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私营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习邓小平关于私营经济的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私营经济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理论论文,学习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私营经济的理论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研究这个理论的形成、内容及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一、一个重大战略决策的形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改革首先是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一个直接结果是个体工商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80年下半年国务院提出“适当发展个体经济”的方针,次年7月7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城镇非农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的规定》为个体工商业的存在和发展制订了较为系统的政策。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总的说来还比较低,又很不平衡,在很长时期内需要多种经济形式的同时并存”,并肯定了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同年12月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肯定了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从此,城乡个体工商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个体工商业从业人员1978年只有15.15万人,1982年就发展年为300万人,1983年为700万人,1984年超过了1000万人,1985年达1700万人。随着,个体工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经营规模的扩大,资本的积累和劳动力的增加,出现了一些超过一般个体工商户雇工(人数)限额规定的私营企业,被称为“个体大户”、“雇工大户”或“专业大户”。
面对着愈来愈多新生的私营企业,面对着重新产生的雇工和剥削现象,怎么办?这是不是违反了社会主义原则?它会不会伤害社会主义?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判断、评价私营经济?当时,党内外、看法很不一致,经济学家的看法也很不一致。有人认为必须坚持取缔,消灭私营经济,有人则认为可以保持并适度发展私营经济;更多的人则持怀疑、观望态度,拿不定主意。以邓小平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对这个问题十分重视,也十分慎重。1982年,经过反复考虑,有邓小平提出,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对私营经济采取了“看一看”的方针。1983年中央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文件,提出对私营经济“不宜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的三不政策。“三不”实际上对私营经济采取了保护的政策。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在对中央顾问委员会的讲话中,又讲到了这个问题,他说:“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相当震动呀,大家担心得不得了。我的意见是放两年再看。那个能影响我们的大局吗?……伤害了社会主义吗?”〔1〕从此, 全国各地一批又一批的私营企业产生出来了。1987年4月16日,邓小平在《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的讲话》中,又讲到了这个问题。他说雇工问题他与许多同志谈过,“开始我说看两年,两年到了,我说再看看。”〔2〕一直看到1987年,即看了6年,其间通过对私营经济的大量调查研究,特别是私营经济发展的实践,才逐步形成了对私营经济的政策。1987年6月22日,中共中央发布的《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的文件中,对私营经济的产生、地位、作用和应采取的方针作了较系统的阐述,提出了对某些为了扩大经营规模,雇工人数超过了《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中规定限额的私人企业,“也应当允许存在”并采取“加强管理,兴利抑弊,逐步引导”的方针。该文件还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商品经济的大发展中,“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个体经济和少量私人企业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我国人多耕地少,今后将有亿万劳动力逐步从种养业转移到非农产业。只有实行全民、集体、个体和其他经济形式一起上的办法,才能顺利实现这一转移。……几年来农村私人企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事实说明它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的一种补变形式,对于实现资金、技术、劳动力的结合,尽快形成社会生产力,对于多方面提供就业机会,对于促进经营人才的成长,都是有利的”。党的十三大和党的十五大进一步肯定了私营经济在我国的合法地位,阐述了它的性质和作用。
从上述决策过程看,有几点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坚持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来认识、判断、评价私营经济。
第二,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来认识、判断、评价私营经济。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这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3〕社会主义阶段的 “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4〕。邓小平反复强调这个中心思想, 并把它作为经济建设的中心,提出要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要抓住不放。后来,这个思想成了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要一百年不动摇。正是从这个主要矛盾及其中心任务出发,必须肯定私营经济,允许其存在和发展。因为,它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邓小平又把这个思想归结为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他说:“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
第三,坚持从改革开放的高度来认识、判断、评价私营经济。邓小平总结了过去几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反复论述了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他说“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6〕 这里包括搞单一的所有制结构,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乃至全民所有制经济,要“割尾巴”,搞升级……。他认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其核心是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经济管理体制。他还指出:“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吸收资本主义中一些有用的方法来发展生产力。”〔7〕同样,他根据过去的经验教训,说: “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通过开放,要引进资金、技术、设备、人才,“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8〕,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 这就为改变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宏观所有制结构,利用资本主义包括土生土长的私营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前提条件和理论准备。
上述分析说明,邓小平关于私营经济的理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大背景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改革开放包括发展私营经济解决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加快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以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关于私营经济的认识、判断、评价和决策与20年代列宁在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及50年代中期毛泽东设想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提出的观点是一致的。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曾明确指出,在当时的俄国,在存在汪洋大海一样的小商品生产条件下,私人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9〕;同时, 他也明确指出,当时俄国的“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10〕,“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11〕。在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以后,在谈到上海出现地下工厂时,毛泽东曾讲了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在一段时期中,我国需要实行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批评了合作工厂的缺点以后说:“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作对,还可以开夫妻店,请工也可以,这叫新经济政策”。“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增加。可以开私营工厂,订条约,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华侨投资的,二十年、一百年不要没收。……可以搞国营,也可搞私营。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12〕列宁70年前讲的话和毛泽东40年前讲的话,好象是针对今天说的,读来特别亲切。
