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葡萄酒酵母的选育及发酵性能研究

优良葡萄酒酵母的选育及发酵性能研究

杨捷[1]2011年在《优良刺葡萄酒酵母的选育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获得一株发酵性能优良、性质稳定的刺葡萄酒酵母,以指导生产实践,酿造优质刺葡萄酒。本课题首先从带皮渣的刺葡萄汁发酵液中筛选出一株较优酵母。然后对其生长、耐受及发酵特性进行研究。最后通过正交试验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刺葡萄酒发酵工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设置刺葡萄汁发酵试验,确定以起酵速度、发酵气味、凝聚性能、产酒精度、感官评定为初筛指标,筛选出编号分别为Y6、Y24、Y101、Y102、Y121的5株酵母。以安琪葡萄酒活性干酵母为对照,用各纯种酵母酿造刺葡萄酒,以酿造酒的理化品质和感官评定为指标,复筛出酿造刺葡萄酒的优良酵母菌株Y102。通过观察酵母Y102在WL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及子囊孢子、假丝孢子、掷孢子的生长情况,结合酵母菌鉴定手册及Cavazza关于WL营养琼脂培养基鉴定酵母的理论,初步判定酵母Y102为酿酒酵母属(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酵母。2.测定酵母Y102生长曲线,了解其生长周期,确定20h为其对数生长期的中期。通过L9(33)正交试验对酵母Y102生长条件进行优化,确定其最佳生长条件为:pH5.0,温度30℃,转速200r/min。OD560值为0.798,菌密度为1.2×108个/mL。设计耐受性试验,测定出酵母Y102的各项耐性指标:耐酒精量为18%vol;耐高温为40℃;耐高糖为60%;耐高酸为pH1.8;耐二氧化硫为200mg/L;耐KCl为2.0mol/L;耐饥饿为18天。对比安琪葡萄酒活性干酵母,酵母Y102耐受性能较好。设计发酵试验,测定出酵母Y102的发酵特性:对于含糖20%、pH3.5的刺葡萄果浆,酵母Y102在接种7小时后开始发酵,120h后达到高峰,8天后主发酵结束。与安琪葡萄酒活性干酵母比较,酵母Y102的起酵时间更快,并且发酵速率也更快,缩短了发酵周期,节省了发酵成本。在24℃条件下,发酵结束后,酵母Y102发酵产酒精11.5%vol,残糖2.1g/L。对比安琪葡萄酒活性干酵母,酵母Y102发酵性能更好,适合酿造刺葡萄酒。3.以发酵周期,酒精度、残糖、总酸,感官评定分数为综合指标,对初始糖度、初始pH值、发酵温度、酵母接种量进行单因素酿酒试验。通过对最终刺葡萄成品酒的综合评价,得出酵母Y102酿造刺葡萄酒的最佳初始糖度为22%;最佳初始pH值为3.5;最佳发酵温度为24℃;最佳酵母接种量为4%。以初始pH3.0、pH3.5、pH4.0;初始糖度20%、22%、24%;发酵温度22℃、24℃、26℃为因素水平,以感官评定为指标,采用L9(33)正交试验对刺葡萄酒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发酵组合为:pH3.5,初始糖度20%,发酵温度22℃,感官评定分数为94。对该工艺条件进行验证试验,感官评定分数为95分,与理论值相比差异不显著。各项理化指标均达到GB15037-2006的基本要求。

