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上海社会工作发展之路--职业化社会化--上海社会工作发展之路--浦东新区:破浪汹涌,社会工作实践的先驱者--浦东社会工作协会--上海社会工作协会的带头人_社工论文

近20年来,上海社会工作发展之路--职业化社会化--上海社会工作发展之路--浦东新区:破浪汹涌,社会工作实践的先驱者--浦东社会工作协会--上海社会工作协会的带头人_社工论文

这20年上海社会工作发展之路——专业化 职业化 社会化——上海社会工作发展之路——浦东新区:破浪冲涛,社会工作实践的先行者——浦东社工协会:专业发展的领头羊和孵化器——乐群:第一个吃螃蟹的民办社工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工论文,社会工作论文,之路论文,上海论文,浦东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上海社会工作发展之路

上海市民政局

上海作为现代化特大型国际大都市,在内地率先开展社会工作实践,将社会工作及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跨界合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购买社工服务契约化管理、项目化运作的工作机制,以及多领域协同发展的推进方式,探索了一条“回应需求,贴近实务、坚守专业”的内涵式社会工作发展道路。

三大阶段有序推进

上海探索引入社会工作,是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以社会建设需求为导向做出的理性选择。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上海出现了人口老龄化、失业贫困等复杂多样的社会问题。面对社会建设的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上海在综合运用传统的行政、经济、法律手段之外,开始努力寻求一种更加强调人性、个性和柔性的管理和服务方式,通过引入社会工作,发挥社会工作“柔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社会化运作”的专业优势,积极探求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社会建设的新路。回顾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上海社会工作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起步:社工教育的恢复和实践的开展。此阶段是1993~2001年,以恢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开展社会工作实践为主要标志。几个重要事件串起了探索的路程:1993年,为响应民政部开展社会工作探索的号召,上海成立了市社会工作者协会;1996年,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始设立社会工作专业;1997年,浦东新区率先引进国内首批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充实到基层社区,并逐步在民政、教育、卫生等领域设置社会工作岗位;2000年,在原市民政干部学校的基础上组建了上海市社会工作培训中心。

推开:职业化、专业化制度的建立。此阶段是2002~2004年,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职业化、专业化制度发展为主要标志。上海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及组织、民政、人事等职能部门深入开展社会工作研究。在2003年,上海市人事局和民政局联合发布了《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暂行办法》,举行了全国首次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之后,相继建立注册管理、继续教育、岗位配置等系列制度,成立了职业社会工作处等工作机构。2004年,上海市研究制定的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提交国家有关部委并得到批准和颁布。

深化:国家层面的全面推进。此阶段是2005年至至今。2005年,上海市民政局通过民政部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提交了上海市探索开展社会工作的有关情况和国际社会工作发展经验,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2006年,民政部、人事部总结和推广上海建立社工职业制度的经验,建立了全国社工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要求后,上海市的先期探索和经验更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将社会工作人才列为我国六大类人才之一,2011年中央组织部、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出台,上海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日益深化。

“上海模式”全面解读

在业内,很多人习惯用“上海模式”来概括上海社会工作的精髓,“政府社会协同合作、社会组织自主运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是其最核心的特点。按照“总体设计、整体推进、分类指导”的策略,上海逐步从制度建设、机构创建、人才使用、领域拓展、人才培养、支持保障等方面推进社会工作发展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职业制度系统建立。上海被视作“我国内地当代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发祥地”。早在2003年,上海就率先出台了《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暂行办法》,将社工归入专业技术人才管理范畴;同年11月举行了首次社工资格考试,引起广泛社会关注,入选当年度“全国民政十大新闻”。在建立注册管理制度上,于2003年7月出台了《上海市社会工作师(助理)注册管理试行办法》,对取得社工职业资格的人员进行注册管理,促进社工职业发展,规范社工职业操守。在建立岗位配置制度方面,出台了《关于在本市民政系统及相关机构配置注册社会工作者的意见》,明确提出在社会福利机构、社区公益组织配置社会工作岗位。在建立继续教育制度上,出台了《上海市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暂行办法》,不断提升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此外,还建立了岗位轮训制度。自2006年起,对社会工作领域有关部门实际在岗人员开展分期、分批、分层的岗位轮训。目前,人口计生、妇女家庭领域,残联、统战、卫生等系统的社工岗位培训已有序展开。