二、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补充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公有制经济是主体,私营经济是补充。邓小平在分析所有制结构时,指出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还有其他经济成分”〔13〕,并反复强调“公有制经济始终是主体”〔14〕,而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和“三资企业”,“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15〕。“从全局看,这只不过是小小的一点”〔16〕。所以,吸收外资,发展私营经济不会影响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也不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相反,“会更有力地发展生产力,加强公有制经济”〔17〕。这样就从根本上规定了私营经济的历史地位,它再发达也不过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而不会喧宾夺主,成为主体经济。
2.发展私营经济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邓小平指出,“同外国人合资经营,也有一半是社会主义的”;合资经营的得益“大头是国家,是人民”;〔18〕“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嘛!”;〔19〕“我们还可以学习技术和管理,还可以得到信息,打开市场。”〔20〕他还批评了有些人认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的错误思想。同样,发展私营经济也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21〕。邓小平在讲到私营经济雇工经营时,还反问它“能影响到我们的大局吗?”“伤害了社会主义吗?”〔22〕
3.私营经济是受公有制经济制约、影响的,由社会主义国家管理、调节和引导的。在我国公有制经济是主体,国有经济是主导,国家政权又掌握在人民手里,这是我们的优势。邓小平指出:“我们有优势,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23〕。这些优势,使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一样,“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24〕。它的生产、流通和分配受到公有制经济的影响。邓小平还说:“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器是强有力的。一旦发现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情况,国家机器就会出面干预,把它纠正过来”〔25〕。当然,搞活开放,引进外资,发展私营经济,也会带来消极影响,我们要意识到这一点,但有办法解决,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因为从政治上讲,“我们的国家机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它有能力保障社会主义制度。”〔26〕
4.雇工经营,发展私营经济等改革的基本政策要稳定,要不断完善。邓小平把雇工经营,发展私营经济的问题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看作是改革的基本问题,所以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多次讲到“傻子瓜子”问题时,反复强调不要动,不要变,要从“整个几十年的目标来看这个不变的意义。”〔27〕“如果你一动,群众就说政策变了,人心就不安了。”〔28〕1992年还说,当时许多人“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象这一类问题还存在不少,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动摇我们的方针,影响改革的全局。〔29〕对雇工经营还要不要限制?对对私营经济发展的前景怎样估计?对私营经济的方针政策要不要完善?对于这些问题邓小平强调让私营经济“经营一段”时间,“再看几年”。〔30〕这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慎重的态度。他还说“动还是要动”,“但是,什么时候动,用什么方法动,要研究。动也就是制约一下。”〔31〕我理解这个“动”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取禁止私营经济。当然,更不是没收、抓人了;而只是“制约”一下,私营经济发展的某种形式的调节和限制,主要是调节其收入分配,其消极作用,等等。如“通过多交税利和技术转让等方式”。〔32〕所以,我们的方针政策应该“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补,但总的要紧定不移。”〔33〕从根本上说,要健全财产法律制度,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并对它们进行监督管理。
三、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突破。
邓小平说:“多年的实践证明, 在某种意义上说,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34〕1992年初,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中,他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5〕邓小平的论述指明了私营经济天然是一种市场经济,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为什么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呢?
首先,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本身就扩大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私营经济天然就是一种市场经济,它一出世就是在市场中形成、拼搏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和存在要以市场为前提条件,它的发展仍然要以市场为前提条件;同时,它的存在和发展本身就扩大着市场经济的成份,包括市场的主体、客体、市场经济关系及其运行机制,拓展着市场经济活动的领域。1994年,全国仅注册登记的私营企业43.2万户,从业人员648.4万人;1995年注册登记的私营企业上升为56.5万户,从业人员八百多万人。据估计未注册登记的私营企业比注册登记的要多好几倍。私营经济企业的活动领域已遍布于国民经济大部分部门,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商品和劳务商品,如1994年就创造产值1154亿元,实现销售总额758.5亿元,商品零售额512.6亿元;私营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增长很快,1994年130.6万户,占私营企业总数的31.5%。私营经济又与小商品经济类型的个体工商户紧密相联系,1994年全国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2186.6万户,从业人员3775.9万人,产值1637.5亿元,实现营额6123.2亿元,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4211.9亿元。上述数据说明,私营经济和个体工商户存在和发展的本身就大大扩展了市场经济。
第二,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加快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是促进了市场竞争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使产权主体多元比,形成了经济主体间的竞争态势和市场竞争环境。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它象一股强大的外在压力迫使企业不断创新,不断前进,优胜劣汰。市场愈活跃,竞争愈充分,经济发展就愈快。必须进一步指出,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第三,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加强了国民经济形场化改革的物质基础。私营经济生产了大量产品、劳务,提供了大量税金,提高了专业化协作水平,加快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利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化,包括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
第四,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促进了国有企业和其他公有制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一是私营经济成了公有制经济强劲的竞争对手,营造了一个市场竞争环境,迫使公有制经济企业非加快改革不可;二是私营经济企业灵活的市场经营机制和一些适于市场的管理方法成了公有制企业改革、借鉴的一个现成参照系:三是为一部分中小型国有企业的联合。兼并、嫁接、租赁、出卖提供了现成的对象和有效的途径:四是私营经济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纳了相当一部分公有制企业的下岗人员和社会失业人员,扩大了社会就业范围,有利于社会安定,从而间接地支持了公有制经济的改革。
第五,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私营经济企业成为社会本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一部分,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即由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转向主要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之以行政手段的简接管理,而且侧重于宏观管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助于形成适应于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上述分析说明,这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以国有制经济为主导租其他非公有制经济共同构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自己特有的优势,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即把各种经济的优势强化,劣势弱化,较好地解决公平与效率、共同富裕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有勃勃生机。
注释:
〔1〕〔2〕〔4〕〔5〕〔6〕〔7〕〔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1、266、63、372、237、149、172、91、138、216、149、92、372、373、373、91、373、373、135、216、91、371、216、374、371、148-149、373页。
〔8〕《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第186页。
〔9〕《列宁全集》第32卷,第342页.
〔10〕〔11〕《列宁选集》第3卷,第525页。
〔1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海)第433、434页。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