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与对策研究*_旅游扶贫论文

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与对策研究*_旅游扶贫论文

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与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乘数论文,效应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 在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具有许多优势,能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增强对外开放,收到“开发一方景区,繁荣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娃”的良好效果,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走开发开放式扶贫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建议将“旅游扶贫”作为一项重要举措,列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关键词 旅游扶贫 乘数效应 老少边穷地区 对策建议

学科分类号 F

邓小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①]。为了尽快消除贫困,我国政府在1994年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要求用七年左右的时间,在本世纪末基本解决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②]。面对国家大政方针,全国各地积极行动,通过加强贫困地区的路、电、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民政扶贫”、“科教扶贫”、“信贷扶贫”等渠道消除贫困,取得了很大成效,目前全国贫困人口已减少至6500万。但是我们通过调查认识到,在一些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贫困地区兴办旅游业,施行“旅游扶贫”,应作为这个“攻坚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

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

旅游扶贫是一桩新事物。它是贫困地区充分利用其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吸引发达地区的人们前来旅游和消费,使旅游资源产生效益,使旅游商品的生产、交换、消费在贫困地区同时发生;逐步实现部分财富、经验、技术和产业的转移,增加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从而使其脱贫致富。它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开发开放式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因而对旅游扶贫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

大量的调查材料和众多的贫困地区发展旅游的实践昭示:旅游扶贫老少边山穷地区功能显著,乘数效应大。它不仅直接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繁荣,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加速人民脱贫致富,而且还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经济上的连锁反应,甚至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促使观念更新,促进社会进步。

(一)繁荣地方经济,带动相关行业发展

旅游业是综合性的经济行业,通过提供行、游、住、食、购、娱等多种服务,极大地带动和促进服务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起到“一业带百业”的作用,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功能极大。河北省赞皇县嶂石岩景区原是个贫困山区,通过旅游开发,使山乡巨变,景区宾馆商贾云集,除农民办的120多家3200床位的家庭旅馆外,国营、集体、个体建的大小宾馆、饭店超过20家,床位5000张,投资金额累计4435万元。出售旅游购物品的商业摊点、售货亭,每当旅游旺季高达200余家。由于旅游业的带动,促进了山区的工业、农副业、交通运输业等的发展。驰名中外的赞皇大枣发展到13万亩,年产鲜枣8000万公斤,营业收入4000多万元,大枣系列的厂家达20多个,还出现了一批为满足餐饮业、旅游业需求的养鸡、养兔、养蜂专业户。交通运输业也兴旺发达起来,往返石家庄—嶂石岩,赞皇县城—嶂石岩客运车辆共17辆,旺季班车超过20辆,加上景区内穿梭不停的中巴车、三轮车,使山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原本地域偏僻、经济滞后的张家界,坚持“旅游立市”、“旅游兴市”的指导方针,全面实施“旅游带动发展战略”,带动了第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使传统的计划农业向旅游农业转变,围绕旅游业,建立了加工工业体系,发展了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使20多万农民脱贫致富。

(二)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流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能吸收较多的劳动力就业。墨西哥旅游局曾作过这样的统计:1969年投资于旅游业8万美元,能创造41个就业岗位,而投资于石油工业只能提供16个就业机会,五金行业为15个,电气工业为8个。泰国的情况是平均9个就业人员中就有一个属于旅游业。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能为社会创造5个以上的就业机会,产生极大的乘数效应。我国许多贫困地区发展旅游的实践也证明这点,旅游业能为农民提供比其他行业更广泛的就业机会和创收门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是一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由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吸收了大批农村青年到旅游行业就业,而且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旅客在龙胜旅游购物,使农贸市场日益兴旺发达,就业人数大幅度增长。个体工商户从1981年的117户,从业人员152人,1995年发展到3492户,从业人员竟达5880人,其中绝大多部分是从农村来的。

陕西省南郑县水井乡在70年代从事藤编工艺的人家寥寥无几,且品种单调,只有三四种,90年代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使水井乡成为民俗工艺旅游村。现有藤编户178家,360人;草编户21家,37人;竹编户9家,12人;棕编户20家,30多人。藤编花色品种达20多个,产品除供给旅游者购买外,还远销西班牙、日本、东南亚等国。199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311元,加快了建设小康村的步伐。

