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征对即时通讯动机和行为的调节作用_人际关系论文

人格特征对即时通讯使用动机和使用行为的调节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即时通讯论文,动机论文,人格论文,调节作用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即时通讯工具(instant message,IM)作为基于互联网并整合了多种媒体技术的新型通讯技术,由于具有在线状态感知、弹出式接收提示、媒体内同步多项沟通、无声交互和短暂抄本等多种特征[1],可以为公共通讯和商务通讯提供人际间的实时性沟通,因而成为广大用户首选的信息通讯技术。近年来,随着“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的流行,基于用户个性化需求的IM使用行为研究悄然兴起。乔歆新等人以大学生IM用户为被试探讨了IM使用动机的基本模式[2],发现大学生使用QQ的动机结构由人际沟通(主要用于和现实中本来就认识的同学、朋友、家人以及熟悉的网友进行在线联系和沟通,交流日常话题,或讨论问题,协商集体的活动)、娱乐休闲(主要是为了放松和打发时间,包括玩各种休闲游戏,听音乐,养宠物,玩个人秀,经常更换个性化签名和头像,写博客或者通过上述方式结交新的网友等)和信息获取(主要是通过IM搜索用户所需要的信息,浏览当前主要新闻资讯)等三种成分构成。其中,人际沟通动机是大学生QQ用户的最主要的动机,其次是娱乐休闲与信息获取动机。随后,沈勇和乔歆新等人考察了IM使用动机与QQ使用偏好形成的关系[3],发现人际沟通动机对基本沟通偏好(主要涉及文本聊天、个性化签名、使用表情符号、QQ空间等)和复杂沟通偏好(主要涉及群聊、视频聊天和语音聊天)的形成具有显著的预测力,休闲娱乐动机对基本沟通偏好和休闲娱乐偏好(主要涉及玩QQ秀、养QQ宠物、听QQ音乐、欣赏QQ网络电视等)的形成具有显著的预测力,而信息获取动机主要与休闲娱乐偏好和复杂沟通偏好的形成有关。上述结果说明,一种IM使用偏好的形成可能受多种动机的共同驱动,而不同IM使用偏好的形成受不同使用动机模式的驱动。此外,沈模卫和沈勇等人基于对IM使用体验的研究结果,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构建了IM使用动机与QQ使用偏好及使用体验间的关系模型[4],发现人际沟通动机主要以基本沟通偏好的形成为中介影响用户对IM的易用性、可控制性和卷入程度等功能特性的体验,而信息获取动机和休闲娱乐动机则主要以复杂沟通偏好和休闲娱乐偏好的形成为中介影响用户对IM的愉悦性、乐趣性和互惠性等情感特性的体验。

上述研究不仅丰富和拓展了传统的媒体使用满足理论(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5],而且为实现IM个性化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例如,沈模卫等人的研究认为,IM产品应按两种基本模式设计:其一是旨在满足用户休闲娱乐动机和信息获取动机的“信息-娱乐设计模式”,其二是旨在满足用户人际沟通动机的“人际沟通设计模式”[4]。然而,上述研究及其模型的出发点主要限于IM用户的动机差异,而有研究者指出,媒体用户稳定的人格特征可能调节和影响其媒体使用动机及其行为模式,因而探讨媒体用户的人格特征,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人格类型用户群的使用动机和使用行为的个性差异[6]。Anolli等人基于对“Eysenck人格问卷”的测量数据的分析发现,聊天室用户由不同人格类型的群体所构成。聊天室里的常客具有反常规特征和自我中心倾向,缺乏对他人的控制欲望,倾向于内向,但在虚拟空间更容易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更容易向他人暴露自我,并发展与他人的关系,特别是喜欢寻找具有与自己类似特征的人建立关系;该类人群在虚拟空间内较少焦虑和孤独体验,可自如地发挥其社交技巧,因而可创造深度的在线关系[7]。此外,Peris等人的研究[8]表明,聊天室用户具有不同的类型,而每个类型的用户群具有某种共同的态度。然而,上述研究并未建立针对该类人群的人格分类模型,也没有考察用户的人格分类特性与其媒体使用行为模式间的关系。笔者推测,IM用户群体的人格特征可能具有异质性,并对其IM使用动机与行为模式的关系可能产生调节作用。本研究以大学生IM用户为对象,以“大五”人格理论作为人格分类依据,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探讨了IM用户的人格类型特征,并考察了不同人格类型IM用户的使用动机模式对使用偏好和体验的预测作用。