组织架构逐步健全。2004年,上海市民政局在全国率先增设职业社会工作处,负责协调全市社会工作发展。各区县民政局也明确专门科室,落实社会工作发展职能,杨浦区和静安区民政局专门设立了社会工作科。2011年,市社工协会召开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以社工教育界、实务界人士为主体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形成了“专家治会、自主办会”的格局;浦东新区、黄浦、杨浦、静安、徐汇、长宁、普陀、闸北等区成立了区社会工作者协会,行业管理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此外,还大力培育专业社会工作机构。2009年上海市民政局发布了《关于在本市培育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通知》,浦东新区、杨浦、静安等区专门出台了专业社工机构工作用房、经费补贴等相关配套措施。

人才使用机制完善。上海市逐步形成了以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为主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方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和鼓励以专业社工机构为主的相关社会组织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社工通过专业社工机构和社会组织中的专业社工岗位开展服务。如,浦东新区通过购买服务,由乐群社工服务社开展为少数民族人士提供服务的“社区共融”项目;政法系统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自强社会服务总社、新航社区服务总站3个专业社工组织,1800多名职业社工为分布在全市社区的17.9万多名吸毒人员、刑释解教人员和失学、失业、失管青少年提供专业服务。其次是在事业单位配置岗位的方式。以民政系统为代表的事业单位,在福利机构、社区公益组织中配置注册社工,探索在现有体制内通过职能梳理,创设社工岗位和部门,以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集聚和使用专业社工。

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上海市社会工作发展以回应社会现实需求为导向,开展了对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青少年、来沪人员等群体的专业服务,开展了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社区矫治、安置帮教、禁毒戒毒、婚姻家庭、残障康复、精神康复、教育辅导、人口计生、统一战线、劳动关系、信访维稳、应急处置等领域的社工服务。在社会重大和突发事件,如“5·12”抗震救灾、“11·15”火灾善后处理中,上海社工也发挥了重要的专业作用。“上海社工介入都江堰灾后重建项目”荣获“中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和“上海市五一劳动奖”,并且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肯定。信访社工的专业作用日趋显现,上海公益社工师事务所“维稳妈妈”家庭服务项目受到了中央的肯定,市社工协会对企业退休复员干部等群体开展的社工服务,有效修复了信访者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渠道。

人才储备逐年递增。上海有华东理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市社会工作培训中心等16家社工教育培训机构,通过建立“上海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展社工管理界、实务界、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实施“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百名社工督导培养项目”等,着重培养社工领军人才和社工督导人才。通过开展“上海市社会工作示范单位”评选活动,将社会工作基础扎实的示范单位作为社工实务锻炼、提高技能的平台。浦东新区、杨浦、闸北、静安等区大力开展社会工作“三实”基地建设工程,为社工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为一线社工提供实训平台,为社工发展建设实验室。

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首先,加大资金和项目的支持,推进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2009年起,上海市民政局在全市开展社区“公益项目创投”和“公益项目招投标”活动,向社会组织购买社区公益服务,并规定对社工服务项目给予优先支持的政策条件。浦东新区、杨浦、长宁等区出台了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政策。探索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社会工作发展,尝试由受益单位和个人出资购买社工服务,如上海社工介入清明祭扫服务由陵园等受益方出资购买。其次,加大社会工作宣传。建立“上海社工网”,为全市社工提供信息交流和专业服务。开展优秀社工评选,举办“社工节”、“高校社工文化节”等活动,促进社工之间及社工界与社会各界的交流与合作。上海市民政局作为“全国社会工作优秀宣传基地”,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在区县和多领域建设社会工作宣传基地,并将社工宣传基地打造成上海社会工作的展示平台、交流平台和教育平台;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情况通报制度,各区县均设立了社会工作宣传联络员。

“上海社工”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经过近20年的努力,上海已初步建立了社会工作制度体系和管理体系,培养了一批社工专业人才和机构,上海社会工作发展成为内地社会工作的一面旗帜,“上海社工”的品牌效应也逐步显现。

人才制度先行。早在2003年,上海市第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指出要“探索建立职业社会工作者制度”。在《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本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的意见》、《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社区服务促进社区建设实施意见》、《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多次强调要“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社工人才的发展数量和结构被明确列入了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2011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推进本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市委组织部、市社会工作党委与市民政局联合发布了《上海市“十二五”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规划》。目前,《上海市社会工作者条例》立法调研工作也正在积极有序推进。

