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替代互补到交叉融合——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

从替代互补到交叉融合——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

一、从替代、互补到交叉与融合——试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达莎(Ustenko Daryna)[1](2016)在《中国对乌克兰直接投资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乌克兰外资吸纳规模和对外贸易规模高速增长并持续扩大,中国对乌克兰的直接投资以及双边贸易伴随着这种趋势取得了显着成效。虽然截至目前中国对乌克兰直接投资的规模尚且不高,但是对双边贸易是产生了积极推动的。因此,对中国对乌克兰直接投资和贸易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有助于乌克兰政府合理制定关于吸引中国对乌克兰直接投资以及推动中国与乌克兰双边贸易的相关政策。本文在借鉴学术界已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些年来中国对乌克兰直接投资和双边贸易发展的实际,深入探讨中国投资乌克兰对双边贸易所产生的影响。本文回顾了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分别阐述“相互替代理论”、“互补理论”以及两者的关系新发展。为实证分析提供理论支撑,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之后分别论述中国对乌克兰直接投资及双边贸易发展现状与其特点,借助在叙述中加入的图表和数据,更直观地刻画出中国在乌克兰直接投资和双边贸易的发展特点,方便清晰看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关联。在对两者进行系统分析之后,先从经验出发,探究中国在乌克兰直接投资对双边贸易的影响,进而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在乌克兰直接投资和双边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总体看来,中国对乌克兰直接投资对双边贸易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促进了双边贸易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直接投资有利于改善两国间的进出口贸易结构。进一步确认理论分析结果时,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协整分析方法对投资和进出口贸易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对乌克兰直接投资对双边贸易有明显影响,其中中国对乌克兰的出口大于对中国从乌克兰的进口,中国与乌克兰的双边贸易存在不平衡。中国对乌克兰直接投资对双边贸易的替代效应并不明显,两者更多的是呈现互为补充的关系。根据分析结果,乌克兰政府在吸引中国直接投资方面应作出积极应对策略。首先,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增加中国对乌克兰直接投资,即吸引中国对乌克兰直接投资既要重视规模,也要重视质量。其次,正确认识外资投向的选择,改善中国对乌克兰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以解决贸易结构问题。为保持中国对乌克兰投资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了合理引导其可持续的对双边贸易结构改善,对中国在乌克兰直接投资应当着重于向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等倾斜。除此之外,乌克兰政府也应该创造并改善吸引外资的投资环境,实施内部经济调节机制确保外商直接投资在乌克兰投资风险的逐步降低;完善相关针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立法规范以及政府高度重视合资企业的设立等等。总而言之,中国对乌克兰直接投资显着促进双边贸易的总体规模,因此中国对乌克兰的直接投资的增加有助于促成两国之间更密切、更健康的贸易往来,对两国的经济发展均能起到显而易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陈文静[2](2015)在《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关系模型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生活不断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交流愈加频繁,各国问的贸易渗透随同其他因素一起促进了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迅猛发展。本文创造性地研究古典生产函数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型应用,系统剖析二者之间相互关系模型的区别,最终得出该模型既具有投资分布滞后模型的基本特点。

彭健[3](2014)在《中国在东盟直接投资对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研究 ——基于变系数面板模型的分析》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国际贸易格局也由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为主向产业内贸易为主转变。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全面启动,东盟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第四大经济体,双边产业内贸易也逐渐成为中国与东盟开展贸易的主要方式。因此,探索FDI对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机制,系统分析我国在东盟直接投资对双边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影响,对于促进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新H-O模型、自然寡头垄断模型、规模经济论、需求偏好相似论等理论,研究FDI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机制,具体分析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规模、国别、行业和类型,以及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总体水平和贸易类型,指出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与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具有一致性,并运用变系数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中国在东盟直接投资对双边产业内贸易、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进而根据实证结果深入分析中国在东盟每一个国家直接投资对双边产业内贸易、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提出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我国应该完善投资政策,优化投资结构,获取规模经济,采取差异化投资策略,优化升级投资领域合作。实证结果表明:东盟国家之间经济水平的差异性导致我国对东盟直接投资方式的多样性,因而对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国家的具体国情,结合投资方式的多样性,因国制宜,实行差异化的投资策略,才能促进我国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发展,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高国际分工地位和对外贸易竞争力。

