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失业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问题_失业证明论文

青年失业,一个世界性的通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性论文,通病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青年既是一个生命阶段,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参加工作是青年步入社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过去人们对青年的高失业率和青年怎样适应自身的转型期问题不够重视,在向知识经济和教育社会过渡过程中这个问题已越来越多的受到全社会的关注。青年失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通过全社会的努力解决青年高失业问题,不但可以降低资源的浪费,促进经济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我们带来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

一、青年失业现象:世界性通病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国企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转型,国有企业中的冗员逐渐被分流出来,它更多地表现为劳动力供求的总量矛盾,这就是近几年中国比较突出的中年人群4050(40-50岁)就业危机现象。而随着中国加入WTO、城市进程的加快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的青年失业问题也日趋严重,它更多地表现为结构性矛盾,有的人把它称为2030(20-30岁)新失业现象。到1997年,在全国城镇失业人口中,30岁以下的青年失业人口占全部城镇失业人口的53.5%。

表1 1997年城镇失业青年占失业人员的比例

年龄 比例(%)

16-19 13.7

20-24 21.6

25-29 18.2

资料来源:中国妇女研究网。

另外,针对青年失业这一现象,上海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于2001年年底专门做了一份题为《上海青年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的调研报告,调研结果显示:在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2001年上海市16-25岁的失业青年占失业总人口的39.3%,26-35岁的占22.9%,36-45岁的占25%,46岁以上的占12.2%。其中上海市仅25岁以下的失业青年就从1998年的6.91万迅速攀升到2001年的10.2万。而在深圳市常住失业人口中,30岁以下的青年人所占比重最大,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1997年为53.7%,1998年为55.93%,1999年为61.24%。

青年失业并不是中国所独有的现象,它是一个世界性的通病,据估计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欧共体失业人数达五百万。1995年失业率超过11%,虽然到上世纪末有所下降,1998年仍达10%,就业率增长仍然缓慢。其中青年失业率(25岁以下)平均为成人的2倍,在一些成员国青年失业率与成人失业率比为3.5:1(如比利时和意大利)。20世纪80年代由于低年龄工人进入劳动力市场,青年失业率有所下降,到了九十年代又缓慢的上升(除了丹麦、冰岛、芬兰和瑞典),从1991年的16.3%到1995年的21.5%,到1998年的20.4%。在我国香港,根据香港青年事务委员会在1997年3月公布结果的《香港在职青少年支援系统调查》,发现约10%的被访青少年在接受访问时正在失业。较年轻的被访者17%正在失业,较年长的则约有7%。在失业被访青年少中,有75%正在寻找工作,而他们花在寻找工作上的时间平均达2.5个月。

与中老年人口的下岗问题相比,青年失业现象表现出如下显著特征:

一是青年失业人口低龄化趋势愈演愈烈。有人之所以把青年失业问题称为2030新失业现象,是因为在青年失业人口中20-30岁的占了大部分,且近年来失业青年的年龄有逐步下降的趋势。根据《上海青年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的结果,上海市2001年16-25岁的失业青年已经占到失业总人口的39.3%,而在香港,根据特区政府的统计数据,1996年香港15-19岁组别失业率为13%,为各年龄组别最高者,比全港失业率高出4倍。

二是在青年失业人口中,初中、高中毕业生和“三校生”(即中专、技校、职校毕业的学生)是主体。《上海青年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显示,在上海的青年失业人口中,“三校生”即中专、技校、职校的学生占到了42.8%。另外,在全国城镇青年失业人口中,16-19岁的以初中文化为主,占到59.1%,20-24岁失业青年中初中与高中(含中专、技校、职校)文化的比例基本相同,分别为43%和43.3%,25-29岁又以初中文化为主,占到55.3%。

