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四肢损伤病人护理论文_许路

严重四肢损伤病人护理论文_许路

(河南省郑州市骨科医院,河南 450052)

摘要:22例四肢严重损伤病人护理总结,术前护理(1)现场急救(2)认真观察生命体征,警惕血管损伤的可能(3)迅速补充血容量,积极抗休克(4)积极术前准备 术后护理要点:(1)加强基础护理(2)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3)合适的卧位和肢体的保暖(4)观察肢体血循环及病人生命体征(5)疼痛护理(6)引流管护理(7)皮瓣护理

讨论:严重四肢损伤病人,无论是现场急救或是术前术后治疗过程,护士的观察非常重要。因为病情的复杂是病情变化非常快(手术后病人因创伤缺血,栓塞、痉挛感染、情绪等诸多因素的刺激造成肢体坏死),因此早发现病情变化,早采取相应抢救措施可减少患者的致残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创伤从广义上讲是指由损伤导致的正常解剖关系的破坏。四肢严重损伤加上感染期组织坏死而致残随着时代的进步工业的发展,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机械事故、交通事故和其它恶性事件的日益增多。四肢严重损伤不断增加,此种损伤多为急,危重病人,因此做好现场急救、扩容、清创,抗感染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和病人心理支持,早期功能锻炼和早期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对挽救生命减少并发症,恢复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是极重要的,现将临床22例病人护理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22例,男18例,女4例。年龄6-78岁。损伤原因:车祸伤12例,砸伤4例,机械绞伤6例,胫腓骨骨折并血管皮肤肌肉损伤14例,肱骨粉碎性骨折并血管神经损伤2例,6例尺桡骨下段骨折并皮肤肌肉血管损伤,其中开放伤20例,闭合伤2例,22例中神经损伤2例。

1.2结果 经治疗护理后(1)由于无条件再植术中截肢2例,胫骨下段伤口延迟愈合2例,术中筋膜综合症减张2例,术后行筋膜切开1例,血管吻合后病人肢体均存活,无一例死亡。

2.现场急救到达现场后对病人进行评估,测量血压脉搏呼吸,查意识,观察皮肤出血情况,四肢感觉运动情况,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对病人评估后,若发现病人呼吸困难窒息大出血等立即抢救。建立静脉通道,简单包扎固定后将病人抬上救护车,利用急救车内急救药品对病人监护救治,以最快速度转移病人到医院抢救治疗。

3. 病人转移到医院后术前准备 病人转移到医院后,立即把病人安置在室温22-26度,所有抢救措施齐全的急救室内,护士立即通知抢救小组到场,并立即心电监护氧气吸入,置尿管建立多路静脉通道为液体药物、血液的输入做好准备,根据抢救小组对病人的评估,做好相应的护理抢救,快速执行医嘱。休克状态的病人,体温较低,应给病人保暖,保持体温在36.5℃以上,输液时液体加温到37度,以利于液体输入及病人生命代谢,输液速度要快,采用加压快速输液,病人伤肢包扎后如出血不止,应止血带加压包扎,加压应根据上肢、下肢,小儿成人不同而分别选择不同压力。 并记录止血带时间,及时松止血带,抢救过程给予心理支持并要严格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记录检查输入药物、血制品、尿量。待病人病情稳定按外科手术前准备后转入手术室。

4.术后护理

4.1病室内安静舒适,空气新鲜,室温22度至26度,温度50%至60%,床单被褥清洁消毒,限制探视陪护人员,被褥及时更换,防止交叉感染。

4.2术后体位 一般采取平卧位,用软枕或专用肢体枕垫架抬高患肢,以利静脉回流,减少组织牵拉水肿,并保持患肢制动。

4.3术后监护 及时心电监护,吸氧,监护病人生命体征,认真观察体温脉搏心率,血氧饱和度尿量的变化,防止感染失血休克和肾衰发生。

4.4心理护理健康指导 患者因受现场的惊吓和丧失正常肢体功能,以及担心手术效果等引起的心理失衡,医务人员应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根据不同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护理。对受现场惊吓和丧失正常肢体功能的患者,进行心理指导。要面对现实,给予安慰和关怀。对担心手术效果的患者,简单介绍手术的方法、过程、目的、治愈病例等。以帮助患者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对期望值过高的患者要实事求是地说明手术的风险性、复杂性,避免术后手术效果与期望值不一致导致患者心理落差大而失望,甚至发生医疗纠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5饮食护理 病人骨断筋伤、气滞血瘀加上术中麻醉、消化功能差,因此早期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食物,如面汤、米汤、面条、馒头、清菜。少食多餐,多喝水,促进毒素排泻,预防便秘、忌烟酒及辛辣刺激食物,以米面汤蔬菜为易。早期禁食油炸食品、牛奶、豆浆、甜食,因易引起腹胀,以温热饭为易,不食凉食和包装类等不易消化食品,病情中晚期饮食要求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增加机体修复的蛋白质,如蛋类、肉类等。

