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方法与好处论文_王也

例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方法与好处论文_王也

浙江省金华市金师附小教育集团婺城小学 321000

摘 要:新课程理念要求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不再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的容器,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主体。“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这一话题被更多的要求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想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势在必行,所以,朗读的重要性便渐渐明显起来了。

关键词:朗读 学习体验 朗读学

朗读,指清清楚楚的高声诵读。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读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读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读,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会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读。

以笔者的个人理解而言,朗读对于当下环境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大,简而言之,朗读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理解。譬如《朗读者》,在董卿老师的主持中,一个个发人深省的主题通过不同的人的朗读,带给大家不一样的感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在大家为一段段精彩的朗读和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而动容的同时,也引起了我的深思,如今的教育总给人一种感觉:学习与考试的联系十分紧密,但与生活却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了,以至于当那些在考场上游刃有余的高材生真的去菜市场买菜的时候,往往会手足无措。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是为什么?心理学上认为: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会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影响。而这种心理准备,我们叫它思维定势。当学生把解题当做是一种十分自然的习惯时,上述现象的产生就不再只是个笑话而已了——他们忘记了,我们的最终目的其实是解决问题,而并不是强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用了多么复杂和高级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繁琐复杂的知识从书本中转移到生活中呢?朗读,成了势在必行的一种方式。

因此,为了避免学生走入这种思维定势的死胡同,也为了让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通过不同方式进行而融入身心乃至深入骨髓的感觉,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加入朗读的训练,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体验能够更具实际意义:

一、静下心来,获得正确朗读状态

在《朗读学》中有一段明确的说明:朗读者在朗读过程中,必须获得并保持正确的状态,所谓状态,是指朗读者在朗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形态,包括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两大方面。不过,心理状态是主导方面。朗读状态不正确,或过分紧张,张口结舌;或过分懈怠,无精打采;或激动万分,千头万绪;或追求技巧,三心二意;或腔调固定,色彩单一……这一切都不可能把自己的全部准备工作付诸实现,朗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感受、构思、设计,便会付之东流。因此,可以说,朗读状态正确与否,是朗读成败的重要环节,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朗读终究是一种语言行为,需要实实在在的学生本体去执行,这就要求了朗读训练的设计,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得以教师的个人讲解或者他人的代劳完全取代学生的自主实践。同时,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直接经验是指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而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指从书本或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从客观的角度来说,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但我认为直接经验不能被间接经验完全取代,在训练中,教师的传授作为间接经验远不如学生自主探究所得到的直接经验。

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其实可以把每一个参与朗读的孩子都当做是一位演员,如何演绎出文字作品的内涵,这个点需要让孩子自己去思索,在思索的过程中抓住思想情感这条主线,体会不同文本中的不同情感。

例如某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某次朗读比赛时,以《木兰辞》为朗读作品,教师在比赛前一晚,告诉学生,抛弃所有的想法,静下心来,没有任何胜败荣辱的影响,每个孩子都是花木兰,都是替父从军的小英雄。替父从军难言苦楚,战场杀敌壮怀激烈,荣归故里欣喜若狂,一幕一幕都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平静地展现,最终比赛的结果也是喜人,获得了一等奖。

二、画面重塑,置身文本内在场景

不同的文本体裁寄托了作者不同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往往依托在不同的场景之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以记叙文的形式出现的较多,而记叙文,无论是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总要给人以启迪。启迪是在清晰、真切的记叙中隐约流露的,很少说教,所以,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启迪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获得启迪的过程中,画面感塑造的重要性又显得尤为突出。

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往往习惯于让孩子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学生如果在课堂上有任何超出自己预计范围之外的思维,就急于阻止,并千方百计地让这些学生回到教师自认为的“正轨”上。但事实上,“条条大路通罗马”,很多问题都不可能只有一种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朗读学》(第三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

论文作者:王也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20年3月总第2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2/26

标签:;  ;  ;  ;  ;  ;  ;  ;  

例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方法与好处论文_王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