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阅读为主,培养能力--徐善君阅读教学法概论_小珊迪论文

以阅读为主,培养能力--徐善君阅读教学法概论_小珊迪论文

以读为主,培养能力——介绍特级教师徐善俊的阅读教学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方法论文,能力论文,教师论文,徐善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阅读课必须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加强读书的指导,在‘训练’二字上下功夫。”这是江苏徐州市著名特级教师徐善俊老师一贯倡导的。怎样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加强读书的指导,才能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总结徐老师30多年的教学经验,能使我们从中受到很多好的启示。

一、以问促读

所谓“以问促读”,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熟读精思,“潜心体会本文”,不仅自己读懂课文内容,而且在读书过程中逐步形成阅读能力,“以问促读”教学方法的构想,是徐老师1987年提出的,目的是打破传统的“以理解为目标,以讲解为手段”的阅读教学格局,把培养阅读能力作为主要目的。但问题是怎么问才能起到“促读”、“促思”的作用呢?在这方面,徐老师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取得了可贵的经验,并有多篇论文发表。为了能够说明问题,下面就从徐老师教学《小珊迪》时问题的设计谈起。

教学课文第二段时,徐老师设计的问题:小珊迪难过的是什么?什么使他最难过?从中你看出了什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深度,有较强的思考性。使小珊迪难过的有三点:一是钱没有及时如数地送还给“我”;二是自己的两条腿都断了;三是可怜的弟弟小利比无人照顾,无法生活下去。小珊迪最难过的是第三点。这些需要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课文,再加以分析,才能弄清楚。第三问“你从中看出了什么?”学生也需经过抽象思维才能弄明白:这更深刻地体现出小珊迪的诚实、善良。特别是一个“跑”字用得好,正因为小珊迪恐怕“我”久等,想赶快把零钱送还,才飞快地往回跑,才惨遭横祸。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真正读懂了课文,理解了课文。

课文教学完之后,徐老师并没有用讲解来拔高思想内容,还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来进一步体会。徐老师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小珊迪不卖这两盒火柴就好了,就不会被马车撞死了。’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争着发表意见:有的说对,早知这样,小珊迪就不卖这两盒火柴了;有的则说这种看法不对。对此,徐老师没有轻易作出结论,而是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回过头来读课文,边读边思索,然后讨论。最后统一了认识:这种看法不对,他实在饿极了,不卖火柴怎么活呢?即使小珊迪不卖火柴,不被马车撞死,日子也不会好过,不知哪天就会冻死、饿死。在资本主义社会,像小珊迪这样的穷孩子,是逃脱不了悲惨命运的。这就加深了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认识,加深了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但“以问促读”决不等于“满堂问”。如果问题太浅,就没有思考价值;如果问题太深,又很枯燥,则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性,要少而精,且一定要“问而后读,思而后答”;要面向全体,让全班学生都能得到训练。为此,徐老师对“以问促读”提出了“六性”的要求。(1)思考性。 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思考性。因为提出的问题太简单容易,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从课本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这就不可能促使学生“熟读精思”。(2)深刻性。如果问题设计得比较肤浅, 就不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课文的内容,抓住问题的实质。所以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深刻性,能促使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通过重点词句,深入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从而受到教育,受到感染。(3)针对性。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关系, 学生读书往往有顾此失彼的现象,有时抓住了主要的,却又忽略了次要的。为此,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学生易于忽略和考虑不到的地方,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地理解课文。(4)趣味性。如果设计的问题平淡无味,就引不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就会削弱课堂教学效果。为此,在设计问题时也要适当考虑趣味性。(5)层次性。人们认识事物都是由表及里、由粗到精、由感性到理性的。指导学生阅读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所以,设计问题时,也要注意由浅入深,层次分明。(6 )向心性。必须围绕文章中心,紧扣教学重点,精心设计问题,提的问题不能太多,太碎,更不能偏离文章中心,或可有可无,甚至是多余的。

二、现身说法

“一边读一边想”是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习惯。但有不少学生读书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也有学生读书像打机关枪,读完了,意思并不明白。老师虽再三强调要一边读一边想,但在什么地方想,怎样想,他们还是摸不着头脑。在这方面,徐老师是采用“现身说法”的办法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草船借箭》第一段时,徐老师设计了两个问题。他先是带着这两个问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读后将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把在什么地方想的,怎样想的,告诉学生,使他们受到启发,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读、自己练。这两个问题:(1 )第一段中哪些词句能突出周瑜想难为、陷害诸葛亮?为什么?(2 )诸葛亮为什么愿意立军令状?当读到“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一句时,徐老师停了下来,告诉同学们老师读到此处感到这句话和第一题有关,就把它画下来并仔细想了想。老师是这样想的:周瑜是大都督,他难道不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不是明知故问吗?很明显,周瑜没安好心,这是难为、陷害诸葛亮的开始。而读到“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不要推却”和“周瑜很高兴……招待他”两句时,徐老师又停了下来,告诉学生老师认为这些话和第一题也有关系,老师怎样想的就不说了。与第二题有关系的句子,徐老师也只是点出来而没有告诉学生老师是怎样想的。

这样,在学生知道了应该怎样一边读一边想的基础上,徐老师接着让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己读第一段。他们时而读书,时而拿起笔来圈圈画画,时而停下来沉思。读后检查时,一个同学说:“读到‘……现在军中缺箭……’时,我想这是周瑜用‘公事’来压诸葛亮,是周瑜想陷害诸葛亮设下的圈套。”另一个同学说:“读到‘周瑜很高兴……’时,我特别圈出了‘当面’这个词,我考虑周瑜为什么迫不及待地叫诸葛亮当着众人的面立军令状呢?他是怕诸葛亮反悔,想将诸葛亮置于死地。”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同学们也是通过自己读书、思考找到的。

三、范读引路

徐老师认为:阅读课要重视朗读,要教给学生读出感情的方法,只提出要求,或单纯地在技巧上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要范读,读后还要分析读得比较有感情的原因。下面是徐老师教学《可爱的草塘》时的一个片断:

师:(精彩地范读第五节后)老师读得怎么样?(生:好!)谢谢同学们的表扬。要读好课文,我告诉大家一个秘诀,就是一边读一边想,脑海里过起了电影,我自己被陶醉了,自然而然地读出感情来了。大家试试。

(生认真地练。师指名读,稍有不到位的,师再作指导。)

师:“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赶”要读得快些,不然早滚过去了。“仔细瞧那浪花。”要读得慢些,瞧仔细了。这么美丽的景色,为什么不多看一会儿?

(师指名读。生读得很有感情,师及时翘起大拇指。)

从这个教学片断中可以看出,徐老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并不是单纯地交代“要读出感情”,“这里要读快些”,“那里要读慢些”等,而是指导学生想象画面,头脑中过电影。如对“赶”、“瞧仔细”等的指导,堪称妙绝,真正达到了像叶老所说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的境界。

标签:;  ;  ;  ;  ;  ;  

以阅读为主,培养能力--徐善君阅读教学法概论_小珊迪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