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中式寺庙的中国文化元素论文_林饶美

[泰]林饶美浙江大学中国哲学系浙江杭州310007

摘要:随着华侨、华人移居到泰国之后,中国的文化、思想以及生活习惯也渗透到泰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中国特色的建筑也在泰国应运而生,首当其冲的便是中式寺庙建筑。在泰国,曼谷的中式佛寺和庙堂最多,尤以唐人街最为集中。

按照华人区域性的不同,以及宗教信仰的差异,中式寺庙又可分成3类。即:受华人本地信仰影响的寺庙、受道教影响的寺庙、受华僧宗影响的寺庙。泰国的中式寺庙无处不显示出中国的文化元素。

作为中泰两国文化思想融合之处的这些寺庙不仅在华侨、华人以及他们的后代中有巨大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泰国当地本族人的思想和生活习惯,成为泰国华侨、华人和泰国本族人共同的精神依赖。

关键词: 泰国;华人移居泰国;中式寺庙;中国文化元素

泰国中式寺庙溯源

泰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跟西方国家文化接触之前,就受着亚洲两种伟大文化,即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印度文化被称为泰国文化之母,中国文化被称为泰国文化之父。

印度文化是泰国文化之母是因为印度佛教文化在泰国扎根的时间更长,影响更深。印度婆罗门教信仰文化比较集中体现在宫廷王室贵族阶层,那么以宗教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则集中融合在最普遍的广大民众之间。认同中国文化是泰国文化之父是因为,除了印度文化,在泰国最普遍体现的就是中国文化。因为在泰国,华侨人口众多,华侨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他们到哪里,许多中国地方方言、文化思想也随之而至,并且被广大泰国本族人接受。在泰国的社会基层影响越来越深广。

中国文化思想何时传到泰国,至今,泰国历史学家、汉学家也还没有定论。根据中国历史记载,中泰交往始于汉代,当时主要以经济贸易为主,但是任何的经济贸易都带有一定的文化色彩。约于16世纪开始有华人在泰国聚居。自曼谷王朝拉玛一世王时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期间中国人移民泰国日趋增多。根据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和汉学家G. William Skinner研究推测,在15世纪之前,泰国已经出现了中国村。这个推测跟段立生教授的观点一致。段教授在《泰国的中式寺庙的来历》一书中提到:“大约在阿瑜托耶王朝中期(公元1448-1688年),泰国的中式寺庙随着华人的移居而逐步出现”。不过至今还没能证实第一座中式寺庙出现的时间与地点。

华人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为了寻求精神力量、心理寄托,有些华人便把随身带来的守护神塑像拿出来让大家祭拜,祈求他们的平安,如此,使得他们的心理状态稳定下来。随着时间的过去,华侨、华人在泰国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为了感谢保佑他们的佛祖与神仙,他们集体捐款修建寺庙,泰国的中式寺庙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应该说,泰国的中式寺庙是华人宗教信仰、精神依托,文化思想在异国他乡物质表象的延续和深化。

泰国中式寺庙建筑的中国元素

按照建筑形式分类,可以把在泰国的中式寺庙分为两大类,即:中式佛寺和中式庙堂。其中,被称为“庙堂”的建筑还可以分为两小类,即:庙堂和斋堂。这些建筑的区别是庙堂的规模可大可小,大的可能跟佛寺或斋堂的规模一样大,小的可能只有一根柱子撑着的一间房,而斋堂和佛寺的建筑规模都很大。称为“斋堂”就是食斋之地。举办祭拜仪式时,不能把荤菜带进斋堂。之前,有些华侨华人刚到泰国,居无定所时就暂时居住斋堂;有些华人由于家庭遇到困难,他们也会去依靠斋堂,斋堂会帮他们解除食住的困难。不过,住斋堂时他们也会用自己的劳动报答斋堂的收留之恩。等到有一天他们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他们,甚至他们的后代就会回来报答当时斋堂对他们接济的恩情。

所有的中式寺庙都明显地体现了中国建筑的风格特色,那就是建筑结构左右对称。体现了中国古代崇尚的儒教的“中庸”之道,凡事不偏不倚。儒家文化论天文、地理、人道都不离“中和”。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必须以“中和”为标准,即达到所谓“天人合一”的审美标准。

