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血管生成与血管生成抑制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肺癌血管生成与血管生成抑制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贾春实[1]2004年在《肺癌血管生成与血管生成抑制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肺癌血管生成过程中相关分子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与肺癌浸润转移、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关系,同时综合评价不同分子指标对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 方法:收集临床预后资料完整的肺癌手术切除标本83例,在组织切片上进行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通过微血管计数(MVD)结合形态学观察研究这些肺癌组织中微血管生成的特点,并且比较不同病理学类型之间微血管计数的差异,此外还进行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D)、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转化生长因子-β_1(transformoing growth factor-β_1,TGF-β_1)、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TUNEL染色,阐述肺癌血管生成过程中相关分子作用机制及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意义,最后还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阐述不同肿瘤相关蛋白在肺癌患者生存预后中的作用。 结果:83例人肺癌组织中,不同临床分期之间、有无淋巴结转移组间CD34阳性的肿瘤微血管计数(MVD)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MVD与患者的生存月数呈负相关性(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研究证明:在人肺癌组织中MVD计数多少与肿瘤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表达高低之间具有相关性,VEGF、Cathepsin-D、COX-2、TGF-β_1的表达与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并且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组间其表达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此外,肺癌组织中VEGF、Cathepsin-D、COX-2、TG-β_1的表达与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性。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肺癌预后的主要因素有治疗方式、组织学分类、TNM临床分期、VEGF、TGF-β_1、Cathepsin-D,其中组织学分类与Cathepsin-D对患者生存预后影响最为明显。 结论:在肺癌的演进过程中,肿瘤细胞可分泌各种细胞因子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厂 一D8L 肺癌血管生成与血管生成抑制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学 使得肺癌组织可以获得充足的血液供应,促进肿瘤细胞浸润转移,并导致患者穹 予二民J叁亏基自寻。C。X @@ 9393<羹卜者f宁五日于s一己】一五肺多自白方自了主x芝Mj是乙p安之@重表自主胄巨大I云,肺多自首TIM<口卜委g目上与乡万斐目 者的预后有显着相关性,分期越晚,预后越差;组织学分类分析表示腺癌及肺 小细胞癌患者的预后较鳞癌患者的预后差。