冯作山[2]1999年在《优良葡萄酒酵母的选育及发酵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不同地区采集的18个葡萄为实验材料,对其上附着的天然酵母进行培养驯化,分离出54株酵母。经发酵观测,从中初步筛选出20株具有较好发酵性能酵母。对初选的酵母做小瓶葡萄酒发酵实验,通过对各酵母发酵性能的观察、测试及发酵葡萄酒小样的感观品评,从中筛选出6株酵母。通过综合耐受性能测试、发酵葡萄酒的理化分析和感官品评等实验对这六株酵母作进一步的比较,最终选出了一株17A酵母。对选育的17A酵母进行综合耐受性能以及不同梯度的温度、糖度、酒度、二氧化硫、酸度等的发酵测试,结果表明:选育的17A号酵母生长繁殖快、发酵能力强,对葡萄汁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在含糖>40%、SO2含量>200mg/L、酒度>15%、含酸量>20g/L的葡萄汁中发酵;能在3~35℃温度区间发酵,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广,尤其是在低温下仍具有较强的发酵能力;与4株国外的优良葡萄酒酵母相比在发酵速度和适应能力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该酵母发酵的葡萄酒具有色浅、澄清、口味纯净柔和、酒体协调的特点。利用气相色谱和气质联用仪分析其发酵的葡萄酒,可以分离出多种香气成分,说明其具有一定的产香能力。各种实验结果证明选育的17A酵母具备优良葡萄酒酵母的基本品质。实验中设计了酵母发酵速率的测定方法,对其性能测试的结果表明:该方法用以测定酵母发酵有较高的灵敏度、精确度和精密度,而且测定简单、快捷,能较好地反应或比较酵母的发酵状态。

庞红勋[3]2010年在《本土葡萄酒酵母的选育及低醇葡萄酒的酿造》文中指出葡萄酒酵母在葡萄酒发酵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将葡萄汁中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同时生成甘油、高级醇、醛、酯等代谢产物,直接影响了葡萄酒的色泽、香气及口感,决定着葡萄酒的质量,对葡萄酒特色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获得具有各种特定优良性能的酵母菌株,从而提高葡萄酒的市场竞争力和商业价值,缩短发酵周期和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本试验以天津地区果园的土壤和天津本地产的3种葡萄:贵人香、玫瑰香、赤霞珠为实验材料,在土壤、果皮以及通过葡萄的自然发酵筛选出酵母,并对其进行了鉴定和发酵特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菌株M502生长繁殖快、发酵能力强。同时对己鉴定的酿酒酵母进行紫外诱变,并对其发酵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经诱变后酵母比未经诱变的酵母有更强的抗SO2能力,实验室干酵母中分离的酿酒酵母在SO2浓度达到100mg/L其以后时,其抗SO2的能力明显增强。葡萄酒中含有20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其中包括糖、有机酸、氨基酸、维生素、多酚、无机盐等,但普通葡萄酒酒精度较高(12%v/v左右),限制了一此消费者对葡萄酒的饮用,低醇葡萄酒具有普通葡萄酒的色泽和香气,其营养成分与普通葡萄酒基本一致,只是酒精度低。因此本实验在从本地筛选出的酿酒酵母中,选择其中的5株,进行了低醇葡萄酒的酿造。结果表明,利用本地筛选的酿酒酵母发酵,产出的低醇葡萄酒具有色浅、澄清、香味独特等特点,而利用气相色谱检测其氨基甲酸乙酯含量,其结果显示,筛选的酵母M502和UY酿造低醇葡萄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稍微高于商用酵母。

高晓航[4]2016年在《贺兰山产区葡萄酒酵母的分离、主要特性研究及其选育》文中研究表明酿酒酵母在葡萄酒酿造中直接影响葡萄酒的品质,并对葡萄酒产区特色和风味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从产区葡萄种植园可以筛选得到能够体现该区域特色和风味的酵母菌。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是我国十大葡萄酒主产区之一,筛选具有该产区风格的葡萄酒酵母,并优化其生产性能则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从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成熟期酿酒葡萄果实表皮和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得到菌株117株,通过WL培养基特征鉴定分析,初步将其分为6个类别,其中酿酒酵母9株;对分离所得9株酿酒酵母进行了乙醇、SO2、高糖、低pH、NaCl五项指标耐受性试验,菌株HBN05整体耐受性较好,可以作为后续优良菌种选育的出发菌株;对9株酿酒酵母进行β-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的β-葡萄糖苷酶主要分布在细胞外,菌株SLZ02β-葡萄糖苷酶活性最高,可作为后续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的亲本菌株;对9株酿酒酵母的果糖利用率进行了测定,并对影响酿酒酵母果糖利用率的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对果糖代谢途径关键酶PFK和HK的酶活与果糖利用率关系的分析,表明两个酶的活性高低并不影响酵母的果糖利用率,菌株MLZ11果糖利用率最高,可作为后续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的亲本菌株。以所选择的酿酒酵母作为出发菌株,通过诱变育种技术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进行菌种选育,获得了一株性能相对较好的菌株R17,其乙醇耐受值为12%(v/v)、SO2耐受值为250 mg/L、葡萄糖耐受值为30%、pH最低耐受值为3.5、NaCl耐受值为100 g/L,细胞外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为130.90μmol pNP·g~(-1)·h~(-1)和果糖利用率为88.92%。

