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专业《自然灾害》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地理科学专业《自然灾害》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地理科学专业《自然灾害》课程教学改革

安娟,梁仁君,吴元芝

(临沂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山东 临沂)

摘 要: 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广泛开展灾害教育是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技能,促进防灾减灾工作卓有成效开展的关键。本文在明确教学知识、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串联式、情景式模拟、讨论式、启发式、案例式等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教学内容更新的5种手段,以期提高教学效果,并为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自然灾害;知识、能力目标;情景式模拟;教学内容的更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增加,自然灾害日益加重,给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已成为世界各国生存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1]。因此,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而科学防灾减灾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2,3]。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面向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开设了专业选修课“自然灾害”,讲授了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地震、泥石流、滑坡、火山、海啸等灾害类型的基本发生机制、特征、分类及其防治措施,灾害自救或他救常识。由于密切贴近生活,深受本专业学生的欢迎。由于学生对本课程的前导课地貌学、地质学、自然资源学、生态学等课程知识掌握不到位,且对于常见自然灾害只是停留在耳闻和主观想象层面上,导致学生从机制层面分析灾害成因、对自然灾害事件理论分析的把控均存在一定难度。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自然灾害”六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教学改革的方法,希望能为同类型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1.2.6 合理摄入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能增加胃肠道蠕动,这对于促进患者血糖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分娩的甲状腺激素会引起胃肠道蠕动加快,因此不可过度摄入膳食纤维,避免增加患者大便次数。鉴于此,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纤维素的摄入要以新鲜蔬菜为主,同时摄入一定量的含糖指数较低的水果。但在食用香蕉的过程中需注意,虽然香蕉含钾量较高,儿科避免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和甲亢肌病的发生,但是香蕉的含糖指数较高,因此不可一次进食太多,可采取少量多次的方式进食。

一 课程目标解读

《自然灾害》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选修专业课。课程最基本是要求该专业学生了解灾害的概念、分类与性质,掌握主要灾害类型的成因机制、发生条件、分类及其特征,熟知中国及世界灾害区域分布,熟悉灾害应急管理、防治措施等,并能对身边的灾害实例进行分析和评价。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课程的教学目标还要在能力层面上达到一定的水准:提高应用自然灾害知识评价资源开发的能力;初步具备环境评价管理能力;增强灾害自救能力。本课程旨在拓宽学生在防灾减灾方面的知识面,为地理科学专业学生从事防灾减灾管理、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管理、资源开发和环境评价方面等方面的科研、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 教学方法的改进

《自然灾害》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应用面广[4],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知识的掌握、专业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我们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提倡“参与式”教学方式;将理论学习与讨论交流、情景模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串联式、情景式模拟、讨论式、启发式、案例式等方法的有机结合,可显著提高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一)串联式教学

《自然灾害》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的相关知识,将本门课程与地貌、地质、水文学等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点相串联,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如:讲授滑坡形成条件时,结合图片,回顾《地貌学》、《水文学》和《土壤地理学》知识,启发学生回答滑坡发生所需要的条件;学生回顾《气象学》和《自然地理》相关的气候带、降雨等知识,给出各个区域发生旱情的时间及其原因。

(二)情景式模拟教学

教学中理论阐述与实际灾害实例相结合,使抽象理论具体化。(1)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导入的指导思想,列举现实生活的事例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如播放视频-98洪水和汶川地震灾害,学生认识到灾害具有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多,突发性强等基本特点,进而给同学们进行详细讲解;(2)讲授某灾害类型的发生机制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识后,通过播放近年来该灾害的发生案例视频,让学生总结该灾害事件的特点及其防治措施等,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讨论式教学

隐意的产生机制指的是,话语参与者的概念信息和语言形式如何整合并构建具备交际功能的隐意。虽然Bach指出隐意是逻辑上先于含意的语用充实层面,但是他没有提出隐意产生的条件。阿卜杜外力等人提出了会话隐意产生的四个条件:说话者的意图、听话人的交际期待、合理的所言和语境的参与。[10]96-98基于此,本文从认知语用学的视角对这些条件在隐意产生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四)启发式教学

课堂讲授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举例、图片、视频等形式,以问题为导向,难点逐以击破。如讲授海啸的发生条件时,启发学生什么样的水体、什么样的地震和海岸条件容易引发海啸。是不是7级以上的地震都能引发海啸。通过逐步询问,总结海啸发生的条件。通过实例:假如你是一名船长,正带领船员在海上工作,这时有警告说海啸将要袭击海岸,请问:你该如何审时度势将海啸带来的风险减少到最低?进一步巩固海啸发生的条件。另外,通过课堂布置前导或后续内容,基于查阅有关文献,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坚持课堂设问,督促学生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如:学生查找与汶川地震有关的材料,分析此次地震产生的原因。