战忠利[2]2006年在《肺癌血管生成与血管生成抑制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肺癌血管生成过程中相关分子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与肺癌浸润转移、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关系;研究不同物质在肺癌CALU 细胞株裸小鼠肿瘤组织中抑制血管生成情况。方法利用免疫组化及TUNEL方法观察人类肺癌组织中微血管生成的特点,比较不同病理学类型之间微血管计数的差异,并且阐述肺癌血管生成过程中相关分子作用的机制及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意义;利用肺癌CALU细胞株实验裸鼠模型, 比较IFN-α、重组人内皮抑素、姜黄素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情况。结果 83例人肺癌组织中, 不同临床分期之间、有无淋巴结转移组间CD34 阳性的肿瘤微血管计数(MVD)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MVD与患者的生存月数呈负相关性(P<0.01);VEGF、Cathepsin-D、COX-2、 TGF-β1的表达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组间表达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并与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性; 药物作用后裸鼠肺癌组织中的微血管数明显减少,电镜结果显示各组药物作用后血管内皮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及VEGF、Cathepsin-D、COX-2、TGF- β1等相关因子与肿瘤的浸润转移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IFN-α、重组人内皮抑素、姜黄素对肺癌CALU裸鼠肿瘤组织的新生血管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战忠利, 孙蕾娜, 孙慧, 贾春实[3]2006年在《肺癌血管生成与血管生成抑制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肺癌血管生成过程中相关分子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与肺癌浸润转移、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关系;研究不同物质在肺癌CALU细胞株裸小鼠肿瘤组织中抑制血管生成情况。方法:利用免疫组化及TUNEL方法观察人类肺癌组织中微血管生成的特点,比较不同病理学类型之间微血管计数的差异,并且阐述肺癌血管生成过程中相关分子作用的机制及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意义;利用肺癌CALU细胞株实验裸鼠模型,比较IFN—a、重组人内皮抑素、姜黄素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情况。结果:83例人肺癌组织中,不同临床分期之间、有无淋巴结转移组间CD34阳性的肿瘤微血管计数(MVD)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MVD 与患者的生存月数呈负相关性(P<0.01);VEGF、Cathep- sin-D、COX-2、TGF-b1的表达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组间表达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并与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性;药物作用后裸鼠肺癌组织中的微血管数明显减少,电镜结果显示各组药物作用后血管内皮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及VEGF、Cathepsin-D、COX- 2、TGF-b1等相关因子与肿瘤的浸润转移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IFN—a、重组人内皮抑素、姜黄素对肺癌CALU裸鼠肿瘤组织的新生血管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刘筱雯[4]2017年在《基于转录组芯片筛选的IncRNAs在婴幼儿血管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基于转录组芯片的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s(lncRNAs)表达谱分析婴幼儿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良性血管性肿瘤,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病率约为3%~10%。临床上婴幼儿血管瘤表现:增生期以出生后一年以内快速增生为特征,消退期以一年以后自发消退为特征,3~5年后可进入消退完成期。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是以不成熟内皮细胞的异常增殖为特征,而消退期婴幼儿血管瘤的内皮细胞逐渐成熟,血管团块逐渐形成管腔结构,消退完成期婴幼儿血管瘤瘤体的血管结构逐渐由脂肪组织和纤维结缔组织所取代。在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中,血管瘤内皮细胞成类圆形,细胞核较大,消退期血管瘤中,血管瘤内皮细胞变细长,逐渐成熟。婴幼儿血管瘤由血管瘤干细胞,血管瘤内皮细胞,周细胞,肥大细胞等构成。婴幼儿血管瘤各种细胞组分的成功分离,揭示了血管瘤干细胞的存在。移植血管瘤干细胞于裸鼠体内可以模拟婴幼儿血管瘤的典型叁期临床表现,这为研究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依据,暗示婴幼儿血管瘤可能来源于血管瘤干细胞,婴幼儿血管瘤的增生与消退有可能是与血管瘤干细胞的增殖与消退有关。婴幼儿血管瘤发病机制假说有,胎盘内皮细胞栓塞假说,血管生成或者血管形成能力增加学说,组织缺氧学说。婴幼儿血管瘤中重要的信号通路机制包括,VEGF/VEGFR通路,Notch通路,β肾上腺素受体通路,HIF-α信号通路,PI3K/Akt/mTOR信号通路,PDGFB/PDGFR-β信号通路。虽然关于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存在多种假说,目前婴幼儿血管瘤发病机制不清,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为特征的病理性血管生成是婴幼儿血管瘤的重要病理机制。而血管生成不足通常出现在缺血性疾病如心梗、中风等相关性疾病,而过度血管生成常在肿瘤增殖、炎症反应和视网膜病变等生理过程中起负面作用。故探究婴幼儿血管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机制,亦有利于揭示病理性血管生成相关性疾病的发病机制。长链非编码RNAs(lncRNAs)是一类长度>200碱基的几乎不编码蛋白的RNA。LncRNAs参与大量生命活动过程,如染色体印记,表观遗传学调控,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调控,多能干细胞的调控等。LncRNAs在肿瘤、心血管、神经发育等病理生理活动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在血管生成方面,lncRNAs在生理性血管生成及病理性血管生成中起重要调控作用,例如在血管内皮细胞中,抑制lncRNA MALAT1促进细胞迁移同时抑制细胞增殖能力;在糖尿病相关肾脏微循环障碍,敲减LncRNA RNCR3可减轻肾脏血管功能障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敲减lncRNA MIAT明显减轻糖尿病诱发的微循环障碍症状。故lncRNAs有可能在病理性新生血管生成中起到重要调控作用。目前lncRNA在婴幼儿血管瘤方面的表达情况及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拟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对目标长链非编码RNA在婴幼儿血管瘤发病机制之一的病理性血管生成作用方面,进行效应及机制的深入研究,可进一步完善lncRNA在婴幼儿血管瘤发生中的作用机理,也有可能为病理性血管生成相关性疾病的研究提供有力依据。研究目的:本章节拟利用lncRNA芯片技术进行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lncRNA表达谱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表达的LncRNA,筛选出与血管生成相关的lncRNA,采用QPCR验证其在婴幼儿血管瘤瘤体中的表达量,并初步探讨其功能,为婴幼儿血管瘤的病理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突破点。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6月份到2016年6月份山东省立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就诊的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及瘤体旁组织的标本,存放于液氮中。采用Trizol一步法提取RNA,应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婴幼儿血管瘤瘤体对比瘤体旁正常组织进行lncRNA及mRNA表达谱分析。芯片数据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并结合文献,选择目的分子。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目标lncRNA表达量,验证目标lncRNA是否差异性表达,并判断差异表达倍率是否与芯片分析结果一致。结果: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lncRNA+mRNA表达谱芯片分析数据经过标准化分析处理,选择变化倍率超过2倍,p<0.05,为差异表达lncRNA和mRNA。相对于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体旁正常组织,婴幼儿血管瘤瘤体,有1259个lncRNA高表达,857个lncRNA低表达,另外有1469个mRNA高表达,1184个mRNA低表达。这些数据资料已上传GEO数据库(GSE78811)。采用KOBAS 2.0系统分析差异表达mRNA,其中排名前30的GO条目包括大血管发育,血管调节,血管发生,细胞迁移,内皮细胞发育,心血管系统发育,血管生成和组织迁移。排名前30的通路信息条目包括"一氧化氮激活鸟苷酸环化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磷脂酶C-gamma的相互联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VEGF)","血管平滑肌收缩","神经生长因子信号通路(NGF)","非整合膜蛋白-细胞外基质和Rho GTPase环路相互作用"。共表达网络关联分析图展示MEG3,MEG8,FENDRR和Linc00152与之相关mRNA的关系,提示一个lncRNA有可能与几个到数十个mRNAs相关联。根据文献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选择目标靶分子进行QPCR分析,其中文献推荐的分子有MALAT1,MEG3,MEG8,FENDRR,Linc00152,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选定的分子有 p29066,p33867,p44557_v4 和 p8683,选定的 mRNA 分子为 F0XF1,EGFL7。采用QPCR法在大样本中验证芯片结果;其中9个lncRNAs(MALATl,MEG3,MEG8,p29066,p33867,FENDRR,linc00152,p44557_v4,and p8683)和 2 个mRNAs(F0XF1,EGFL7)经过QPCR验证,与芯片结果一致。结论及意义:1.首次进行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瘤体对比瘤体旁正常组织的lncRNA的表达谱芯片分析,结果为有1259个lncRNA高表达,857个lncRNA低表达,另外有1469个mRNA高表达,1184个mRNA低表达,提示lncRNA和mRNA分子在婴幼儿血管瘤中存在显着差异性表达。2.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排名前30的G0条目包括大血管发育,血管调节,血管发生,细胞迁移,内皮细胞发育,心血管系统发育,血管生成和组织迁移,共表达网络关联图展示MEG3,MEG8,FENDRR和Linc00152与之相关mRNA的关系,提示差异表达的lncRNA可能与婴幼儿血管瘤中血管生成机制存在相关性。3.差异表达的lncRNA中,我们选取文献推荐的分子MALAT1,MEG3,MEG8,FENDRR,1 inc00152,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选定的分子p29066,p33867,p44557_v4 和 p8683,选定的 mRNA 分子为 F0XF1,EGFL7 为目标,分子,进行QPCR分析,结果与芯片结果相一致。提示差异表达的lncRNA可能与婴幼儿血管瘤的疾病发展存在相关性。第二部分:MALAT1在婴幼儿血管瘤组织的表达及功能研究研究目的:我们前期工作发现婴幼儿血管瘤瘤体lncRNA存在显着差异表达,其中明星分子MALAT1表达上调明显。在新生血管生成中,lncRNAMIAT及MALAT1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促进新生血管生成。而婴幼儿血管瘤以病理性血管生成为特征。本试验目的在于探究婴幼儿血管瘤中过表达的MALAT1是否对血管生成过程有调控作用。研究方法:首先扩大样本量,采用QPCR法探究MALAT1在婴幼儿血管瘤瘤体中的表达量。再次采用shRNA慢病毒感染脐静脉内皮细胞,采用MTT法探究MALAT1在细胞增殖方面的作用,采用流式细胞仪法检测MALAT1在细胞周期调控方面的作用,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采用血管生成实验检测MALAT1对血管生成的调控作用。结果:扩大样本量后,MALAT1在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中依然存在高表达;shRNA病毒感染法敲减MALAT1,敲减组MALAT1表达量约为对照组的41%,MTT实验提示敲减MALAT1显着抑制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提示敲减MALAT1显着引起S期延长,凋亡检测提示敲减MALAT1诱导凋亡,血管生成实验提示敲减MALAT1抑制体外血管生成。结论及意义:MALAT1在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中存在高表达,敲减MALAT1显着抑制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抑制体外血管生成。故过表达的MALAT1有可能在婴幼儿血管瘤增生期的快速增殖和快速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第叁部分:FENDRR及F0XF1在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机制研究研究目的:前期工作发现血管瘤瘤体lncRNA存在显着差异表达,其中FENDRR及其邻近转录因子F0XF1表达上调明显,FENDRR为表达上调倍率最高的lncRNA分子。FENDRR在胚胎时期的大血管心脏及体壁的发育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在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中发现F0XF1促进体外血管生成,同时F0XF1促进胚胎时期大血管发育。婴幼儿血管瘤以血管生成活动过度为特征,而FENDRR和F0XF1在婴幼儿血管瘤中虽表达增高,但其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故该课题旨在探究FENDRR在婴幼儿血管瘤中的作用,及FOXF1与FENDRR之间的调控机制研究。研究方法:本课题拟扩大样本量采用QPCR法验证FENDRR与F0XF1表达量;采用shRNA构建慢病毒转染细胞后构建FENDRR敲减细胞株,采用MTT法、流式细胞仪检测法、血管生成实验探究FENDRR的细胞学功能;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探究F0XF1是否调控FENDRR的表达;于HUVEC中转染慢病毒敲减FENDRR,后采用QPCR法检测F0XF1表达量;于HUVEC中转染过表达F0XF1慢病毒,后采用QPCR法检测FENDRR表达量;采用表达谱芯片法探究FENDRR调控血管生成间接机制,选择目标蛋白,采用蛋白质印迹法验证芯片结果。结果:1.QPCR实验证实,lncRNA FENDRR及转录因子F0XF1在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的相对于瘤体旁正常组织存在显着高表达,且FENDRR的表达量与F0XF1的表达量之间存在正相关。2.体外功能学实验发现,于脐静脉内皮细胞中敲减FENDRR后,可显着抑制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周期检测发现敲减FENDRR可引起G2/M期阻滞,体外血管生成实验发现,敲减FENDRR可显着抑制血管生成现象。3.为探究转录因子F0XF1是否可以转录激活LncRNA FENDRR,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F0XF1可转录激活FENDRR;另外,在脐静脉内皮细胞中过表达F0XF1,FENDRR的表达量显着升高;在脐静脉内皮细胞中敲减FENDRR后,QPCR法检测F0XF1表达量显着下降。提示转录因子F0XF1与FENDRR之间可能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4.为探究lncRNA FENDRR的下游调节机制,采用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结果为在脐静脉内皮细胞中敲减FENDRR后,相对于对照组,敲减FENDRR组上调基因364,下调基因207个(表达量变化大于1.5倍,且P值要小于0.05),IPA分析提示,EIF2信号通路被显着抑制,AMPK信号通路被显着激活,鉴于功能学实验提示敲减FENDRR抑制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并可引起细胞周期的G2/M期阻滞,我们选取相关调节基因,如PLK1,KIAA0101和CCND2,采用Western Blot法验证其表达量,提示敲减FENDRR可抑制PLK1,KIAA0101和CCND2表达量。结论及意义:1.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中,转录因子F0XF1及lncRNA FENDRR显着高表达,且FENDRR与F0XF1的表达量存在正相关。2.F0XF1激活的过表达FENDRR,有可能通过激活PLK1,KIAA0101和CCND2表达,起到促进细胞增殖,促进血管生成的效果。3.探究FENDRR与新生血管生成相关机制有可能揭开LncRNA在婴幼儿血管瘤发病中的作用,为新生血管生成性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靶点。第四部分结论及创新点结论1.婴幼儿血管瘤lncRNA表达谱分析发现约1259个lncRNA分子上调,857个lncRNA分子下调,另外有1469个mRNA高表达,1184个mRNA低表达。其中经验证9个lncRNA和2个mRNA经过QPCR验证表达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变化规律与芯片结果一致。2.LncRNAMALAT1在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中显着高表达。功能学实验中,敲减MALAT1可显着抑制细胞增殖,抑制血管生成,诱导S期阻滞。3.LncRNA FENDRR在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中高表达。功能学实验中,下调FENDRR可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诱导G2/M期阻滞,同时抑制血管生成。4.机制研究发现F0XF1可转录激活FENDRR,抑制FENDRR可通过下调PLK1,KIAA0101和CCND2的表达来产生抑制血管生成、抑制增殖、诱导凋亡、引起G2/M阻滞的效应。创新性:1.首次在婴幼儿血管瘤中采用表达谱芯片法研究长链非编码RNA的差异表达,并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文献选定目标分子,为深入研究lncRNA在婴幼儿血管瘤的功能及其机制提供依据。LncRNAs在病理性血管生成及生理性血管生成中均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而婴幼儿血管瘤的病理特征为病理性血管生成,故从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筛选出差异表达的lncRNA分子,并探究其在病理性血管生方面的作用及其机制,有可能为其他病理性血管生成性疾病的研究提供有力依据。2.首次发现MALAT1在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中高表达,MALAT1促进内皮细胞增殖,促进血管生成。提示MALAT1具有促进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的作用,MALAT1在婴幼儿血管瘤中有可能起到促进血管瘤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的作用,MALAT1有可能成为治疗血管过度生成性疾病的新靶点,这为血管生成性疾病的机制研究及治疗提供依据。3.首次发现转录因子F0XF1诱导的过表达FENDRR通过PLK1,KIAA0101,CCND2促进内皮细胞增殖,促进血管生成。提示FENDRR具有促进细胞增殖和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FENDRR有可能参与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并且FENDRR有可能成为治疗血管生成相关性疾病的新靶点。本研究深入探讨并明确目标lncRNA FENDRR及通路中相关分子对血管瘤的调控作用,不但可以完善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填补相关领域的空白,而且可以从分子生物学角度为婴幼儿血管瘤的疾病干预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为其它相关疾病如肿瘤、糖尿病等领域的血管生成干预提供重要参考。

