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艺术体操发展趋势研究_艺术体操论文

中国艺术体操运动发展趋势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中国论文,艺术体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夏西薇 Xia Xiwei)

摘要 通过对中国艺术体操运动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形势进行综合性分析研究,认为中国艺术体操运动有条件在短时间内走出低谷、重振雄风、跃居世界先进行列,并就如何尽快实现这一目标提出建议。

关键词 艺术体操 集体项目 个人项目 世界锦标赛 选材

STUDY ON DEVELOPING TREND OF CHINESE RHYTHMIC GYMNASTICS

Abstract:Through synthetical study on developing course,present state and future trend of Chinese rhythmic gymnastics,the author holds that it is possible for Chinese rhythmic gymnastics to be the first class in the world in short time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how to realize it.

Key words:rhythmic gymnastics team event individual event world champinonships talent selection

1 问题的提出

中国艺术体操队自1981年正式参加世界艺术体操锦标赛以来,运动成绩迅速提高。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都曾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是随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坡现象。

如何使中国艺术体操尽快走出低谷、重振雄风、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这是当今艺术体操界颇为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艺术体操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形势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并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出建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1987年以来参加国内外重大比赛的中国运动员(含少年运动员)和近几年世界大赛中的优秀选手。

2.2 研究方法

现场统计法:对近几年国内重大比赛进行现场观察、统计、分析。

调查访问法:对我国艺术体操界权威人士进行调查访问。

资料研究法:对近几年国内外重大比赛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3 结果与讨论

3.1 中国艺术体操发展回顾与分析

3.1.1 发展历程回顾:中国艺术体操队自1981年首次参加第10届世界艺术体操锦标赛时晚于欧洲近20年,但是发展速度很快,运动成绩迅速提高。

1987年是中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发展的鼎盛时期。16支集体队参加第6届全运会预赛,竞争异常激烈。上海队在与势均力敌的湖南队、江苏队的激烈角逐中获胜,并代表中国走向世界赛场。她们以整齐的阵容、新巧的编排、完善的技术夺得世界艺术体操锦标赛单项第2和全能第3名,引起世界赛坛的巨大震动,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电贺中国艺术体操队取得的优异成绩。

中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的鼎盛时期是1991年。湖南年轻选手郭莎莎在激烈竞争中,战胜老一代优秀运动员何小敏、庞琼,新秀白梅、王岫云,脱颖而出。她以娇美的身体形态、优雅的气质面貌、良好的专项素质赢得各国教练员、裁判员的关注与赞扬,夺取世界锦标赛第10名,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在这振奋人心的大好形势下,中国艺术体操队没有很好地保持住成绩并向世界艺术体操颠峰冲刺,而是出现了令人遗憾的滑坡现象(见表1)

表1 我国参加历届世界锦标赛成绩

届次年代 集体项目名次 个人项目最好名次

10 1981 1624

11 1983821

12 1985421

13 1987321

14 1989417

15 1991 1210

16 1993716

3.1.2 出现滑坡现象的原因

没有广泛普及的基础,优秀运动员人数过少是原因之一。我国各省市的训练目标大都为参加全国运动会。运动会后许多省市的艺术体操项目被取消,使随后的全国比赛中集体队只有7~8支,个人项目只有十几名运动员参赛。比赛的萧条使竞争的激烈程度降低,导致运动水平的下降。

参加1991年世界锦标赛集体项目比赛时,不得不采取两个省市联合组队的非常措施。由于队员之间没有长期默契配合的基础,比赛中出现多次失误,全能名次仅取得12名,使集体项目成绩大幅度下降。

郭莎莎在国内一花独放,没有竞争对手,加之管理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运动成绩过早下降,1992年奥运会个人项目比赛中只得到第36名。

相比之下,多年称霸世界艺术体操赛坛的前苏联和保加利亚,其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国内有广泛的普及基础和激烈的竞争机制。保加利亚的许多的地方队都已达到世界水平,从而保证国家队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前苏联国内参加艺术体操训练的少年运动员就有近10万名,拥有相当一批世界级优秀选手,而且年龄段层层衔接;技术梯队构成合理。洛芭琦、奥克萨娜、吉莫申柯是各年龄段的佼佼者,她们能够适应当前世界赛坛冠军迅速更换的趋势,一个退下去另一个马上跟上来,牢牢控制住世界赛坛。

