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反思的四种类型_夸父论文

论教师反思的四种类型_夸父论文

例谈教师反思的四种类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四种论文,类型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通过反思,教师对课堂的教学行为进行调整,对自己的教学水平重新审视,重新组合。通过反思,教师对学生行为进行规划,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重新构建,重新选择。通过反思,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行为与其他人的教学行为进行对比,为提升自身的教学行为重新认识,重新追寻。记录自己教学的成功和失败之处,也记录自己教学的每一点感受、体验和认识,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走好每一步。

一、反思成功的

[案例1]我是天爷爷的眼泪。

学习《雨点儿》一课,教师问学生:“如果你是一滴雨点,你会去哪儿呢?”这是一个让学生极感兴趣的话题,再加上刚才在课文学习中,学生对大雨点、小雨点充满了热爱和佩服。这个话题,让他们把对雨点儿的感激和佩服都转移到了自己身上,学生们迫不及待地让自己成了雨点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善良的童真。

生:如果我是一滴小雨点,我会落到有深有浅的水坑里,发出不同的声音,就像在唱歌,唱给大自然听,唱给所有人听。

生:如果我是一滴小雨点,我会落到公路旁的树上,那里的树叶有很多灰尘,我要给它们洗洗澡。

生:如果我是一滴小雨点,我会落到荷叶上,在上面骨碌碌地打滚,给荷花和青蛙做伴。

生:如果我是一滴小雨点,我想落到小河里。夏天到了,河里的水越来越少,秧苗会口渴的,我去给它们解渴。

……

生:老师,我觉得我是天爷爷的眼泪。天爷爷看到有些地方老是不下雨,很多人都渴死了,天爷爷就哭了,天爷爷的眼泪救了很多很多人。

师:多么善良的孩子呀!

[反思]

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一是氛围和谐。《雨点儿》是一篇充满童趣的短文,大雨点和小雨点是美丽、善良的化身。教师营造了浓浓的和谐氛围,让学生去寻美、读美、品美。就此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一滴雨点,你会去哪儿呢?”当如此可爱的小雨点,哪个学生不愿意,课堂精彩也因此生成。

二是思维开阔。学生在课堂里思想自由,精神自由,表达出来的语言同样也是自由的。小雨点不管落到什么地方,都在为别人服务。“我是天爷爷的眼泪”,这是多么奇妙的语言,孩子的童心在跳动,善良在闪耀。

对案例的成功之处进行反思,会让我们的优点发扬光大,让我们的生成更多。

二、反思失败的

[案例2]夸父太傻。

《夸父追日》是一个神话故事,歌颂的是一种追求光明、永不言败的精神。

教师从神话故事入手,点明神话的特点——故事夸张,想象奇特,蕴含道理。学生学习课文,并谈感受。教学进入研读阶段,教师提出研读专题:夸父哪些地方值得你欣赏?

生:夸父认定一件事,就勇敢地去追求,值得我们学习。

生:夸父喜欢光明,他想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让鲜花永远开放,让树木永远茂密,这是非常美好的愿望。

学生交流了很多,欣赏夸父的种种表现。但有一学生却说:“夸父太傻。我不喜欢他。如果每天都是白天,肯定会影响一部分人的工作、休息,夸父是个自私的人。”教师愣住了。听了该同学的发言,其余同学也纷纷有话要说。

生:夸父自不量力,他怎么追得过太阳,这是蚂蚁摇大树,他的失败是注定的。

生:夸父把自己的优点用错了地方,他不应该去追太阳,他要老老实实地做一些好事。

生:夸父的追求是没有意义的,最后他只能遗憾地看着西沉的太阳,长叹一声。

[反思]

以上案例中的课堂生成背离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个失败的案例。

细细想来,案例的研读专题没错,夸父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欣赏,但为什么学生说夸父太傻,夸父自不量力,夸父追求没意义?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进行正确的引领。课文是神话故事,课堂里已经交流过神话故事的特点,夸父这些行为都是神话故事特有的表现。如果教师让学生结合神话的特点来思考,再让学生思考夸父如此“傻”,更能说明什么,就把主题给提升了,学生还会认为夸父傻吗?夸父就是大智若愚了。

剖析失败的案例,会引起我们对同一现象的注意。吃一堑,长一智,避免重蹈覆辙,期待下一回美丽的生成来临。

三、反思常态的

[案例3]两个省略号。

《气象学家竺可桢》第四段的教学,按常规设计可这样进行,教师创设几个问题情境:北海冰融、山桃始花等等是什么意思?

六月、七月,其他时间里,竺可桢可能会记些什么内容?师生共同探究解决。

虽然这样的教学也不失为有效的教学,也会有生成,但总感觉波澜不惊,没有起伏。反思之后进行了这样的改进:

师:像这样的日记(指第一段中出现的),课文中还有吗?

出示句子:

“3月12日,北海冰融。”

“3月29日,山桃始花。”

“4月4日,杏树始花。”

“4月15日,紫丁香始见。”

“5月1日,柳絮飞。”

…………

师:为什么用两个省略号?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解释吗?

出示句子:

从1936年到1974年的38年中,他记了四十多本日记和笔记,共有近千万字!

(学生朗读,感悟)

师:同学们,竺可桢从191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开始,就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天气和大自然的变化是他每天必须记录的内容。由于战争的原因,只保存了从1936年1月1日到1974年2月6日(逝世前一天)的日记,共计38年又37天,这期间没有一天的空白,而且,日记上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丝不苟的,令人叹为观止。

[反思]

反思之后的设计注入了鲜活的因素,从日记的数量上进行深挖。3月12日,3月29日,4月4日,4月15日,5月1日,后面紧接着是两个省略号。两个省略号连用,这是平常极少见到的,在小学课本里出现更是罕见。

教师紧抓“两个省略号”进行教学,课堂就活了。

对比案例3的两次设计,我们发现教师在反思之后,对教学环节进行了重组、整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能够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过程。

四、反思多方面的

[案例4]数字也有情。

一位优秀教师教学《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课,创设情境,出示钱学森的履历表:

1911年,(略)

1913年,(略)

1950年—1955年,!!

教师提问:其他时间,钱学森都写了自己的工作内容,为什么在1950年至1955年的五年时间,要用三个感叹号表示?让钱学森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到底是什么事?

学生研读课文,理解三个感叹号包含着的情感。

又如《一夜的工作》的教学,教师们经常会出示周总理一天的工作时间表。(1974年3月26-27日)

中午12∶00去机场迎接西哈努克亲王和王后

下午2∶00休息

3∶00起床

4∶00与尼雷克尔会谈

晚上7∶00陪餐

10∶00 参加政治局会议

早晨2∶30召开民航工作人员会议

上午7∶00 办公

[反思]

课堂教学的某一现象都会与其他现象产生千丝万缕的关系。反思,不仅要思考一种现象,更要多角色、多角度地进行剖析和总结。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写科学家钱学森为了回国,受到种种磨难,他的多少悲伤,多少愤怒,多少感慨,都化为履历表中的三个感叹号。而履历表时间的排列及他所取得的成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数字中看出他在美国的五年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教师补充了周总理一天工作的时间表,进行了超文本阅读。这只是周总理一天的工作安排,其实,他每天都是这样忙碌,这样劳苦。时间表上密密麻麻的工作安排,谁读了不为之一振,不为之激动不已?

两篇课文的教学都引入了数字,用数字来证明伟人的伟大之处,来衬托伟人的可贵之处。反思这种方法还可以运用在哪些案例上,把同一类型的设计系列化,这是举一反三,这是反思的成果。

标签:;  ;  

论教师反思的四种类型_夸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