代勇[5]2006年在《中药提取物TWY对新生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机理初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生血管形成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抑制或阻断肿瘤组织中新生血管的形成是近年来肿瘤研究的一个热点,目前已有少数几个产品进入了临床使用阶段。研究筛选确有抑制肿瘤新生血管有效中药或中药有效部位对于振兴中医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新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鸡胚绒毛膜尿囊膜模型(CAM)对16种常用中药的32种不同提取方法的提取物进行了筛选,并对筛选出确有抑制新生血管作用的TWY进行了体内抑瘤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 目的:探讨中药提取物TWY的抗新生血管形成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CAM对32种提取物进行筛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探讨TWY对实验性小鼠宫颈癌U14模型血清VEGF含量、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KDR)、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和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 结果:中药提取物TWY对鸡胚绒毛膜尿囊新生血管形成有显着的抑制作用;TWY能明显抑制肿瘤生长,减少肿瘤细胞向肝、肺组织的转移灶;给药14d和21dTWY均能显着降低小鼠血清中VEGF含量,并能显着抑制肿瘤组织内VEGF、KDR的表达,使肿瘤组织中TSP-1的表达增强;同时可以显着抑制肿瘤组织的MVD。 结论: 1.TWY对鸡胚绒毛膜尿囊新生血管形成有显着的抑制作用。 2.TWY能抑制肿瘤的生长速度,减少肿瘤向肝、肺组织的转移灶。 3.TWY能降低血清中VEGF含量,抑制肿瘤组织内VEGF、KDR的表达,增强TSP-1的表达,降低MVD值,说明TWY具有较好的抑制肿瘤组织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提示VEGF、KDR、MVD和TSP-1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主要靶点。