陈金丽, 王异静, 郭阳, 薛洁[5]2011年在《葡萄酒酵母选育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文中主要从酿酒酵母及非酿酒酵母的选育展开论述,概括介绍了目前葡萄酒酵母的选育技术及成果,同时根据文献对国内和国外的研究现状作了分析,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做了推测。

程雷[6]2010年在《葡萄自然发酵过程中酵母的分离鉴定及优良葡萄酒酵母筛选》文中研究指明酵母菌是葡萄酒酿造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其酿造学特性直接影响葡萄酒的质量和风格,从葡萄品种原产地可以筛选得到充分展现该品种个性和地域特性的酵母。东北地区是我国葡萄酒的主产区之一,因而选育适合本产区葡萄特性的优良酵母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的目的是借助我国东北产区独特的地理及生态条件,挖掘东北葡萄酒产区的葡萄酒酵母资源。本文以产自吉林省松原市‘双红’、‘双优’、‘赤霞珠’、‘黑赛必尔’4个葡萄品种的成熟果实为试材,对4个葡萄品种自然发酵过程中的酵母菌进行分离:应用WL培养基对分离的菌株进行初步分类;通过5.8S rDNA-ITS的PCR-RFLP分析对所分离菌株做进一步的分子鉴定。此基础上,对被鉴定为酿酒酵母的菌株进行筛选,以期从中得到具有优良发酵性状的葡萄酒酵母。主要结论如下:1、4个葡萄品种自然发酵过程中共分离葡萄酒相关酵母240株。通过菌株在WL培养基上的培养结果,依据菌落颜色及形态记录,可将全部酵母分为6类。2、依据酵母菌5.8S rDNA-ITS区的PCR-RFLP酶切图谱,可将本试验分离得到的全部酵母鉴定为5类,分别是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粘红酵母(Rhodutorula glutinis)、陆生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terricola)和假丝酵母属的Candida sorbosa。3、试验证实WL培养基可以区分葡萄自然发酵过程中出现的大多数酵母,并且对酿酒酵母鉴定的准确度达到100%。4、同一产区的山葡萄、欧亚种葡萄、欧美杂种葡萄,其自然发酵过程中的酵母菌群变化基本一致。在发酵前期,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占主导地位;到发酵中期,酵母菌群的构成复杂化,含有本试验所分离鉴定的5种酵母;至发酵后期,酿酒酵母在菌群中占有绝对优势。5、筛选得到2株能够快速启动发酵,且产酒精能力和发酵速率都明显好于活性干酵母的野生葡萄酒酵母,SYC1、HSB20。证明产地葡萄的自然发酵醪液中存在具有优良发酵性能的野生葡萄酒酵母。