(三)改善群众生活,加速脱贫致富

旅游业是生命力极旺盛的“朝阳产业”。中外经济学家曾作过分析研究,从全世界上看,还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能像旅游业那样突破重重困难,始终保持增长势头。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受益最大的是当地老百娃。河北省涞水县野三坡景区所辖20多个山村,1984年人均收入仅70元,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当地长期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野三坡,野三坡,山高坡陡石头多,哪年石头能换钱,三坡变成金银窝。”1985年发展旅游业以来,群众通过旅游服务经济收入大增,生活不断改善,景区人民的人均收入由开发前的70元跃升到1995年的1500元,增加了21.4倍。根据我们对景区内下庄村的调查,全村总人口1143人,有电视机342台,电冰箱32台,录音机80台,洗衣机200余台,成为涞水县唯一实现家家有电视机的“电视村”。他们说:“发展旅游业,农民见大官,喝大酒,讲大话,挣大钱。”但是我们还不能就事论事,只看到旅游业给农民直接带来的生活巨变,还要看到旅游业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的连锁反应。正是由于旅游业的发展,野三坡景区为农民提供了5000多个就业机会,旅游受益的辐射面达6个乡27个村。该景区自1985年开发迄今,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接待旅客350多万人次,当地旅游局直接收入1400万元,综合经济效益达1.2亿元。自1992年以来先后引进了菲律宾、日本、香港以及铁道部十八局等20多家客商的投资上亿元,建起了野三坡风情苑、野三坡宾馆、金盾宾馆等旅游接待设施;还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全县引进资金2亿元,引进项目150个,引进人才216名,产生了极好的乘数效应。

广西龙胜县的白面瑶寨,直到80年代全村仍然外于贫困状态,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00元,平时需要花钱,只有上山砍柴卖。90年代初随着龙胜旅游业的发展,白面瑶寨成为一个旅游点。旅游活动的场所是寨子里的广场或民居家中,旅游内容主要是向旅客表演民族歌舞、打油茶和品尝民族风味小吃、销售土特产品和民族民间工艺品。1995年全寨旅游接待收入9万元,人均增收570元,加上农副业等其他收入,全寨36户158人一举脱贫致富。目前全寨有12户买了电视机,3户有了电冰箱,4户买了中巴和运输车。瑶家丰衣足食,即便残疾者,全寨也从旅游收入中分给一部分以保证基本生活需要。寨上龙国英唱道:“旅游开发好处多,瑶寨文化也出国,得了美元收港币,瑶家过上好生活。”表达了白面瑶寨人民感激旅游扶贫的由衷之情。

根据河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部门的不完全统计,两省区1500个村庄,31.5万户,约180万人通过发展旅游脱贫致富。旅游扶贫的效应日渐显露出来。

(四)促进社会进步,为吸引外资搭桥引线

评价旅游扶贫不能只看到它的直接经济效益,还要看到它的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看到改变落后面貌,推动社会进步的效应。如延安市旅游业的发展就带来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从1989年的1.89亿元上升到1994年的3.18亿元,增长了60.3%;个体工商户1989年仅有1141户,4500多人,1994年达4582户,19252人,户数增加到4倍,人数增加到4.28倍,其中不少从事为旅游服务的商业、饮食业、运输业、照相业、工艺美术业,解决了大量待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乡镇企业总产值1989年为1903万元,1994年达2.8亿元,增长到14.7倍。1994年城市供水人口由过去的8万增加到13万,增长了5%,通讯设备大发展,开通了13000门程控电话和西延1920路光缆线路,建成一座无线电寻呼台,市话率达12%,超过了一般城市的发展水平。

张家界通过发展旅游,增加了城市的知名度。以张家界、天子山、索溪峪组成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武陵源,1992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全市旅游建设投资总额达40亿元,兴建了国际机场,改建扩建了张家界火车站,现已有10对客运列车经该站始发、通过。新建、改造旅游公路278公里,修建高等级游道20公里。程控电话、微波通讯、无线寻呼、邮电大厦、祥龙国际酒店等十几幢10层以上高楼拔地而起,城市面貌焕然一新。1995年3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张家界后欣然题词:“把张家界建设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

