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与文本:基于文本的语法教学设计qr代码_文本分析论文

目标与文本:基于语篇的语法教学设计二维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设计论文,语法论文,文本论文,目标论文,二维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高中语法教学的现状分析

      1.重语法形式,轻语法意义

      教师注重教授语法规则的形式与内容,忽视语法的意义和功能。语法课堂中不乏教师自行总结归纳的“语法宝典”。例如,很多教师在教授定语从句时简单地告知学生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与限定性定语从句的区别就在于“一个逗号”的差异,而忽略了从句所表达的语用功能。这让学生无法将语法形式与语用功能密切关联。学生习惯于传统的语法学习方式,而教师也同样感到要打破这种传统学习方式有难度。

      2.重单向操练,轻整体输入

      教师们习惯于“给出例句”“一问一答”“单句操练”式的语法教学形式,忽视了语法教学首先应基于充分的相关语言输入而开展。表面上学生似乎能流畅地表达,事实上语言思维由于输入的局限而难有发展。另外,现行教材中的语法教学内容设计很少是基于语篇的。例如:上海版新世纪教材中的Structure(语法结构)板块的教学内容分为Focus(结构呈现),Conclusion(定义规则总结),Practice(语法练习)三个部分,虽然配以了生动的图文,但语言输入量总体较少。

      3.重规则使用,轻语用环境

      语法课堂中语用环境的缺失使学生的语言知识与能力脱节。学生难以将语法知识有效运用到真实交际中。例如:学生学习了情态动词,却学不会在图书馆借阅书时加以运用;学习了定语从句,却学不会用它来描述人物或事物的具体信息。教学中教师也通常感到围绕语法目标设计真实任务方面很难,在一节语法课中设计相对完整的交际情境就更难。

      二、紧扣目标,确定主题相关的语篇

      语篇的正确合理选择是开展基于语篇的语法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根据目标语法的特征和功能,关注相应语篇的文本特征,寻找语篇与语法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才能找到或整合出相关度高的、真正合适的语篇。一般说来,语篇的选择应当关注以下几个要素:

      1.难度适切性

      语法教学的语言信息输入,需要关注的是:所选择的语篇的阅读难度不宜过高,字数不宜过长(每篇控制在200字以内为佳),文本中不应出现很多影响阅读的生词。

      2.话题生活化

      语篇的主题应该具备生活化和趣味性。以《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活动设计》一书为例,其中收录了21个定语从句的教学活动设计,其语篇主题包括了:The simple version of the story “Snow White”(白雪公主),A case for Sherlock Holmes(福尔摩斯破案记),Giving definitions of some unknown animals(认识罕见动物),The invention of toothpaste(牙膏的来历),Three monks(三个和尚)等。不难看出,这些素材的主题大多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喜闻乐见的话题,体裁也多为记叙文、说明文;类型也涉及对话、故事、传记等,让学生乐于阅读。

      3.内涵文化性

      语篇内部不仅涵盖丰富的人物关系、行为模式、情感态度,还需要蕴含着一定的文化要素,如文化礼仪、传统习俗、艺术人文等。例如:笔者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展动名词语法教学时(上海新世纪版教材),选用了同单元Holidays and Festivals 一课Reading中的相关语篇(Christmas)。语篇中出现了较多的文化现象,具有丰富的文化特征,如女王电视演讲、基督教徒教堂礼拜、装点圣诞树、全家吃布丁等,这样的文本有利于教师在语法教学的同时开展文化深度拓展,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节日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

      4.思维拓展性

      语篇未必要出现堆砌叠加的目标语法形式,但必须为教师提供较大的设计空间,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维延展空间,很好地为语法的教学活动设计提供支持与服务。当然,教师还可以适当改编语篇,使之更加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解读文本,挖掘语篇内部语境

      在选择好适当的语篇后教师如何引导自身和学生们深入解读文本,梳理文章的内部结构,挖掘其中所蕴涵的内部关系和基本情境,并在内部语境中挖掘目标语法的功能,对后续的语法教学活动设计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

      案例分析:

      目标语法:名词性从句(表语从句)

      语篇输入:

      

      第一段从一个年轻人的角度以第一人称描述了家庭内部存在“代沟”问题,信息具体、细节丰富;第二段则是从专家的视角出发,从宏观角度针对家庭“代沟”问题进行了总结性概括。从内容看,对语言素材进行了合理补充,从结构上顺承递进。根据这一内部语境,教师很自然就引出了“express problems-raise concerns-give suggestions”这样逻辑性较强的教学设计主线。

      同时,紧紧围绕标题中的“problem” “concern”这两个核心词,教师将名词性从句在这一语篇的内部语境聚焦为:表达说话者的想法、态度、建议,从而设计了“the problem is that.../the concern is that.../My suggestion is that...”这样三个具有较强内在联系的表语从句核心句型的学习任务,有效地实现了语法形式与意义的统一。

