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的挫折教育论文_周振贤

浅谈中学生的挫折教育论文_周振贤

周振贤 广东省惠州市惠港中学 516007

摘 要: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存在被父母溺爱的现象,从小经受的挫折很少,遇到问题时解决能力差。因此,对中学生进行适当的受挫教育能够使中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心理素质 正确态度 教育方法

现在部分的中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养尊处优,被父母过分地溺爱和娇惯,稍遇到一点挫折,就想逃避,缺乏意志力,心理障碍问题突出,抗挫折能力不容乐观。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对着巨大的责任,不能坐以待毙,而是要想方设法去解决好这个既突出又严重的问题,要积极开展对中学生的挫折教育,提高中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部分,也将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之,挫折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又是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基础,也是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一、我国中学生受挫力低下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的原因。孩子天性就喜欢被表扬、赞许,习惯听好话,一味地鼓励滋长他们的“自以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有唯我独尊,不愿接受老师、家长的善意的批评,有意反其道而行之,用反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2.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到小孩,只好把小孩交给爷爷、奶奶照顾,不但不能给予正确的教育,反而会更多的溺爱和娇宠。同时家长缺乏与小孩沟通,使他们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内心封闭起来,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焦虑、惊慌失措,抑郁状态,甚至精神崩溃。

3.学校、家庭教育错位。“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种学习状态已经被扭曲了,现在学生对学习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他们不愿学习,也不想学习,学习变成他们的负担、压力。近年来我国倡导素质教育,可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升学率、学生成绩仍是衡量学校、教师的硬性指标。家长、社会评价学校好坏也是升学率。学生成绩一旦不好,学生的授挫折感就表现出焦虑、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厌学、逃学等后果。

4.社会环境的熏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中学生思想未成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好奇心、模仿性强,很容易受到同伴或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易养成不良习惯。在这个社会“大染缸”下,急需社会尽可能净化社会风气,还中学生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

二、如何开展中学生挫折教育

1.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挫折对人生来说,既有必然性、普遍性,加强自我教育,让学生知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生活、学习等活动过程中是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和困难在所难免。

2.挫折是客观存在和普遍存在的,关键是我们怎样认识它、对待它。大文豪巴尔扎克曾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确实如此,生活中的磨难和挫折,并不都是坏事。安逸、平静的生活,往往使人安于现状;而磨难和挫折能使人在磨难中得到考验和历练,变得坚强起来。遇到挫折,中学生要保持好良好的心态,采用转移法、宣泄法、幽默法、升华法等调节不良情绪,让自己成为情绪的主人。

三、挫折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的系统工程

1.家庭教育是学生挫折教育中首要课堂,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挫折教育的先行者,所以父母的责任重大。可是有许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唯有读书高,忽视孩子的体格和心理素质教育,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并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在孩子表现好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可用鼓励法、榜样示范等方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挫折观。让孩子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道理。然而挫折教育并不是部分家长理解的“故意让孩子去吃苦”,而是适当让孩子在挫折的情境中能很好地应对,不至于遇到困难就束手无策、惊慌失措。家长有意识地让孩子承担能做的家务劳动,鼓励孩子参加军训、志愿服务等社会活动。

2.学校每学期将开展挫折教育主题班会或班级辩论赛。德育思想教师和心理老师要将挫折教育的内容纳入到工作计划中,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组织学生到社区做义工,参加一些体力消耗较大的劳动,让学生在实际磨练中体会生活的艰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3.挫折教育不仅是学校、家庭的教育内容,同时需要社区、社会的辅助。社区可帮助中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良好的社会风气、可树立正面的榜样,为中学生提供正确的社会认知和健康的社会环境。

挫折教育不是要打垮学生,而是要让中学生从挫折当中站起来,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他们在克服挫折过程中变得更强大。古诗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取得成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扎实做好挫折教育工作,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才能帮助他们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李海洲 边和平 挫折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8):3。

[2]章程 《我对中学生挫折教育的理解与实践》.青年与未来,1996,(1):35。

论文作者:周振贤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6月总第17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1

标签:;  ;  ;  ;  ;  ;  ;  ;  

浅谈中学生的挫折教育论文_周振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