐的发展,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判断力。如果中职学校也同普通教育一样,重智育轻德育,放松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将会使学生误入歧途,放纵自己,不利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中职学生是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理念,在促进职业精神的形成和人格的完善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德育为先,以育人为本,这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中职学校要注重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责任感,让学生成为一个追求自我幸福的职业人。加强中职教育的基础地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职业精神的培养,这是中职学生成人成才的根本。中职学校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具体内容,可以通过丰富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引导中职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强化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二、中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

1、形式主义。中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浮于表面,注重形式,对学生的职业精神的培养片面而且散乱,缺乏长时间的情感熏陶和系统化的培养。中职学校职业精神的培养缺乏规范化的教育和引导,部分学校将学生的职业精神的培养并入学校德育工作,用条条框框进行约束和管理,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没有对中职学生的职业精神进行系统和深入的探索。而中职学校的德育处,很多变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与管理场所,成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及班主任的管理部门,演变为学校对学生和班主任的考核评价机构,重评价,以分数进行排名,没有将重点放在过程的管理,没有规范的过程跟踪,成为重结果轻过程的一纸式评价,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毫无关系。

2、教条主义。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缺乏创新,导用普通中学成功经验,没有结合自己学校情况给予定位,没有认识到中职教育目标同普通中学教育目标的不同,缺乏因材施施,因人施教的特点。部分中职学校对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死板硬导,没有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评价存在普遍化、教条化、空泛化、脱离学生的实际,导致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脱轨。中职学校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缺乏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没有注重到学生岗位需求与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结合,导致学生有较强的技能却缺乏相应的职业精神,缺乏相应的职业感和职业理想与信念。培养主体表现为单向性,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使职业精神的培育沦为理论的说教。

3、主观主义。当前,中职学校还没有形成独自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风格,存在内容枯燥,方法单调,路径单一的培育模式。多数中职学校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同学校德育相结合,有的甚至就开设成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变成政治课教学或者开成德育大课堂,进行灌输式教学,采用乏味的讲述。担任职业精神培养的老师大多是责任心欠强的教师,更不用说进行专业培训和能力提升,这些老师没有平行班的竞争压力,云里雾里同学生吹到下课,或者照本宣科,达不到实质性的效果。职业精神培养没有合适的教材,相关内容也依托于学校德育,照搬照抄一些条条框框,没有可信度,缺乏特色,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对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降低了学生在社会竞争中的持续动力。培养目标模糊,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对职业精神的培养目标不明确,这一方面源于职业精神内涵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是由于组织者的仓促行动,目标内涵的模糊导致了内容的多样性,随意性。

4、现实主义。由于学生的职业精神难见成效,不像学生的技能训练那样立竿见影,长期以来中职学校都很重视学生技能的提升,特别是当今很重视技能大赛,将学生获奖作为展示学校实力的一个重要举证,却弱化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工作,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格式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中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水平较弱,文化底蕴较差,表达能力、适应能力等都不强,人文素养低,造成中职学生处事冷漠,缺乏热情和敬业精神,总体效果较低的社会现实。部分中职学生没有养成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得过且过,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社会适应能力弱;追求自我利益,一切以金钱为核心的社会现实观。培育对象体现为被动性,从没进入职场的中职学生对职业精神缺乏认识,在整个培育过程中处于被动,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

三、中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思考

1、观念创新,行动引领。

“意识决定形态”,没有好的思想观念,一切将言之无物,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班主任本身须有较高的认识。班主任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职业态度、职业精神、文明礼仪等方面都要从严要求自己,作好学生的表率,给学生搭建交流平台,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结合学生的技能以及学生心理发展状态进行一体化的培养,要有层次性、阶段性的培养理念。教师可先从基本道德规范,处事标准来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再从职业态度、职业素质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最后塑造学生个性,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理念,多角度呈现给学生职业知识,使他们自愿学习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要让学生具有追求更高标准的理念和人生价值观。

2、“情境式”教学内容

以“弘扬工匠精神,成就美好人生”为主题,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志愿服务等多种活动,突出身边榜样的力量,注重用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技术能手、技能大赛优秀选手引导学生,弘扬现代工业文明,传承民族文化。教师培养学生“职业精神”要贴近于生活实际,编写有职业特色的教材,将学生所遇实际问题列入教材,将职业生活的实际作为典范,要言之有物,少空洞的说教。内容的编写要有时代特色和专业特点,同学生所学内容紧密结合,采用梯度式,不同年级不同的要求,形成完整的培养教材体系。采用图像、声音、动画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资源内容要有趣味性,达到情境教育的效果。专业同企业共同开发职业精神体验项目,学生通过体验学习,加深学生的认同感,为职业精神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3、注重职业精神培养的途径。

进行多渠道的培养,强化课堂育人效果,采用灵活多样的育人方法,综合利用各种素材,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观和价值观,逐步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效果。教师在进行教育过程中,要运用各种实例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利用专业知识,结合人文素质,根据专业(行业)实际,让学生有所感悟,认识自我,进行自我反思,从而进行自我管理和教育。教师利用活动作为载体,组织学生到博物馆、文化馆等地方进行学习和参观,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作风,领略“国之工匠”的精神魅力,弘扬民族文化,争做道德的楷模。教师结合班级情况,发挥出班级文化建设作用,利用班会课、黑板报、手抄报、演讲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培养学生爱班、爱校、爱国的情怀;要求学生严谨做人,认真做事,强化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和价值观的渗透,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利用校园文化进行熏陶,校园环境彰显出职业教育本色,在校园建筑、设施设备、校园绿化等方面体现出职业文化的时代气息。

4、突出专业特色,将职业精神的培养落到实处。

教师要想法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学校专业部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体现出专业特色,凸显职业本色,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不同职业精神的培养。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举止大方,耐心细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要求低调认真,热情稳定,端庄得体;机械专业学生必须勤学苦练,技能精湛,严谨细致。中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脱离了专业的支撑那将是无水之源,必须结合专业特色,培养从业人员的工作态度,融入职业理念和职业态度的培养,体现出职业的专业性。

5、完善中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体系。

完善中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体系,是推进中职学校落实职业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中职教师先要有明确的职业精神培养目标(体系),确定出中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求和具体内容,有具体的指标和细则,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控制性,不是套话和空话。要具有课内与课外的培养目标(体系)和管理机制,开发中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资源,构建出多层次的管理与运行模式,建立人文资料数据库,实施多方位的考核和评估机制,达到考评与反馈紧密结合。评价方式改变传统的模式,采用课内与课外,教师与学生,家长与企业等多位一体的评价方式,了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6、细化职业精神的考评办法。

考核评价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起着导向作用,教师要想法构建起学生职业精神的考评激励与保障措施,采用过程性评价,明确目的是对学生的激励,并非对学生的考核。改变考核办法,可以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与学生的德育结合,采用笔试,面试,必要时还可以邀请校外专家,学校领导,心理学教师等组成考核小组;设置相应的情境模式,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应变速度,仪表举止,价值观念等进行全面考察,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教师可以把学生职业精神同班级奖励结合,如优秀的予以奖金,达不到标准的要进行补考,补考不合格者不颁发毕业证书。

结语

中职学生的职业精神整体还很低下,要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标,中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显示出必要性和迫切性;职业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教师要努力探索,找到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方式,培养出职业精神较强的中职学生。

参考文献

[1]姜勇.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现状调研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8,(4):24-28.

[2]瞿立新.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1):92-96.

论文作者:曾朝顺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9

标签:;  ;  ;  ;  ;  ;  ;  ;  

对中职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实践与思考论文_曾朝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