旅游业是一种具有特殊优势的外向型经济行业,它凭借着旅游资源吸引中外旅客,为繁荣地方经济搭桥、引线,招来客商洽谈生意,投资办厂、办企业、办旅游业。位于“苦疾甲天下”的甘肃省渭源县是国家扶贫的贫困县,1994年开始发展旅游业,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与先进地区联姻,进行文化、人才、物资交流,效果极佳。甘肃新世纪旅行社等企业到县里投资,建起太白山庄、聚仙山庄等旅游设施。渭源的蕨菜、洋芋、蚕豆和中药材、营养保健品已走出国门,远销美国、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张家界市通过举办大型旅游节庆活动,加快了招商引资步伐。十年来,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6个城市建立了协作关系。截至1995年,全市累计批准和落户三资企业32家,投资总额42459.7万元,合同利用外资达5269.3万元。

(五)增强市场经济意识,促进观念更新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众多的专家、学者、科技人员以及企业家和各种商业人员等到旅游地相互交往,横向的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产生,打破了贫困地区的封闭状态,增进了贫困地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交往,产生了商品经济意识和文明意识。旅游开发前的河北省野三坡、嶂石岩等贫困山区的农民朴实、憨厚,卖鸡蛋、水果都不好意思开价,顾客给多少就要多少。客人来家住宿,一般是不要钱的。旅游开发后,农民办起了家庭旅馆和餐馆,妇女外出搞公关活动,到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招徕客人,还与旅客讨价还价。连山上的山桃核也拾起来串成项珠当旅游纪念品出卖,牵来一匹漂亮的白毛小狗让旅客拍照也知道要钱,增强了市场观念和商品经济意识。

广西龙胜县龙脊壮寨通过旅游开发,传统工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弘扬了民族文化,促进了家庭内部分工:男人耕田种地,妇女、老人精制绣球等工艺品,年青人接待游客,使绣球从制作到销售融为一体,卖绣球成了龙脊壮寨一大财源。游客纷至沓来,提出了饮食和购物需求,昔日居家自用不值钱的红薯、芋头、蕨菜、竹笋上了接待游客的餐桌,土法酝制的龙脊水酒更令游客开怀畅饮,五彩缤纷的绣球深受旅游者青睐。有首山歌唱道:“旅游开发好处多,龙脊水酒港客喝,绣球传情把客引,红薯芋头上了桌。”据调查了解,金竹壮寨1995年仅卖绣球一项,纯收入达15万元。

贫困地区多数位于山区,农民“靠山吃山”,为了维持生计,他们砍柴出卖,烧山积肥种地,往往造成森林植被的严重破坏,且屡禁不止。黄山的汤口镇,在旅游未开发前,仅寨西村浮溪群众每年砍木烧炭,砍柴煮饭,破坏森林达35~40万公斤,造成森林植被破坏,黄山旅游资源得不到保护。如今旅游发展了,汤口镇山贫村的田段、上张村民组,寨西村的浮溪村民组,他们依托黄山发展旅游经济,分别开发了九龙瀑、翡翠谷、猴园三个景点,1995年共创产值128万元。特别是翡翠谷景点所在的山岔村上张组1995年旅游收入达72万元,除去提留资金,全村50户170人,人均旅游纯收入分配达1400元,使众多群众利用黄山开拓旅游尝到了致富的甜头,家家用上了液化气、蜂窝煤,不再砍伐森林了,出现了由被动保护成为群众主动保护山林旅游资源的可喜风尚,维护了环境效益。

旅游业对贫困地区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繁荣地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带来一系列经济上的连琐反应,而且其效应渗透到文化领域,促进农民的观念更新。野三坡在接待游客初期,老大娘们看到青年姑娘穿着游泳衣在河里游泳,都捂着眼睛不敢看。现在这种现象早就没有了,她们还柱着拐杖去看青年们跳迪斯科。

过去老百姓只知种田、砍柴、养家糊口。通过旅游开发,现在富裕起来了,迫切要求提高文化素质,购买科技、科普等书籍的农民多了。嶂石岩村的农民主动集资12万元盖起了一幢可供6年制完小学生就读的校舍,还送子女到县城的初中、高中读书。昔日嶂石岩村交通闭塞,近亲结婚较多,因而出现了不少痴、呆、傻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里热闹起来了,山西、邢台等外地姑娘来此成亲的就有30多个。发展旅游业,增强了贫困地区文明意识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就连人的取名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的嶂石岩村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不灵,文化滞后,取名二脏、丑货、狗仔之类的人不少,现在文雅起来了,取名李娜、张洁、爱朋等等,颇有点时代气息,这难道不是旅游业带来的关联效应吗?