机构培育不断增强。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是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托。2010年,“上海培育专业社工机构,多领域推进社会工作”被评为“2009年度全国社会工作十大事件”。目前,全市有从事社会工作相关服务的社会组织115家,其中以社会工作者为主体的专业社工机构66家,包括市、区、街道三级协会13家,社工培训机构1家,研究评估机构1家,直接服务机构51家,初步形成以直接服务机构为主、间接服务机构为辅的发展态势。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上海市社会工作发展始终立足于专业化、职业化的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现在全市具有各类社工职业资质的人数已近1.4万人。同时,上海市非常注重社工领军人物的培养,吴铎、徐永祥、季庆英等分别当选为年度“中国十大社工人物”,段慧霞当选为年度“中国优秀社工人物”,徐永祥、顾东辉和曲玉波等教授被聘为民政部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

社会影响不断提升。随着社工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和专业功能的日益发挥,“上海社工”品牌效应逐步彰显,优秀社工机构、项目不断涌现。浦东新区、杨浦区被评为全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区,上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民政第二精神卫生中心、浦东新区社会工作者协会、乐群社工服务社被评为全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单位。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中国社会报》、《解放日报》、凤凰卫视、《中国社会工作》等数十家媒体对上海社会工作发展进行了专题报道。

体会:四大策略的成功运用

“领导不重视、缺乏资金、专业人才短缺……”在推进社会工作的道路上,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的确,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不好建”已成为不少推进者的共识。在同样的政策和社会环境中,上海是如何突破瓶颈、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通道呢?

党委领导、政府推动是关键。上海市委始终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把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向,总揽社会工作发展全局,协调各方推进社会工作发展。市委、市政府将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工作,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关心、协调解决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中的重大事项。各级组织、人事、民政、劳动、财政、司法等部门和单位通力合作,在机构、政策、财力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推进了多领域社会工作的全面开展。

职业发展、专业提升是核心。职业化和专业化是发挥社会工作优势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保障。上海社会工作发展及其人才队伍建设从一开始就着力于职业资格、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岗位设置和待遇保障等一系列职业化制度设计,保证社会工作发展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同时,上海较早地引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组建社会工作管理机构、专业培训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不断加强社会工作培训、督导、评估和研究等工作,探索为中国内地社会工作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社会运作、公众参与是途径。上海将社会工作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变和扩大群众参与有机结合。积极转变政府角色定位,实施政府购买服务,营造政府大力支持、专业社工机构等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互动式政社合作氛围;依托社区平台,以社团组织为载体,推动社区、社团、社工“三社”互动,探索实行社工和志愿者(义工)“两工”联动机制。同时,上海注重发挥高校的专业研究优势,积极鼓励高校专家、教授参与社会工作实践,开办社工机构、担任督导和顾问工作。

试点突破、协同推进是策略。上海在推动社会工作发展及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采取积极稳妥的策略,在区域上由改革开放前沿——浦东新区率先进行综合试点;在领域上由民政在社会福利等领域、政法在司法矫治等领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上海围绕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需求,注重多领域社会工作的协同发展,与相关部门紧密合作,将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推广到民政、司法、教育、卫生、人口计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族宗教以及工、青、妇、残等多个领域。

上海社会工作发展和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已全面铺开,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仍处于专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下一步,上海将进一步加大社会宣传,尤其是要加大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力度,实施社会工作宣传推广计划;积极探索推进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从顶层设计上为社会工作嵌入和增量发展提供制度空间和保障;推进社会工作发展支持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和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继续拓展社会工作领域,抓好试点示范工程和品牌建设;进一步优化专业社工机构扶持政策,规范社工机构治理结构,探索以机构为本的薪酬体系、职业生涯发展等职业制度;主动配合源头培养,重点抓好高端和紧缺人才的培养。

浦东新区:破浪冲涛,社会工作实践的先行者

上海市浦东新区民政局

上海市浦东新区位于黄浦江东岸,面积12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517.5万人,经济总量约占全市的1/4。该区共有13个街道,23个镇,784个居委会,372个村委会。

浦东的社会工作起步较早,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就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1997年,浦东新区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引进了第一批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充实到基层相关岗位,开启了社会工作在实务领域发展的序幕;1999年,成立了浦东新区社会工作者协会,正式开启了浦东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之路。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浦东的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成为浦东社会建设中最具活力的要素之一。

人才、机构、服务领域一个不能少

2007年民政部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以来,浦东新区加快专业社会工作者培养步伐,成立了四惟社会工作者培训中心,专门开展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前培训和继续教育。目前,浦东新区具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工作者达到2000多人,其中有500多人分布在各类社工机构。同时,还涌现了一批以浦东新区社会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段慧霞、浦东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负责人吕朝等为代表人物的社会工作领军人才,浦东社工的品牌号召力逐步显现。

