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SOTER数据库的建立及初步应用研究

山东省SOTER数据库的建立及初步应用研究

杨玉建[1]2000年在《山东省SOTER数据库的建立及初步应用研究》文中指出SOTER(Soil and Terrain Digital Database的简称)数据库是利用目前已有的计算机、RS(Remote Sensing的简称)、GIS(GeographicInformation System的简称)等方面的新技术,建立一个包括数字化地图单元和它们属性数据库的土壤和地形体的数据库。它是以土壤资源和环境动态变化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动态监测网络,并以此来监测和研究资源与环境的动态变化。GIS以其显著的多学科交叉特征和处理空间数据的独特功能,使其被广泛应用于资源与环境管理,灾害监测和预防,城市规划,农业、土地利用规划,国土整治,作物估产等诸方面。利用GIS对SOTER数据库进行管理,是一新的视觉,正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鉴于山东省土地退化、水土流失较严重的现实,本论文利用功能强大的GIS,采用代表目前前沿水平的SOTER方法,建立了一个包括数字化地图单元和属性数据的山东省SOTER数据库,实现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连接。为山东省的土壤和土地资源制图动态监测提供必要的数据,并基于此数据库,开展了山东省土地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定量研究从而减缓山东省的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的状况,为合理开发利用山东省土地资源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促进了山东省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充分阐释了SOTER数据库在山东省开展的充要性。SOTER数据库运用其自身的优势在山东省开展有一定空间,SOTER方法在山东省开展有利于山东省的发展。山东省地貌条件复杂,地质条件多样,土壤资源丰富为开展SOTER数据库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2)SOTER方法作为目前国际上土壤科学的前沿研究方法,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本文在SOTER数据库的特性、结构、SOTER单元的概念、区分指标等诸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这对于进一步建立山东省SOTER单元图具有指导性的意义。(3)在ARC/INFO、ArcView、PhotoShop及ACCESS FOR WINDOWS关系数据库等软件的支持下,形成了山东省SOTER单元图,建立了山东省SOTER数据库。本文运用图形处理软件PhotoShop对扫描后形成的Layer进行接边处理。ARC/INFO软件兼顾空间和非空间不同性质的特点,有效的实现了两类数据的操作、处理和管理。在建立山东省SOTER数据库系统时,主要应用ARC/INFO来建空间拓扑关系。ArcView用于查看ARC/INFO存放的数据,包括显示、查询、绘图等功能。属性数据库是通过ACCESS FOR WINDOWS 建立和进行修改的。根据SOTER数据库本身的要求采集数据,通过ACCESS FOR WINDOWS这一关系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的结构,然后将数据逐一从键盘 录入,建成了属性数据库。通过赋相同ID码的技术实现了空间数据和属 性数据的连接。 (4)初步探讨了山东省SOTER数据库在地理基础制图及其他方面研究的应 用。输出了山东省SOTER单元划分图,山东省土壤系统分类图,山东省坡 度等级图,山东省总体岩性图,山东省土壤土层厚度图,山东省土壤有机 质图,山东省土壤PH图等基础地理图幅。为了验证山东省SOTER数据库 在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实用性,本文以SOTER单元作为评价单元,运用多层 次综合分析法(AHP),以山东省 SOTER属性数据库为基础,对山东省农业 土壤生产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并输出了山东省土壤生产力评价图。 (5)本论文的结语部分,指出了笔者在建立山东省SOTER数据库过程中的 体会和今后需进一步改进及深入研究的内容。

张学雷, 杨玉建, 肖光平[2]2001年在《山东省1∶100万SOTER数据库的建立与初步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GIS环境下 ,采用SOTER的方法建立了一个包括数字化地图单元和属性数据的山东省SOTER数据库 ,实现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连接。为山东省的土壤和土地资源制图动态监测提供必要的数据源 ,并初步开展了山东省土地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定量研究 ,为减缓山东省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的状况、合理开发利用山东省土地资源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

