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哲学世界观与哲学价值论的统一_哲学论文

论哲学世界观与哲学价值论的统一_哲学论文

论哲学世界观与哲学价值论的统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价值论论文,世界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随着时代的变化,哲学观念也自然要随之发生变化。这变化中最核心的是对哲学自身的重新认识。那么,怎样来认识处于世纪之交的现代哲学呢?有论者认为,与人类社会发展史和思想发展史相伴,人类哲学思想经历了由“知识总汇”到“科学之科学”的哲学世界观道路,而今随着科学的巨大发展,哲学世界观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而在哲学价值论中获得了新生。实际情况是,哲学从来就是世界观,现在仍然是,将来也同样是;同时,价值论也从来就是哲学应有之义,也永远是哲学应有之义。没有“价值”的哲学也是不会产生的。哲学世界观与哲学价值论是统一的。割裂了哲学世界观和哲学价值论的统一既不可能坚持科学的唯物主义,也不可能驳倒唯心主义,极有可能的是坚持的是机械的唯物主义,驳斥的是辩证唯物主义。

哲学世界观与哲学价值论的关系到底怎样呢?下面笔者将做一简要剖析。

哲学是干什么的了?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回答是,哲学是“智慧之学”,是“爱智慧”的认识活动,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一句话,哲学和科学一样,在于探索世界的奥秘。当然,人们也对哲学和科学做了分工,那就是各门具体科学是关于世界各个领域的,是研究各种经验现象间的联系的;哲学则是关于整个世界的一切领域的,是研究各种经验现象背后的共同本质和共同规律的。这种关于哲学本性的理解是有道理的,是符合人类哲学思维发展史的。从古代以“知识总汇”面貌出现的哲学,到近代以“科学之科学”面貌出现的哲学,一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无不如此。哲学之所以为哲学,它的世界观性质是贯穿始终的,不同的只是,伴随着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它的世界观性质一天比一天更明朗罢了。在古代哲学那里哲学与科学是浑然一体的。例如西方的“原子论”与东方的“五行说”都即可以看做是科学命题,又可以看做是“世界观”命题,二者几乎是不加区别的。即使有区别,也不是内外之别,轻重之别,而只是内容之别。在统一的知识体系中,作为世界观的哲学和科学是融为一体的。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不就把亚氏的哲学思想并列于具体科学思想,把它编为一册,列于“物理学之后”吗。但是,没有区别,没有侧重并不是说就没有象现代意义上所讲的哲学世界观。哲学世界观确实萌芽了,只是它还紧紧地包裹在人类未分化的知识中。到了近代伴随着科学的巨大进步,人类知识开始分化,各门实证科学纷纷自立门户。面对这种形势,哲学经历了一切生死存亡的巨大蜕变,那就是企图成为既包括一切,又凌驾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这种哲学从现象上看它的意义在于:(1 )进一步明确了哲学与科学的区别,(2)突出了哲学的优先地位; 这种哲学从本质上看其意义则在于它终于让早已孕育在人类知识中的世界观脱壳而出,即终于显露了哲学的世界观性质。但是,近代以“科学之科学”面貌出现的典型哲学是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神学性质和内容上的牵强附会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辉。在黑格尔之后,通过马克思、恩格斯卓越的理论工作建立起来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才真正地体现了哲学的世界观性质。恩格斯曾经讲到,对于马克思的哲学,“哲学在这里被扬弃了,这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78页。)这就是哲学世界观的简史。

然而,伴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特别是科学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伴随着人类社会与外部世界矛盾的复杂化,以关心人类自身命运为已任的哲学对自己进行了反思,一场反叛传统哲学,重塑现代哲学的哲学运动早在西方知识界、哲学界兴起。近些年来,这场哲学变革运动又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涌入了国门,和正处于文化转型时期的中国哲学界对传统哲学重新审视的理论活动融为一体,成为世纪之交引人注目的哲学现象。在这场哲学运动中,我们应特别注意的是那种认为哲学世界观已经完成了历史任务,哲学应该也只能在哲学价值论中获得新生的观点(本文姑且称它为“哲学价值论”)。分析它,有助于科学地认识哲学的本性。