除了人才的储备,社工机构也在同时期得到不断的扩容。1999年,以推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为使命,浦东新区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2003年,内地第一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成立,由此浦东新区开始了对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和运行机制的积极探索。截至目前,浦东的专业社工机构已发展到36家,并且基本建立起了行业管理、实务操作、教育培训、监督评价等功能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社会工作运作体系。

在人才和机构得到充分积累和发展后,浦东的社会工作服务领域也不断拓展。2000年开始,浦东在社区、医院、学校陆续开设提供专业社工服务的工作站。经过10年的探索实践,社会工作已覆盖到司法、教育等近20个领域,专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如,2009年以来,上海公益社工师事务所连续3年针对川沙地区动迁矛盾突出的情况,开展了“维稳妈妈”项目,对上访家庭中的中老年妇女开展心理疏导和情绪引导,使她们不钻牛角尖、逐步减少上访直至息访。2010年以来,睿家社工服务社针对目前很多夫妻草率离婚造成家庭破碎的情况,专门开展了“离婚劝和”服务项目,对前往婚姻管理所办理离婚手续的夫妻提供婚姻辅导和心理咨询服务。

随着服务领域的不断扩大,政社合作机制在此期间也得到不断完善。2009年开发建立的浦东公益服务园既是浦东公益社会组织的孵化和集聚中心,也是政社合作的服务平台,并于2012年荣获第六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浦东公益服务园建立了“公益超市”,探索公共服务需求发布、供给回应、供需匹配和价格发现机制。按照功能设计,既可由政府部门发布“需求项目”,由社会组织主动回应承接,也可由社会组织自主设计“创新项目”,争取政府部门认购。目前,浦东以公益服务园为依托,又新建了基金会服务园,拓展条线、街镇的社会组织服务阵地,逐步构建上游有基金会提供资金扶持服务,中游有支持型、枢纽型社会组织进行示范引领,下游有操作性、实务型社会组织负责具体实践的社会组织生态链,在完善政社合作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了社企合作、社社合作。

制度化建设,确保三社联动平台发展

政策扶持先行。首先,统筹发展规划,加大社工人才培养力度。2010年,浦东新区继《浦东新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三年发展纲要》之后又研究制定了《浦东新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近5年内社会工作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的出台为新时期浦东新区引导、促进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也为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其次,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社会工作发展环境。浦东新区制定了《关于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政社合作关系的指导意见》,推进政府和社会组织在主体、机构、职能、资产、住所、人员上“六分开”,进一步开拓了政府和社会组织互动合作的领域。同时,深入推进街道职能转变,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社会管理综合协调作用的若干意见》,把各街道办事处的工作重心放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为社会工作扎根基层、深入发展打开更为广阔的空间。最后,完善政策体系,制定社会工作配套措施。“十一五”期间,浦东出台了《关于促进浦东新区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扶持意见》、《关于促进浦东新区民间组织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通过给予房租、运营费以及开办费等补贴,对初创期社会组织给予扶持。2010年,浦东又出台了《关于“十二五”期间促进浦东新区社会组织发展的财政扶持意见》,结合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要求,对社会组织在人才引进、创先争优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奖励。

三社联动,拓展工作平台。首先,政府腾出空间,将专业社工机构引入社区。街镇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探索建立了与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分工合作、有效互动的工作机制,进一步为社会组织腾出空间,开辟社工施展才华的舞台。2007年以来,三林镇通过免费提供办公场地和相关设施等方式,成功引进了上海公益社工师事务所、上海屋里厢社区服务中心等多家社工机构入驻三林世博家园市民中心,为三林地区居民提供了高效优质的专业服务。近两年,金杨、洋泾、潍坊等街道充分利用为老服务中心的场地设施,积极引进乐耆社工服务社和手牵手生命关爱发展中心等社会组织,政社合作开展社区为老服务和助残服务。其次,促进社区组织发展,搭建社工服务载体。社会组织是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载体,是社会工作者就业的主渠道。浦东新区积极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目前已成立了21家街镇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作为社区社会组织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街道职能部门之间的桥梁枢纽,为各类公益性社区组织提供服务,有力地促进了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目前,浦东新区社区社会组织已发展到500多家,约占全区1480家社会组织总量的1/3。最后,提升基层工作能力,推动原有社区工作力量向专业化发展。将社工专业知识列入居委会成员培训重要课程,对社区人员进行社会工作知识普及培训,帮助传统社区工作人员初步掌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同时,对参加全国社工职业水平考试获取社工职业水平证书的社区工作人员给予考试费、培训费全额报销,鼓励符合条件的社区工作者向专业社工转变。