李锐娟[3]2011年在《区域土壤属性预测模型及SOTER数据库的建立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湖北省宜都市红花套镇典型区域为研究样区,采集了330个土壤样品,经过室内理化分析,得到的土壤属性数据。结合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对研究区土壤属性空间变异性进行了探讨,运用统计学方法中的回归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中的克里格插值构建了样区的土壤属性预测模型,以及验证模型的预测精度,选取最优拟合模型和相应的参数构建该区域的土壤模型库,为建立区域性的大比例尺SOTER数据库提供必要的属性数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研究区土壤属性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及正态分布检验。从分析结果可见,土壤各属性变幅最大的是有效铁,变幅最小的是pH值;从变异系数来看研究区土壤属性的变异系数在13%-122%之间,除速效磷属于强变异性外,其他属性指标均属中等变异性;通过正态分布检验可知,有机质、pH值、阳离子交换量、碱解氮、全氮、全钾、全铬、全铅符合正态分布,交换性钙、有效锌、有效铁、速效磷、全磷、全铜经对数转换后符合正态分布,交换性镁经过平方根转换后符合正态分布,速效钾经过两次取对数后才符合正态分布。(2)对研究区土壤属性空间相关性的分析。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镁、有效锌、有效铁、碱解氮、速效钾、全钾的块金值与基台值的比值都小于25%,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pH值、交换性钙、全氮、全磷、全铬、全铜、全铅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速效磷的空间相关性很弱。有机质、CEC、交换性镁、有效铁、碱解氮、全铬的拟合理论模型为高斯模型;pH值、交换性钙、有效锌、速效钾、全氮、全钾、全铜的拟合理论模型为指数模型;速效磷、全磷的拟合理论模型为线性模型。(3)土壤属性预测模型的建立。各指标间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相关系数最大的出现在碱解氮和有机质之间,为0.785;根据各属性的相关性对研究区土壤属性进行了回归分析,逐步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与一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以及曲线回归拟合出的相应模型相比,有很明显的提高,说明逐步回归模型较之其它几种模型的预测能力要强;结合研究区土壤属性的半方差函数拟合模型,得到本研究区域内的土壤属性的克里格插值模型,并进行了检验。(4)研究区土壤属性数据库及土壤模型库的设计。土壤属性数据库用Access软件组织、设计和建立。模型库分为函数库和方法库两个子库,函数库用于存储和管理数学模型,方法库则是用来存储功能模块和操作流程。函数库设计分函数库结构表和土壤属性预测模型函数表,方法库由方法程序库和方法字典组成。(5)SOTER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利用所建立的土壤属性预测模型来获取建立大比例尺SOTER数据库的必要的属性数据,建立SOTER属性数据库。通过相同的标识码ID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连接起来,建立完整的SOTER数据库。

檀满枝[4]2003年在《基于多样性理论的山东省土壤空间可变性研究》文中提出土壤多样性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基于生态学中生物多样性概念但应用于不可再生性非生物资源的一种新的理论与方法.本论文应用土壤多样性分析理论与方法,以山东省1:100万土壤-地形体数字化数据库(SOTER)为数据源,对不同母岩、不同地形上发育的土壤空间可变性进行了研究。土壤多样性指数包括丰富度指数(特定区域内发育的土类数目)、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多样性指数运用Shannon指数 公式计算,均匀度指数运用 Pielou指数公式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发育于不同母岩上的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49~1.02之间,从高到低依次为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和疏松物质;土壤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27~0.64之间,从高到低依次为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疏松物质。发育于不同地形上的多样性指数值范围为0.28~1.75之间,从高到低依次为平原、中坡度、中坡度丘陵、山麓平原、中坡度峭壁带、低洼地和高坡度山地; 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26~0.84之间,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坡度、平原、山麓平原、中坡度丘陵、中坡度峭壁带和低洼地。同时根据统计运算结果,建立不同母岩和不同地形上发育的土壤类别多度分布模型,不同母岩和不同地形上发育的土壤类别多度分布都符合对数正态分布模型(系统中符合中间多度的对象最为普通),并应用于对土壤分布格局的解释中。最后,在地理信息系统环境中实现山东省不同母岩和不同地形上发育的土壤空间可变性分析的数字化表达。