表2 国内部分重大比赛中个人全能项目1-4名运动成绩对照表

时间竞赛名称

第1名 第2名 第3名 第4名 1~4名总分差距 套均差距

1988

全国锦标赛 58.45

58.15

56.8555.75 2.70

0.45

1989

全国冠军赛 55.30

55.20

54.6053.60 2.70

0.45

1991

全国冠军赛 46.25

45.75

44.4044.25 2.00

0.40

1992 第八届四大州锦标赛 37.15 35.95 35.50

35.10 2.05

0.51

1993 第七届全运会决赛 92.95 91.625 91.125 89.5003.45

0.345

整体技术水平偏低是因之二。近几年全国艺术体操不仅参赛人数锐减,而且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从表2看出,全国比赛前4名选手的单套平均得分竞相差0.51分之多,可见整体水平之差。1993年七运会决赛是国内最高级别的比赛,个人项目中16名选手所完成的188个身体难度动作中只有22%是高质量的。集体项目的身体难度动作中高质量的不足20%。其余的动作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扣分因素。以这样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强手角逐,显然竞争力不足。

3.2 中国艺术体操现状分析与展望

目前中国艺术体操队伍中优秀集体队、运动员人数正在增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正在从低谷中走出来。

3.2.1 集体项目现状分析与展望:随着七运会后的调整,A组集体队减少到4支,但是随之又涌现出7支备战八运会的少年集体队伍。这7支队伍阵容整齐,基础训练扎实,形体选材质量高,其中5个队分别具有1~3名形体选材在8.50分以上的运动员。这7支队伍将是提高我国集体项目成绩的希望。

从1994年全国锦标赛现场统计资料得出,集体各队在编排中普遍增加了转体A难度和保持2秒的B难度平衡动作,并且完成质量较好,改变了过去的远距离交换器械作为难度数量,而较少采用有难度价值的身体动作的现象。这不仅从整体上提高了编排价值,而且表明教练员已经开始重视身体基本技术的训练,这是训练指导思想上的飞跃,因为当今世界优秀集体队的一套动作中,不仅包括各类身体B难度动作,而且完成的质量不亚于个人项目的水平。

目前我国11支集体队各具特色,实力相当,今后几年国内赛场的竞争将十分激烈。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在世界锦标赛上的成绩和名次已有所回升。

1993年世界锦标赛集体全能比赛结果,第7名与第8、9名成绩并列,第4名与第7名总分只相差0.15分。由此可见,我国成绩略有提高便可跻身前4名,稍有闪失便跌至第10名,因此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必须继续攀登拼搏,争取在近期内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3.2.2 集体项目急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集体项目水平虽已接近第4名,但与前3名的水平有明显差距。例如:1993年世界锦标赛前3名在动作编排方面几乎无可挑剔,不仅符合规则的各项编排要求,还得到独创性、惊险性加分,最后均得到9.9分;在动作完成方面不仅难度大、质量高,而且6名队员配合默契、动作协调一致。我国集体队与世界前三名队相比编排难度低、缺少多样化、完成质量较差,在动作完成和编排两方面与前3名平均分各相差0.20分。国家代表队水平尚且如此,各地方代表队的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更加显著。例如:1994年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共完成36套集体动作,因编排平淡雷同、完成质量差、成功率低,以致动作编排平均分仅为8.76分,完成平均分仅为8.40分。由此可见,我国集体项目急待解决的问题是努力提高国家整体水平,重点解决动作编排难度价值、新颖、独特、惊险和多样化,提高动作完成质量和成功率。

3.2.3 个人项目现状分析与展望:我国个人项目的现状不如集体项目乐观。从表3中可以看出我国最优秀的运动员距世界前10名优秀选手的差距非常显著。

表3 1993年世界锦标赛个人全能决赛中国选手与世界选手成绩对照表

1~3名四项平均分 4~6名四项平均分 7~10名四项平均分 我国选手四项平均分

编排分 4.864.81 4.72

4.54

完成分 4.824.76 4.73

4.44

最后得分9.689.57 9.45

8.98

艺术体操强国苏联的解体给世界赛坛的力量对比带来巨大的变化。过去前苏联无缘参加世界大赛的许多优秀选手,如今纷纷代表各自的国家涌进世界赛场。1993年世界锦标赛个人全能前15名选手中有6名来自前苏联;有5名选手来自西班牙、意大利、德国;另有两名来自亚洲劲旅日本和韩国。综上所述,在强手如林的个人项目激烈竞争中,我国选手欲具备与前15名选手抗衡的能力,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很难取得实质性突破。