公共服务购买机制的建立。首先要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提供外部资金支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民间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成长的源头活水,是项目资金的主体来源。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内,上海市政府各职能部门每年用于购买公共服务的投入均超过5000万元。近年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资金渠道不断拓展,除财政资金以外,还包括福利彩票公益金,以及各类基金会援助资金。就区民政局而言,近3年每年投入购买公共服务资金均超过1500万元,这些公共服务多数由社工机构承担。其次要完善供需对接机制,促进行业自我发展。一方面,开展公益服务月活动。2009年,浦东首次以“迎世博——社会组织公益活动月”的形式,搭建公益交流平台,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服务项目,连续4届公益服务月活动年年上台阶,推出了一批具有创意、受欢迎的公益服务项目。另一方面,开展社区公益项目招投活动,围绕推进上海市公益项目招投标活动,2011年,浦东共组织6期“政社合作项目对接”推介会,最终实现53个社区公益项目成功立项,涉及资金2106.12万元。2012年5月,浦东又举办了大型社区公益项目推介“鹊桥会”,共有49家社会组织和全区37个街镇在此次“鹊桥会”上进行需求对接,涉及安老、济困、青少年、助残等多个领域的项目。最后要完善社会工作者薪酬制度,保障其基本福利待遇。目前,浦东新区各社工机构工作者的税后平均年收入约3.6万元,社工机构高层管理人员一般可达7万多元。2011年,针对社工待遇难留人的情况,进一步研究和制定了社工薪酬指导价。新的薪酬指导价将社工人力成本列入项目成本预算,为各部门、各街镇购买社工服务提供参照。据此,社工薪酬标准可在现有基础上实现50%左右的增长,增强了行业吸引力。

再出发,再创新

2009年,浦东新区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区,这对我们既是肯定和激励,也意味着压力和挑战。下一步,按照民政部的有关要求,结合浦东新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实践,我们准备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坚持“养”“护”兼顾。充分注重社工人才的培养。首先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选派社工赴港台等地交流、开展社工督导培训等,不断提高社工的理论素养和实务能力。同时,重视在政府、事业单位、社区等多个领域开展社工知识的普及培训,进一步推动现有社会工作人员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建立更加适应社会工作需求的人才队伍。其次要形成爱护社工人才的氛围。要把社会工作人才与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同等看待,通过拓展社工人才参政议政空间、把社工人才培训纳入区委党校主体班次、举办优秀社工人才评选表彰活动等措施,为社工人才的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制度供给实现“生”“长”并重。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立足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推进落实“十二五”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规划,进一步完善社会工作机构扶持、人才培养、岗位设置、人才激励、志愿者队伍等配套措施,为社会工作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三社联动机制。鼓励街镇依托社区资源积极培育和扶持专业社工机构,真正把社工机构看做社区公益服务的有益补充,而不是争资源、争利益的对立面,大力支持专业社工组织以民生服务为重点参与社区服务。不断规范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规范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行为,做到项目合作前有资质审查,合作过程中有跟踪了解,在合作完成后有社会绩效评估。同时,进一步探索建立“社区民生项目公益招投标机制”,设计、遴选一批公益服务类项目,实施社会公开竞标,促进公益性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发展。

运作模式坚持“政”“社”合作。首先要明确协同关系,政社良性互动。明确界定政府与社工机构之间的协同关系和互动机制,政府与社工机构之间没有人、财、物的隶属关系,政府向社工机构购买服务,不直接与社工个人发生关系,从而避免社工机构成为政府的附属单位或社工成为政府雇员。其次要加强行业管理,发挥社工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协会在行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依托社工协会完善社工行业准则、督导培训和人员晋升等制度;进一步发挥社工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中的触角和手臂作用,不断拓展社工实务领域,提高社会工作服务水平。最后要培育社会组织,促进社会广泛参与。大力培育和扶持各类公益性社会组织,健全社会组织孵化和培育机制,拓展社会工作的承接载体。同时,积极组建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社会工作志愿者(义工)队伍,加强社工与志愿者(义工)的互动,形成社工指导义工、义工协助社工的发展氛围。