寺庙的屋顶盖着中式的瓷瓦。一般寺庙屋脊上会建置双龙戏珠或双凤戏牡丹的塑像,龙和牡丹是中国民族图腾式的标志事物,是华人崇拜的理想偶像和吉祥物。寺庙建筑的装饰物有中国四大吉祥动物,即龙、凤凰、麒麟和乌龟。由于它们是中国四大吉祥动物,因此每座中式寺庙都会有它们的塑像或图片。另外,不少寺庙的墙壁上会出现老虎、白马、鱼、鹿、鸟的图片。华人把这些动物作为力量、祥瑞、喜乐生动的标志,当作吉祥动物,在中式寺庙,必定供奉以上所列的动物塑像或图片。除了吉祥动物之外,寺庙的壁画里会出现许多中国寓意意志、富贵、美好、吉祥的花卉。如松、菊、梅、竹、牡丹、橘等。这些花卉包含着中国人对生活的期望:象征健康长寿、快乐幸福、吉祥富贵、事事大吉。

泰国中式寺庙的建筑色彩也浓厚地、夸张地彰显着中国的文化思想。寺庙十分讲究建筑的色彩。中式寺庙无论是墙壁、廊柱、佛龛、佛像以及斗篷、流苏等的披挂物色彩都绝对不缺鲜艳的红与黄,所用的颜色赋有道教“五行”的哲学意味。Kunsiri Arunphak(2010:22)说:“汉学家发现中国人认为每种颜色包含着不同的含义。”

“五行”色彩及其色语的哲学含义:

中式寺庙多使用鲜艳的绿色或蓝色涂抹屋顶;多使用红色涂抹寺庙的屋梁、房柱。寺庙里很少使用白色和黑色,因为这两种颜色的含义不吉利。总之,在泰国的中式寺庙,无论是华人建筑的,还是泰国政府出资建筑的;寺庙的建筑风格、特点,无一不明显地体现了华人的习俗与观念,无一不体现出中国的文化思想元素。

泰国中式寺庙移神的文化内涵

在泰国目前在宗教局登记过的中式佛寺共有15座,在内政部登记过的中式庙堂共有688座。若根据华人移民的来源,又可以把中式庙堂分成:福建人庙堂、客家人庙堂、潮州人庙堂、海南人庙堂以及广东人庙堂。在泰国的潮州人最多,因此潮州人寺庙也是最多的,其次是福建人的,再次是客家人的,接下来是海南人的,最后是广东人的。

沿海几省的中国人不但自己移民海外,同时也把他们信奉的神佛依据南洋。如果按照信仰信奉的神佛及其宗教文化色彩的不同,泰国的中式寺庙又可分成更能体现中国不同区域民众文化大同小异的3大类:

一、祈求平安,华人本地神佛的信仰

曼谷的庙堂大部分都受到华人本地信奉神灵的影响。这类庙堂中经常摆放着潮州人信奉的“本头公”、潮州人和福建人共同信奉的“妈祖”、海南人信奉的“水尾圣娘”等等。这些都是泰国来自中国不同区域华人信奉守护的神灵。

移民到泰国的中国人以潮州人最多,因此在泰国的中式庙堂,本头公庙最多。在泰国,如果提到华人本地信奉的神仙,首指“本头公”。Xiao Jiu在《潮州人的本人》指出本头公的意思是“土地之神”,如果在泰国某地有本头公庙就说明那里肯定有潮州人居住。不过,泰国每个地方对本头公的叫法也不太一样,不少本头公已成其为泰国当地之神,比如泰国呵叻府(Nakhon Ratchasima)兰坤脱县的兰坤脱古庙,佛丕府万林县的万林庙,都以本头公为主神。本头公庙的来源传说无数,但在泰国不少本头公庙跟泰国本地的名人或英雄有关联,因为这些各人或英雄对该地区或国家都做出了贡献,所以为了纪念他们,老百姓给他们建造庙堂。时间一长,传说与神灵依稀融合,一些本地庙堂就变成本头公庙,也成了供奉泰国本地名人或英雄栖息的庙堂。由此可见,这类华人本地信奉神佛的庙堂在泰国地位稳定的程度,同时也说明了泰国人接受了华人本地信奉的文化融合。