陈志强[5]2003年在《区域土壤与地形体数字化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SOTER是土壤-地体数字化数据库(Soil and Terrain Digital Database)的简称。SOTER把土地看作由地形和土壤个体组成的自然实体的组合,据地形、岩石、地表形态、坡度、母质和土壤,划分出相对均一的单元对区域土地进行辨识。以这种方式分辨的SOTER单元,可作为不同比例尺的土壤和地形体标准数据的储存和调用的框架。SOTER为其数据库建立制订了一套系统化、标准化的规则,不仅包含有关于土壤和地形体的数据库,还涵盖了气候、植被、土地利用和参考文件等辅助数据库,能为环境的开发、管理和保护提供所需的标准化的地图和表格信息,可用于开展多种专题的研究如全球变化、土地评价、环境评价等。当前SOTER方法已被国际上认可,成为土壤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中的一个前沿和热点。 本研究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支撑,以建立福建省1:20万中比例尺SOTER数据库和漳浦样区1:1万大比例尺SOTER数据库为目标,结合福建省实际情况,收集、编制多种专业图件和资料,以地貌图、岩性图、坡度图、土壤图为主要要素图,划分出地形体图、地形体组分图和土壤组分图三级图斑,并建立相应属性数据库,同时建立气象气候数据库、土地利用数据库、参考文件数据库三个辅助数据库。运用AVENUE语言编写程序,实现大、中比例尺SOTER数据库的衔接。此外,本研究以漳浦样区1:1万SOTER数据库为数据源,作了初步应用探讨,运用景观生态学及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研究漳浦样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壤分类。本研究对区域SOTER的建立及其应用的探索和积累的经验,对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门明新[6]2005年在《基于空间数据库的土壤侵蚀和碳氮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资源环境是维持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本文以河北省农业资源环境各因素为研究对象,以GIS和SOTER为技术平台,整合不同信息源数据,初步建立了涵盖土壤/土地、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全省1:50万的农业资源环境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应用数据库对河北省土壤侵蚀和土壤有机碳与氮储量及时空变化进行分析。为农业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辅助决策服务。 在系统分析建立农业资源环境数据库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应用GIS技术建立省级尺度的河北省农业资源环境数据库,实现了对分散在各部门、不同时空尺度、不同投影与坐标系系统、不同规范与标准数据的整合研究。河北省农业资源环境数据库共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土壤数据库(SOTER)、土地利用数据库、气候数据库和农业生产管理与社会经济五个子数据库。 利用双参数修正的经验逻辑生长模型模拟土壤质地不同粒径的累积分布,实现河北省现有土壤质地资料由卡庆斯基制转换为美国制。应用公式法对河北省土壤可蚀性进行了估算,并利用GIS绘制了河北省1:50万土壤可蚀性因子图:得出该省土壤可蚀性K值在0.25-0.4之间的易蚀性和较易蚀性土壤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58.6%,易蚀性土壤面积所占比重大。 应用建立的河北省气候数据库中的气象台站的降雨资料,建立了河北省降雨侵蚀力的简便算法,模型基本形式为Y=0.6698x~(1.865)(R~2=0.7866),应用该模型计算气象台站降雨侵蚀力。在方向性分析基础上,通过比较不同的半方差函数模型和插值方法对降雨侵蚀力估值的影响,得出了采用高斯模型和析金克里格插值方法能更好的拟合降雨侵蚀力,并应用析金克里格方法建立河北省250m×250m的高空间分辨率的降雨侵蚀力数据集。 采用RUSLE模型,从建立的河北省农业资源环境数据库中提取相关数据,对河北省土壤侵蚀风险进行定量化评价。将河北省土壤侵蚀状况分为微度土壤侵蚀、轻度土壤侵蚀、中度土壤侵蚀、强度土壤侵蚀、极强度土壤侵蚀和剧烈土壤侵蚀六类,其中微度水土流失为10.8万km~2,占全省面积的58.2%;轻度水土流失面积3.5万km~2,占18.9%;中度水土流失面积1.1万km~2,占6.1%;强度与极强度水土流失面积分别为8183km~2与1.0万km~2,分别占全省面积的4.4%和5.6%;剧烈土壤侵蚀面积为12万kmz,占全省面积的68%。 应用建立的河北省SOTER数据库,计算出该省不同土壤组合的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密度,并应用GIS技术分析该省土壤有机碳和氮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该省土壤的平均有机碳密度为10.83kg·m~(-3),平均氮密度为1070.96g·m~(-3),C/N比为9.99。在土壤侵蚀风险评价基础上,估算河北省因水蚀年损失的有机碳、氮分别为1.95x10~6t和1.62x10~5t,主要分布在燕山、太行山低山丘陵区。通过比较上世纪80和90年代河北省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在各行政区随时间变化和变化幅度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有机碳储量与有机碳密度时空变化基本一致,两者的时空变幅出现由北向南逐渐有增加的趋势。