      四、立足文本,注重语用环境设计

      1.巧用语篇文体——凸显语境创设适切性

      鉴于语法结构的不同特征,语篇体现了不同的文体特征。在不同的文体中,语言学习的推进模式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教师对语篇的文体特征的精准分析成为了设计恰当的语用环境的必要条件。

      案例分析:

      目标语法: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

      诗歌这一体裁的文本特征为排比句式较多,有助于目标语法的复现频次。定语从句语法课上选用了类似诗歌的英语歌曲“The Rose”歌词,语篇以“Some say love,it is a...”为主要结构的句式反复出现,针对目标语言充分输入;同时教师根据文本特征,让学生通过配对(match)、填词(filling words)等形式完成关于“love”这一主题下的部分歌词。学生们在新鲜又真实的任务驱动下,巩固了对于定语从句形式的掌握,更对“爱”这个主题有了更深的理解。(上海市五爱高级中学严妮:定语从句课堂案例)[1]

      2.基于语篇主题——强调语境创设的真实性

      语境的真实性是语用价值的重要体现之一。因此,教师基于语篇的情境设计应该是真实的,有实际交际意义的场景和人物。以笔者所教授的动名词一课为例,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动名词,因此对其形式(form)认知和辨别并无障碍。但是细细想来,人们会在很多非特定的情境下使用到动名词,很难入手找到一个在真实生活环境中运用的特定情景,而笔者将这一单元的文本阅读主题“holidays and festivals”的教材资源作为主要语境,强调特定情境下运用“get used to,look forward to,be busy doing,involve doing”这些描述人们节日活动和习俗中的特定动作的必要性,从而让学生在描述节日过程中使用目标语法、提升语用价值。

      3.整合语篇结构——提高语境创设的层次性

      语境的设计编排在结构上应该是有层次性的。要正确、合理地设置语境,教师需要考虑对语篇进行合理的整合、编排,创设导入、展开、开放、拓展等多层次的语境创设。

      案例分析:

      目标语法:If引导的虚拟语气条件句

      If引导的非真实条件句表达了对过去、现在、将来的事件的遗憾、感谢、后悔等情感态度。因此在教授这一语法目标时,教师首先适当改编了牛津教材高一第一学期第4单元Surprises at the studio一文,并作了四个层次的活动设计:

      一是精简语篇,选取了故事的最核心部分。即“surprise”发生的高潮部分,使文章更加短小,可读性强。缩减了文章篇幅,删除了原文中非主要人物的相关描写,使语篇更加连贯、更加聚焦故事情节的核心。

      二是引导学生立足阅读文本,从故事情节入手,分别从one of the contestants,主人公Angela的角度进行归纳概括已经阅读过的故事,完成“Read the story and find out what the surprises at the studio are”的任务,为下一步语法结构的呈现和语言的输入做好语境的铺垫。

      三是利用语法句型,实现语言输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用“If...had done...,would have done...”and“...did...,...would do...”句型来回答问题。

      四是拓展情境,进行实际运用。教师创设了利用故事中的人物关系自创编写了第三篇语篇,构建了第三层情境,即个性化的故事结局,主人公Angela和她的朋友Mandy比赛后遇到了晕倒的女士并以对话的形式呈现“How terrific you are,Angela! You've won such a wonderful prize! If I were you,I________.”等目标语法句型,前后形成了阶梯式进程的语用环境,起到了很好的拓展巩固作用。(上海市青浦区第二中学的钱海珍老师:虚拟语气课堂案例)[1]

      五、反思文本,聚焦语用价值实现

      在语法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文本以及话题进行反思,产生批判性思维,并由此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进一步提升语法的运用及交际能力。这一过程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语法教学观念,即语法课堂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基于正确的语法结构开展有“意义、自然的、合适的”语言表达,不应该是迫使学生一味地“为了使用语法而使用”。教师应尊重学生已有的语言习惯,鼓励他们学会使用多种语法结构、句式进行交替互补使用,从而使他们的语言表达更加生动、丰富和精准,从而拓展语言思维,提升语用交际能力。

      经过一系列的语法教学设计的课堂实践,笔者认为:在语法教学中教师需要围绕语篇开展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在语篇分析与学习的基础上加强语法的语言知识、语用功能以及文化内涵的统一性,有效实现语法的语用价值,这才是评价语法课堂是否真正转型的标准。当然,英语学科新课程标准中纳入的高中语法内容较多,并且对不同语法知识的学习要求也有着诸多不同的级别描述。对于很多本文中未涉及的语法内容进行基于语篇的教学时的成本与效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标签:;  ;  ;  

目标与文本:基于文本的语法教学设计qr代码_文本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