欧阳予,宫蕾[4](2014)在《中国外贸与对外直接投资相互关系研究——基于1982—2011年数据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是国际经济交往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本文将根据1982—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数据,结合中国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状况,对中国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基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中国出口贸易发展将会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而中国进口贸易发展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没有因果关系。

龚晓莺,杨小勇,成家蔚[5](2012)在《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研究——以中国与东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关系的综述,结合发展中国家贸易投资的发展过程和趋势,研究发展中国家间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论证了普遍适用的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的相关理论的确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之间,并且发现比较优势作为其主要诱发因素,发生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前期。最后,选取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与投资数据进行实证考察,得出相应的结论。

周尧[6](2011)在《辨析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经济体系愈加繁密,国际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国际贸易的规模愈加广泛,国际直接投资金额愈加增长,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便愈加紧密。人们对其二者的研究也已经摒弃了传统的分局方式,向更深一步迈进。事实证明,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不仅共存,而且在国际经济市场中,贸易投资一体化可谓呈大势所趋之势。那么二者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本文中,笔者将通过对目前国际市场的发展状况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

王欣昱[7](2011)在《外资外贸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拉美国家的经济危机、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和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失败,都与各个国家采用的“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直接相关,它表明建立在“华盛顿共识”基础上的“拉美模式”、“东亚模式”的局限性。尽管有关自由贸易益处的着述颇丰,但均未明确指出资本在国家间充分流动会带来何种好处。紧随其后的次级贷款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又再一次让人们确信,现代货币存在的基础早已不再是黄金或其他储备资产,而是信用——即对货币发行者的信任。美国财政部公布最新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2010年年底,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高达1.16万亿美元,再加上中国持有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意味着,美元的信用已经跟人民币紧紧连在了一起。从“华盛顿共识”到“后华盛顿共识”再到所谓的“北京共识”,中国正创造着一种新的发展道路,这种道路转变了人们对私有化和自由贸易等传统观念的看法。中国一直以来奉行自己独特的现代化战略和改革开放的政策,创造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因此,众多发展中国家会加倍关注我国的成功经验,希望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的强大和崛起,势必会对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也必然引起西方发达国家的深切关注。西方的国际经济学中关于对外贸易的理论有不少着名之说,诸如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俄林的自然禀赋理论和萨缪尔森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等等。这些理论在我国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现在走的这条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模式”之路,是无法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来完全阐述清楚的。究其原因,其一是这些理论尽管研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条件,那就是他们都首先假设资本在国与国之间是完全不流动的。在这个假定条件下,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只要有商品的流动,只要通过自由贸易,参与贸易的两国都会实现互利互惠。但这与现实世界完全不符。现今的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世界,资本天然的“逐利”本性使得资本必然在国与国之间流动,流向能够获得更高利润的地区。而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引进外资所发挥的作用是一个无法忽略的主要因素。其二,既然是西方的着名经济学理论,那么或多或少的都要为西方发达国家服务。那么,发达国家将永远保持发达地位,发展中国家只能依靠发展加工贸易中的“加工”和“组装”这类相对而言毫无技术含量、层次较低的产品,就永远无法追赶上发达国家。因此,尽管这些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世人皆知,但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中却屡屡受挫。中国的发展,似乎还是应该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作依托为上策。要想在经济较不发达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就必须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既定成果,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的论证。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三要素中,我国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相对都非常充裕,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社会而言,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资金都是很匮乏的,都是我们发展经济所急需的。由于资本短缺,导致我们的劳动和土地这两个生产要素因没有足够的、有效率的资本配合,无法形成强大的生产力,也就不能生产出足够的商品和劳务。既然在我国国内,无法获得所需的物质资本和金融资产,那么我们只好把目光转向国外,需求国外的帮助,“资本的输入”就成了改革开放初期不得不采取的必要手段之一了。我们所说的引进外资,完整的讲就是要引进外国的资本;再进一步具体详细地说,就是引进外国的先进机器设备、或者直接借入美元、欧元、日元这些国际化了的硬通货、或者是外国人用美元、欧元和日元购买我国发行的股票和债券等等一切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的要素。1985年,我国引进外资额为47.6亿美元,到2010年达到1057亿美元。由于我国大量引进外资,我国国内的生产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60年我国第一产业的产值为343.76亿元人民币,占国内总产值的24%,第二产业的产值为465.51为国内总产值的44%。由于外资大量流入我国,我国的生产结构发生了变化。到2010年第一产业的产值为40497亿元,占总产值的10%,而第二产业的产值为186481,为总产值的47%。如果按西方贸易理论发展我国的经济,不引进外资,我国只能大量出口农产品,进口工业品,其结果只能是越来越依赖西方国家的工业,永远是西方国家原料市场、劳动力市场,并最终成为他们经济上的附庸国。由于引进外资引起了我国生产结构的变化,而生产结构的变化又引起我国贸易结构的变化。1996年我国初级产品的出口额为219亿美元,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为1291亿美元,分别占总出口额的15%和85%。到2009年初级产品的出口额仅占总出口额的5%,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则占总出口额的95%。工业的发展表明社会的进步,试想若是按西方贸易理论发展,不引进外资、不改变生产结构,我国的贸易结构能改变吗?贸易结构不改变,我国就不可能成世界第二大贸易国,我国的GDP也不可能世界排名第二。1996年我国货物总出口额为1511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41%,2009年我国货物总出口额为12016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货物总出口额的56%。这充分说明外资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事实胜于雄辩”。这些真实的数字足以说明毛泽东和邓小平通过引进外资,改变我国的生产结构,进而引起贸易结构的变化,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大幅增加。贸易结构改变,反过来又推动了我国引资的步伐,改变了我国的经济结构。有中国特色的外资外贸理论的科学性、正确性以及在中国的适用性已经得到不容质疑的检验。而西方的贸易理论在中国的适用与否也不说自明了。