表2 1999年城镇青年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年龄   合计

不识字 小学  初中

高中(中专)  大专以上

16-19

100

 0.2

3.8

59.134.9 2.1

20-24

100

 -

 3.1

43.043.3 10.7

25-29

100

 0.2

5.0

55.334.4 5.1

资料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0年。

三是在青年失业人口中,向高学历者蔓延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上海市闸北区为例,2001年的失业青年中,大专毕业的已经占到11.2%,本科毕业的占8%,而覆盖全上海市的那份《上海青年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报告显示,大专毕业生占16.2%,本科及本科以上占2.3%,另外,2002年毕业的大学应届生中,签约率普遍不如往年,截至2002年3月底,上海市各高校应届毕业生的签约率出现了低谷,才达到30%,远低于往年至少50%的比率。另外从全国城镇范围来看,在2030新失业人口中,高学历者的比例也正逐年上升,16-19岁失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所占的比例由1996年的1.2%,上升到1999年的2.1%,在所占比例上年均递增20%;20-24岁失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所占的比例由1996年的8.4%上升到1998年的11.0%,1999年稍微降低了一点,但仍高达10.7%,所占比例年均递增8.4%;而25-29岁中则由1996年的3.1%上升到1999年的4.1%

表3 全国城镇青年失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

资料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97、1998、1999、2000年。

四是在青年失业人口中,很多是刚从学校毕业就失业。由于我国的教育模式历来是只重视知识、文化的教育,而忽略了学生技能的培养,从而使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缺乏经验和技能,在毕业时很难找到工作。例如在深圳市2000年的失业青年中有50%是属于毕业即失业的。而从全国范围来看,毕业后未找到工作的比例也是最大,16-19的占到了90.2%,20-24岁的占到了72.7%,25-29岁的则为23.9%。

表4 1999年全国城镇青年失业人员失业原因构成(%)

资料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0年。

五是与下岗问题不同,下岗更多的是表现为被动失业,而青年失业现象更多的是主动失业。很多失业青年并不是不能就业,而是由于他们的就业期望过高,不愿迁就造成的。

此外,相对于下岗问题,青年失业问题的影响也更大,这是因为,对于下岗问题而言,现在它主要是一个社会保障问题,而对于青年失业现象,则是一个发展问题,大量的青年劳动力失业,对于家庭而言,巨大的人力资本投资没有回报,对于国家而言,是劳动力的浪费,必然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发展。

二、青年失业现象产生的原因:一般分析和具体分析

与中老年人口的下岗不同,青年失业现象一方面是一个世界性的通病,另一方面它又有各国自己的原因,因此对于青年失业现象产生的原因应进行一般而又具体的分析。

1、青年这一特殊群体的特征决定了青年失业现象不可避免。青年人对社会、家庭和自身的责任感都没有中老年人强烈,但需求欲望却很强。现在中国20-30岁的青年的父母是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各种变化而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父母经历了60年代的饥荒、60-70年代的文革以及90年代的下岗潮的洗礼,他们对下一代(即现在20-30岁的青年)寄予厚望,为了不辜负父母的厚望,青年人的欲望可能变得更加强烈。另外,中国目前20-30岁的青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方面亲眼目睹了中国的巨大变化;另一方面又受到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使他们变得更加崇尚自由和个人主义,追求的更多是经济收入。所有这些都决定了他们在求职时容易导致(1)期望值过高;(2)过多的物质要求;(3)追求那些高工资、晋升快的热门职业,而不愿接受普通的、低工资的职业。这样便产生了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失业也就难免了。

此外,青年这一群体缺乏经验和职业技能。上海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一次抽样调查表明,41.1%的失业青年认为缺乏工作经验是他们失业的主要原因,而企业不愿意招收没有经验的新员工,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可能造成企业成本的大幅度上升,这是因为对于新招进的学生,企业必须对他们进行1-3个月的职业技能、职业精神、企业理念等的培训,而在培训期间,他们一般不为公司创造任何价值,而公司一方面要支付培训费用,另一方面还要支付新员工的工资,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另外,由于我国的教育模式一直以来是“填鸭式”教育,而且只重视学生的知识、文化教育,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因而使学生在毕业时缺乏实践和动手能力,这也是企业不愿意招收刚毕业的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2、从全球范围来看,青年失业现象也是世界性产业结构的转型的结果,是一个个世界性的通病。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时,更高层次的服务业更需要有智力、经验和成熟感的中年人,尤其是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更是如此,而青年人此时既失去了原来制造业中的竞争优势又难以竞争到新的服务业所提供的职位。中国现在虽然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但是中国的制造业也正处于结构调整过程中,目前正由初级制造业向具有较高附加值的高级制造业转移,而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开始注重发展一些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这些都要求劳动力有相当的技能和经验。而我国的青年人既缺乏基本的技能,又缺乏相关工作经验,难以适应这种需求的变化。