王革芳[6]2002年在《反应停调控肺癌细胞株诱导血管形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恶性实体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血管生成,肿瘤血管是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的形态学基础,肿瘤血管除向肿瘤细胞提供营养外,还不断地向人体其它部位输送肿瘤细胞,目前普遍认为,肿瘤的生长存在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即无血管的缓慢生长阶段和有血管的快速生长阶段。前者主要依靠弥散供氧,氧的最大弥散距离为150μm,当肿瘤直径超过2-3mm3时,其继续生长就需要血液供应, 因此,抗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是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一个值得研究的新方向。以新生血管形成的各个环节及其发生过程中的生化改变为靶点,研制血管生成抑制剂,控制肿瘤生长和转移,正在成为肿瘤防治的重要途径。肿瘤转移离不开新生血管,血管生成抑制剂的应用不仅使肿瘤得不到营养,达到饿死肿瘤的目的,而且切断了肿瘤转移的途径,可有效抑制肿瘤转移。肺癌是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肺癌与其它实体瘤存在共性,且其特点是结构复杂,血管更丰富,易发生转移。研究还表明,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与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所以,肺癌及其转移癌的血管生成研究是肿瘤血管生成研究的理想模型,研究肺癌血管生成将为治疗开辟一条新途径。迄今,肺癌的治疗仍不能令人满意,为提高肺癌的治愈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探索新的治疗方案是十分必要的。研究证明反应停具有抗肿瘤作用,其抗肿瘤作用主要与抑制肿瘤血管形成有关,但是,目前国内外对反应停抗肿瘤血管形成机制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对其确切机制尚未阐明。本课题从抗血管形成方面探讨反应停抑制肺癌生长和转移的机制。目的:探讨反应停抗肺癌血管形成的作用机制,为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研究途径。方法:1. 用RPMI1640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ECV304和人肺癌细胞株SPC-A-1,不同浓度反应停在有或无兔肝微粒体作用的情况下进行给药,通过MTT法评估细胞的抑制率。2. 收集用反应停预处理的SPC-A-1细胞的上清液,用明胶酶谱分析法检测明胶酶的活性。3. 提取各实验组作用24小时后的SPC-A-1细胞总蛋白,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bFGF和MMP-2的水平。4. 采用鸡胚尿囊膜进行反应停对血管形成影响的评估。5. 建立Lewis肺癌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的反应停,设置阴性对照和为阳性对照,称取肿瘤块的重量,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bFGF、MMP-2和MVD,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bFGF和MMP-2的水平。结果:1. 浓度为0.8、8和80μg/ml组的反应停无论是否经兔肝微粒体作用,SPC-A-1细胞增殖的OD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 浓度为0.8、8和80μg/ml组的反应停未经兔肝微粒体作用,对ECV304增殖的OD值以及鸡胚尿囊膜的血管形成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 浓度为8和80μg/ml组的反应停经兔肝微粒体作用,对ECV304增殖的OD值以及鸡胚尿囊膜的血管形成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且各浓度组之间也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应浓度的单纯反应停组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4. 浓度为8和80μg/ml组的反应停未经兔肝微粒体作用对SPC-A-1分泌的MMP-2和MMP-9的活性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比值均接近1:1;经兔肝微粒体作用后,明胶酶的活性分别与对照组比较,MMP-2的活性比值分别为1:2.1和1:3;MMP-9活性比值分别为和1:1.8;1:2.5。5. 浓度为8μg/ml组的反应停经兔肝微粒体作用后对SPC-A-1表达的bFGF和MMP-2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和P<0.05)。6. 反应停剂量为200和400mg/kg时能抑制Lewis肺癌的生长,抑瘤率分别为40.66%和51.15%,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阳性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反应停下调Lewis肺癌中bFGF和MMP-2的表达及减少肿瘤微血管密度(P<0.05)。结论:1. 反应停无论是否经兔肝微粒体作用对SPC-A-1的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2. 反应停经兔肝微粒体代谢后,能抑制ECV304细胞的增殖、下调SPC-A-1细胞分泌的明胶酶活性和表达的bFGF和MMP-2水平,能抑制鸡胚尿囊膜血管形成。3. 反应停具有抑制Lewis肺癌生长的作用,抑制Lewis肺癌bFGF和MMP-2的表达和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可能是反应停调控Lewis肺癌血管形成的机制之一。