李树仁[8](2010)在《台商大陆直接投资对两岸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作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两岸经贸对台湾与大陆两个经济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突出。研究台商大陆直接投资对两岸贸易的影响,对加快两岸经济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从两岸经贸在两地经济体中的地位、两岸经贸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及世界经济中的两岸经贸三个视角分析两岸经贸现状,阐述了台商大陆直接投资对扩大两岸贸易规模、优化两岸贸易结构、改善两岸贸易方式三方面有较大影响。通过对两岸经贸历史的回顾,得出1987年以前两岸投资与贸易基本不存在互动关系,1987年以后两岸投资与贸易的互动关系逐渐显现。同时,指出台商大陆直接投资对两岸贸易的影响作用存在行业差异。即制造业部门台商大陆直接投资与两岸贸易呈现线性替代关系,自然资源部门呈现相互促进关系,而服务业的特性决定了投资与贸易不存在互动关系。针对目前台商大陆直接投资对两岸贸易影响面临的政策障碍、贸易摩擦经贸协商机制不成熟、台商投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出拓宽沟通渠道、引导和扶持台资企业转移与转型、积极推进两岸经贸交往制度化建设等确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周文波[9](2010)在《国际贸易与FDI关系的发展轨迹:替代、互补与融合》文中认为过去人们总是孤立地将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置于不同的理论框架中对其分别加以研究。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二者间关系的认识也日益深刻。蒙代尔、霍斯特、维农、小岛清、邓宁、克鲁格曼等人的研究表明,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正从早期的完全替代向部分替代以至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方向发展。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两种重要表现而具有越来越强的不可分割性,二者间联系将愈发紧密,呈现出相互融合、交叉发展的轨迹。