尽管形势严峻,我国个人项目仍大有希望。因为我国后备力量正在崛起,除18岁以上的一线队员外,还有8名14~16岁的优秀运动员,这些选手不仅年龄结构好,而且意志顽强,训练基础好,尤其是形体气质选材质量高。她们是提高世锦赛成绩、争取奥运会名次的主要力量。

3.2.4 个人项目急待解决的问题

1.提高14~16岁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是当务之急。她们是参加1995~2000年世界锦标赛的奥运会的主要力量。尽管这8名队员训练基础好,选材好,但还有诸多问题急待解决。

(1)周小菁、吴蓓的转体,张溪、赵学影的平衡动作完成难度大、价值高,但是在1994年全国锦标赛中,吴蓓转体落踵过早,张溪平衡时间不足被扣分。这些事例说明她们的基本技术尚不稳固,要尽快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和成功率。

(2)1993年《艺术体操评分规则》新增加的C、D难度动作是超高难的联合动作,也是检验优秀运动员的试金石。世界优秀选手多选用不同类型的复合难度动作组合,连接方法巧妙、难度价值高、且完成得轻松自如。我国选手则普遍使用两个跳步做为C难度,两个反跨跳或两个平衡动作做为D难度,难度的选择单调而雷同。规则难度表中列举难度动作共计130余种,我国运动员使用的不足三分之一,因此,要尽快提高运动员的专项素质和技术水平,力求编排新颖、技术创新。

(3)艺术体操是以表现难与美为主的运动项目。24届奥运会冠军罗巴琦·玛丽娜以高超的技艺、优美的表演倾倒观众,征服裁判,8套动作全部获得满分。1992年吉莫申柯又以无与伦比的表演摘取25届奥运会金牌。

相比之下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编排和完成的艺术性不足,一套动作经常是一连串难度动作的罗列,难度动作之间的连接动作缺乏自然、优美、流畅;对音乐的思想情绪和意境缺乏完美表达;运动员的个性不能充分显示。无论是在国际比赛还是国内比赛中,此类对观众、对裁判没有艺术感染力的表现是得不到高分的。因此,必须提高编排的艺术性和运动员的表现力。

2.重视13岁以下运动员的选材与训练工作。目前我国艺术体操队伍的整体状况呈倒三角结构(见表4),即年龄越小,运动员人数越少,选材与运动成绩越差。这种人材结构对我国艺术体操运动的发展是极不利的。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只有解决了选材问题,才能使一个国家整体水平得到提高。具有优美形体外貌的中国优秀运动员郭莎莎的出现使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运动成绩大幅度提高,首次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反之,形体外貌不够优美的运动员,在世界比赛中一般与高分无缘。

表4 1994年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个人项目参赛运动员状况

表4表明,参加1994年全国锦标赛的23名B组和C组的运动员中,仅有3人形体测试达到9分之上。另据技术统计资料反映,B组运动员所完成的难度动作中,大跳、转体、平衡动作不合格的分别占77.12%、74%和57.14%。C组比赛中有些运动员的整套动作中找不出一个符合A难度标准的动作。由此可见,如果不下大力气抓紧抓好13岁以下运动员的选材和训练工作,4年以后个人项目将会再次出现大幅度滑坡。

4 结论和建议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艺术体操运动正在走出低谷,形势很好,如果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采取有效措施,有可能在近几年内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为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建议:1.制定艺术体操国内竞赛规则,改革现行竞赛制度,将训练和竞赛目标对准世界赛场。2.建立以各省市优秀运动员组成的国家集训队,统一管理,采取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方式确定国家队教练,并配齐音乐教师、舞蹈教师、营养师和科研人员,保证有发展前途的优秀运动员得到全面、系统、科学化训练,改变目前各省市各自为政的状况。

3.为各省市专业队教练创造业务进修机会,提高她们的训练水平,变经验训练为科学化训练。

4.充分发挥退役优秀运动员的作用,调动她们的积极性,鼓励她们献身中华艺术体操事业,减少或避免人材资源的浪费和外流。

5.既要聘请世界著名艺术体操专家来华讲学和执教,及时掌握世界艺术体操发展趋势、先进的训练理论和科学训练手段;又要注意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避免盲目引进。

6.尽快提高14~16岁运动员在世界赛场的竞争力,使她们尽早承担起中国艺术体操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重任。

高度重视13岁以下运动员的选材和训练,建立建全合理的人材结构,保证后备力量紧密衔接不断档。

(收稿日期:1995-02-05)

标签:;  ;  ;  

我国艺术体操发展趋势研究_艺术体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