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应把握的几个问题_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论文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应把握的几个问题_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论文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正确认识论文,历史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确立使人类在生产关系上第一次有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选择:一种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种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如同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从此,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由欧洲逐渐扩展到整个世界,人类历史开始进入“一球两制”的过渡时代。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历程一再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不是乌托邦;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会过时;社会主义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崭新追求和发展方向,不可战胜。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首先必须弄清楚这些重大理论问题。

1.“社会主义就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大胆批判了资本主义,天才地预想了未来社会主义,却不能指明实现这一理想的正确道路

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近代社会主义思想基本上是与资本主义发展同步的。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是人类历史的一次巨大进步,但私有制所造成的种种苦难、贫困和阶级对立却把资产阶级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击得粉碎。于是,近代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开始研究资本主义制度,找寻造成劳动者苦难的根源和解决的办法,设想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贫富对立的美好社会。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个发展时期是16—17世纪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家庭手工业时期。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和意大利的托马斯·康帕纳拉。《乌托邦》和《太阳城》分别为两人较有影响的著作。在书中,两人采取虚幻的文学描写形式,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控诉资本原始积累是“羊吃人”,主张废除私有财产制,建立“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取消货币,平等分配,人们过着集体生活,在公共食堂里吃饭”的公有制社会。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第二个发展时期是18世纪的手工工场时期。代表人物是法国人摩莱里和马布利。在其著作《自然法典》和《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中,他们采取法律条文的形式把他们的理想社会法律化和制度化。马布利主张“共和国的第一条法律就是禁止财产私有”,实现“人人都是富人,人人都是穷人,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人是兄弟”的理想;摩莱里主张消灭工农、城乡、脑体劳动三大差别,实行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三个发展时期是产业革命时期。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这三人使近代空想社会主义达到了顶峰,被马克思、恩格斯誉为“第一批社会主义者”、“社会主义的鼻祖”。他们采取理论论证的形式,摆脱了以往空想社会主义中的小生产主义、复古主义、平均主义、禁欲主义传统,力图从经济甚至阶级斗争的发展来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及其灭亡的命运,对未来理想社会作出大胆预测,鲜明主张未来社会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人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但是他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灭亡的经济根源;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他们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其原因关键在于他们不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规律,仍然坚持唯心史观,反对阶级斗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企图通过阶级合作和社会改良实现社会主义。所以,他们的理论只能是“空想社会主义”。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基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两大学说,这两个学说破解了决定人类发展的“历史之谜”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秘密,揭示了“两个必然”的客观规律

英国产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生产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加剧了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一方面创造出一个富有的工业资本家阶级,另一方面创造出一个贫困的产业工人阶级。这就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提供了深厚的经济和阶级基础。1825年是欧洲经济的转折点,连续爆发的三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开始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转向阻碍生产力的发展。1831年是欧洲政治的转折点,从这一年起连续爆发的三次大规模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资本主义向何处去?工人运动向何处去?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什么?已有的理论已不能回答这些重大的时代课题。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是不具备科学的实践的品格。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科学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两大规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成功地破解了困扰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之谜”。正是在这一客观规律的支配下,人类社会发展呈现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表现为不同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而“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种对抗不是个人的对抗,而是阶级的对抗,归根到底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只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历史地走向灭亡,为消除了阶级对抗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剩余价值学说首次揭开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秘密。它从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商品入手,以精湛的经济学分析证明,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规律。正是在这一基本规律的支配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产业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的矛盾必然走向激烈的对抗,即两大阶级之间的斗争和较量。正是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以剩余价值学说为经济学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社会力量和现实道路,从而成为指引全人类走向自由解放的真正科学,成为人类最伟大的理论成果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3.“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作为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是一般的学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的精神对待马克思主义、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敌人往往以唯心史观和形而上学的态度来诋毁和割裂马克思主义。他们或者以历史事件的特殊性否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或者夸大人类文化知识对于历史行程的影响,以文化知识发展的不可预测“证明”唯物史观“已走向崩溃”;或者以知识、信息价值论否定劳动价值论达到架空剩余价值规律的目的,等等。在他们看来,只要否定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两个规律,就能摧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然而,千百万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革命实践最有力地反击了这些谬论,也最雄辩地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一经产生,便“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变成了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试问,世界上有哪一种理论能够如此广泛而深入地掌握群众,如此巨大而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不会过时,就在于它超越了一切私有观念的局限,能够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自身;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实践,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这种革命性与科学性、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使它成为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反对僵化的观点,又要反对“西化”的观点,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现阶段实际相结合。所谓科学地看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要把它看作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体,以研究的态度对待它,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它,从而在实际运用中做到坚持与发展的统一。所谓坚持,就是要坚持它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丢掉了这些观点和原则,就丢掉了根本,丢掉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目标;所谓发展,就是实践主体要以面临的实际问题、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坚持与发展的统一,就是静与动的统一、确定性与应变性的统一,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永葆其真理性青春的全部秘密之所在。