(六)弘扬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旅游是满足人们文化精神生活需要的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活动,这种活动是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用于生存资料部分的比重日益下降,用于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部分的比重不断上升,萌发了旅游动机。想到祖国各地观光游览,看看壮丽大好河山,历史古迹和国家建设新貌,丰富见闻,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得到美的欣赏和艺术享受,这就为较高层次的旅游消费创造了有利条件。

由于历史、交通条件等原因,革命老区多属贫困地区。这些贫困地区共同的特点是“历史红、山林好、风景美”,旅游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都极为丰富,是陶冶情操,丰富见闻,向人们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课堂。

革命老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祥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摇篮,在我国光荣的革命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革命历史遣迹和文物。许多老区如延安、瑞金、井岗山等地都建立了革命纪念馆,另有几十上百的革命旧址,有的国务院已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的被民政部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基地。人们来到延安,在凤凰山麓朱德旧居看到经过邓颖超精心缝补的毛毯,了解到这条毛毯的沧桑经历,领会到它如何凝结着朱德和周恩来这两位亲密战友之间崇高而伟大的情谊,无不为之动容。充分利用老区的旅游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发展旅游业,特别是国内旅游,是振兴老区经济,使老区脱贫致富,变“输血”功能为“造血”功能的重要途径。

在旅游开发中,充分运用老区这个生动课堂,向全国人民弘扬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这对反腐倡廉,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跨世纪培养新的年青一代,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旅游扶贫的对策建议

《人民日报》社论《打好扶贫攻坚战》指出:“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我国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既定的战略目标。”[③]到本世纪末,在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如何通过发展旅游尽快脱贫致富,我们结合旅游扶贫的实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统一旅游扶贫新观念

扶贫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民食足而后知礼义,温饱问题是群众的疾苦问题。旅游扶贫事关大局,必须统一思想认识,从战略高度来考虑问题。要抓住国家对贫困地区大力扶持的机遇,实现观念的转变。

在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与发展其他产业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钱其琛副总理曾深刻指出:“过去我们有许多地方搞经济热衷于小烟厂、小酒厂、小纺织厂,现在这个观念应该改一下。一个县也好,一个市也好,你能够把环境搞好一点,交通搞方便一点,旅游就可以搞起来了。旅游有收益,这个收益不下于烟厂、酒厂。”[④]他还强调,旅游业是新兴的经济产业,投资较少,回收较快,市场化程度高,在实现“两个转变”中,旅游完全可以成为各地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许多贫困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商品经济滞后,发展旅游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却占有较好的优势。积极推行旅游扶贫,是一些贫困地区已经证实了脱贫致富的成功之路。

扶贫先扶志。贫困地区要有志气,有干劲,通过发展旅游来加快自己的发展,克服一些错误观念和认识。如发展旅游无能为力,强调困难,单纯靠上面拨款的观念;把旅游看成是“不务正业”、是吃喝玩乐、游山玩水的“花架子行业”等观念。目前,尤其要转变那种把发展旅游与扶贫工作对立起来的错误观念和认识。从而为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贫困地区进一步发挥旅游业的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扫除思想障碍,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