浦东社工协会:专业发展的领头羊和孵化器

国云丹

早在1997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就率先引进36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成为浦东开展专业社会工作的“种子”。在此基础上,1999年12月9日,浦东新区社会工作者协会正式注册成立,标志着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在浦东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十余年的探索,浦东新区社工协会大力倡导和传播社工理念,凭借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政策优势,积极推进与政府的政社合作,构建社会工作制度、引进和培育专业人才、开发社会工作职业标准、创新社工服务项目、孵化社工机构,走出了一条具有浦东特色的社会工作发展之路。

自主化运作——一个好的发展基因

自主化运作的第一桶金

浦东新区社工协会在成立最初的两年没有实际的项目内容,经费来源一直是个难题。作为一个立志于社会化运作的社会组织,协会急需找到安身立命之本。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协会开始承接政府的各种项目,以项目经费的形式获得资助。2002~2006年,协会主要依靠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的教育专项经费、课题费等。在寻求政府资源的同时,协会开始积极拓宽资金来源,尝试吸引企业资金开展专业服务。2004年4月,浦东新区社工协会获得美国某公司资助,开始启动为期一年半的“浦东新区青少年健康教育”项目。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共获得项目经费80万元,这成为协会自主运作的第一桶金。

社会工作机构自主开展业务

社会工作的自主化运作,主要表现在社会工作机构在社会服务业务范围内自主开展工作。浦东新区社工协会从一开始到现在,3届理事会核心人员都坚持其民间性,这使得协会能够在浦东内外的公益界享有丰富的合作机会和良好的口碑。这些年,协会做了大量开拓工作,其中包括完善机构管理制度,引进人才。完善部门分工,积极主动地与高校、浦东社工机构和其他类型的公益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等。协会努力争取政府项目,积极配合浦东新区民政局,成为浦东新区实施“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规划的行业内执行者。

协会的财务状况也从2006年开始有了大幅度改善,年收入从2005年的26万元跃升至193万元,其后几年继续逐年跃升。在资金上尽量争取政府的支持,但不完全依赖政府,这几乎成为行业的共识。

资金的保障使得社会工作机构有能力扩大规模,丰富业务领域,提高管理质量,追求专业性。协会则开展了大规模的政府委托社工培训、机构孵化等工作,同时承接浦东市民中心政社合作平台项目,独立或与高校联合举办大型专业交流活动。2008年5月,协会主动向政府请战赴川参加灾后重建,不仅获得政府批准,更获得了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同样,上海“11·15”火灾后,协会积极组建专业队伍参与灾后救助。这些工作不仅为浦东新区社工协会带来了发展声望,而且促进了行业的发展。

专业化提升——事业发展的立身之本

专业化是社会工作事业的立身之本,浦东新区社会工作发展伊始,就将专业化作为首要准则,向国外及我国港台等社会工作先行地区学习经验,同时注重将外来经验与本土情况有效结合,走出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化发展道路。

专业人才储备工作是基础

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在1997年引进了首批社会工作本科毕业生,将其推荐到社区和福利机构从事社会工作实务。这些毕业生被充实到基层相关岗位上,成为浦东新区开展基层社会工作的一支新生力量。他们尝试运用专业理念与方法处理社区和福利机构的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日后浦东社会工作的发展壮大、为群众所接纳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浦东新区社工协会于2006年创办了社会工作培训机构——浦东四惟社会工作者培训中心,借助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业师资力量,对大量非专业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与继续教育,提升他们的专业理念、技能与方法。截至目前,培训已开展近100期,培训突破2万人次。与此同时,社工协会还先后与13所高校在养老、医务、学校、家庭、青少年事务等10个领域建立了27个社工实习基地。这种大规模培训的开展和实习基地建设为社会工作在更大范围、更广空间开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经多年发展,浦东具有国家职业资格的社会工作者已经达到2000人,他们成为浦东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道路上的中坚力量。为进一步提升社工服务质量,社工协会还于2011年启动了“社会工作专业督导培养三年规划(2011~2013年)”,旨在3年时间内建立一支约100人的督导梯队以及配套的督导制度。

专业机构推进社工实践的发展

社工站的建立是浦东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探索中迈出的重大一步。然而,实践中,社工站模式很快显示出了它的脆弱性:由于社工进驻体制内组织无法获得工作的自由度,也得不到来自所属组织的心理和专业上的支持,其能力得不到施展,工作意识和工作方式很快被进驻机构的人员同化。