二、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

在当今世界上三个最大的国家中,发展中国家中国仍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俄罗斯已从社会主义退回到资本主义;而被经典作家视为社会主义土壤的拥有最发达的现代工业文明、现代市民社会、现代资本主义的美国却成为与现实社会主义运动“最绝缘的国家”。在我们反复论证不发达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即发达国家为什么没有遵循这一规律率先走向社会主义的命题已经争论了一个世纪,并且还将继续争论下去。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规律性,不论其发展的具体进程如何,最终都不可能摆脱客观规律。难道“美国例外论”真的挑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也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必须解开的一个“结”。

美国曾是各种流派的社会主义者的试验田和“希望之地”: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建立了“新协和村”理想国,法国的卡贝在美国实践他的“伊加利亚之旅”,俄国的一批民粹派志士在美国建立了著名的堪萨斯城“雪松谷公社”,列宁早年也曾发誓要使俄国走上“美国式道路”。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社会主义革命将在美国等几个发达国家“同时发生”、“同时胜利”;列宁鲜明地提出了帝国主义是寄生、腐朽、垂死的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的论断。但是,“社会主义者爱看好的美国”却出现了“在美国碰壁的社会主义”的奇特反差:不仅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美国没成气候,其他模式的诸种社会主义学说乃至反对资本主义的各色意识形态在美国也难以成大气候。

“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对这个“世纪课题”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美国共产党人的解释是:由于美国统治者的镇压和“白劳德修正主义”的泛滥;常见的说法是所谓的“烤牛肉与苹果馅饼理论”,即美国工人生活富裕,没有穷则思变的社会基础。这些说法都没有得到普遍认同,受到关注的是德国的准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桑巴特在1906年出版的《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一书中提出的观点,即“物质替代说”和“价值替代说”。桑巴特认为,美国工人在物质上的满足“替代”了其对平等之类价值目标的追求,美国工人所处的“超级物质环境”有效地预防了社会主义思想在美国无产阶级中的发展;“美国式”的机会平等“替代”了“欧洲式”的结果平等而成为美国价值理性的主体,这种“机会平等式的民主”对工人阶级激进主义起到了最大的抑制效果。

还有人认为:美国比较而言有更多的民主而更少的封建特权传统,美国人可以要求公平而不反对竞争。相对而言,美国存在着“干净的资本主义”,因其“干净”而为社会主义者看好,但也因其“干净”而“用不着”社会主义。与关于社会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或自由竞争的固有弊端的假定相反,美国的“规范化”的资本主义关系中几乎不可能生长出社会主义运动。依据这种观点,美国可以“例外”地摆脱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制约而永远停留在资本主义阶段。

实际上,这种观点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美国资本主义的“形式平等掩盖着实质上的不平等”,“美国式”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阶级对立而只能缓和矛盾和对立。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正是依靠在坚持资本主义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不断进行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甚至是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体制,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才延缓了资本主义的灭亡,但这却不是一剂长生不老药。因为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是离社会主义更近了而不是更远了。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可以萌发出社会主义的“因素”,准备好为社会主义利用的“材料”。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在所有制方面的国有化、合作制、股份制及股权分散化,分配领域中“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宏观管理方面的计划调解,工人不同程度地参加企业管理,工农、城乡、脑体差别的缩小等,这一切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为社会主义准备着最充分的物质条件。所以,美国作为最大的最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今天虽然还没有走向社会主义,但却处于向社会主义演化的阶梯上。美国学者韦伦兹据此提出了“美国为什么有社会主义”的“新美国例外论”,指出了美国与社会主义的两大悖论:(1)“社会主义在美国表面上的失败部分地应归因于它的某些关键内容被广泛接受”;(2)“社会主义难以实现,但美国由于它的民主特征,使它成为各种眼花缭乱的社会主义思想的试验场。这个社会主义之家很可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庞大的实践社会主义方案……从某个角度看,美国可以看成是最少社会主义的国家,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最大的社会主义试验温室。”于是,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美国会自然地发展到社会主义阶段吗?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会殊途同归吗?