2 方法

2.1 用户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以用户平均每周使用IM工具QQ>2次,每次实际使用QQ的时间≥0.5小时为标准,从杭州、宁波和昆明等地区五所高等院校一、二、三年级中获得用户样本。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550份,其中有效问卷484份。进入统计分析的用户样本中,男185人,女299人,其平均年龄为20.8岁,平均使用QQ年限为3.46年,平均每周使用QQ次数为2.8次,每次实际使用QQ时间平均为119.6分钟(不包括挂在QQ上,但不使用其中任何一项QQ功能的时间),每位用户拥有的好友人数约为45人,均能熟练使用QQ的大多数功能。

2.2 测量工具

2.2.1 大五人格问卷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采用Costa和MeCrae编制的NEO-PI大五人格问卷(中文简化版)作为IM用户人格特征的测量根据[9]。该问卷为Likert 5点自陈量表。所有项目均要求用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1分(“完全不符合实际使用情况”)至5分(“完全符合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主观评价。大五人格特质模型将人格分为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责任心5个基本维度,分别由5个分测验测量。神经质得分越高,情绪越冲动,敏感,焦虑;外向性得分越高,越合群,热情,积极;开放性得分越高,越易幻想,爱行动,有审美情趣;宜人性得分越高,越谦虚,很温和,容易信任他人;责任心得分越高,越守秩序,很负责任,能自我约束。以往国内外研究者曾使用“大五”量表对互联网用户的人格特征进行了描述[10-12],主要从具体某个维度探讨用户人格特征与使用动机或使用行为习惯之间的关系。沈模卫等人曾使用简化大五人格量表探讨具有不同使用行为的IM用户在人格特征上的差异[13]。本研究样本应用该量表的结果显示,各维度的α系数在0.51~0.79之间,接近该量表常模团体提供的同质性信度的资料[14],说明本样本接受测验的可靠性较高。

2.2.2 使用动机问卷

采用乔歆新等人(2007)编制的“IM使用动机问卷”,该问卷由11个形式为五点量表的项目构成,验证性因素分析获得人际沟通、休闲娱乐和信息获取三个基本维度[2]。本样本使用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人际沟通动机α=0.64,休闲娱乐动机α=0.67,信息获取动机α=0.80,全量表α=0.76。

2.2.3 使用偏好问卷

采用沈勇和乔歆新等人编制的“IM使用偏好问卷”,该问卷要求用户从三个方面(即喜好程度、使用习惯和使用频率)对最频繁使用16个QQ功能做五点量表的评定,验证性因素分析获得休闲娱乐偏好、基本沟通偏好和复杂沟通偏好三个基本维度[3]。本样本使用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基本沟通偏好α=0.77,复杂沟通偏好α=0.75,体闲娱乐偏好α=0.70,全问卷α=0.81。

2.2.4 使用体验问卷

采用沈模卫和沈勇等人修订的“IM使用体验问卷”,包括愉悦感问卷、乐趣感问卷、卷入感问卷、易用性体验问卷和控制感和互惠感问卷,均为Likert 5点自陈问卷[4]。本样本使用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乐趣感α=0.78,卷入感α=0.89,愉悦感α=0.83,易用感α=0.81,控制感α=0.83,互惠感α=0.82,表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同质性。

2.3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 12.0对基于NEO-PI的测量数据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并基此对用户的IM使用动机、使用偏好和使用体验问卷的测量结果进行t检验和回归分析。

3 结果

3.1 不同IM用户群的人格类型及其特征

聚类分析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选取合适的类别数目,而选择类别数目的基本依据是尽可能地使类间差异达到最大,而使类内差异达到最小。为了避免由于参与聚类的变量的量纲不同而导致错误的聚类结果,对用户的“大五”人格各维度的测验分数依据常模转换为标准分数。选用Ward法并以平方欧几里得距离为测度距离的方法,经过比较,发现两类别聚类模型最能满足本研究聚类目的的要求。经过聚类得到的两个类别在大五各个维度上的平均分、标准差及t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可见,分布在这两个类别上的用户群之间除开放性维度差异临界显著(p=0.056)外,在其余4个维度上的差异均显著(ps<0.01),说明所选取的两类型分类模型与类别数目选择的基本依据相一致,是有效的分类模型;同时在两个类别上个案数分布相对接近(284/200),各种类型的个案具有一定代表性,是一个合理而适用的分类模型。参照表1的检验结果可以对两种类型用户的人格特征做出如下描述和命名:

