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使辽诗研究

北宋使辽诗研究

刘存明[1]2016年在《北宋使北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北宋在与辽金的交往过程中曾互派使者。出使者、迎送对方使臣的陪伴使以及他们亲友们围绕着与“使北”有关的活动,写下了大量的统称为使北诗的诗作。这些诗歌建立在北宋与辽金密切交往的基础之上,与北宋复杂多变的外交局势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征,同时还具有丰富而又深沉的思想内涵。这些诗,一方面反映了北宋时居于中原地区的士人对辽金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风土民情的认识,另一方面,还表现出北宋士人对于国家主权、民族情感、夷夏区别的思想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具体的主题情感,如大国以德怀远的自豪感、屈辱求和的无奈与悲愤以及羁旅苦寒,思乡念国等。北宋使北诗具有文学、历史、政治、地理、民俗、现实等多重意义,从中也可以看出特殊时代背景之下,北宋士人的国家观念的高扬与强化,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现实屈辱无奈,应成为古代文学研究中有意义的重要景观之一。

杨静[2]2003年在《北宋使辽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使辽诗是宋诗中一种较为特殊的诗歌类型。作为中国诗歌史上一种应运而生的新的诗歌题材,它虽与传统的边塞诗一脉相承,同是中原对外关系的产物,在题材内容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使辽诗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它是在宋辽对峙的特定政治形势下,在双方使节往来交聘的过程中,由北宋使臣以自己沿途所见所闻所感为题材而创作的。它真实而详细地记录了宋辽交聘及宋辽关系的一些重要问题,多层次多侧面地展示了北宋士大夫不满于宋辽南北对峙、政治地位平等的的现状,而又千方百计为其开脱的无奈、屈辱和自尊自大等各种复杂微妙的心理。使辽诗还描述了边塞辽地的异域风光、边地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及风俗习惯等。 使辽诗不仅为研究辽代社会、宋辽关系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历史资料,也成为我们探索宋人独特的心灵世界和精神风貌一个重要窗口。同时,由于受创作创作主体及创作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使辽诗又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从而限制了它的发展,没能取得应有的成就。

王文科[3]2015年在《论苏辙的使辽诗》文中指出使辽诗是在宋辽对峙这一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文学史现象。苏辙在元佑四年(1089)出使契丹时曾创作了数十首使辽诗,是使辽诗创作较多的作家之一。他的使辽诗涉及宋辽关系、边疆风貌、异族生活、旅途思乡等多方面内容。尤其是反映宋辽关系的诗作,体现了宋朝官员对契丹从持有偏见到有所了解的转变历程,无论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历史的发展来讲,都极具进步意义。

王水照[4]1992年在《论北宋使辽诗的两个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宋代使辽诗是宋诗中的一个特殊类别,表现了使臣们不满宋辽现状、屈从这一现状、又为它开脱的诸种心态,从而使他们诗中弥漫着一种隐痛情绪。这些心理反应反映出北宋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与因循守旧相交织的矛盾性格。与唐代边塞诗相比较,它缺乏慷慨之音,少有凛然之气,是一种克制、平和、舒缓的格调,终于未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题材流派而为世人所注目。

张高评[5]2002年在《南宋使金诗与边塞诗之转折》文中研究指明一、前言边塞诗,发端于《诗经》,形成于南朝,繁荣于唐代,新变于两宋。举凡书写边塞有关之诗篇,如从军出塞、守土卫边;遣使北国、沦落异域者皆属之。上自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下自风土、民心、国恩、亲情,皆可挥洒入诗。或叙事,或记游,或怀古,或抒情,多交

阮丽萍[6]2018年在《北宋使辽诗与使臣跨文化政治传播》文中指出北宋使辽诗是宋诗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类型,是宋辽民族关系的产物。使辽诗因其创作主体身份的特殊性,可视为研究宋辽民族文化交流史的路径之一。作为政治传播主体,使臣肩负着对外政治沟通与形象建构的使命,通过政治修辞,体现着作为文化输出国的大国情怀,在宋辽交聘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文化的民族中心主义倾向,同时也导致了使臣跨文化传播的身份焦虑。宋辽两国和谐、理性的跨文化传播的可能性仍在于传播主体(使臣)自身的文化身份认同,重新建构"我"与文化环境的关系,从文化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

