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主题案例研究活动方案的设计与实现_课堂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主题案例学习活动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活动方案论文,案例论文,主题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反常现象——主题“公式化”教学现象。所谓主题“公式化”教学是指在缺少案例分析或案情分析不足的情形下,直接或间接地向学生灌输“公式化”主题知识的教学。以“传统工业区可持续发展主要策略”主题教学为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一方面,对于教科书编写来说,首先是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区域,如鲁尔区。其次是在案情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得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例如,在分析鲁尔区发展背景、发展过程、产生问题及问题解决等案情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改造传统产业,扶持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治理、保护和美化环境。”另一方面,对课堂教学设计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选择并确定适用的案例。由于设计目标不同,教科书中的案例一般不能直接引用到课堂教学中,需要经过二次编写。这是因为:①可读性不强。情节描写和情境交代往往不够充足,甚至空缺。如此,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②过程性不足。数量少,多为一个,且文字篇幅较短,表述也较为精要。如此,难以满足学生阅读理解需求。③思辨性不够。文体较为单一,多为描写成功案例的说明文。如此,难以满足案例论证需要。而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主题案例课堂教学设计,都原封不动地引用了教科书上的现成案例。这只能使课堂教学重新回到“教师教教材,学生背教材”的老路上。教科书中的“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自然而然地变成“所有传统工业区或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便产生了主题“公式化”教学现象。主题“公式化”教学,不仅违背了课程标准精神,而且违背了地理教学规律,也违背了人本教育思想。

高中地理主题案例学习活动从主题选择、内容编制、目标构建和策略优化等方面,对主题案例课堂教学进行了重建。在其重建过程中,遵循了有效教学原则,综合考虑了“怎么教”“为什么教”和“教什么”之间的关系,融合了多种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整体建构。实验表明,实施高中地理主题案例学习活动,能解决当前主题案例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有效遏制主题“公式化”教学现象,使课堂教学回归本质。

高中地理主题学习活动方案,设计简约,实施简便,能适用于一般的学生、教师和学校。

一、方案创意设计

高中地理主题案例学习活动方案的创意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准备,即设计教学目标和编写学习材料;二是教学过程,即开展阅读、讨论和小结教学。

1.教学准备

(1)设计教学目标

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主题案例学习活动教学目标设计为例,其教学目标过程分四步。

第一步,分解主题。将主题分解为“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两个小主题,再将其中的“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分解为“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和“流域综合开发”两部分。

第二步,列出主要概念,建构知识体系。列出的主要概念有区域环境问题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及保护措施等,建立知识结构关系如下图所示。

第三步,拟定一般性教学目标。主要包括:①知识与技能目标,即从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方法和措施等方面建立目标;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即运用案例,讨论问题、分析成因及寻求解决措施;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即让学生通过学习,领悟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建立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行为习惯等。

第四步,整合课堂教学目标。根据学情实际整合的课堂教学目标:①阅读有关区域案例,讨论分析这些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②讨论分析这些环境问题产生与人类生产活动、自然环境背景之间的关系,归纳出这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③结合案例中的解决方法与具体措施,总结出案例中涉及的解决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和途径;④通过学习领悟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奠定可持续发展观念基础,增强关爱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2)编写学习材料

首先,建立案例素材库。素材库的建立是为编写阅读材料做准备。素材库中的案例,可以是反映主题的完整文本,也可以是反映主题的某些片段;可以是图文并茂的文本,也可以是图像、视频等。收集与整理关于主题方面的案例素材,可以由教师来完成,也可以在教师主导下师生共同完成。另外,学校要建有案例库,贮存大量案例,并不断更新,供编写学习材料选用。

例如,为“传统工业可持续发展主要策略”这一主题所建立的案例素材库,有世界各地的,如鲁尔区、美国东北部、萨尔区等传统工业区素材,也有我国的,如辽中南重工业区、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等素材;有图文资料素材,也有影像资料素材;有成功案例,也有失败案例;有完整材料,也有部分片段材料。

其次,编写阅读材料。编写阅读材料主要包括改编教材和编写新的阅读案例两部分。所编写的阅读材料是由多个案例构成的系统性较强的材料。这样的材料,不是编出来讲事实的故事,也不是摆事实、讲道理的一般事例,而是为达成明确的主题案例教学目标而编制的逻辑性较强、结构相对完整的多种类、多形式案例的集合。改编和新编过程中,必须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从方案选择、过程推理、线索描述和故事情节创设等方面进行设计。这样的阅读材料一般要满足的特征要求是:①适应时代要求,符合学情实际需要,适用于一般课堂教学;②尽量选择生活中的案例,注重情境描述,环绕主题,文体多样;③反映主题地理知识,重视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的阐述,强调“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体现;④根据实际需要,既要编写一些正面案例,也要编写一些反面案例,以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增强思辨性,使讨论更加深刻。下页表为“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题的阅读材料编写提纲。