第一类用户在神经质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第二类用户,而在外倾性、宜人性和责任心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第二类用户,且在开放性维度上的得分临界低于第二类用户,表明该类用户比较内向、沉默,对人际关系态度冷漠,不擅长也不热衷于社会交往,支配别人和社会的欲望低,在人群中也不合群,并不喜欢过于兴奋和刺激的东西,通常会有一些负面的情绪体验;他们对外界很敏感,情绪化明显,容易焦虑、抑郁、愤怒和冲动,面临困境时心理较为脆弱;内向、冷漠,不够活跃;缺乏责任心、事业心,对自己疏于约束和要求,处理事务缺乏计划性和条理性,也缺乏竞争中的胜任感。该类用户存在明显的问题性人格特征,可命名为问题人格型用户,占样本总数的58.7%。

第二类用户在外倾性、宜人性和责任心维度上均较之第一类用户为高,在神经质维度上得分则较第一类用户为低,表明他们情绪状态更加稳定,不易产生焦虑和抑郁,能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欲望,坚强;他们与人交往时热情、合群、活跃,对自我较为肯定,倾向于寻求新鲜的刺激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他们真诚、谦虚、温和,容易信任他人,对他人的兴趣和需要关注较多,并在与他人产生冲突时能表示顺从;他们相对成熟,比较具有责任心、事业心,严于律己,做事情谨慎而有条不紊。该类用户具有相对健康的人格特征,命名为健康人格型用户,占样本总数的41.3%。

3.2 不同人格类型IM用户的使用动机差异

基于理论构想,比较了健康人格型用户与问题人格型用户IM使用动机的差异,结果(见表2)表明,前者在娱乐休闲动机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后者(p<0.05),而后者在人际沟通动机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前者(p<0.01),但二者在信息获取动机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p>0.10)。可见,健康人格型用户使用IM主要受娱乐休闲动机的驱动,而问题人格型用户使用IM主要受人际沟通动机的驱动。

3.3 不同人格类型IM用户的使用动机对其使用偏好、体验的预测作用

基于上述结果,采用Enter方法分别以不同人格类型用户的使用动机为预测变量,以各个使用偏好和各个使用体验为被预测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对各个回归方程有效性的检验结果(见表3-12)表明,所有回归方程均有效(ps<0.01),说明IM使用动机与各个使用偏好和使用体验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且线性回归关系均较为密切(复相关系数R值在0.413-0.654之间)。就使用动机对使用偏好和使用体验的预测效力而言,不论是健康人格型用户群还是问题人格型用户群,使用动机对基本沟通偏好和娱乐偏好及情感性体验的预测力均较高(R[2]在0.31-0.47之间),而对复杂沟通偏好和功能性体验的预测力均较低(R[2]均小于0.25)。上述结果反映了IM使用动机调节其使用偏好和使用体验的某些共同特性,但基于不同人格类型的用户群,IM使用动机对其使用偏好和使用体验调节表现出不同特点。

对于健康人格型用户群而言,基本沟通偏好主要在于满足人际沟通和娱乐休闲两种动机,复杂沟通偏好主要在于满足人际沟通和信息获取两种动机,而娱乐偏好主要在于满足娱乐休闲和信息获取两种动机。此外,三种动机的满足均可预测其情感性体验,但功能性体验只可被娱乐休闲和人际沟通动机的满足预测。对于问题人格型用户群而言,基本沟通偏好也主要在于满足人际沟通和娱乐休闲两种动机,但复杂沟通偏好和娱乐偏好均可满足所有三种使用动机。此外,问题人格型用户群的功能性体验也可被娱乐休闲和人际沟通动机的满足预测,但对情感性体验三种动机的满足均具预测作用。可见,不同人格类型的用户群的IM使用行为可能具有不同的模式。