3、中国人口高峰的周期性波动加剧了近年的青年失业问题。目前中国20-30岁的青年的父母大多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生的,由于当时不恰当的人口政策,使这一群体相对庞大(这可以从50-60年代0-14岁人数占当时人口总数的比例来说明,具体数据见表5),他们又在70-80年代迎来了自己的生育年龄,导致这一群体出现了生育高峰。另外,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知识青年的返城运动也直接引发了中国城市的一次生育高峰。这两个因素的叠加导致了现在中国20-30岁的青年人口数量相对庞大(这可以从80年代初0-14岁人口数占当时总人口的比例来说明,具体数据见表5)。

表5 五次人口普查各年龄组人口比例(%)

年龄

  1953

 1964

 1982

 1990

 2000

0-14

 36.28

40.69

33.59

27.69

22.89

15-65   59.31

 55.75   61.50

 66.74   70.15

65以上

 4.41

  3.56  

4.91 5.57   6.96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光盘版),2001年。

4、大学的扩招和近来国家有关政策的出台是高学历失业问题逐年加剧的重要原因。90年代中后期,为了扩大内需,中国的大学开始大幅度扩招,使中国的大学逐渐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这样在2001年前后,这部分人开始冲击就业市场,并且使大学生总体上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据估计2001年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70%,待业率大约为30%;而大专高职的一次就业率更低,只有40%,待业率达到60%;此外,2002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估计大专、本科毕业生中将有80万人成为待业青年,其中大专43万,本科37万(胡鞍钢,2002)。另外,教育部等4部委在2002年3月出台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该意见与以往的政策相比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毕业生户口可在原地保留两年;凭录用书等可在省会城市落户;取消对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收费。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然而也给青年学生就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些应届毕业生在此政策出台以后,由于户口可在原地保留两年,便不急于签约,而且还调高就业期望值;另外一些已经签约的学生在此政策出台以后,由于没有了后顾之忧,轻易毁约,希望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这也是为什么今年的大学应届毕业生的签约率普遍不如往年的一个重要原因。

5、在“人才消费”上,中国企业的盲目攀比现象是导致现阶段“三校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企业重视人才和尊重人才,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若进行盲目的攀比,对于中专、技校、职校毕业的学生能胜任的职位却要招大专生和本科生,大专和本科生能胜任的工作却要招研究生,这必然会造成这样一种局面:一方面有些企业不愿招“三校生”,另一方面这些企业又招不到大专和本科生,即使招到了大学生,由于大学生的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太大,必然会出现员工的大规模流动。

此外,学非所需、学非所用也是目前中国中专、大专、本科生求职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教育的市场化程度远不及其他行业,计划和行政色彩仍然十分浓厚,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学校的专业设置仍然要行政审批,而且学校里的许多专业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没有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而变化,因而也没有考虑需求的论,最终使毕业生所掌握的技能与社会需求不适应,因而求职难也就难免了。