韦露薇[7]2008年在《乙酰肝素酶与卵巢癌浸润转移关系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卵巢癌死亡率在妇科肿瘤中居首位。尽管肿瘤减灭术及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在卵巢癌的治疗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因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70%的患者初诊时已为晚期患者。手术及化疗后复发率高、易出现耐药,因而患者的5年生存率长期停留在30%左右。乙酰肝素酶(Hpa)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ECM)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本课题探讨Hpa表达与卵巢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及其预后价值。卵巢肿瘤组织中乙酰肝素酶mRNA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pa)mRNA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49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23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22例正常卵巢组织中Hpa的mRNA表达,并分析其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相关性。结果:(1)恶性卵巢组织中Hpa mRNA阳性表达率为57.14%,良性组织Hpa mRNA阳性率为26.09%,正常组织Hpa mRNA阳性率为22.73%。癌组织Hpa mRNA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良性组及正常组(P<0.01)。良性组与正常组之间Hpa mRNA阳性表达率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2)Ⅲ-Ⅳ期卵巢恶性肿瘤患者中Hpa mRNA的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低分化肿瘤组织中Hpa mRNA的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中、高分化者(P<0.05)。(3)Long-rank分析显示Hpa mRNA表达阳性者的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者,相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经Cox模型多因素生存分析,Hpa及腹水量多少可作为卵巢恶性肿瘤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卵巢癌中Hpa mRNA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并与卵巢癌病情进展有关,可作为卵巢癌预测转移和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卵巢肿瘤组织中乙酰肝素酶蛋白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目的:探讨Hpa蛋白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织方法检测50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2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2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Hpa蛋白的表达。并同时分析Hpa与恶性卵巢肿瘤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FIGO分期、腹水、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并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及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恶性卵巢组织中Hpa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0%,显着高于良性组(30%)及正常组(20%),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良性组与正常组之间Hpa mRNA阳性表达率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在卵巢恶性肿瘤中,Hpa蛋白的表达与恶性肿瘤组织学来源、FIGO分期、腹水的多少、有无肝、大网膜转移无关;与病理分化程度、术后残余灶、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低分化肿瘤组织中Hpa蛋白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高、中分化者,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淋巴结转移组Hpa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5.71%,明显高于淋巴结阴性组72.41%,差异有显着性;残余灶>2cm肿瘤组织中Hpa蛋白阳性率显着高于残余灶<2cm者,差异亦有显着性(P<0.05);经Cox模型多因素生存分析,大网膜有无转移可作为卵巢恶性肿瘤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Hpa蛋白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增加,并与卵巢癌病情进展有关,可作为卵巢癌预测转移和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卵巢肿瘤患者外周血乙酰肝素酶测定及临床价值目的:探讨卵巢肿瘤患者外周血乙酰肝素酶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51例卵巢恶性肿瘤、17例卵巢良性肿瘤及16例正常对照的血清中Hpa的表达和10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术前、术后血清中Hpa的表达。将结果与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及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恶性卵巢肿瘤患者血中Hpa的表达显着高于良性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同一患者术前、术后血清Hpa的表达亦有显着性(P<0.05);在恶性卵巢肿瘤患者血清中,Hpa的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分化程度、腹水量和有无肝转移有关,与组织学类型、有无淋巴结、大网膜转移无关;相关分析显示Hpa与CA125呈正相关(r=0.293,P=0.015);即随Hpa含量增高,CA125含量亦增高。结论:Hpa的表达与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并与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有关。认为Hpa有望在临床上成为判断侵袭、转移的指标之一。