4.6伤肢疼痛的观察

4.6.1 创伤后伤肢疼痛一般很明显,24小时内显著,后可逐渐缓解,局部及临近部位活动时疼痛加重,制动后减轻。

4.6.2 如果疼痛持续存在,并呈持续性剧痛,应提高警惕,因为这往往是病人患肢循环障碍最早表现之一。发生上述情况应及时检查患肢末梢血运情况,发现并合缺血情况,应及时处理。

4.6.3止痛泵护理:止痛泵是自动持续用药,大部分病人用止痛泵后,术后疼痛不明显达到止痛效果,疼痛减轻,但个别病人用止痛泵后效果不明显,此类病人应选止痛药物。还有一类病人止痛泵用后副作用较大:恶心、呕吐、腹胀、幻觉,这类病人关闭止痛泵。对用止痛泵效果好的病人,要认真观察伤肢病情,防止病人止痛效果好而误诊。

4.7伤肢病情观察及护理 骨折合并静脉动脉皮肤、肌肉、肌腱的损伤,机体损伤肿胀严重,患肢位置摆放不正确,小夹板、石膏外固定包扎过紧等均会引起伤肢灌注循环障碍,因此要做好伤肢血运观察达到早发现早处理。

4.7.1皮肤颜色的观察 多与健侧对比,若动脉供血受阻,为贫血性缺血,肢端皮肤为苍白,充血时间延长。足背动脉桡动脉搏动弱或消失。若静脉回流受阻,患肢瘀血性缺血,肢端皮肤呈青紫色。静脉瘀血抬高患肢略高于心脏水平10-15°,如位置过低起不到静回流作用,位置过高加重缺血,术后要实行床头交接班进行重点观察3天。发现上述情况及时报告医师,对症治疗,严禁热敷按摩,以免加重组织缺血坏死,局部可冷敷,做肌肉收缩运动,减轻水肿,皮肤肿胀明显,有水泡,肢端末梢血运差,要警惕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发生。

4.7.2伤肢温度观察 血液循环障碍时,肢端皮肤温度减低,如果皮肤温度较健侧低,且末梢皮肤颜色改变,提示血供差,若皮肤温度在30度左右,皮肤发紫发暗,皮纹变浅,脉搏存在可能静脉回流受阻,皮温在27度以下,皮肤苍白,灰暗,指腹张力下降,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提示动脉血液循环障碍。

4.7.3感觉运动的观察 如果伤肢感觉迟钝、麻木运动障碍,说明神经受压损伤,要及时检查肢端血循环情况,同时检查骨折错位处及固定物是否挤压神经通过位置,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5.VSD护理 负压封闭引流术能够彻底去除腔隙创面的分泌物或坏死组织,促进愈合,粘贴上半透膜,可阻止外界细菌入侵,使之处于封闭状态,可改变细菌的生长环境,减少毒素吸入,彻底清除引流区的渗出物和坏死组织,改善局部循环,刺激肉芽组织生长,促使创面愈合,同时减少换药次数,减少病人痛苦,它在四肢大创面积损伤中应用广泛,因此护理尤为重要。

5.1 负压维持在0.004-0.006MPA,负压过大过小均不利创面愈合,引流管固定床旁,检查中心负压及各接头处,半透膜粘贴处是否漏气,引流管液体柱是否流动,如果血液引流过快,每小时200ml连续3小时存在应立即报告医生,可能有活动性出血存在。

5.2告知患者翻身时不能牵扯,压迫折叠引流管,避免按压VSD敷料,引流管位置应低于出口位置,负压引流瓶应每天更换,引流量占引流瓶的2/3时应更换引流瓶。

5.3更换引流瓶时应用血管钳夹住引流管,关闭负压压源,避免管堵塞,敷料鼓起,可进行缓慢注入生理盐水10-15ml,待管变软,重新接通负面源,防止引起逆流感染,一次负压引流保持7-14天。

5.4创面有异物时,可用庆大霉素8万单位加生理盐水100ml冲洗局部创面,冲洗时应保持有效负压,防止逆流感染。

5.5敷料若48小时内变硬,可以从引流管中缓慢注入生理盐水浸泡使其变软,然后接通负压源,检查有无封闭不严,若48小时后变硬,此引流管中若无引流物流动可不做处理,后期若24小时引流量小于10ml可拆除封闭引流装置。

功能锻炼 病人早期一般制动,如果血管吻合,肌腱缝合植皮术后三周不做活动,中期应主被动锻炼,幅度由小到大动静结合,锻炼幅度及时机由医生护士根据病情指导,卧床病人第一次下床活动,一定要在床上座位练习后再有人扶着下床,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发生。如果病人下床锻炼后肢体水肿,应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指导病人锻炼与休息交替进行。

论文作者:许路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4

标签:;  ;  ;  ;  ;  ;  ;  ;  

严重四肢损伤病人护理论文_许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