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提高初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策略论文_杨伯翠

试论提高初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策略论文_杨伯翠

杨伯翠

(宣汉县东乡镇东南中心校 宣汉 636150)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情感的激发。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把作文教学与智能训练、语言表达、性情陶冶、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变单一封闭式教学为多元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心感受丰富多彩的写作情境,从而写出富有真情实感有个性的文章来。

【关键词】:多元开放 教学 写作水平 策略

一、倡导师生同步作文,深刻体验写作甘苦。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化,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的说法越来越多地为人所接受。既然是地位平等,那么学生做到的,教师也应做到,学生写作文,教师也应参加,而且教师榜样式的亲自参与,会给学生以极大的鼓舞。教师亲自体察写作文章时主题立意的深浅、行文思路的畅通与阻塞、字里行间的喜怒哀乐,无疑会为后期的讲评指导积累丰富的经验和充实的材料。实践证明,教师亲自参与训练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二、全面掌握《新课程标准》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作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这些内容,我们只有整体掌握,才能胸中有丘壑,对训练内容做出全面而又有重点的设计和安排。

三、借助语文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空间。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并且提出可以组织读书报告会、朗诵会、故事会、演讲等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如果我们再借助和挖掘教材资源优势,发挥其最大的效应,创设和补充学生生活的空间,那么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是十分有力的。在教材中,“语文活动”成为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中最独具特色的内容,如果我们再能把有些课文篇目教学也转换成“活动”的形式组织实施,那么可供选择的内容则更多。

让学生从语文活动中受到锻炼、启发和提高,在生活中感受和学习语文,在生活语文中学习做人,生活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和宽泛的写作素材。

四、加强阅读指导,汲取写作养料。

要想提高语文能力仅靠课堂学习是行不通的,必须靠课外的大量阅读来加强辅助指导和提高。实际上,阅读是间接的生活积累,也是学生在文章写作前期获得生活素材和语言材料的重要途径。学生在阅读中质疑思考,明辩事理,增长见识,提高鉴赏能力,陶冶高尚情操,无疑会为他们写作能力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读书中积累,在写作中提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些要求和做法的实施会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生活素材和语言素养。为此,教师必须做好阅读指导工作,让学生明确“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感悟是写作的生命,生活积累是写作的源泉”这一道理,使他们能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把阅读和积累作为学习提高的自觉行动。真能如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将不断呈现可喜局面,同时,学生养成的良好阅读积累习惯将使其受用终身,为其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运用多媒体丰富学生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平时积累少,没有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文章自然就写不好。在作文课上,我们老师听到学生经常说的话就是没什么可写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是啊,路上没捡过钱包,没遇到过落水儿童,没赶上老爷爷推车,更没遇到过盲人过马路……没遇到过一件“有意义”的事,的确不知该写什么。《新课标》要求作文指导要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鼓励学生写想象的事物。要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让学生做“有米之炊”。首先得找到“米”,传统教学“米”来源学生的自身生活,而学生从记事起到现在,能发生多少“难忘”的事呢?况且天天是家—学校—家,上学—回家—作业—睡觉。而多媒体网络资源丰富,信息传递快捷全面,为学生提供了精彩纷呈的生活画卷和生动活泼的知识长廊,让他们走进五彩缤纷的信息世界,可谓掉到了“米仓里”。学生可凭自己的慧眼自主地去获取、揣摩资料,通过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处理、应用能力。自从多媒体作文进入课堂,课堂便活跃起来,学生在找到写作材料的同时,又了解到课堂以外的“大千世界”,“人物写真”,“风土人情”,“人与自然”,“各地揽胜”,“名山大川”等,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现实生活甚至更远的时代或地方。如指导学生写桥的文章,学生只要调出资料库,各种各样的桥便可呈现于眼前:石拱桥、水泥桥、立交桥、斜拉索桥,具体的桥有赵州桥、断桥、钱江一桥、钱江三桥、杨浦大桥、板桥、十七孔桥……同时小资料室中都有每座桥的名称、构造、用途、特点等方面的介绍,学生可自由调出,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练写。

六、夯实课堂教学,加强行文训练。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又往往是教学中的薄弱点。首先,作文教学不象阅读指导课那样有可供借鉴的模式和范例,加上教师认识的限制,很难在指导讲评时既注意深广度和整体性,又注意独创性和个性差异。其次,相当一部分学生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存在审题障碍,腹中空无材料,每次作文只得回家“借鉴”作文选中有关内容,并且两三天也不能交出自己的习作。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夯实课堂训练是一剂最有效的良方。具体办法如下:

(1)指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养成观察思考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

(2)明确每次训练目标,强调提高课堂教学单位时间效率,限时限量从严要求,并持之以恒;(3)加强片段或短篇写作训练,多层次局部指导以致复合为整体写作训练; ④将平日每课前的“三分钟演讲”(说的训练)设计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说—听(记)—评”综合训练,注意利用多种机会指导提高他们读写听说综合能力并积累生活和写作素材;

(4)构建写作训练课新的教学模式,创设“导—写—评”结合,“写—评—写”延伸,“导—写—评—写”多环节交替进行的教学程序,突出“导”和“评”的精要适宜,强调“写”的快速达标。

七、追求作文实效,抓好讲评环节。

作文讲评是写作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作文中的优缺点,领会应该这样写而不该那样写,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提高。指导讲评要做到具有开放性,既注意突出重点,面向全体,又重视个性差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切忌平分秋色,面面俱到。讲评可以采用综合讲评、典型讲评、对比讲评和专题讲评等多种形式灵活运用。目前在作文讲评指导课上反映出的很多问题,还值得我们教师认真探讨解决的办法。

作文讲评后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修改,在改中提高,逐步形成能力。实际上,“改”对于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不逊于“写”,在修改过程中可以促进问题思考,使思想得到深化,同时,还可以培养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有助于克服马虎大意的毛病。

修改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形成自评自改能力。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教师转变角色,如学习魏书生老师创立的一系列有效方法,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体验,有计划分阶段的训练和培养,让学生在修改实践中提高自身修养,增强审题立意、谴词造句的能力,逐步展示自己的作文思维品质。

论文作者:杨伯翠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5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8

标签:;  ;  ;  ;  ;  ;  ;  ;  

试论提高初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策略论文_杨伯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