陈志强[7]2006年在《区域多尺度LUCC及空间数据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LUCC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日益受到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LUCC研究中数据与尺度是纵贯各项重点研究内容的综合性研究活动,是确保各项重点研究全面性、准确性和整体性的依据,对LUCC更深刻的认识只有通过综合不同尺度层次上的观测和解释结果来达到,并且要求尺度和相对应数据的嵌套。 本研究以闽台作为中尺度研究区域,福州和台北作为小尺度研究区域,对LUCC研究中的数据源进行幅度和粒度的定量化分析,认为闽台和福州、台北间两个尺度间无法进行LUCC规律推绎,并计算出福州与台北的适宜粒度域;系统分析了两种尺度下LUCC的格局及过程,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LUCC的驱动机制,从粮食安全和建设用地生态安全两个方面分析中尺度LUCC生态安全响应,从绿化地面分析小尺度LUCC人居生态环境响应,对福建土地利用转型和福州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进行模拟与演绎;对多尺度多源数据进行整合,拓展SOTER理论,构建福建省中尺度SOTER-LUCC数据库和漳浦样区小尺度SOTER-LUCC数据库并进行初步应用。

孙燕瓷, 张学雷, 陈杰, 檀满枝[8]2005年在《土壤多样性的概念、方法与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土壤多样性研究引起多方的兴趣,先后已经有西班牙、中国、美国等国家展开有关内容的研究。文章介绍了土壤多样性的基本概念、计量方法与数学模型及其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最新发展,并对西班牙在爱琴海、美国全国范围以及中国海南岛和山东省的有关研究进展进行了初步评述。国内外研究表明,尽管作为新生事物有其不够完善的地方,土壤多样性研究可为土地利用及规划管理、环境保护、生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设计、自然生态景观的维护和修复等方面提供服务,土壤多样性理论方法在土壤学及其他相关科学中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褚兴彬[9]2009年在《山东省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依据山东省水土保持宏观决策与管理的实际需求,本文以面向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专业GIS软件Region Manager V5.5为开发平台,在进行水土保持数据资料收集和挖掘分析的基础上,基于GISOCX控件,采用可视化开发程序VC++编程语言,构建了集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管理为一体,界面友好和功能完善的山东省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为水土保持科学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了基础数字平台和科技支撑。山东省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水土保持基础数据管理系统,二是水土保持行政管理系统,两个系统的构成与功能如下:(1)水土保持基础数据管理系统收集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数据、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数据、六大水土保持实验站(临朐县辛庄水土保持实验站、蒙阴县水土保持实验站、曲阜水土保持实验站、泰安水土保持实验站、文登水土保持实验站、莘县水土保持实验站)观测数据、水土保持项目与预防监督管理数据、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管理等不同空间尺度的数据源资料,通过数据矢量化、信息提取、拓扑处理、数据录入、投影信息统一等处理,构建了包括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和空间元数据的山东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基础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编程,建立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关联,实现了数据的双向查询以及对各类信息的有效管理与维护,为山东省水土保持的科学管理与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平台,同时也为规范水土保持数据的采集、管理和更新提供信息平台。(2)水土保持行政管理功能系统基于水土保持基础数据平台,针对山东省水土保持行政管理业务的需求,构建了包括水土保持概况、水土保持监测、水土保持项目管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水土保持三维展示、水土保持档案管理六大子系统的水土保持行政管理功能系统。