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给本国或本地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在政府规划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对旅游开发给予积极引导和支持,营造旅游环境,有意识的发展旅游业,以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振兴。国内外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凡是实行“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的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就上得快、效益好。法国、西班牙、新加坡等都是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的国家,他们的旅游收入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我国的云南、海南等省也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把旅游业当成“支柱产业”、“龙头产业”来培育、发展,省、市、县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旅游规划,经常分析研究发展旅游业中的重大问题。如云南省为了解决交通滞后的“瓶颈”问题,不惜巨额投资改建和新建了西双版纳、大理、丽江、瑞丽等机场,还购买了9架波音飞机,一跃成为全国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大省。海南省把旅游业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省委、省政府通过人大颁布了《海南省旅游管理条例》,规范了旅游市场,明确了旅游业的地位,他们的旅游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广西的龙胜各族自治县,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通过发展旅游业,目前已经脱贫。其成功的主要经验之一,就是充分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县委、县政府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他们制定《龙胜旅游发展规划》,把发展旅游业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农业强县,工业富县,旅游立县,科技兴县,依法治县”的发展战略,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成立有权威的开发机构——龙胜县旅游局和经济实体——龙胜旅游开发总公司,赋与相应的管理权限,统揽景区的开发、管理事务,从而为景区建设和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重视旅游投入。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是造成龙胜县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该县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针对这个“瓶颈”问题,采取多方集资的办法,投资480万元铺平了从县城至温泉32公里的柏油路面,投资500万元安装了2000门程控电话,最近又与桂林地市联网,使通讯设施与现代旅游接轨。目前,投资4000万元的西江坪电站已经破土动工,龙胜直升机场正在筹建,还准备投资近1亿元改建龙胜县城至临桂宛田的321国道线,使旅游交通更加方便、快捷。第三,狠抓人才培养。一方面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本地人才脱颖而出,并精选年青有较高文化的干部进入旅游领导班子。一方面选派服务人员上桂林的宾馆、饭店和旅游大专院校学习培训,请旅游专家、学者到县城授课,提高了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第四,加强景区整体形象的宣传促销。他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组织景区的宣传促销,在广西电视台晚间气象预告节目中播放龙胜温泉胜景;中央一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曾两次播出龙胜旅游发展情况;与《桂林旅游报》联合举办“龙胜风情杯”风光风情摄影大奖赛;派出人员到柳州、邵阳、城步、上海等地宣传促销;还印刷大量民族风情游折叠画页和景区风光宣传张帖画广泛向各地客户散发。该县由政府出面,多次举办《龙胜民族风情游》、《龙脊梯田文物古迹游》、《花坪原始森林游》等新闻发布会和促销会,参加盛会的报社、电台、旅行社等各方人士达40多家380多人次;还特邀中外记者35人次到龙胜采风;邀请长江文化经营开发公司摄制《神游龙胜》录像风光片等,大力把龙胜的旅游形象推向全国。

(三)多渠道筹集景区发展资金

制约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兴办任何事业都要解决资金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实力还不很雄厚,不可能对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有多大的投入。如何筹集资金办旅游是一个难题。一些贫困地区办旅游的做法是:不等、不靠、主动“找米下锅”,广聚社会闲散资金为我所用,坚持景区开发筹资社会化。如赞皇县嶂石岩景区8年的建设历程中,起步时县里只拨了3000元,到1995年景区建设投资累计达6000万元,其中绝大部分的资金是通过多渠道从社会各方引进的:引进县外各方面资金3000万元,占总投入的50%;本县自筹资金(包括本县企业、风景管理处、景区所在的乡村、景区的农民)2900万元,占总投入的48.33%;国家投资拨款和贷款100万元左右,约占总投资的1.67%[⑤]。经过多渠道社会集资和规划资金使用,改造了从县城至景区的50公里道路;邮电系统铺设了至景区的53公里电缆,实现了电话程控化;电力系统搞了30公里的35千伏输变电工程;电视台搞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粮食系统投资近700万元,兴建了全长1200米,高差530米的单线脉动循环吊箱式客动索道;各部门建造宾馆、招待所达18家,基本满足了景区接待需要。河北省正定县集资社会化的做法归纳起来是四个“三”,即:一是“三不限”,不限所有制性质,国营、集体、个体一样欢迎;不限区域范围,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一样欢迎;不限金额大小,集资户有上百万元的,也有几千元的,都同样欢迎。二是“三参与”,投资者共同参与项目的考察论证;参与经营管理;参与检查监督。像“西游记宫”、“封神演义宫”项目建设中,股东都参加了考察论证,还成立了董事会,一切重大事宜由董事会决定。三是“三保证”,即无利保本保息;有利保证按时分红;保证入股者的一切合法权益。四是“三自由”,自由选择投资方向,可建景点,可搞配套,可开展综合服务;自由选择投资形式,可入现金或原材料、劳务等;自由选择经营方式,自营、合营、股份制、代理制均可[⑥]。由于集资方法对路,项目经济效益好,吸引了3个省、市15个区、县、村,20余户个体户的投入,共集资640万元,占当时总投资的34%,加快了景点的开发建设。

(四)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功能

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不仅要讲求旅游业本身的效益,而且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功能,使更多的地区、更广泛的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张家界市是个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气候多变,自然条件差异很大,“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他们根据各地不同实际,以旅游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取得了显著效果。他们的主要经验和做法如下:

第一,调整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旅游农业。他们在高海拔山区发展云雾茶、中药材、干果生产和养殖草食动物,开发绿色食品;在低山、平区大力发展粮、棉、油、烟、水果、生猪、家禽等传统农业产品;在旅游景区和城区发展为城市和旅游服务的蔬菜、花卉、禽、蛋、奶以及观赏性的动植物生产;在有条件的地方,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发展牛蛙、金钱龟等特种养殖业。通过围绕旅游业调整农业结构,引导农民由传统的计划农业向旅游农业发展。1995年旅游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7%,初步形成了旅游农业的新格局。