董娜[8]2010年在《肺癌血管生成拟态的研究及与凋亡关系的初步探讨》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y VM)在肺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肺癌不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研究凋亡在VM形成中的作用,确定有意义的凋亡指标。初步探讨VM及抗凋亡作为新的肺癌治疗靶点的临床意义。内容及方法:收集本院病理科2002-2008年肺癌手术标本HE切片500例,高倍镜下初步筛选VM阳性病例。运用免疫组化和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技术检验VM阳性率。卡方检验VM阳性率在各临床病理参数间表达的差异。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VM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运用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各凋亡指标在VM阳性组及阴性组间的表达差异。Tunel法检测凋亡指数在VM阳性组与阴性组的差异。结果:1.光镜下观察HE切片筛选符合VM判断标准病例从500例肺癌患者中挑选出90例具有丰富的微循环血供,且具有VM及马赛克血管特征,临床及随访资料完整的病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25例;年龄25岁-78岁,中位年龄56.5岁;肿瘤直径0.5cm-10cm,病理类型鳞癌49例,腺癌7例,小细胞癌23例,类癌4例,大细胞癌7例;外科病理学分期Ⅰa期17例,Ⅰb期14例,Ⅱa期4例,Ⅱb期22例,Ⅲa期13例,Ⅲb期18例,Ⅳ期2例。有淋巴结转移34例。2. CD31,PAS双重染色技术确定90例病例中VM的表达情况经双重染色分析,90例微循环丰富的患者中VM阳性为32例,阳性率35.6%。另一方面,从500例肺癌角度计算阳性率为6.4%。VM阳性组中,远处脏器转移率81.25%,VM阴性组远处脏器转移率55.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78,P=0.031)。T1期VM阳性率52.2%,T2期41.9%,T3+T4期19.4%,叁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01,P=0.025)。VM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无统计学意义。3.90例患者生存分析结果将全部90例病例以VM分作两组,即VM阳性组和VM阴性组,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两组的生存率,并行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M阳性组和VM阴性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8个月和25个月,Log-Rank=5.955,P=0.015);Cox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OR=0.512,P=0.023)和术后远处转移(OR=0.139,P=0.000)是肺癌患者独立的危险因素。4.各凋亡指标在VM阳性组与VM阴性组的表达在VM阳性组与阴性组,P5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3.1%和54.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d-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5%和54.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57,P=0.016);Cyt-c蛋白阳性率分别为46.9%和38.7%,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8蛋白阳性率分别为31.3%和9.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4,P=0.034);Caspase-9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1.9%和9.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9.4%和32.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1,P=0.031).Tunnel法检测到VM阳性组凋亡指数为(4.06±1.638)%,VM阴性组凋亡指数(2.47±1.663)%。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05,p=0.008)。结论1.肺癌组织中存在血管生成拟态,且VM与肿瘤细胞血道转移及预后明显相关,VM阳性组的肺癌患者预后较VM阴性组差;同时VM与肿瘤的T分期有关,T分期越低,VM的阳性率越高,推断VM是发生在恶性肿瘤生长早期的事件。但VM与肿瘤的其他病理特征及患者的临床特征无关。2.凋亡促进蛋白及凋亡指数在VM阳性组较阴性组高表达,凋亡抑制蛋白在VM阳性组低表达,提示凋亡对于VM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3.对于VM患者,靶向治疗应同时考虑血管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两方面。此外,如果凋亡成为肺癌VM形成的始动因子,那么拮抗凋亡的抗体可望成为像EGFR抑制剂的靶向治疗药物。