张国庆[7]1994年在《从辽诗及北宋使辽诗看辽代社会》文中研究说明从辽诗及北宋使辽诗看辽代社会张国庆公元10世纪初至12世纪初,契丹人建立的辽王朝统治中国北部长达二百余年。在先进的中原汉族文化影响下,有辽一代亦涌现出不少契丹族(包括辽地汉族)诗人,他(她)们以自己家乡的“事”、“物”为题材,吟诗赋词,产生了不少好的...

沈文凡, 陈大远[8]2011年在《宋辽交聘背景下的彭汝砺使辽诗》文中提出彭汝砺于公元1091年出使辽国,途中他创作了大量诗歌,大多已散佚,后人从彭汝砺的《鄱阳集》中辑出其使辽诗60首,这些诗作虽然在浩瀚的宋诗海洋中微乎其微,但在北宋使辽诗中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诗歌不仅记述了辽国的自然风光、民俗特色,也抒发了作者出使旅途的艰辛寂寞之感,身处异国的思乡思归之情,以及身为使臣的大国情怀及对和平稳定的美好畅想。他沿途记录下来的乡风民俗也为今人了解北宋时期辽国的地域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诸葛忆兵[9]2006年在《论北宋使辽诗》文中研究表明北宋频繁派遣使臣前往辽国,部分使臣将出使期间的见闻与感受形诸歌咏。使臣们出使途中情绪往往恶劣,诗歌中表现为对于异乡的气候风景、异族的民俗风情的排斥不接受,愁苦落寞的意绪成为使辽诗的主旋律。他们在诗歌里要追究五代割让土地与北宋不能收回失地的原因,检讨现实的对辽政策。他们到达辽国之后,通过实际的接触,对待异乡异族的情感往往会有相当的转变。往往从拒斥转向适应,从陌生转向友好。他们或者将这种交往的过程与感受形诸文字,甚至能够产生更加广泛的良好影响。

赵彩娟[10]2013年在《北宋使辽诗中的草原意象探析》文中认为辽是契丹族统治者在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建立的一个多民族政权,这个政权自太祖耶律阿保机至天祚帝耶律延禧,历时200余年。公元1004年,"澶渊之盟"订立以后,宋辽之间互派使者,相互庆吊,"文臣择有出身才望学问人;武臣须达时务更职任者"[1]。所派使者或为生辰使,或为祭奠使,或为贺登宝位使,亦有送伴契丹使赴辽国者,而北宋所派使节大多为名臣巨公。在辽宋互聘使节过程中,北宋使节在出使途中及到了契丹辽地或返宋途中描写了很多异域风物、人文景观,具有浓厚的草原文化意蕴。本文主要选取北宋使辽者中苏颂、欧阳修、王安石、苏辙等的使辽诗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 北宋使北诗研究[D]. 刘存明. 青海师范大学. 2016

[2]. 北宋使辽诗研究[D]. 杨静. 南京师范大学. 2003

[3]. 论苏辙的使辽诗[J]. 王文科.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4]. 论北宋使辽诗的两个问题[J]. 王水照.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

[5]. 南宋使金诗与边塞诗之转折[C]. 张高评. 第二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2

[6]. 北宋使辽诗与使臣跨文化政治传播[J]. 阮丽萍. 贵州民族研究. 2018

[7]. 从辽诗及北宋使辽诗看辽代社会[J]. 张国庆.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8]. 宋辽交聘背景下的彭汝砺使辽诗[J]. 沈文凡, 陈大远. 学习与探索. 2011

[9]. 论北宋使辽诗[J]. 诸葛忆兵.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10]. 北宋使辽诗中的草原意象探析[J]. 赵彩娟.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3

标签:;  ;  ;  ;  ;  

北宋使辽诗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