第二,以旅游市场为导向,调整工业产品结构。该市压缩了部分“有尘工业”和“老、大、笨、粗”的工业产品,以种养业和旅游业为依托,构建资源加工型工业体系。其中主要包括: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即食品饮料工业、保健医药工业、旅游购物品加工工业、为旅游业发展配套的彩色水泥和优质大理石等建材工业。1995年该市通过旅游业带动新增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40%,活跃了旅游市场。

第三,以旅游业为基础,拓展第三产业。该市自1988年创建以来,围绕旅游发展服务业,大力拓展第三产业。他们创办农工商、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服务组织,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沟通农业生产与旅游市场间的联系。同时还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加快饮食服务、流通服务、交通服务、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到1995年底,全市仅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达19.2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8.1%,第三产业增加殖达15.4亿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4%。

广西龙胜县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功能也很有成效。他们的经验和做法是在风光旖旎、民族风情浓郁的壮乡瑶寨兴办旅游点;在山清水秀、泉水涌流的龙胜温泉建立大型旅游企业,吸收众多的少数民族青年男女来此就业;在交通便利的县城、圩镇发展集市贸易,引导山区农民从事旅游商业;在高寒山区,将旅游扶贫与科技扶贫结合起来,发展旅游农业。如该县伟江乡甘甲村是个边远的高寒山区,1990年,该村人均纯收入仅150元。为了摆脱贫困,当地群众修通了一条甘甲与边界省地相衔接的公路,运用科学技术开发南山苹果梨,种植三木药材、香菇等,利用高山草场养羊、养牛,推广种植地膜玉米新技术,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1994年人均纯收入达1179元,走出了贫困。

(五)积极引导农民参与旅游业

老少边穷地区,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民既是旅游扶贫的对象,又是参与旅游业的生力军。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财政普遍拮据,缺乏必要的启动资金,离开了农民的参与,景区的开发与建设就难于实现。

如何引导农民参与旅游业,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河北省赞皇县嶂石岩景区和涞水县野三坡景区共同的经验与做法有四:一是动员参与。旅游开发初期,景区周边农民对旅游脱贫致富缺乏认识,商品意识淡薄,不懂得什么是接待工作,不相信发展旅游能赚钱,有的人甚至存在怕丢面子等落后思想。针对这些情况,他们采取动员、启发、开导、典型带动等方式,鼓励农民利用现有条件开展旅游经营,兴办家庭旅馆,参与景区运输和加工出售当地土特产品,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1988年嶂石岩风景区一下子办起了25家家庭旅馆,1989年发展到82家,以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效益增多,家庭旅馆发展到100多家,3000多个床位,缓解了基础设施不足的困难。野三坡的下庄村,即现在的野三坡火车站附近,1985年以前这里是一片乱石滩。旅游开发伊始,很有远见的村党支书李桂山在此选址开办了饭馆“三坡居”,接着把后山的第七村民组28户全部动员从高山上搬到火车站周围安家落户,办起了家庭旅馆。1995年全村共有家庭旅馆70家,个体商店12个,个体饭店20个,还有不少的农民从事三轮车、马车等运输行业,年创效益125万元,全村人均收入1200多元,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二是让利于民。为了进一步调动群众参与旅游业的积极性,对初步从办旅游中受益的农民给予继续扶持,让利于民。如野三坡景区发展旅游业,1986年旅游收入147万元,其中农民收入60万元;1987年旅游收入310万元,农民占160万元;1988年旅游收入350万元,农民占200多万元。随着景区旅游业的发展,游客日益增多,他们从有利于提高景区的整体效益出发,协调客源分配,将散客市场让给农民发展家庭旅游业务,县旅游局专门到京、津、石(家庄)等地组织团体客源,与农民分享效益。而嶂石岩风景区让利于民的办法是尽量减轻农民负担,直到1994年才开始对家庭旅馆收管理费,一年按七个月计,每月每个床位收0.5元管理费,1995年略有提高,每床位收管理费1元。使农民得以休养生息,尽快脱贫致富。