老师根据所讲授的灾害类型给出相应的讨论题目,启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讨论过程中,可逐步增加问题难度,进行深层次的提问。通过问题驱动,放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探究与思考的兴趣。最后,按照当前学生喜欢的娱乐竞赛模式,实行打分制。如:地震灾害章节讲授完成后,老师给出讨论题目:从国家和个人的角度如何进行地震的预防,给与学生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班级分为4个小组,随机抽1名代表以PPT形式讲解10分钟,台下同学提问5-10分钟,组内成员均可答疑。每个小组中随机抽取一名同学参加分数评定,并将各小组成绩算入总成绩评定。

(五)案例式教学

为学生提供一个特定的情景,使学生充分融入情景,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5];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参与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讲授地震形成机制时,学生每个人都拿一定尺寸的木条,并让学生缓慢施加作用力使木条变弯,在木条断裂的一瞬间,让他们感受木条恢复到平直状态的作用力。再此基础上,我们给出弹性回跳理论并解释地震发生原因。讲授地震自救及其救助他人时,教师在教室、户外设置不同的场景,让学生真正体会地震来临时如何逃避灾难、选取何种措施开展自救。我们根据学生们的表现,给出评价,并总结自救及他救知识。

三 教学内容的更新完善

全球变暖大背景条件下,极端灾害事件发生频率日益增加[6],且灾种事件的演化方式复杂化。然而,高校或大专院校自然灾害类课程大多以专业课的方式,开展某单一灾害类型的专业课程教学,且多一成不变地采用一本教材,这明显限制了教学内容的扩展和更新。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多渠道地及时更新并丰富教学内容。

(1)引入世界热点灾害事件,丰富教学内容。密切关注当前国内外热点灾害及其身边灾害事件,通过导入实例的方式引出教学内容,并传授学生面对各类灾害的应急措施,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多渠道拓展教学知识点。派出教师到国内外考察和进修,吸取名校“自然灾害”的精华知识;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3)增加野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感性认识。临沂大学拥有一系列的教学实习基地,“自然灾害”课程组可依托比较成熟的地貌、水文等教学实习基地,设置简短教学实习,增强学生对滑坡识别、地震断层等认识。(4)利用自然灾害网站资源。充分利用国家减灾网、中国风险网等网站信息,将重大灾害事件的分析、防治措施等添加到课堂讲授中。(5)形式的多样化。增加视频和图片的使用频率,将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和具体化,加大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灾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2)地方法规方面: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上海、河北、湖北和浙江四省市率先通过了地方综合性信用法规相关立法条例,分别为《上海市社会信用条例》《河北省社会信用信息条例》《湖北省社会信用信息管理条例》和《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在内容安排上,四部法规均涉及信用信息的归集、披露、应用(激励与惩戒/约束)、主体权益保障等共性内容。其中《上海市社会信用条例》对规范促进信用服务发展和信用环境建设进行了专章的介绍。

四 结论

基于国家减灾防灾、环保部门等对复合型、高素质灾害评价管理人才的需要,我们应继续深化自然灾害的教学改革,明确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和素质);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多渠道融合教学内容,构建能适应综合素质的灾害防治人才培养所需要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具备灾害评价和防治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J I House; E Al; V Brovkin; L Bopp; G Bala; C Sabine; P Ciais.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J]. Science, 2015,129 (1):83-103.

[2] 叶克鹏.“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学设计(湘教版)—以台风灾害为例[J]. 地理教育, 2019(03):14-17.

[3] 石云, 张达, 殷娜. 高校灾害通识教育课程“自然灾害概论”建设研究与实践探讨[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3, 15(1):1-4.

[4] 宋璠, 苏妮娜, 徐守余, 等. 高校公选课“自然灾害”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讨[J]. 石油教育, 2016(06):40-42.

[5] 张莲梅,刘振盛. 基于多种教学法的《电力系统规划与可靠性》课程资源建设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23):155-157.

[6] 何佳, 苏筠. 极端气候事件及重大灾害事件演化研究进展[J].灾害学 , 2018, 33(4):223-228.

Teaching Reform of Content and Method for Natural Hazard Course in Specialty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AN Juan, LIANG Ren-jun, WU Yuan-zhi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Linyi University, Linyi, Shandong)

Abstract: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natural hazard seriously restricts social economic sustainab le development. So, widely developing hazard education plays a key role for improving the skill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for the public, and makes great contribution to effectively imply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Based on setting the clear knowledge and ability goal, this study firstly discussed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five teaching methods-tandem type, situational simulation,discussion, elicitation, and case. Then, five kind of measures for the content construction of natural hazard course was applied.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in the course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relative courses.

Key words: Natural hazard; Knowledge and ability goal; Situational simulation method; Renew teaching content

本文引用格式: 安娟,等.地理科学专业《自然灾害》课程教学改革[J]. 教育现代化,2019,6(61):34-36.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61.014

基金项目: 临沂大学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自然地理学系列课程群”;临沂大学校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转型升级背景下大学生融入教师科研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的模式研究”。

通讯作者: 安娟,女,山东泰安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土壤侵蚀研究。

标签:;  ;  ;  ;  ;  ;  

地理科学专业《自然灾害》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