吴俊梅[10](2009)在《FDI的区位分布、路径依赖与区域经济增长》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在优惠政策和区位优势的引导下率先发展,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本文通过分析外商直接投资(FDI)在我国的区位分布,指出FDI在我国的非均衡分布和路径依赖特征,同时以西部地区和陕西省为例分析FDI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区位分布可以用政策因素和地理因素解释,东南沿海省市的区位优势吸引了较大比例的FDI。随着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积累,单纯从上述两个因素无法解释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区位分布,必须引入经济活动的集聚因素。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增长的进发经常有地理集中点。经济活动是不均匀分布的,国家的城市和地区经济存在巨大的差异,外商直接投资(FDI)在东部的高比例分布加大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区域差异不断加大的趋势影响经济协调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民的基本生活。因此缩小区域差异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方法是演绎和归纳法的综合运用,在总结区位理论和FDI区位理论基础上分析FDI在我国的分布特征,即地区分布和行业分布特征,深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活动的发展和经济影响。其次指出在全国范围内FDI的区位分布形成了“东高西低”的经济空间结构,“东高西低”的原因在于资本形成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最后,分别以西部地区和陕西为例研究FDI在不同层次的区位分布和经济增长路径的选择,西部地区具有形成增长极的潜在优势。为此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加对FDI的吸引和消化能力。本文的理论基础是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以及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用这些理论来分析FDI在我国的区位分布及其经济影响。FDI的本质是跨国企业的空间转移和扩散,在此过程中FDI的区位分布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经营效率,对于企业所在的区域经济也有重要影响。FDI基于追求利润的目的选择最佳区位,而这种最佳区位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在影响FDI区位分布的环境变量中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即地理和政策,本文着重从地理因素即区位优势进行分析。除了地理因素和政策因素,经济活动中的特点也是决定FDI区位分布的重要因素。这个特点表现为经济活动的集聚。FDI在我国东部地区集聚是由于东部地区的优势,如区位优势、人才优势、市场规模和技术优势等,FDI区位分布的路径依赖特征表现为产业集聚。基于此西部地区的增长路径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FDI资源,加强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发展优势产业,形成内涵式的经济增长模式。本文包括了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导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指出具体的研究方法、框架结构以及研究结论;二是归纳区位理论的发展及其在FDI理论中的应用;三是从分工的角度分析造成FDI区位分布差异的原因以及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四是分析FDI在我国东西部之间的区位分布差异以及路径依赖的特征;五是从地区空间和产业空间的角度分析FDI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影响,如对经济增长的促进、贸易创造及技术溢出等;六是以陕西省为例分析FDI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七是简短的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创新之处体现在将FDI的区位因素在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内生化,涉及到的学科有区域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国际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同时吸收各学科的理论观点来综合分析FDI的区位分布、路径依赖特征及其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现有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发达国家经济基础上,这些理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FDI在我国的区位分布、路径依赖和经济增长。我国自身的经济特征才是影响FDI区位分布的关键因素,如我国的地理和空间特征、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等。FDI在空间的不均衡仅仅用运输成本解释是不充分的,本文从地区经济差异以及宏观经济政策阐述导致FDI不均衡的原因。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中都忽略空间因素,本文试图将区域经济增长和FDI的空间特征联系起来,指出FDI在空间上的集聚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二、从替代、互补到交叉与融合——试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替代、互补到交叉与融合——试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对乌克兰直接投资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框架结构
第一章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相关理论
    第一节 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的发展
        一、传统和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一、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替代关系的理论
        二、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互补关系的理论
        三、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关系的新发展
第二章 中国对乌克兰直接投资及双边贸易发展的现状
    第一节 中国对乌克兰直接投资的发展
        一、中国对乌克兰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
        二、中国对乌克兰直接投资强度有待提升
        三、中国对乌克兰直接投资的结构有所偏重
    第二节 中国与乌克兰双边贸易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一、双边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二、双边贸易结合度呈逐渐上升趋势
        三、双边贸易商品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第三章 中国对乌克兰直接投资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第一节 国际投资对贸易影响的内在作用机理
        一、国际直接投资带动贸易量提升
        二、国际直接投资调整贸易商品结构
        三、国际投资导致传统贸易方式改变
    第二节 中国对乌克兰直接投资对双边贸易规模的影响
        一、投资影响双边贸易规模的定性分析
        二、投资影响双边贸易规模的定量分析
    第三节 中国对乌克兰直接投资影响下的双边贸易结构
        一、直接投资影响中国向乌克兰的出口贸易结构
        二、直接投资影响乌克兰向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
第四章 推进中国对乌克兰直接投资的相关建议
    第一节 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上增加直接投资
    第二节 改善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关系模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关系的主要理论模型
    (一)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替代模型
    (二)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互补模型[6]
    (三)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模型
三、基于古典生产函数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型应用分析
四、总结