罗安伟[7]2012年在《猕猴桃酒生香嗜杀酵母的选育》文中研究指明近十来年,我国猕猴桃酒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由于缺乏适宜的猕猴桃酒专用菌种,猕猴桃酒的果香不突出,典型性欠佳;此外,发酵初期的杂菌污染也是导致猕猴桃酒品质不高的重要原因。鉴于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选育出既具有优良生香性能、又具有较强嗜杀活性的猕猴桃酒酵母,使其在发酵过程中既能产生更多的香气物质,又能杀灭野生杂菌,保证纯种发酵的顺利进行,生产出高品质的猕猴桃酒。试验采用原生质体电融合方法,对野生优良酵母的分离、生香酵母的筛选、亲本原生质体制备、电融合条件、融合子的筛选与鉴定等内容进行了研究,试验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猕猴桃果实上有野生酵母存在。经过分离、培养和小型酿酒试验,从7个不同品种猕猴桃上筛选出1株发酵性能优良的猕猴桃酒用天然野生酵母。(2)将筛选的野生酵母和12株酿酒酵母进行猕猴桃酒酿造试验,通过对各菌株发酵速度测定、酒样理化指标分析和感官评价比较,表明酵母KD起酵时间短,发酵速度快而平稳,酒精产率高,挥发酸含量低,Vc含量高;酵母KD发酵的猕猴桃酒色泽浅黄,滋味醇厚爽口,果香突出,酒香纯正,典型性强。(3)通过GC-MS分析比较,与其他6株酵母相比,酵母KD酿造的猕猴桃酒中,香气物质种类多且含量高,共检出48种香气成分,相对含量97.33%。其中酯类物质19种,相对含量达到34.65%;高级醇7种,相对含量15.85%;有机酸6种,相对含量13.3%。KD菌株产香能力强,酒中酯类物质丰富且含量高,具有浓郁的果香和酒香,是优良的猕猴桃酒生香酵母。(4)生香酵母KD为非营养缺陷型,不具有嗜杀活性。嗜杀酵母5045为组氨酸缺陷和核融合缺陷。以KD和5045为亲本,通过原生质体电融合将5045的嗜杀质粒导入KD中,选育出猕猴桃酒生香嗜杀酵母。(5)研究了影响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影响因素,如预处理液和稳渗液的选择、酶解条件和再生方法等。确定制备5045原生质体的适宜条件为:培养至4h的酵母细胞先用0.8mol/L甘露醇稳渗液洗涤,再用1:1的0.1%EDTA-Na_2+0.1%巯基乙醇复合液对酵母细胞进行预处理,并用0.8mol/L甘露醇稳渗液洗净预处理液,然后加入2.5%的蜗牛酶液,在35℃水浴酶解处理60min。在此条件下,原生质体形成率为80.97%,再生率为26.47%,形成率再生率为21.43%,原生质体制备效果最好。(6)制备酵母KD原生质体的适宜条件为:将培养至3h的酵母细胞先用0.8mol/L甘露醇稳渗液洗涤,再用0.1%EDTA-Na_2+0.1%巯基乙醇复合液对酵母细胞进行预处理,然后加入2.5%的蜗牛酶液,在35℃酶解30min。在此条件下,原生质体形成率为81.15%,再生率为10.4%,形成率×再生率为8.44%,原生质体制备效果最好,(7)酵母KD和5045原生质体按11比例混合进行电融合,在2KV/cm脉冲场强下,脉冲时间为40μs,脉冲间隔为600ms,脉冲3次,原生质体融合率为6.93×10~(-5)。经过初筛、复筛及酿造试验,筛选出1株性能优良的融合子F16。(8)经对融合子F16进行细胞形态及大小测定、营养缺陷型鉴定、嗜杀活性鉴定、酿造过程中对野生酵母的抑制作用及发酵酒的感官评定和香气分析,确认F16为具有良好嗜杀活性和优良生香性能的猕猴桃酒酵母,遗传了KD酵母的发酵特性和5045的嗜杀性能,是1株应用前景广阔的猕猴桃酒酵母。