6、中国的发展不平稳从而造成劳动力市场分割也是导致青年特别是高学历青年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在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差距仍然存在的条件下,青年劳动力特别是高学历者大量涌向东部地区,使东部地区青年劳动力特别是高学历者供给过剩,需求渐趋饱和,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地区更重视求职者的工作经验,高学历应届毕业生求职难度增大。而在西部地区,求职相对比较容易,根据人事部2001年10月24日公布的信息显示,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吸纳能力不断增强,与东部相比,除市场营销、文秘、财会等通用专业外,教育、医药、机械、农业、广告、外语专业的人才,在西部更受欢迎。另外,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建筑、交通运输、水利电力等专业的需求比例西部地区要远高于东部地区。但是由于在落后地区难以找到工资高的职位,而且较低的收入又难以补偿获得高学历所付出的巨额成本,使高学历者不愿意流向落后地区。因此,只要落后地区发展速度不能大幅超过发达地区的发展速度,单靠发达地区自身的扩张就必然会形成高学历者过剩,这种就业机会的缺口将持续存在。

三、缓解青年失业现象:相关经验与借鉴意义

(一)欧洲的经验

1、欧盟的对策。在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青年的失业问题就引起了欧洲各国的普遍关注,人们开始了大量的研究,并相应地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实施“引导工程”,培训青年从学校到工作岗位如何进行角色转换。二是针对青年缺乏技能的弊病,在1988-1994年间,欧盟各国推行了PETRA活动项目,推动青年参加岗位培训和职业教育和培训,以便使他们得到一份被公认的资格证明。三是启动LEONARDO活动项目,对各种级别的职业培训提供了方便和资助,1996和1997年有22000青年和10000工人得到了LEONARDO项目的支持,到目前增加到70000名青年。四是从八十年代后期,失业青年可以直接得到各国政府提供的社会基金的支持,这种基金的存在,改善了各成员国劳动力市场。五是在1996年发表了《教与学白皮书》强调了技术进步与经济全球化对工作条件和社会生活的冲击,同时强调了教育者和职业培训之间的关系。并且指出,为了保持在全球劳动力市场的优势地位,就需要高水平的劳动力。迅速发展的技术革命不断要求进行技术更新,以适应新的人际和工作环境,同时也要求教与学的内容和方法要不断更新,运用新的工具和传媒来进行教与学活动。

2、法国的经验:青年就业计划。法国政府针对青年失业问题,推行“青年就业计划”,开辟青年人就业的新门路。该计划针对以下三类人:一是18岁到26岁的无业青年,二是30岁以下的残疾青年,三是26岁到30岁无职业且不享受某些失业救济的青年。提供如助老助残、家庭教育辅助、治安辅助、新技术推广、文体活动普及等等具有“社会公益性”和“新兴或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的就业机会。雇主主要是官方或半官方机构以及一些有关的协会,在5年内受雇青年可享受最低工资80%的待遇,由国家财政提供补贴。从本质上讲,该计划提供的就业机会有相当一部分带临时或者说是过度色彩,更多的是面向未来。据法国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在左翼执政的5年中,“青年就业计划”所创造的就业机会为35万个。

(二)香港、上海的经验

1、香港特区政府的经验:展翅计划。香港特区政府开展的展翅计划实际上是一个阶段性青年就业计划。该计划对失业青年群体进行细分,按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等不同采取不同的标准,并提供求职技巧、职业技能培训等不同的援助,还有详细的成果评估办法,通过对项目成果的监督,随时调整项目内容。

2、上海市政府的对策:见习补贴计划。上海市政府为了解决青年失业问题,于2002年3月正式启动“见习补贴计划”,这一计划主要针对失业青年缺乏动手能力和工作经验的弊病。具体内容是,由政府出面组织年轻人进入一些优秀企业进行半年左右的见习,培训期间政府用失业保险基金给予见习者和培训单位一定的生活补贴和培训费用补贴。进入首批试点的40家培训单位中,有西门子、安达信、日立电器等一流企业,而见习岗位既有普通的服务性职位,更有麦当劳见习经理、软件园区程序设计员、知名咨询公司评估部门分析员等富有挑战性的岗位。截至2002年3月底,上海已有3000多青年报名,700多人正式上岗,这些失业青年通过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性见习,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