采用视频、语音、文字等形式展示了山东省水土保持概况;水土保持监测子系统一方面实现了按行政区划的水土流失类型、强度、分布及其面积的定位查询、统计报表输出以及专题图制作,另一方面构建了以六大基站为主体的水土流失监测数据库,抢救了宝贵的历史数据资料,实现了数据的分类存贮与统计汇总,为将来分析预测预报水土流失规律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信息录入、追加、编辑、存储、查询、检索、统计、更新、传输等手段,实现文字的查询、编写和输出、制作和打印报表以及输出图件等功能,满足了水土保持项目管理与预防监督子系统的需求;通过三维展示子系统逼真、直观的展现出项目区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土地利用、植被分布等因素,实现了三维动态的可视化;通过搜集水土保持工作历史文档资料,以常规数据格式分类,通过增加、删除、管理、查询等功能,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荆长伟[10]2013年在《浙江省土壤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文中认为土壤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随着全球性的粮食安全、土壤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系统、及时、准确地掌握和管理土壤资源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数字土壤”是土壤学融合现代地学和信息科学的产物。建设“数字土壤”是国情所需,也是教学、科研以及农业、国土、水利、环保等职能部门的迫切要求。从目前我国土壤信息化的发展状况看,土壤数据库建设是我国数字土壤急需优先开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本文以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及相关资料为基础,建立覆盖浙江全省的大、中、小系列比例尺土壤数据库,并对当前土壤数据库建设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包括土壤图的数字化修复与更新、不同土壤分类体系的参比等进行分析与探讨。在此基础上,借助相关理论与方法,应用浙江省土壤数据库,分别对土壤分类多样性及景观格局特征、土壤可蚀性K值及分布特征、城区扩张和土壤资源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与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浙江省土壤数据库建立浙江省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两大部分。空间数据库包含1:100万、1:50万、1:25万和1:5万四种比例尺。属性数据库中包含全省2677个剖面数据及表耕层数据。浙江省土壤数据库的建成实现了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的数字化、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奠定浙江省“数字土壤”的基础。(2)传统土壤图的数字修复与更新基于浙江省土壤数据库后期完善更新的需要,针对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图件中存在的问题,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进行修复和更新传统土壤图的研究。1)传统土壤图修复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数学基础修复解决原有土壤普查图件坐标缺失问题;图斑要素修复是通过判读历史遥感影像解决要素模糊、图件破损、要素编绘不合理等问题:符号注记修复是解决图例符号陈旧和不规范问题。2)土壤图更新从三个方面进行:数学基础更新是将图件地理参考从北京54坐标更新到西安80或国家大地2000坐标系,以匹配测绘、国土等行业空间数据;行政区划更新是将土壤普查图件按现有行政区划进行调整,以满足区域土壤资源管理和使用的需要;图斑要素更新是借助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或土地利用图对土壤普查图件中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包括水系、交通、建设用地等要素进行更新。从而,保持土壤图斑的现势性。(3)浙江省土壤发生分类与土壤系统分类参比利用浙江省1:5万土壤详查数据库,对土壤发生分类土种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亚类进行参比,编制土壤系统分类亚类分布图。结果表明,发生分类基层分类单元归属较为清楚,但高级单元关系较为复杂。99个土属有62个参比归属唯一,277个土种有252个参比归属唯一。通过土壤分类系统参比,将大比例尺土壤普查成果转换成系统分类体系是可行的,可以满足1:10万的系统分类亚类制图要求。