资本主义社会中有社会主义的因素,社会主义中有资本主义的因素,但并不意味着两种“主义”要“趋同”,原因是“趋同”的都是中性的东西。资本主义用了社会主义的东西不会因此变成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用了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因此变成资本主义。没有革命性的变革,没有质的飞跃,社会主义不能在资本主义的母体内降生。当然美国走向社会主义不一定要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而可能采取其他的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也就是说,客观规律指向的历史结局,从总体上来说在其整个演化过程终结之前是不可能提前出现的,任何客观规律都是在历史的具体演进中逐渐地和愈来愈深刻地发生作用的。我们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观点,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决定的它走向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与历史演进过程的长期性统一起来,将资本主义的腐朽性与它作为社会形态仍有继续发展的可能性统一起来,将历史发展进程的阶段性与历史结局的指向性统一起来,即坚信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又要看到这一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两个“决不会”并没有否定两个“必然”的规律。这是我们观察“社会主义与美国”关系问题所持的基本立场。

三、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历史难题”

巴黎公社失败以后,资本主义经历了30年相对和平发展的时期,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处于低潮。根据变化了的社会现实,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修改过去作出的社会主义革命将在欧美几个发达国家“同时发生”、“同时胜利”的判断,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国家。在回复俄国女革命家查苏里奇的信中,马克思谨慎地指出:《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的分析,是“明确地限于西欧各国”,由于俄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特点,“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用到公社中来。”针对垄断资本主义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恩格斯进一步指出:“这种跨越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一切国家。”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了“跨越理论”的正确性。然而,社会主义革命发展顺序的这一颠倒,即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首先建立,而没有首先诞生于经济文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给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出了一道“历史难题”,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如何建设和继续发展社会主义。

为了解决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进的意识形态与落后的文化传统积淀的矛盾,先进的理论指导与没有经验可资借鉴的具体实践的矛盾,破解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难题”,完全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社会主义近百年的伟大实践中,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共产党人进行了最有影响的四次艰辛探索。列宁领导的“新经济政策”初步提出了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即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不能“直接过渡”而只能“迂回过渡”,要善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然而,斯大林过早地结束了这一有益探索,在战争与和平的时代主题下,迅速形成了以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虽然发挥出了巨大的优越性,使苏联经受住了战争的考验,并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但却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终因失去了发展动力而失败。毛泽东最早看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提出要“以苏为戒”,但最终搞起了“文化大革命”,结果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巨大损失。在这三次探索中,带有普遍性的教训和失误就是:在总的指导思想上“看近了共产主义,低估了资本主义,高估了社会主义”。邓小平在继承前人成果、纠正前人错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即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从而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这就是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随着长期困扰共产党人的“历史难题”的逐步解决,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愈来愈充分地显现出来。

然而,由于受社会主义探索的艰难历程、苏东剧变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的严峻现实,以及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由“历史难题”引发的大量的“两难选择”问题的困扰,使一度销声匿迹的两个陈腐论调又沉渣泛起,这就是所谓的“早产论”和“补课论”。由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这两种论调似乎得到了某种“验证”,因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国的一些干部和群众,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然而,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早产论”和“补课论”都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这些观点不符合历史实际。首先,不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没有违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正是这一规律的生动体现。社会历史的发展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相继更替,但并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跳跃阶段”的特殊性。在中国,有未经奴隶制充分发展“跳”到封建社会的史实;在欧洲,有日耳曼人“跳”过奴隶制进入封建农奴制社会的史实;在美国,有未经封建社会“跳”到资本主义的史实。其次,落后国家能够率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并且取得胜利,归根到底,是国际资本主义内部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逐渐激化的必然结果,是这种矛盾转嫁到落后国家使其具备了发生革命的全部客观依据的必然结果,是不发达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的帝国主义战争使某些不发达国家成为资本主义统治链条上的薄弱环节的必然结果,是统治阶级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无法照旧生活下去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解放的科学理论由西向东的传播并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必然结果,是在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的时代背景下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决不是“历史的歧途”和“早产儿”。再次,无产阶级“用革命手段”实现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后,必须借鉴和学习“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来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因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而进入社会主义,但不能跨越社会化大生产时代的工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进程,必须利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社会主义国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必须对外开放,尤其要学习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属于生产力属性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能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个平行的市场”,要坚决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去,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市场资源。如果说这是“补课”的话,我们要补的是生产力和商品市场经济的课,而不是补资本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课。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已经为我们选择生产关系提供了两种不同的选择。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发展史也一再证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因素,只是通过吸收社会主义某些因素进行一些体制调整来缓和二者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已经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必然要造成更为严重的两极分化,既不符合中国国情又背离人民群众的意志。同时,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走资本主义道路必然摆脱不了对国际垄断资本的依赖,结局只能是重新沦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从近百年来的巨大、惨痛的代价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回首近百年社会主义发展的艰难曲折历程,总结蕴含其中的深刻教训,有几条重要原则。这就是:(1)最重要的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2)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放在首要地位;(3)社会主义必须不断改革,“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4)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改革并非制度上而是体制上的革命,其目的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改革中是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一个生命攸关的问题;(5)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6)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7)必须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保持高度警觉;(8)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键在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把党建设好,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