在泰国,有些本头公庙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除了摆放着本头公的塑像以外,还在他旁边摆放着本头妈。这是为了表示移居到泰国来的华侨华人在这里已有了完整圆满的家,所以建造本头公庙时,特地又塑造一个本头妈把她和本头公摆放在一起,表示他在这里有了个伴儿,能互相照顾,同时也祈望本头公、妈一起对他们进行更大范围更大力量的保护。建造本头公庙堂,不仅是为了感恩本头公对他们的精神支持,也是为了不让自己忘记刚来泰国时的艰难生活,更重要的是希望本头公、妈继续保佑他们的子孙后代,并希望后代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宗。

至于妈祖,她在海外被称为天妃、七圣妈、天后等,她诞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妈祖受到华人及泰国本地人的信奉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对华人来说妈祖是海上救苦救难的保护神,而泰文书籍中的《那罗延十世书》描述海神的故事,表明泰国本地人也有“海神”的概念;其次作为神话传说发展而来的妈祖文化,她更属于区域文化范畴,妈祖几乎是东南亚诸国的海之女神。围绕着妈祖包括神化、信仰、庙宇、庙画等,牵涉到神话学、宗教学、民俗学、建筑学、文化学、艺术学、历史学等各学科。这些科学中,都有关于妈祖内容的中外文化交流。中泰文化进行着共存并潜移默化地互相融合,是同一片海域文化,因此妈祖很自然地成了中泰沿海民众的共同信仰。不过,由于在泰国的海南人不那么多,所以影响没有本头公和妈祖那么大。

二、祈求福禄寿,对道教神灵的信奉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教,发源于社会的基层,寄寓着最低层人民的生活愿望,历史悠久。因此,道教是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神仙范围很广,跟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从最初追求长生不老,到后来祈求“健康、长寿”:从祈祷风调雨顺,到祈求神灵保佑自己发财致富。华侨华人信奉天地各方的所有神明。泰国人看到在泰国的许多华人工作及其它方面都非常成功,认为除了靠他们自己的勤劳奋斗以外,必定是他们祭拜的神灵在帮助他们。为了能像那些华人一样健康、长寿、有财,很多泰国人也渐渐开始靠近道教,向道教的各路神仙祈祷。

Thaworn Sikkhagoson助理教授在《中国节日与祭拜仪式》中指出宗教信仰最能体现当时民众的现实需求以及人生期望。现在许多人崇尚金钱,目前泰国的本族人和华人最流行祭拜财神爷。

除此之外还信奉“三星”(即福禄寿)、“土地公”。不过“三星”或是“土地公”,多摆放在个人家里,而非每座寺庙都有。因为华侨、华人认为“三星”是给自己的家人带来幸福及美好前程的神仙,而“土地公”是保佑他们家宅平安,远离妖孽或祸患的保护神。无论是神、人,甚至神话人物,只要认为是为民谋利的英雄名人,都是老百姓信奉的神灵,相信他们都会给自己带来平安和幸福,因此一定要供奉在家里,身边。

三、对普渡众生的大乘佛寺的供奉

泰国一直信仰传自印度的小乘佛教。泰国的大乘佛教,最早是吞武里王朝(公元1767-1782年)由安南和尚传入。最初在泰国,中国大乘佛教影响不大,因为泰国华人最初没有独立的,大规模的祭堂,只有一些庙堂。19世纪下半叶以后,泰国虽然形成了自己的僧侣和寺院系统,但其宗教活动仍然很被动,泰国佛教始终是综合性的,没有明确的教派。那时候基本上是泰人的佛教文化影响华人的佛教文化。中国的大乘佛教、道教等民间宗教因素进入泰人宗教系统是近几年才显著突现的。目前在泰国,中国大乘佛教的佛寺共有15座,其中当以“龙莲寺”和“普门报恩寺”为代表。

Phadtharaporn Sirikarn副教授指出:“目前在泰国最繁荣的大乘佛教是受到中国影响的。泰国的大乘佛教,最早是由安南和尚传入”。真正的第一座中国大乘教的佛寺是曼谷王朝拉玛五世王时期(公元1868-1910年)所建,当时有一位中国高僧叫“开山祖师”来泰国宣讲大乘佛教,拉玛五世王被其热诚感动,十分崇敬他,所以捐献土地来建佛寺,并赐名“??????????????? (Wad Mangkorn Kamalawad)”,中文名字叫“龙莲寺”。