哲学价值论为什么要取代被视为单纯的哲学世界观的传统哲学呢?他们的理由主要有两个:(1)科学的巨大成功,使哲学认识世界的世界观功能消失殆尽。他们认为“哲学不可能是世界观,不应该是世界观,没必要是世界观”,哲学做了一个长长的科学之梦,现在该醒了。(2 )哲学世界观自身的形而上学性使哲学或封闭于理念的“阴影王国”,或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其结果是走向玄学清谈,走向神秘主义、宿命论,而忽视了它于人及人类社会的责任。它没有,也无力解决人类面临的日益尖锐的各种问题。哲学价值论对传统哲学做了上述批判之后,也相应地给自己定下了两个哲学重新定型的基点:(1 )从拟科学到拟价值的重新定型。他们认为:在哲学发展史上,哲学科学化的弱化是与哲学价值化的强化同时的。这就是说,哲学的兴奋中心经历了一个从科学化到价值化的过程。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或是人本主义,无不把价值置于哲学的核心。哲学价值论不再去追问“世界是什么”,而是问“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它把认识外在世界的任务留给具体科学,而自己则专司人类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各种可能关系或应该关系。(2)从形而上学性、抽象性到哲学对象的多样性、具体性的“还原”。他们认为,哲学如果存在的话,那么必须赋予哲学以新的东西,这就是将曾经超越其它方式的哲学重新“还原”到其它研究方式之中。“还原”与“终结”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哲学已经不再是单一的纯粹的哲学。“终结”前哲学既以“大一统”自居,“终结”后的哲学就成了多元化的万花筒。哲学不再是“纯化”的哲学,已变成带有限制性定语的哲学,它被嫁接到科学的思考方式上了。哲学成为语言学工具,成为人生哲学,成为伦理原则,成为宗教式、科学式、艺术式、审美式…哲学被分解了,有多少种思考方式(方位),就有多少种哲学,它失去了昔日的王冠地位,加入了“世俗”的行列。可以看出,这一基点实际上是前一基点的延伸、具体化,都旨在克服他们所认为的哲学世界观所具有的漠视人的意愿、需要的缺陷,让哲学再度辉煌。这就是企图反叛、并取代哲学世界观的哲学价值论。

如何评价现代哲学变革中的哲学价值论倾向呢?我认为,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随着时代的变化,哲学观念自然也要随之变化,而这变化中最核心的则是对哲学自身的重新认识。也许这正是人们常常说“什么是哲学”这个最简单的问题却是最难回答的问题的奥秘,因为哲学是一个历史概念。因此,哲学观念的变革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于哲学变革中的哲学价值论倾向,我认为它的方向是正确的。首先,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状况。从人类社会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来看,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科学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类逐渐从自然的奴隶开始成为自然的主人。因此,在观察人与外部世界关系中的视角的调整是必要的。即变仅从自然自身出发的单向认识为同时也从人自身出发的双向认识。“人是万物的尺度”,“理性为自然立法”不再仅仅是童年的人类美好的理想而逐步变为现实。其次,它也适应了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在人类向自然界胜利进军的过程中,在人类缔造自身理想的社会秩序中,怎样科学地解决人类面临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社会的普遍问题,如何为人类行动通达善提供理性指导、价值取向和选择标准,这都是需要从人类的价值角度悉心研究的。“上帝死了”,我们就是自己的上帝,哲学的思考当然就应从对上帝的思考转为对现实的人自身的思考。以上是我们对哲学价值论倾向总体方向上的评价。

除此以外,我认为,还应把哲学价值论放到人类哲学发展的历史中去做更全面的分析。这样一来,我们就看到了哲学价值论的片面性缺陷。它表现在两个方面:(1)用哲学价值论补充哲学世界观是可取的, 用哲学价值论取代哲学世界观是不可取的。传统哲学是不可能终结的,终结的只是它的片面形式。这是因为哲学世界观始终是需要的。当然,忽视了价值论的哲学是没有价值的。但是,取消了哲学世界观,就不会有正确的价值论。完备的哲学应是哲学世界观与哲学价值论的统一。何况,自从哲学产生以来,它都既具有世界观成分,又具有价值论成分。只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与外部世界矛盾的变化,哲学的关注中心、逻辑视角在随之变化而已。就现代哲学而言,价值论的成分比过去更大了。但这不是说,价值论的比重已经大到完全代替世界观的地步。实际上这一步是永远不会达到的。