浙江省土壤参比后归属于8个土纲,以雏形土土纲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31.3%;人为土土纲次之,占总面积的21.4%,有机土土纲面积最小,土壤区域分布规律较为明显。这些结果对土壤系统分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为省域范围的系统分类制图与应用提供了范例。(4)浙江省土壤多样性研究以全省1:5万土壤数据库为基础,利用多样性分析理论与方法,对浙江省不同地市范围的土壤多样性、土壤类型景观分布格局特征、普查土种的稀有程度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土壤分类单元级别是影响土壤多样性评价结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区域土壤多样性的评价必须明确土壤分类级别;2)在土种层次,浙江省11个市的多样性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绍兴、台州、宁波、杭州、金华、湖州、舟山、温州、衢州、丽水、嘉兴;3)在全省的10个土类中,红壤面积最大,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40.1%;水稻土图斑个数最多,占全省图斑总数的51.3%;黄壤平均图斑面积最大,约为2.85km2;各土类形状指数仍属简单;4)根据斑块个数、分布面积及分布多样性指数分别评选出20个代表性土种及稀有土种,相关结果可作为土壤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依据。(5)浙江省土壤可蚀性利用EPIC模型估算了浙江省277个土种的土壤可蚀性K值,编制了全省30m格网分辨率的土壤可蚀性K值分布图。结果表明,1)浙江省277个土种的可蚀性K值变化范围为0.116-0.425;2)红壤可蚀性K值与有机碳含量、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黏粒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3)浙江省土壤可蚀性K值以中低侵蚀、中可蚀为主,其土壤面积分别占浙江省土壤总面积的64.2%和26.4%。(6)城市扩张对土壤资源的影响基于长时间序列历史遥感影像和1:5万土壤数据库,对浙北平原区1969-2009年间,20个城市的主城区扩张占用土壤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浙北平原主城区面积由1969年的165km2增加到2009年的1171km2,年均扩张25.8km2;2)不同阶段的扩张速度存在一定差异。其中,1995-1999年是谷点,1999年至2005年扩张最快,此6年期间扩张面积占总扩张面积的42.7%;3)1987-2009年间,城区扩张导致土壤资源面积缩减835.6km2,侵占土壤类型以水稻土和潮土为主,113个土种遭受侵占,乌潮土、乌松土和黄松土三个土种消失,不同阶段和不同城市侵占的土壤类型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证明,浙江省土壤数据库在农业、国土、水利等部门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限于时间等因素,在土壤数据库的更新,特别是土壤图斑属性的更新,以便保持数据的现时性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十分重要的基础数据,土壤数据库的应用也是极为广泛的。本论文仅尝试了在土壤多样性、土壤可蚀性和土壤资源动态等三个方面的应用,还有其他众多领域、学科和部门亟需进行相关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SOTER数据库的建立及初步应用研究[D]. 杨玉建. 山东师范大学. 2000

[2]. 山东省1∶100万SOTER数据库的建立与初步应用研究[J]. 张学雷, 杨玉建, 肖光平.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3]. 区域土壤属性预测模型及SOTER数据库的建立研究[D]. 李锐娟. 华中农业大学. 2011

[4]. 基于多样性理论的山东省土壤空间可变性研究[D]. 檀满枝. 安徽师范大学. 2003

[5]. 区域土壤与地形体数字化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D]. 陈志强. 福建师范大学. 2003

[6]. 基于空间数据库的土壤侵蚀和碳氮储量研究[D]. 门明新. 中国农业大学. 2005

[7]. 区域多尺度LUCC及空间数据库研究[D]. 陈志强. 福建师范大学. 2006

[8]. 土壤多样性的概念、方法与研究进展[J]. 孙燕瓷, 张学雷, 陈杰, 檀满枝. 土壤通报. 2005

[9]. 山东省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 褚兴彬. 山东农业大学. 2009

[10]. 浙江省土壤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D]. 荆长伟. 浙江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山东省SOTER数据库的建立及初步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