2.教学过程

(1)开展阅读学习

阅读包括自主阅读和任务型阅读。自主阅读是学生对所提供的学习材料进行的个性化、体验式的阅读,多要求为速读或略读。这一过程中,对学生来说,在无任何附加条件的状态下,自由、流畅地阅读多个文本案例,通过自主认知、自觉理解、自我吸收和自由应用等心智过程,力所能及地领会知识,理解文本,以达到自由探究、努力发现和自主建构知识的目的。对于教师来说,要做好合理安排,保障自主阅读,尽量不去干扰学生的学习活动。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学生,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生成的问题。同时,将学生在阅读时生成的主要问题、突出问题和共性问题记录在案。

任务型阅读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习材料进行的选择性的阅读,多为精读或慢读。通常采取两种阅读方式:一是提纲要点式阅读。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好阅读提纲,指导阅读方法,指明学习思路。二是问题导学式阅读。教师为学生阅读设计“习题”或由系列问题组成的“问题链”,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有目的地阅读。任务型阅读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设计时要考虑到班级学生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和运用能力等方面的分层差异。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帮助学生通过理解性阅读、记忆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等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交通运输网中的铁路线”主题案例学习活动方案设计中,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了“横跨五省的宁西铁路”(2516字)、“神奇的青藏铁路线”(1532字)、“石家庄:一个被铁轨托起的城市”(影像介绍,放映时间为2.4分钟)和“洋超市为何抢滩武汉”(1327字)四个阅读材料。一是根据需要为每一个案例都设计了阅读提纲。如“横跨五省的宁西铁路”阅读提纲是:宁西铁路线经过哪些省区?主要铁路枢纽有哪些?该铁路线给南阳带来哪些影响?二是在四段材料阅读的基础上,还为学生设计了问题链:分析铁路线的建设与社会经济、自然条件、技术、政治、民族、国防和文化等因素的关系,探究影响铁路选线的基本条件;分析宁西铁路和青藏铁路的建设意义,进而探究铁路建设的一般性意义。

(2)实施讨论教学

讨论通常包括交换意见和辩论两种形式,讨论的目的是提出问题、引发讨论、放飞思维。讨论的问题主要包括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讨论可以在同桌之间、学习小组或全班进行。讨论可以是自由的,也可以是有组织地进行。讨论时,要求学生各抒己见,质疑答辩,严格论证。要求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案例材料中事实的相互关系,研究问题的关键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做好适时评价。

(3)组织小结

小结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可以是全班式,也可以是学习小组式,还可以是个人式;可以是问题导入式,即教师提问,学生逐一回答,并将案例教学中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结构;也可以是图表表达式,即将知识和方法以图表的形式表达出来;还可以是案例探究式,即利用课堂上没有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探究,总结规律,用其他案例或权威性解决方案,加以检验和比较,等等。在教师的引导下,综合课堂上的各种意见,提炼出较为公认的关于主题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二、方案实施意义

1.回归本质

(1)回归人的发展本质

教育本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精神交流和对话,教育目的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人,人的发展是教学之本。当前,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是功利主义使教育忽视了人的存在,致使课堂上的人文主义气息淡薄。高中地理主题案例学习通过阅读、讨论和小结活动,满足学生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这是教育以人为本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2)回归学习的本质

实施高中地理主题案例学习活动,能满足学习自由,回归学习本质。学习自由是学习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得以最大发展的条件。学会学习是学习之本。学会学习要求从知识的形成角度去掌握学习、领会学科本质。

(3)回归案例教学的本质

案例教学的根本要求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高中地理主题案例学习活动提供给学生课堂阅读的材料,既有一个个完整的案例,也有一些案例片段,还有音像、图片等素材,为学生提供了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它使案例摆脱了“经典”、摆脱了“学例”,摆脱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本本主义。

2.回到本态

(1)回到有效教学的本态

高中地理主题案例学习活动遵循有效教学原则,综合运用阅读学习、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性功能。将教学准备和课堂教学设计有机联系在一起,整合教学过程各要素,达成教学过程最优化。课堂教学达成了学教融合和多法整合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和任务型阅读,实现了精读与略读的融合。基于阅读前提与基础,在师生间和同伴互助中,实施讨论教学法,实现了讨论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有机整合,实现了阅读学习与案例教学的有机融合。这些,就是有效教学的本态。

(2)回到地理教学的本态

通常,人们习惯地用文科和理科将普通高中课程中各门学科进行分类。一般情况下,理科教学多通过一个例题或案例的教学,实现举一反三的目标;文科教学则多通过几个示例或案例的教学,以量求质,实现反三归一的目标。其实,高中地理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简单地以文、理对其分科是不科学的,也不利于有效教学的实施。显然,依赖教材中的某一则案例组织教学是不够的;不经选择、加工与编写,选择几个案例组织教学,也是不行的。高中地理主题案例学习活动满足这些要求,反映了实质,体现了本质。

高中地理主题案例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意义重大,既帮助解决了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许多困惑和问题,又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成功经验,还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以及学科的发展提供鲜活的案例。

标签:;  ;  ;  ;  

高中地理主题案例研究活动方案的设计与实现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