张翠英[8]2006年在《优良果酒酵母的分离选育及发酵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改善葡萄酒的风味为出发点,首先以葡萄表皮和果园枝、叶、土壤为分离源,经过三级筛选,选育出具有较好产香能力酵母;又以实验室贮藏果酒酵母菌株YU2作出发菌株,经过~(60)Coγ诱变后三级筛选,选育出具有较好耐低温的酵母。结果显示:筛选出一株产香较好,发酵活力强,初步确定为汉逊酵母属,暂命名为S15.3菌株,其无毒无害,具有较宽的生长温度和pH值范围,可耐10%~15%浓度的蔗糖以及25%(v/v)的酒精,适用于各种果酒生产;经过低温优化培养和诱变筛选,选择出一株在低温条件下发酵性能较优的菌株YU2.28,可用于葡萄酒及其他果酒生产。 选育的S15.3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15~20℃,YU2.28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20℃,最适pH值为4.0~4.5,通氧发酵。说明二者在低于20℃的低温条件下可生长良好,对葡萄汁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广,尤其是在低温下仍具有较强的发酵能力,与其他优良葡萄酒酵母相比在发酵速度和适应能力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S15.3菌株和YU2.28菌株以1:3的比例混合发酵的葡萄酒,与其他市售干白葡萄酒比较,具有色浅、澄清、口味纯净柔和、酒体协调的特点。利用GC/MS分析其发酵的葡萄酒,可以分离出酯类、醇类等多种香气成分。与对照组相比较,说明其具有较好的产香能力,使所得产品在保留果汁原有营养丰富、气味芬芳特点的同时,赋予其一定的发酵酒醇厚风味。 实验中研究了产香酵母发酵培养基的配方,对其提供的基质及培养条件均作了探讨,结果表明,产香酵母在pH值为5.5,添加2%(v/v)乙醇,0.1%(v/v)乙酸,培养温度为18℃的玉米粉基质的培养基中生长,与其他基质相比较,产香水平较高且成本低廉。

郭志刚[9]2008年在《甘肃野生酵母菌株发酵特性评价及产地葡萄酒酿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分离自甘肃的146株野生酵母为材料,通过杜氏管发酵法初筛出24株发酵力强、香味浓的酵母作为供试菌株。抗性(耐SO2、耐高渗、耐高温、耐酸碱、耐高浓度葡萄糖及耐酒精)评价结果表明:其中23株酵母耐SO2浓度达650 mg/L ;17株耐NaCl浓度高达280.0 g/L;8株耐50℃高温;9株耐pH在1.5~12.5之间;23株耐650.0 g/L的葡萄糖;6株耐18%(Vol)的乙醇。模拟发酵结果表明:菌株QCH7、HYHT6、HYHP3C、HYHT1C、GS38A起始发酵快,其中菌株GS38A产酒度为8%(Vol),GS13F产浓郁果香。以筛选的3株天然葡萄酒酵母菌株GS13F、GS38A、HYHP3C和商品葡萄酒酵母RC212进行单菌株发酵和组合发酵生产甘肃原产地干红葡萄酒,葡萄原料赤霞珠和蛇龙珠采自武威黄羊镇。酒样理化指标及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结果表明,以天然酵母菌株发酵的酒样,理化指标均符合葡萄酒国标要求,菌株GS38A发酵酒的酒度(7.2%)与RC212 (8.0%)接近,而菌株GS13F的发酵香种类多、比例协调,主要有乙酸异戊酯(27.54%)、乙酸苯乙酯(15.67%)和2-苯乙醇(9.85%)。菌株配伍发酵后GS13F产香特性与GS38A、RC212高酒度特性优势互补,且发酵香种类和含量均增加,酒体骨架更为丰厚协调,可用于甘肃产地葡萄酒的生产。此外,以采自甘肃武威和山东烟台的赤霞珠葡萄为原料,用酵母菌株GS13F和GS38A发酵酿造干红葡萄酒,分别对葡萄汁和酒样进行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结果表明,两产区葡萄的香气成分均检出8种,但其种类和含量有显著差异。采自武威的主要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68.48%)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10.05%);而采自烟台的主要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46.62%)和2-苯乙醇(7.69%)。葡萄酒样中香气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很大程度上由葡萄本身所含的香味物质决定。在酿造过程中使用不同的酵母菌株对葡萄酒香气成分的种类和含量的贡献值明显不同。这表明不同生态因子和不同酵母菌种(株)对地域特色葡萄酒的风格形成有重要影响。对8株优良菌株依据形态学特征和26S rDNA Dl/D2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共鉴定出4属4个种(或变种),其中优势属为Candida和Kodamaea。