(三)相关经验的借鉴意义

上面介绍了欧洲、香港和上海在应对青年失业现象方面的对策和经验,必须注意的是,欧洲、香港、上海的经验要可行,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一是要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因而必须得到政府财政的支持或者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二是存在大量的、合格的培训单位,如上海拥有许多大型、著名的公司。因此,它们的经验要在目前的情况下在全国推广,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于发达地区来说,是可行的或具有借鉴意义。因此,欧洲、香港、上海的经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主要在于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发达城市,通过建立培训机制,给在就业中处于劣势或暂时找不到工作的青年提供一个重新学习的机会,把他们组织起来,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和青年的特点,缺什么补什么,使暂时待业的青年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本领。这一方面可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能帮助青年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四、缓解青年失业现象的若干对策思考

由于青年失业现象产生的原因既有一般性的,又有各国自己的因素,因此,中国在借鉴其他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应采取适合本国的措施和各种改革,尽量减少青年失业人口对社会造成的压力。

1、改革中专、技校、职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尽可能地实行“订单式教育”和模块化教学。目前,中国的中职学校的专业多以第二产业为主,机械类的如机工、电工、电子以及轻工类的食品、烟草、造纸、印刷、服装等等,而且许多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都比较分散,有些专业重复设置、雷同。因此职校应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增加服务业方面的专业。另外在培养模式上,应改革过去供给与需求脱节的现象,职校一方面应创造条件到工厂中请来技师、工程师对学生进行辅导,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另一方面,职校应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按照用人单位的需要进行招生和课程设计,将新科技和新技术引进教学,以便适应就业的需要。此外,学校应尽可能地进行模块化教学,如以1-2个月为一个模块,使学习和实习循环进行。

此外,高等院校方面应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中心,加强就业趋势的预测,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学科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增强对人才需求的应变能力。

2、针对现阶段大学生缺乏技能的弊端,应在适当的时候推出“高校学生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制度的成功说明推出“高校学生职业资格考试”制度也是可行的,只是这种资格考试应根据不同的学生(如工科、理科、农科、文科管理等类)而采取不同类型的职业资格考试,使大学生在毕业时取得与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某资格证书,这样在求职时能增强竞争力。

另外,全国高等院校还应普及《大学生素质拓展证明》。2002年3月,由共青团中央、国家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监制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证明》在63所高校开始实行,证书通过对大学生在校期间拓展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经历和主要成绩的记载,引导大学生完善自身素质,并建立对大学生素质拓展的评价和社会认同机制,增强社会对大学生工作经验、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认可。

3、在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在中国的发达地区应普及高中(中专)教育。一方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另一方面推迟青少年的就业年龄,降低青少年的劳动参与率。根据表6,在10-19岁人口中,无论男女,中国的劳动参与率比各种类型的国家都高,这些青少年过早地加入到劳动大军行列,由于素质的低下和技能的缺乏,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素质和技能难以跟上社会需求的变化,必然会被淘汰,加入失业大军中。

表6 中国与其它国家1995年青少年劳动力参与率(估计值)单位:百分比(%)

资料来源:《1995年世界银行报告:一体化世界中的劳动者》,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

4、大力发展人才租赁公司,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经济实力不足或经营业务的性质等方面的原因,没有能力或没有必要长期聘用各种专业人才,因此从表面上看它们对各种专业人才没有需求,但是它们在经营的某个时期又需要相关专业人才。在国外出现这种情况时,企业往往与各种人才租赁公司签订协议,从人才租赁公司租用所需人才,而企业与租用的人才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只是有偿的使用关系,这样企业不但可以节约人力资源成本(无需解决租用人员的福利、社会保障等问题),又可避免人才流失的困扰,还可减少劳资纠纷。而在现实中,很多失业青年就因为福利、社会保障等问题而不愿意就业,这样失业青年通过进入人才租赁公司,不但可以解决福利、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出租人员与人才租赁公司发生劳动关系),而且还可以解决劳动力需求信息的收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还可以积累各种就业的经验和技能,提高以后的就业技能。

“青年失业现象、原因及对策分析”一文,本文标题系编者所加。

标签:;  ;  ;  ;  ;  

青年失业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问题_失业证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