在认识到这一问题后,浦东新区社工协会决定采用社会化的职业社工机构的运作模式。于是,社工协会自2002年起就受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基金会资助的民工子弟学校社工服务项目移交,于2003年酝酿成立我国内地第一家民办社工专业服务机构——乐群社工服务社,开始探索依托专业机构推进社工实践的发展路径,成为浦东新区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从浦东十几年的实践来看,社工协会积极发挥社工机构孵化器的功能,逐渐摸索形成“项目育机构”的模式,按照需求稳定、项目成熟、队伍得到锻炼的标准由社工协会及时申请注册成立社工机构。遵循这一路径,社工协会先后培育出了乐群社工服务社、公益社工师事务所、乐耆社工服务社、久牵志愿者服务社、中致社区服务社、乐家社工服务社等9家专业社工机构。

截至目前,浦东注册成立的社会工作机构已有36家。这些机构的成立和运行,对于承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制度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这些机构的发育类型来看,主要有三种:一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而建立的内生型社工机构,以乐群社工服务社为代表;二是基于政府职能转变下设立的外生型机构,如居家养老评估中心、阳光慈善救助站、中致社区服务社等;三是政府和社会合作、介于内生和外生之间的半官方社工机构,最具代表性的有公益社工师事务所和屋里厢社区服务中心。

项目化推进——以实务项目回应社会需求

社工协会起步之初,曾尝试用行政化、实体化的方式推进社工实务,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2003年,社工协会开始了项目化推进社工实务的探索,从社会现实需求出发设计服务项目,在项目化推进过程中培育发展专业机构,初步形成了具有浦东特色的社工发展模式。

回应社会需求,开发实务项目

社会工作机构坚持围绕社会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设计服务项目。比如,围绕热点,乐群从一开始就开展了为简易民工子弟学校服务的项目,一方面针对学校教育资源不足及学生身体健康缺陷、营养不良等问题,开发服务项目;另一方面,注重从孩子的心灵上、心理上引导他们克服困难、增强信心,融入社区、融入社会。再比如,围绕难点,针对动迁矛盾突出的情况,在川沙地区开展了“维稳妈妈”项目,为上访家庭中的中老年妇女提供全方位的个案服务,并配合以小组和社区活动,开展心理疏导和情绪引导。

项目化运作模式

浦东社工机构在获得政府经费、资源等方面的支持时,政府并不是通过简单的拨款或提供场地、编制等方式给予支持,而是采用项目化运作的模式,在项目申请、项目管理、项目实施、项目经费使用及项目评估等方面严格把关,注重项目质量的提高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规范化管理。

浦东的社会工作机构一方面依托“政社合作”平台,通过政府的“项目直接购买”、“公益项目招投标”、“公益创投大赛”等形式,承接政府服务项目。尤其是2009年上海市民政局通过“公益项目招投标”、“公益创投大赛”,让有资质的公益性社会组织提供优质服务,满足各种社区公益服务需求和民生需求。不管是“招投标”还是“公益创投”,都要求以项目形式来竞标,对项目的策划和管理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这就进一步激励社工机构提高项目运作能力。另一方面,浦东的社会工作机构广泛地开拓多种形式的社会资源,目前的项目资金来源除政府购买外,还有来自基金会、企业和其他社会捐助。总体而言,随着社工理念和公益理念在国内的传播,更多的社会资源愿意参与公益事业,资助倡导公益理念的社工项目,浦东一些有项目运作经验和能力的机构也因此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乐群:第一个吃螃蟹的民办社工机构

吴芳

为了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化,承接政府和社会所赋予的各项社会服务职能,为政府和居民提供专业化服务,由浦东新区社工协会发起,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团教授、香港基督教服务处总裁吴水丽先生及刘晓芳女士共同出资,开办了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以下简称乐群)。乐群成立于2003年2月,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内地第一家民间自主成立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可以说是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创新、探索的发展路径

在乐群正式成立之前,浦东新区政府和社会发展基金资助了一个针对外来流动人口儿童的服务项目,由5位社工专业的工作人员在上海市6所民工小学开展学校社工服务,这个为期一年的服务项目受到流动儿童及家长和老师的欢迎。这是上海乐群服务社的第一个项目,在服务社成立之前就开始运作,正是这个项目使乐群拥有了第一批员工。

继2002年进入外来人口青少年服务领域之后,乐群于2005年与上海市第一福利院合作,开始了院舍社工督导工作,并与浦东新区福利企事业所合作实施浦东新区养老社工推动项目,开始院舍长者社工服务,正式进入长者服务领域,目前乐群长者服务包括日间照顾中心托管、院舍社工派遣、社区长者服务及长者个案服务等多个方面。