(3)中国在东盟直接投资对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研究 ——基于变系数面板模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研究
        1.3.2 产业内贸易研究
        1.3.3 FDI 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研究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FDI 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机制
    2.1 相关概念的内涵
        2.1.1 对外直接投资相关概念
        2.1.2 产业内贸易相关概念
    2.2 FDI 对产业内贸易的促进机制
        2.2.1 直接传导机制
        2.2.2 间接传导机制
    2.3 FDI 对产业内贸易的抑制机制
    2.4 FDI 对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影响机制
        2.4.1 替代机制
        2.4.2 挤出机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及双边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
    3.1 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发展历程及现状
        3.1.1 发展历程
        3.1.2 投资规模
        3.1.3 国别分布
        3.1.4 行业分布
        3.1.5 投资类型
    3.2 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
        3.2.1 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总体水平
        3.2.2 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类型
    3.3 中国对东盟 FDI 与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的一致性分析
        3.3.1 FDI 与产业内贸易两者增长呈正相关
        3.3.2 FDI 投向与产业内贸易产业呈一致性
第4章 FDI 对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4.2 模型建立
        4.2.1 单位根检验
        4.2.2 模型选取
    4.3 回归结果
        4.3.1 产业内贸易模型回归结果
        4.3.2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模型回归结果
        4.3.3 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模型回归结果
    4.4 协整检验
    4.5 结果分析
第5章 利用 FDI 发展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投资政策,优化升级投资领域合作
    5.2 优化投资结构,逐步改善产业内贸易结构
    5.3 获取规模经济,扩大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5.4 建立差异化投资策略,提高产业内贸易绩效
    5.5 调整产业投向,实现产业内贸易的升级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中国外贸与对外直接投资相互关系研究——基于1982—2011年数据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文献综述
3中国外贸与对外直接投资概况
    3. 1进出口贸易发展情况
    3. 2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情况
4实证检验
    4. 1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4. 2格兰杰因果检验( Granger Cause)
5结论与建议
    5. 1结论
    5. 2建议

(5)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研究——以中国与东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的发展原因及体现
二、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变化与趋势
    1. 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数量结构变化
    2. 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三、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关系的实证考察———以中国与东盟为例
    1. 变量和数据的选取
    2. 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
    3. LNFDI与LNEX的投资滞后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
    4. LNFDI与LNEI的投资滞后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
四、结论

(6)辨析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
二、国际经济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特点
    (一) 相互替代关系
    (二) 相互补充关系
    (三) 相互制约关系
    (四) 相互促进关系
三、二者关系的发展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一) 对贸易量的影响
    (二) 对投资方向的影响
    (三) 对贸易方式的影响
    (四) 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四、结论