然而随着时间,各派(华人本地宗教信奉、儒、道、大乘佛教)逐渐融合在了一起。泰国是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其中有些宗教信奉与华人相似,譬如,华人信奉本头公,泰国本地人信奉公婆庙;华人敬仰地主爷,泰国本地人敬仰土地庙。如此,在泰国的许多中式寺庙必然也受之影响,各种信奉融合一体,最明显的是寺庙中的供奉神像,如曼谷他瑙路(Tanao Road)的“玄天上帝庙”,除了摆放着中国神仙外,此庙还摆放着曼谷拉玛五世王的塑像。因“玄天上帝庙” 是拉玛五世王捐献土地所建,而且曼谷拉玛五世王对泰国华人恩重如山,为了让其后代牢记拉玛五世王的恩典,二十多年前,当地华人华侨把他的塑像从皇宫请到庙堂来供奉。又如在曼谷唐人街附近的“观音古庙”里,又供奉着婆罗门教大地女神的塑像。由此可见,泰国中式的寺庙除了受到华宗思想的影响与本地信仰思想的影响,还有婆罗门宗教思想影响。多种信仰文化融合在一起。华人与泰国本地人愿意接受并尊重对方的文化思想以及信奉,而且还愿意把自己和对方的文化与信奉融合在一起,这是为何泰国能够存在中国文化的重要社会基础。同时,泰国也逐渐形成了这种独一无二的寺庙文化。

结语

泰国的中式寺庙包含了许多中国文化思想内容及形式。无论从建筑外表,建筑本身结构、壁画、装饰、色彩以及寺庙内供奉的神像等等,无不显示了来自中国南部沿海省份华侨华人的思维方式,精神寄托,宗教信仰习俗的特点,无不体现着中国儒家、道教及大乘佛教对华侨华人生活与思想的影响。

华侨华人不但移民泰国,而且还移神泰国——携带着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大乘佛教文化在异国他乡,依赖,继承祖先的训导,勤劳节俭,诚信为人开辟他们人生新的天地。他们在泰国建筑寺庙,把寺庙作为自己新家的根,不但在心理上有了保障和愿望的追求,而且寺庙的各派文化因素也强烈地影响了泰国的大众百姓,得到了泰国人民甚至政府的肯定,从而中式寺庙融进了泰国的多元文化之中。

参考文献

[1] 巫秋玉.论泰国华人社会中的妈祖信仰[J].莆田学院学报,2008,(4).

[2] 萧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M].北京:中华书局,2002.3(2008.7重印).

[3](美)施坚雅.泰国华人社会:历史的分析[M]由许华等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4](泰)Arunroj Kiatchindarat. 在泰国唐人街的中式佛寺于庙堂里体现的色彩和观念[R].曼谷:朱拉隆功大学,2008.

[5](泰)Duan Lisheng 和Boonying Raisuksiri.在泰国的中式寺庙的来历[M].曼谷:Songsiam出版社,2000.

[6](泰)Kunsiri Arunphak.在曼谷的中式庙堂[M].暖武里府:Museum Press出版社,2010.

[7](泰)Phadtharaporn Sirikarn.泰国佛教:在统一之中的多元文化[M].曼谷:Misterkopy出版社,2010.

[8](泰)Thaworn Sikkhagoson.中国节日与祭拜仪式[M].曼谷:Matichon Pakkred出版社,2014.

[9](泰) Xiaojiu.潮州人的本人[M].曼谷:Matichon Publishing House,2011.

[10] 泰国内政部.在泰国内政部登记的庙堂[R].曼谷,2000.

[11] 泰国曼谷计划与设计局.2011年研究曼谷的中式寺庙的报告[R].曼谷,2011.

[12] 泰国宗教局.在泰国宗教局登记的佛寺[R].曼谷,2014.

林饶美(1987—),泰文名Siriwan Likhidcharoentham,女,泰国人,泰国农业大学中文系教师,现为浙江大学中国哲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泰文化思想交流。

论文作者:林饶美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7

标签:;  ;  ;  ;  ;  ;  ;  ;  

泰国中式寺庙的中国文化元素论文_林饶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