四、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现状、特点及前景

苏东剧变后,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社会主义者面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将向何处去?西方媒体和学者声言“社会主义失败了”、“共产主义消亡了”、“21世纪将是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其余的社会主义国家必将发生西方所希望的“和平演变”。10年过去了,社会主义大旗不但没有倒下,反而当东欧国家的左翼力量(前共产党人)重返政坛、俄罗斯共产党重新崛起、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时,他们又开始叫嚣:苏东“政治时钟”向左摆、“共产党人又卷土重来了”、“中国威胁论”。究竟如何看待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形势、特点走势及其发展前景?这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所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

苏东剧变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造成了巨大冲击:原执政的15个共产党,有10个丧失了政权,非执政的共产党力量锐减;中国以外的各国共产党总人数由4400多万减到1000多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并陷入低潮。但是经过痛苦的反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又出现了一些积极的重要的变化,西方关于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种种不怀好意的预言彻底破产。原苏东国家的共产党在变化了的形势下,其理论、纲领和政策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俄国共产党仍然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主张在多元化的政治制度下循序渐进地达到自己的目的。东欧地区的共产党、工人党一般不再提“无产阶级先锋队”、“无产阶级专政”;发达国家的共产党受到严重冲击,目前比较困难,最困难、最动荡的时期已经基本过去,多数党宣布不再是工人阶级一个阶级的政党,否定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突出民主、人权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因素,不再提社会主义“战胜”、“代替”资本主义,而提“超越”、“实现”;发展中国家的非执政的共产党经过动荡和分化,大多数党都坚持下来,提出了分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的设想,认为在和平时期实现社会主义的斗争方式主要是和平方式,主张在多党制的框架内建立共产党主导的政权。执政的共产党顶住了压力,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特别是中国坚持社会主义的选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总之,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总体形势是:剧变所引起的震荡、滑坡、混乱基本结束;演变过去了的国家的政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易反变过来;而顶住压力的国家的政党除个别情况外,不会发生大的变故。这一阶段的特点可谓:全面低潮中有局部复兴;大挫折中有小的发展;外延缩小的同时有内涵的深化和质量的提高。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将继续向前发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由于整个世界形势和时代主题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发展和复兴将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而且会出现许多不同于过去的新特点:一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是过去那种一条道路、一种模式、一个中心、一个阶段的发展,而是将进一步走多样化、民族化的发展道路。二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在相当长时期内主要不表现为社会主义国家数量的增加,而主要表现在“点”的繁荣和“质”的提高,即中国等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用自己的成就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以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非社会主义国家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发生过去那种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三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共产党和坚持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党有可能从各自的需要和对资本主义斗争的现实出发,在不改变其“主义”的条件下继续合作,实现“大左翼”不拘形式的联合。四是国际反社会主义敌对势力没有也决不会放弃对社会主义“西化”、“分化”、“演变”的战略图谋。在“一球两制”的特殊过渡时期,如何处理“两制”国家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个“两难课题”。

20世纪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有着巨大的历史价值,这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的客观事实。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的一个重大事件,它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走向,打破了资本主义制度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人民掌权的新纪元。社会主义为世界上处于剥削制度压迫下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变自己命运、获得社会解放、建设幸福生活指明了正确道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在探索和保证全体人民的政治平等和当家作主,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除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建设新型的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为人类文明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社会主义的诞生为彻底埋葬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发挥了巨大作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为人类逐步摆脱“战争怪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和批判从而为其找到了“病根”,没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对资本主义的启发,没有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斗争所形成的强大社会压力,就没有资本主义今天的体制,就没有资本主义国家人民今天所享受的社会福利,就没有改良的资本主义。总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前进方向,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只要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就永远有其存在的土壤。苏东剧变所造成的“大挫折”只代表过去,死亡的是一种僵化的社会主义旧模式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等国家的“新发展”代表着未来,新生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繁花似锦的绿洲。只要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好“一球两制”条件下面临的两大战略课题,即抓住时机发展自己,以事实证明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从根本上铲除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土壤;全面正确认识和处理同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既矛盾斗争又借鉴合作的关系,善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一定能生存、发展和强大并最终超越资本主义。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应把握的几个问题_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