(7)外资外贸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1.5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中国经济发展的要素分析
    2.1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状况
    2.2 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的重要性
        2.2.1 生产要素之土地问题
        2.2.2 生产要素之劳动力问题
        2.2.3 生产要素之资本问题
    2.3 中国的外资理论
        2.3.1 毛泽东的外资思想
        2.3.2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引进外资的思想
    2.4 我国经济发展的绩效表明"中国特色"道路的正确性
第3章 吸引外资理论、国际贸易理论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1 国际直接投资的定义
        3.1.2 "中国特色的"国际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
        3.1.3 外债的定义
    3.2 外直接投资理论、吸引外资理论概述
        3.2.1 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3.2.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新发展
        3.2.3 发展经济学的利用外资理论的回顾与评析
    3.3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经典论述
        3.3.1 马克思的对外直接投资思想
        3.3.2 列宁的对外直接投资思想
        3.3.3 经典论述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3.4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3.4.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3.4.2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3.4.3 新贸易理论
        3.4.4 西方经济学的对外贸易理论适合中国的发展么?
    3.5 "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贸易思想
        3.5.1 毛泽东的国际贸易思想
        3.5.2 邓小平的外贸理论
    3.6 东西方贸易理论适用性探索
        3.6.1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适用于发达国家
        3.6.2 中国的外资外贸思想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第4章 外商直接投资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4.1 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国内研究综述
        4.1.1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研究
        4.1.2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关系
        4.1.3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内投资的影响研究
        4.1.4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地区经济影响的经验分析
        4.1.5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相关分析
    4.2 外商直接投资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
        4.2.1 FDI的引入加速了国内资本的形成、激活了国内闲置的生产要素
        4.2.2 FDI的流入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改革
        4.2.3 FDI的引入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优化了进出口商品的结构
    4.3 外商直接投资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机理分析
        4.3.1 "绿地投资"&"企业并购"孰是孰非
        4.3.2 中国崛起——"绿地投资"是核心
    4.4 引资带来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4.4.1 FDI在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4.2 外商直接投资加工贸易倾向的局限性
第5章 外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5.1 国外关于"对外借债发展经济"的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5.1.1 从否定到肯定——早期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
        5.1.2 资本流入国繁荣、流出国未必萧条——凯恩斯主义的公债观
        5.1.3 正视外债的积极作用——国际投资的双边正面效应
        5.1.4 发展经济学理论下的现代外债理论——视外债为引擎
        5.1.5 债务周期五个阶段的依次更替——债务周期理论
        5.1.6 债务:第三世界的"桎梏"——债务"桎梏"理论
        5.1.7 近代西方经济学家的外债观
        5.1.8 西方经济学家对外债两重性的初步认识
    5.2 外债两重性的经典论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5.2.1 外债具有生息资本的独特性质