徐建东[10]2011年在《优势葡萄酒酵母菌的筛选及鲜食葡萄酿造甜性葡萄酒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是世界著名的葡萄种植区和葡萄酒生产区,其鲜食葡萄品质优秀,由于葡萄产季比较集中,销售不畅导致大量葡萄腐烂变质,浪费严重,而解决这一矛盾就是榨汁和酿造。天然低醇甜型葡萄酒最大的特点就是营养丰富,酒精度低,酸甜适口,适合中国人的口感和饮食习惯,所以低醇甜性葡萄酒作为时尚健康饮品,市场前景非常看好。本课题研究利用细胞固定化技术和中途抑制发酵相结合的工艺技术酿造低醇甜性葡萄酒,为革新酿造低醇甜酒工艺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从石河子地区葡萄资源圃中筛选出一株发酵性能优良的酵母菌株F12,通过菌株特征形态、生理生化试验和分子分类学试验确定筛选出的酵母菌F12属于酵母属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该菌株生长繁殖快、发酵力强,对葡萄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在含糖>400g/L,SO2含量>200mg/L、酒度>15%(v/v)、含酸量>18g/L的葡萄汁中发酵,能在10-35℃温度区间发酵,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广,在发酵速度和适应能力上接近法国优良葡萄酒酵母D254,且该菌株酿制的葡萄酒具有色泽纯正,葡萄酒香气浓郁,口感醇厚,酒体协调,酒味干净的特点,在酿酒性能方面接近法国葡萄酒酵母菌D254。2.采用海藻酸钠-PVA混合载体来固定葡萄酒酵母,以固定化载体的相对通透值和凝胶颗粒强度为指标,确定固定化载体最佳制备工艺,结果表明,2%的海藻酸钠和7%的PVA混合作为载体,以4%氯化钙为交联剂,常温固化6h即可得到通透性和机械强度良好的固定化酵母;同时研究酵母菌在载体中的生长状况和比较固定化酵母与游离酵母的发酵性能,并进行酿酒实验,结果表明:酵母菌可以在固定化载体中良好生长,总菌浓度达到了10。级数,在酿酒试验方面,固定化酵母发酵所得葡萄酒的残糖为3.34g/L,酒精度为10.2。,游离酵母的残糖为3.71g/L,酒精度为10.0。,两者性能接近。3.确定低醇甜性葡萄酒酿造最佳工艺:鲜食葡萄经除梗、破碎后加入100mg/L的SO2,再进行45℃、60min的热浸提预处理,接入15%(v/v)固定化酵母在18-20℃下恒温发酵108-120h,当酒精度达到5-7。时过滤除去固定化酵母,酒液经60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进行硅藻土过滤,再加入100mg/L的SO2,即可得到低醇甜性葡萄原酒。

参考文献:

[1]. 优良刺葡萄酒酵母的选育及应用研究[D]. 杨捷. 湖南农业大学. 2011

[2]. 优良葡萄酒酵母的选育及发酵性能研究[D]. 冯作山. 新疆农业大学. 1999

[3]. 本土葡萄酒酵母的选育及低醇葡萄酒的酿造[D]. 庞红勋. 石河子大学. 2010

[4]. 贺兰山产区葡萄酒酵母的分离、主要特性研究及其选育[D]. 高晓航. 兰州理工大学. 2016

[5]. 葡萄酒酵母选育技术研究进展[J]. 陈金丽, 王异静, 郭阳, 薛洁. 中国酿造. 2011

[6]. 葡萄自然发酵过程中酵母的分离鉴定及优良葡萄酒酵母筛选[D]. 程雷. 东北林业大学. 2010

[7]. 猕猴桃酒生香嗜杀酵母的选育[D]. 罗安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8]. 优良果酒酵母的分离选育及发酵性能研究[D]. 张翠英. 扬州大学. 2006

[9]. 甘肃野生酵母菌株发酵特性评价及产地葡萄酒酿造研究[D]. 郭志刚. 甘肃农业大学. 2008

[10]. 优势葡萄酒酵母菌的筛选及鲜食葡萄酿造甜性葡萄酒工艺的研究[D]. 徐建东. 石河子大学. 2011

标签:;  ;  ;  ;  ;  

优良葡萄酒酵母的选育及发酵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