4 讨论

本研究借鉴Fuchs[15]和Matsuba[16]关于互联网用户(房地产代理人为特定互联网用户)人格类型的研究,以“大五”人格理论为分类依据,应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得到了一个两类别IM用户聚类模型,即健康人格型和问题人格型。经检验,该分类模型准确地反映了IM用户群体内的人格差异,是有效的分类模型。问题人格型用户对自己缺乏信心,对正常的人际交往缺乏热情,对未来也缺乏计划和责任心。这意味着,该类用户可能会利用IM所提供的各种娱乐和聊天功能所构筑的“虚拟世界”以聊天、漫无目的地浏览各种非主流的新闻等行为来打发宝贵的学习时间,借以逃避种种现实压力(如学业成绩,就业工作,同学间人际关系处理等)所带来的不安全感或困惑感以及所应该承担的责任。这可能是导致该类用户具有更强烈的人际沟通和信息获取动机的原因。该类用户尽管由于内向而在现实生活的面对面人际交往中表现不佳,经常感到局促不安、紧张和焦虑,但是根据“社交补偿”理论[17],他们还是有归属需要,依然会频繁使用IM等在线沟通工具替代面对面交流方式,由此获得在线友谊[18],以实现其现实人际交往中无法获得的满足感和价值感[19]。与问题人格型用户的人格特征相反,健康人格型用户具有稳定的情绪,合群宜人的人际关系,渴望令人兴奋的刺激,富有事业心和责任心,因此他们既能很快地接受和探索新功能与服务,也能有效地控制自己花在QQ上的时间,通过IM提供的专有功能满足正常的人际沟通、娱乐休闲等动机。同时,由于拥有强大的适应能力,熟练地掌握IM各项功能和丰富的社交技巧,这类具有显著外倾性和宜人性特质的用户能利用IM建立虚拟的网络人际关系,并从中获得丰富的使用体验,这符合“富者更富”(rich-get-richer)的机制[20]。

基于不同人格类型用户的使用动机差异及其对使用偏好和体验的显著预测关系表明,使用动机不仅在不同用户群体中具有差异,且对其使用偏好和使用体验的调节作用表现出不同的模式。对于健康人格型用户而言,由于其更渴望寻求各种新奇的和丰富的刺激,因此具有更强烈的娱乐休闲动机,而IM所提供的丰富的娱乐功能不仅充分满足了其娱乐休闲动机,并使其获得丰富的情感性体验。同时,尽管其基于人际沟通动机使用IM,但是由于其在现实生活中拥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社交活动,因此可能只是把基于IM的网络虚拟人际交流作为一种补充和延伸,表现为通过使用专有的聊天功能来满足其人际沟通动机。而对于问题人格型用户而言,其在现实中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和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因此可能更渴望通过安全、隐匿的文字沟通方式来达到沟通目的,表现出更强烈的人际沟通动机。同时,为了打发无聊空虚的时光,该类用户也倾向于通过多种方式去追求娱乐性动机的满足,但可能因其较低的胜任能力而经历消极的功能性体验。这意味着,不同人格类型的IM用户极有可能具有不同的使用行为模式,而研究者认为,使用行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即体现了用户需求[21]。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在设计个性化的IM用户界面时,需要分别针对问题人格型和健康人格型这两类用户群体,在界面风格、功能配置、界面控制性等诸多方面提供个性化服务,如问题人格型用户群体可能更需要简洁易用的界面,基本的文本聊天功能和某些新闻,而健康人格型用户群体则可能更需要丰富的沟通方式、变化多样的界面、便捷地多任务切换及良好的控制感等。

5 小结

本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论:

(1)大学生IM用户可分为健康人格型和问题人格型两个基本类型,前者表现为具有高责任心、外倾性、情绪稳定性和宜人性,后者则表现出低责任心、内倾性、神经质和低宜人性。

(2)健康人格型用户的IM使用主要受娱乐休闲动机的驱动,而问题人格型用户使用IM主要受人际沟通动机的驱动。

(3)不同人格类型IM用户群的使用动机对其使用偏好和使用体验表现出不同的调节机制。

标签:;  ;  ;  ;  ;  ;  ;  ;  ;  ;  ;  

人格特征对即时通讯动机和行为的调节作用_人际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