        5.2.2 外债是资本输出的一种特殊形式
    5.3 中国特色的外债发展理论
        5.3.1 毛主席的"内债外债都不借"的思想
        5.3.2 善于利用外债发展经济是邓小平财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5.3.3 外债与社会主义原则的适应性——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利用资产阶级的资本"
    5.4 我国所借外债的特色
        5.4.1 我国主要的外债类别
        5.4.2 我国借债发展经济的特色——政策挂帅的借债策略
    5.5 我国所借外债的特点判别
        5.5.1 我国采用的并不是"负债型经济"的发展战略
        5.5.2 "政策性"外债贷款策略的利与弊
    5.6 我国外债形势的新动向
        5.6.1 我国外债总额回升——呈现"还长借短"趋势
        5.6.2 应对新动向、实施新举措
第6章 外资和外贸的给力组合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6.1 "中国模式"的概念理解
    6.2 "中国模式"的特色——外资外贸的给力组合
        6.2.1 利用外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分析
        6.2.2 外资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的效应分析
        6.2.3 外资促进外贸迅猛发展的路径分析
    6.3 新形势下我国外资外贸的新关系——融合
        6.3.1 外资外贸新关系的理论界定
        6.3.2 新形势下我国外资外贸发展的新思路
    6.4 我国的外资外贸依存度究竟是高是低?
        6.4.1 引资能力的指标体系测试
        6.4.2 决定外贸依存度的基本因素
        6.4.3 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6.5 "以外促内"思路的确定
        6.5.1 外贸仍需发展
        6.5.2 外贸发展水平应全面提高
    6.6 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6.6.1 内需与外需的概念界定
        6.6.2 "内需"和"外需"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6.6.3 利用扩大内需的机遇来提升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6.6.4 外需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仍然不可或缺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台商大陆直接投资对两岸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台商大陆直接投资及两岸贸易现状
第一节 两岸经贸政策回顾
    一、大陆对台湾经贸政策回顾
    二、台湾对大陆经贸政策回顾
第二节 两岸经贸在两地经济体中的地位
    一、两岸贸易在两地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二、两岸贸易对两地经济增长的贡献
    三、台商大陆投资对两地经济的促进作用
第三节 两岸经贸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两岸经贸发展
    二、两岸经贸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第四节 世界经济中的两岸经贸
    一、一致性
    二、不协调性 第二章 台商大陆直接投资对两岸贸易的影响
第一节 台商大陆直接投资与两岸贸易关系的历史演变
    一、1987年以前台商大陆直接投资与两岸贸易的关系
    二、1987年以来台商大陆直接投资与两岸贸易的关系
第二节 台商大陆直接投资对两岸贸易影响的表现
    一、台商大陆直接投资促进了两岸贸易规模的扩大
    二、台商大陆直接投资优化了两岸贸易结构
    三、台商大陆直接投资改善了两岸贸易方式
第三节 台商大陆直接投资对两岸贸易影响的行业差异
    一、制造业
    二、自然资源部门
    三、第三产业 第三章 台商大陆直接投资对两岸贸易影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台商大陆直接投资对两岸贸易影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台商大陆投资政策障碍仍然存在
    二、两岸经贸纠纷、贸易摩擦仍时有发生
    三、两岸经贸协商机制仍不成熟
    四、台资企业经营压力大,出现台资"回流"现象
    五、两岸经贸呈现单向性
    六、台商投资结构仍不合理
第二节 台商大陆直接投资对两岸贸易影响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政治因素干扰
    二、两岸比较优势的变化
    三、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第四章 发挥大陆台商直接投资对两岸贸易积极作用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深化交流、增进了解、加强互信
    一、充分认识发展两岸经贸的重大现实意义
    二、大力拓宽沟通渠道
第二节 积极引导和支持台资企业转型升级
    一、继续发挥"磁吸效应"
    二、积极引导和支持台企转型升级
第三节 积极推进两岸经贸交往制度化建设
    一、继续坚持"务实开放"的经贸思维和政策走向
    二、应加强宣传、对受损群体适当补偿
第四节 积极引导和支持陆资进台
    一、大力宣传陆资进台投资政策
    二、立足长远、慎重选择优势产业
    三、适当防范与控制潜在风险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国际贸易与FDI关系的发展轨迹:替代、互补与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完全替代到部分替代: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的早期研究
二、互补与贸易创造效应:国际贸易与!"#关系处理上的东亚模式
三、融合与统一:国际贸易与!"#关系的最新发展轨迹