哲学过去是世界观,现在仍然是世界观,将来也必然具有世界观意义。这是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其一,外部世界对属人世界的优先地位是不可能改变的。我们永远不能期望从纯粹人的价值角度来考察属人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恩格斯曾经说:“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18页。)他告诫人们,人类在征服自然界时,不要过分地陶醉在胜利之中。否则,自然界要报复人类的。既然如此,难道我们能放弃哲学世界观而仅仅把哲学归结为纯粹的哲学价值论?不能,这只是以一种片面性取代另一种片面性!可能哲学价值论者要说了,我们并不否认对外部世界认识的必要性,但那是由科学来完成的。这里,我们正要指出哲学将必须具有世界观意义的第二个原因即,其二,外部世界变化的多样性和无限性以及人对外部世界认识方式的多样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诚然,各门具体科学对外部世界的成功认识是让人欢欣鼓舞的。但这并不是说现代科学已经穷尽了对象世界的一切奥秘。科学之所以是科学而不是迷信,正在于它一次又一次纠正了人类那种自以为获得了“绝对真理”的美丽的错误。实际的情况是人的认识是不断反复,以致无穷的。这样的认识任务,对于囿于特定的认识领域,受特定思维方式限制的具体科学显然是无法独力完成的。科学的思维方式需要哲学的思维方式的补充,即人类不仅需要做局部的、具体的、个性事物的认识,也需要从世界的整体性、抽象性、共性去加以把握,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地把握局部、具体和个性事物。一句老话,各门具体科学需要哲学提供总的世界观和根本的方法论的指导。可以这样说,在现代人类认识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越来越复杂的状况下,哲学世界观对人类认识、实践的指导作用不是减弱了,而是空前地增强了。因此,从人类的前途命运这一最基本的思考出发,怎么能弱化甚至抛弃哲学的世界观成分呢?哲学世界观与哲学价值论不是对立的,它恰恰是哲学价值论安身立命的基石。(2 )让哲学去掉纯粹玄学的性质,更贴近时代、贴近人的现实生活的态度是可取的,然而以具体的思考方式消解哲学的思考方式则是不可取的。因为如此消解,哲学也就失去了自身特有的理论功能。哲学如此“还原”,哲学就“不在了”。诚然,在哲学的发展史上,有过哲学漠视现实的人的需求和现实问题的解决,沦为夸夸其谈的“玄学”的时候,如当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时,成为政治的婢女时。但是,这种状况于健康发展的人类社会的无价值,并不意味着哲学形而上学性质无价值。哲学与其它具体科学的区别,主要不在于对象的区别,不在于它是否在认识世界,不在于它是否从人的角度去认识世界,而在于它的思维方式,这就是哲学的形而上学性。罗素说:“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认识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以外的教条都是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西方哲学史》上卷,第11页。)这是讲哲学对象的区别,问题在于怎么来把握这片无人之域呢?既不能用科学的实证的、具体的方式,也不能用宗教崇拜、信仰的方式,而只能用哲学独特的形而上学的非实证的、无定论的、抽象的、超验的思维方式,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哲学的批判理性功能、超越现实功能、规范未来功能,才能将这块“无人之域”化为“有人之域”,“为人之域”。哲学正是以它这种勇于并善于在“无人之域”无畏前行的精神和方式,自立于人类文化体系之中,照亮人类不断超越自身,不断向前发展的道路。因此,价值论“还原”、“消解”哲学的倾向是不正确的,到头来,它会消解哲学自身。正确的态度是哲学应该明确自己的性质,把自己的形而上学建立在厚实的具体科学的基础之上,并投身于鲜活的现实实践中去。以上是关于哲学价值论两个片面性的分析,它涉及到如何理解哲学价值论的价值以及它与哲学世界观的关系问题。

标签:;  ;  ;  ;  ;  

论哲学世界观与哲学价值论的统一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