刘海涛[9]2016年在《PLT、D-D、FIB及肿瘤标志物与肺癌分期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研究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NSE与非小细胞肺癌分期的相关性;2.筛选能作为判断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检测指标;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天津市胸科医院胸外科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00份病历资料,选取从2008年1月到2013年1月内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65例,女性患者135例。患者均在术前接受常规化验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其中影像学检查包括胸部CT、腹部CT、头颅CT或MRI,部分患者行PET-CT或全身骨扫描除外转移。心脏功能、肺功能不符合手术要求的被排除。选取在本院健康体检中心随机抽取男性66名、女性34名,共10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2.术前清晨空腹取静脉血测定血浆PLT水平、FIB水平、D-D水平。PLT正常值100×109/L—300×109/L。Fib正常值2.00—4 g/L。D-D正常值(27)0.5mg/L。术前清晨空腹取静脉血测定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NSE水平。CEA正常值(0-4.7)ng/L。CYFRA21-1(0.1-3.3)ng/L。NSE(0-16.3)ng/L。3.采用统计软件SAS 9.2版本,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计量资料中符合正态分布的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用四分位法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ANOVA、卡方检验、Kruskall-Wallis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模型构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单因素ANOVA结果显示,不同TNM分期的组间平均年龄差异有显着性差异,通过LSD法两两比较发现,健康组与Ia期、Ia期与IIIa分期的患者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不同组间性别的分布没有显着性差异。Kruskall-Wallis检验结果显示不同TNM分期患者的FIB、PLT、CEA、CA21-1、NSE的总体分布位置有显着性差异(P(27)0.01)。2.Bonferroni法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健康组与非小细胞肺癌所有TNM分期的FIB、PLT、CEA、CA21-1水平均有显着性差异;Ia期患者与IIIa期患者之间FIB、PLT、CEA、CA21-1、NSE的水平有显着性差异;Ia分期患者与IIa分期患者之间CA21-1、NSE的水平有显着性差异;Ib分期患者与IIIa分期患者之间NSE的水平有显着性差异。3.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FIB、PLT、CA21-1、CEA与非小细胞癌症TNM分期有显着性关联,上述4项指标水平较高的NSCLC患者TNM分期较高。年龄、性别、NSE、D-D与非小细胞癌症的TNM分期没有显着性关联。4.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FIB、CA21-1与鳞癌组TNM分期有显着性关联,上述2项指标水平较高的鳞癌组TNM分期较高。性别、年龄、PLT、CEA、NSE、D-D与鳞癌的TNM分期没有显着性关联。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FIB、PLT、CEA、CA21-1与非鳞癌组TNM分期有显着性关联,这4项指标水平较高非鳞癌组患者TNM分期较高。性别、年龄、D-D、NSE与非鳞癌组患者的TNM分期没有显着性关联。结论:1.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静脉血化验指标中FIB、PLT、CEA、CA21-1与NSCLC的TNM分期有显着性关联,这些指标水平较高非小细胞肺癌TNM分期较高。2.在NSCLC亚组中,FIB、CA21-1与鳞癌组患者的TNM分期呈正相关,FIB、CA21-1水平较高患者TNM分期较高。此外,CEA、FIB、PLT、CA21-1与非鳞癌组患者TNM分期呈正相关,这些指标水平较高患者TNM分期较高。3.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将FIB、PLT、CEA、CA21-1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术前判断预后指标。