(10)FDI的区位分布、路径依赖与区域经济增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国际投资与FDI
    1.2.2 FDI的区位与空间
1.3 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和框架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基本思路及框架结构
1.4 本文的创新 第2章 区位理论与FDI区位研究的文献综述
2.1 区位理论的发展
    2.1.1 杜能与农业区位理论
    2.1.2 韦伯与工业区位理论
    2.1.3 克里斯塔勒与城市中心地理论
    2.1.4 艾萨德与新古典区位论
    2.1.5 克鲁格曼与新经济地理模型
2.2 FDI的区位研究综述
    2.2.1 国外学者对FDI区位的研究综述
    2.2.2 国内学者对FDI区位的研究综述
2.3 小结 第3章 FDI区位分布与分工、区域经济差异
3.1 FDI区位分布与分工
    3.1.1 专业化分工与国际生产的发展
    3.1.2 国际生产体系的变迁与FDI的发展
3.2 我国区域分工与FDI的流入
    3.2.1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区域分工
    3.2.2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区域分工与FDI的流入
3.3 FDI的区位分布与我国区域经济差异
    3.3.1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衡量
    3.3.2 FDI分布差异与区域经济差异的关系研究
3.4 小结 第4章 FDI的空间分析与路径依赖研究
4.1 空间的含义和空间结构差异
    4.1.1 行政区空间和经济空间的含义
    4.1.2 区域空间差异与FDI的区位分布
    4.1.3 区域空间依赖与FDI的区位分布
4.2 FDI分布的产业结构特征
    4.2.1 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
    4.2.2 FDI与产业集聚的关联性研究
    4.2.3 FDI与我国的产业政策
4.3 FDI区位分布的路径依赖研究
    4.3.1 FDI区位路径依赖的表现
    4.3.2 FDI区位产生路径依赖的原因研究
    4.3.3 克服FDI区位路径依赖的措施
4.4 小结 第5章 FDI的贸易创造、技术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
5.1 FDI的贸易创造效应
    5.1.1 国际贸易与FDI的关系
    5.1.2 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影响
    5.1.3 FDI贸易创造效应的实证分析
5.2 FDI的技术溢出效应
    5.2.1 FDI技术溢出的国外研究综述
    5.2.2 FDI在我国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5.3 FDI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
    5.3.1 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理论
    5.3.2 FDI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
5.4 小结 第6章 FDI非均衡分布下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
6.1 FDI区位分布的地区特征和进入方式
    6.1.1 FDI在我国的地区分布
    6.1.2 FDI在我国的进入方式
6.2 FDI非均衡分布下区域经济增长的中观研究:以西部地区为例
    6.2.1 FDI非均衡分布下西部经济的发展现状
    6.2.2 FDI非均衡分布下西部经济的制约因素
    6.2.3 FDI非均衡分布下西部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
6.3 FDI非均衡分布下区域经济增长的微观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6.3.1 FDI在陕西省的非均衡分布
    6.3.2 FDI在陕西省的规模和路径依赖特征
    6.3.3 FDI在陕西省的经济增长效应
    6.3.4 陕西FDI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6.3.5 陕西省利用FDI促进经济增长的具体路径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从替代、互补到交叉与融合——试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对乌克兰直接投资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D]. 达莎(Ustenko Daryna).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2)
  • [2]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关系模型应用研究[J]. 陈文静. 时代经贸, 2015(24)
  • [3]中国在东盟直接投资对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研究 ——基于变系数面板模型的分析[D]. 彭健. 武汉理工大学, 2014(04)
  • [4]中国外贸与对外直接投资相互关系研究——基于1982—2011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 欧阳予,宫蕾. 中国市场, 2014(08)
  • [5]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研究——以中国与东盟为例[J]. 龚晓莺,杨小勇,成家蔚. 特区经济, 2012(07)
  • [6]辨析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J]. 周尧. 中国城市经济, 2011(24)
  • [7]外资外贸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D]. 王欣昱. 吉林大学, 2011(09)
  • [8]台商大陆直接投资对两岸贸易的影响研究[D]. 李树仁.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2)
  • [9]国际贸易与FDI关系的发展轨迹:替代、互补与融合[J]. 周文波. 企业经济, 2010(02)
  • [10]FDI的区位分布、路径依赖与区域经济增长[D]. 吴俊梅. 西北大学, 2009(08)

标签:;  ;  ;  ;  ;  

从替代互补到交叉融合——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