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精神病人康复机构现状分析论文_于小月,张宴萍(通讯作者)

社区精神病人康复机构现状分析论文_于小月,张宴萍(通讯作者)

(上海市金山区精神卫生中心 上海 201515)

【摘要】目的:了解社区精神病人康复现状和问题,探索社区康复病人重返社会的有效途径,为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1家阳光心园开展调查,随机抽取61名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10位工作人员进行访谈,结合上海市精神卫生信息管理系统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1家阳光心园共接纳学员241人;工作人员24名,其中专职18人,兼职6人;学历水平初中1人,高中(中专)6人,大专及以上17人;调查61名学员,男性36人,女性25人;小学及以下占26.2%,初中占42.6%,高中及以上占31.2%;有52.5%学员有主动康复意识,不同学历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824,P<0.05)。结论:病人及家属对康复机构认识存在误区,主动康复意识差;阳光心园缺乏流动畅通的出入体制;病人回归社会仍存在较大困难,康复机构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关键词】社区康复;阳光心园;回归社会

【中图分类号】R74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7-0-02

精神卫生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中最重要的部分,精神病人能否得到及时救治和康复,不仅直接影响到患者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而且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1]。精神疾病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症状可以基本消失,但仍然存在认知、行为以及个性等方面的问题,有的患者甚至还可能残留部分阳性或阴性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2]。让精神病人回归社会,特别是能回到社会承担一部分工作,对降低疾病社会负担、实现精神病人自身价值,减少社会歧视将发挥重要作用。国内外多年的经验表明,专业康复机构是精神病人全面康复和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3]。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我区精神病人康复机构阳光心园现状,为社区精神病人康复机构工作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1.对象和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精神病人社区康复机构基本情况调查表》对全区11家阳光心园开展调查,通过单纯随机抽样从全区241名学员中抽取61名进行调查,并访谈工作人员,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社区康复机构情况

全区11个街镇(工业区)已全部建立阳光心园,共接纳学员241名,每周开放7天,出勤率为81.5%。共有工作人员24名,其中男性1名,女性23名,其中专职人员18名,占75.0%;兼职人员6名,占25.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调查访谈结果

调查61名学员,45.9%的学员对回归社会表示有信心;52.5%的学员有主动康复意识,不同学历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824,P<0.05);60.7%的学员表示康复后愿意回到社会继续工作。学员主要表达了几个不愿意回归社会工作的原因:(1)惧怕社会压力,缺乏信心。(2)精神病人到社会企业单位工作困难较大。(3)由于疾病特点和长期服药,致使身体慵懒,劳动能力下降。(4)对心园产生感情依恋,同时满足于目前的福利待遇,不愿离开。

3.讨论

3.1 近年来由于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社区康复机构建设的重视和大力支持,至2009年底,每个街镇(工业区)均建立阳光心园并正常运行。但精神疾病的康复是一项专业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只有在专业机构和专业队伍的指导和参与下才能取得好的成就[4]。本辖区内康复工作人员力量薄弱,有康复相关专业资质者较少,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3.2 阳光心园是让病人全面康复回归社会的平台,并非单纯提供劳动场所的慈善机构和庇护所,康复机构的宣传工作有待加强。

3.3 我区以日间康复形式为主,由园内工作人员和社区精防医生对患者进行专业评价并制定康复计划,通过各类康复活动改善社会功能,目前康复项目内容有待丰富,如串珠、刺绣等男学员无法开展;农民擅长种地,无农疗项目开展等。

3.4 部分学员入园康复时间较长,已基本具备回归条件,但康复机构运行仍处于只进不出的“亚健康”状态。主要因为各街镇(工业区)起步时间不同,总体发展不平衡;同时也缺乏合理健全的“毕业出园”标准和流动畅通的出入体制。

3.5 调查结果显示,59.0%的学员表示康复后仍不愿意回归社会。主要原因:一是对阳光心园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上有偏差。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们的观点是一致的:Anthony指出,精神病人康复的任务就是帮助精神残疾者适宜地重返社区或保持精神残疾者原有的能力以便继续在社区中起作用;Lieberman认为,精神康复是通过学习、训练措施和环境支持,尽可能得恢复社会性及职业角色[5]。阳光心园作为精神病人专业康复机构,承担着对精神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心理疏导、娱乐康复、简单劳动等服务的重要任务。它是一个让病人全面康复回归社会的平台,而不是病人长期的庇护所或者仅仅帮助家属照料病人的日托站。二是对福利和劳动收入的满足。许多学员家庭条件困难,在得到阳光心园相关福利的同时,通过在站内劳动,还能获得一部分收入,因此不愿离开。三是社会歧视状况仍然严重。社会歧视使得企业单位或个体经营均不愿意为其提供工作岗位;病人自身缺乏信心,对阳光心园产生安全感依赖,怕出去找不到工作,或者无法胜任工作,不能和同事友好相处等多方面担忧。

综上所述,目前阳光心园精神病人康复工作与实际需要和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劳动就业方面仍是一个难题,需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干预体系和链条,以支持患者回归需要。因此,需要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情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模式,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康复主动性和自信心;二是丰富康复项目,拓宽服务内容和层面;三是建立流动畅通的出入体制;四是合理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康复队伍建设,让阳光心园精神病人康复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毛建勇,袁国桢,程灶火,等.构建和谐社会中社区精神卫生康复的问题探讨[R].医学与社会,2006.19(3):30-35.

[2]王祖承.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2-128.

[3]李玉华,姚新伟,张明园.上海市精神病人社区康复机构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J].上海精神医学.2005.17(增刊):35-36.

[4]孙晓花,刘影,宋海东,等.杭州市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模式探讨[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10.22(11):1456-1457.

[5]潘令仪,唐文忠,徐一峰.日间康复模式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疗效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10.22(11):1448-1450.

论文作者:于小月,张宴萍(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6月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9

标签:;  ;  ;  ;  ;  ;  ;  ;  

社区精神病人康复机构现状分析论文_于小月,张宴萍(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