孙达统[10]2011年在《VEGF、MVD预测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近期疗效的意义》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研究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理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近期疗效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收集2007年8月-2009年4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治入院经病理诊断明确的晚期NSCLC患者30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治疗前经支气管镜或经皮肺穿刺活检的NSCLC病理标本中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并观察病人接受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化疗后的疗效(参照WH01981年实体瘤的近期疗效标准客观评分)。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两者的相关性(计算相关系数)。结果:1.CD34阳性标记的MVD范围为17-54条/高倍镜视野,MVD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均无密切相关,p值均>0.05.2.VEGF表达阳性率73.3% (22/30), VEGF表达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均无密切相关,p值均>0.05.3.MVD数值与VEGF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23p值=0.00).4.MVD数值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疗效呈正相关(ρ值=0.00,r1=0.872), VEGF表达水平与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疗效呈正相关(ρ值=0.00,r2=0.797),MVD关系更显着(r1>r2)。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VD数值是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p=0.007)。VEGF表达水平是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p=0.02)。结论:VEGF、MVD可能可作为预测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化疗治疗NSCLC疗效的相关分子标志物,且均为独立预测因素。

参考文献:

[1]. 肺癌血管生成与血管生成抑制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D]. 贾春实. 天津医科大学. 2004

[2]. 肺癌血管生成与血管生成抑制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C]. 战忠利.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06

[3]. 肺癌血管生成与血管生成抑制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C]. 战忠利, 孙蕾娜, 孙慧, 贾春实. 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6

[4]. 基于转录组芯片筛选的IncRNAs在婴幼儿血管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刘筱雯. 山东大学. 2017

[5]. 中药提取物TWY对新生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机理初步探讨[D]. 代勇.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6

[6]. 反应停调控肺癌细胞株诱导血管形成机制研究[D]. 王革芳. 第二军医大学. 2002

[7]. 乙酰肝素酶与卵巢癌浸润转移关系的相关研究[D]. 韦露薇. 广西医科大学. 2008

[8]. 肺癌血管生成拟态的研究及与凋亡关系的初步探讨[D]. 董娜. 天津医科大学. 2010

[9]. PLT、D-D、FIB及肿瘤标志物与肺癌分期相关性的研究[D]. 刘海涛. 天津医科大学. 2016

[10]. VEGF、MVD预测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近期疗效的意义[D]. 孙达统. 中南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肺癌血管生成与血管生成抑制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