探索的热血一直流淌在乐群的血脉里,2007年9月,乐群又与浦东新区民族与宗教委员会合作,试点民族社工服务项目,从人性化、社会化角度进行少数民族服务,并且充当少数民族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桥梁。2010年,该项目团队被评选为“民族工作先进集体”。目前,该项目发展成为服务对象覆盖少数民族、台胞、侨胞、无党派人士、信教群众,服务区域覆盖浦东新区20个街镇的知名项目,在少数民族支援、社区参与、社区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底,为支持嘉定区真新街道的社会服务发展,乐群成立了真新服务部,负责真新地区社区公益招投标项目的运营以及当地社会服务专业化的探索及培养。目前,该部门在真新地区负责执行和管理5个公益招投标项目,并且成为当地社会服务发展的紧密合作伙伴,在当地服务需求调研、服务策划以及服务团队培养上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当然,在探索中,乐群也经历了失败,例如2005年尝试进入医务社工领域,于两年后总结服务的优劣势后退出此领域。

乐群秉承“平等、尊重、接纳、公义、诚信”的价值观,以“提供卓越社会服务,探索社工先锋之路”为使命,努力成为培育明星社工、实现高效管理、倡导社会公益的示范性社会服务组织。9年来,乐群逐步发展为在儿童及青少年服务、长者服务、社区与家庭服务3个领域提供服务的综合化社会工作机构,仅以2011年为例,年服务数达10万余人次。

完善管理,扩展社会影响力

乐群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分为5个部门——青少年部、长者部、社区部、城郊部、真新服务部。近年来,乐群一直致力于人才梯队培养,现有62名工作人员,其中有59名专业社工、1名专业研究人员和1名专业督导,85%具有专业资格。而且,随着项目的拓展也培养了大批的中层管理人员及项目负责人员。

作为我国内地首家非营利性的民间社会工作机构,乐群在非营利社会工作机构的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多年的探索和改进。一方面,加强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设计,在人力资源、财务管理、项目开发与研究以及实务督导方面都有专门的负责人员,并于2012年在岗位设置和绩效评估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机构的人力资源体系;另一方面,以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标准和要求,完善各项制度和规范机构的自身建设,增强社会影响力。2007年,乐群获得“上海市社会工作示范单位”称号,2008年获得2006~2007年度民间组织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先进单位”称号,2009年经评估获得“AAAA”社会组织称号,2010年获得“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及“民族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2年获得“先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称号等,服务项目也获得“上海慈善奖”、“浦东慈善奖”、“青年影响社会十大潜力公益项目奖”等荣誉。乐群所提供的社工服务也多次被《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媒体报道。更令人高兴的是,乐群还被民政部评为全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单位。

为发挥社工力量,应对社会紧急需要,乐群还于2008年及2010年派出多名社工加入上海赴川社工队参与四川都江堰社区重建及上海“11·15”火灾灾后救助工作。2009年上半年,乐群派出4位社工参与对深圳社工发展的指导和建议,并且于2009~2011年派出资深社工到湖南、山西等地参与新农村建设社工服务。为传播社工实务经验,乐群于2009年初出版《社区工作放大镜——以都江堰社区重建为例的社会工作实务手册》和《其乐无穷——社会工作专业活动游戏集》。

总结经验教训,在现实中成长

乐群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波折,比如成立初期全部成员为专业社工,团队成员缺乏内部管理技能;在项目开发与洽谈能力方面的不足也曾造成机构存续的危机等。在机构规模逐步扩大的过程中,乐群也面临了部门支持不足,持续化经营难度增大,在专注实务的过程中对研究和总结的投入和积累不足,以及专业人才流动加剧的问题。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乐群发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通过项目的开发与实施,提炼实务经验,培养专业人才梯队,并且推进团队成员多样化,逐步将乐群从单一的社工项目实施机构转变为以专业社工为核心的综合性专业社会服务机构。

经历了生存期的挣扎和拼搏,乐群人苦练内功,抓住社会工作快速发展的机遇,在现实中前行。

标签:;  ;  ;  ;  ;  ;  ;  ;  ;  ;  ;  ;  ;  

近20年来,上海社会工作发展之路--职业化社会化--上海社会工作发展之路--浦东新区:破浪汹涌,社会工作实践的先驱者--浦东社会工作协会--上海社会工作协会的带头人_社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