三是完善管理。随着景区旅游业的发展和商品意识的增长,在某些农民中出现了抢拉游客、敲诈勒索、强行兜售,甚至欧打旅客,出售伪劣商品等不正当的经营手段,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影响了景区旅游声誉。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根据市场发展规律,加强法治教育,依法进行管理。一方面向农民大讲文明经商,吸引回头客的好处,讲清楚发展旅游与群众切身利益的关系以及违纪经营的危害,提高群众守法观念。另一方面,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引导农民制定《村民自治章程》,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成为野三坡景区具有法律性的规章,让群众自我约束、自己教育自己。嶂石岩景区为了规范旅游市场,成立了景区派出所和景区建设管理所,先后制定了《嶂石岩家庭旅馆管理细则》、《嶂石岩景区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使民办旅游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四是加强“软件”建设。主要是对农民服务人员定期培训,挂牌上岗。对职工队伍强化专业知识学习,请京城专家、学者讲课,提高管理水平。同时还与旅游景区内乡镇领导协商,把景区内各级干部召集到一起,就如何做好开发与管理工作开展讨论,增强干部的景区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把以农民为主体的旅游业推向一个更高层次。

(六)深化旅游体制改革

贫困地区发展旅游,由于资金、人才不足等原因,一般起步较低。农民自发模式办的家庭旅馆、餐馆、购物摊点,虽然也能解决温饱问题,也有一些农民发财致富,但是难于上档次、形成规模,适应不了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需求。旅游扶贫要有所突破,更富成效,必需深化体制改革,引导农民由分散的个体经营型向规模经营型发展。建议在旅游体制上建立旅游集团公司或由有经济规模的企业来启动。

湖南衡山市办旅游公司的经验值得借鉴。南岳衡山是我国知名的旅游胜地,农民在此很少有分散经营,全山的农民经营活动均由旅游公司组织领导。山上开旅馆的、开餐馆的、照相的、摆摊的,在旅游公司的管辖下,都有相应的专业行业加以组织和联络。山上凡是区位环境好、有级差地租的地方,都通过政府组织的竞标来决定谁是此处的经营者。通过竞标,实际上也就形成了规模经营。中标者由于向旅游公司交了一笔费用,必然将它打入成本,不断挖潜,改善经营管理,以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旅游公司从组织竞标中得到收益,便可以山养山,将费用加强山上的基础设施建设,使旅游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形成良性循环。

深化旅游体制改革,还要贯彻“两个转变”的精神。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在贫困地区要从单一的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和观光参与型发展,满足旅游市场的需要。在旅游购物品的生产上,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充分利用本地的人文资源和自然物质资源,生产富有地方特色的系列产品。湖南衡山龙风乡楠竹资源非常丰富,过去只劈成片当作建筑施工跳板使用。旅游开发后,该乡与旅游部门紧密结合,推出旅游竹笋食品、旅游竹雕、旅游竹帽、旅游保健竹席等20多种系列精品供应市场,农民收入大增。该乡60%的农民拆掉了土坏房,盖起了“小别墅”,有90多户农民甚至在景区闹市盖起了“门楼”,当了“农民老板”。

(七)实行政策倾斜扶持

贫困地区从发展旅游业中脱贫致富,从根本上说,要依靠当地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自强不息地艰苦创业。但是贫困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商品经济落后,交通、信息不畅,人才十分缺乏,急需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帮助。因此,给予贫困地区政策扶持,是十分必要的,建议对贫困地区给予以下政策倾斜:

1.建立旅游扶贫开发基金。将旅游扶贫作为开发开放式扶贫一项重要举措,纳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国家和各省(区)制定重点扶持旅游扶贫规划,在“九五”期间,每年从中央财政增加的15亿元扶贫投入中划出5%,从增加的30亿元扶贫贷款中,划出8%建立国家旅游扶贫开发基金,扶持80个点[⑦]。各省(区)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按国家给省(区)投入旅游扶贫开发基金的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五十的比例,从财政中拨出,建立省(区)旅游扶贫开发基金,扶持10个点。国家和省(区)建立的旅游扶贫开发基金,主要用于扶持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贫困地区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把资源开发与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加速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2.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九五”期间,国家在安排大型开发项目时向贫困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开发旅游的贫困地区倾斜。在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和资源开发项目上,优先投向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解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差的问题。

3.给予贫困地区一系列优惠政策。国家要在财政补贴、建设资金、银行信贷、税收、企业管理权限、外贸出口等方面都给予适当优惠。凡新建的景点、新办的企业和发达地区到贫困地区兴办的景点和企业,一律免征所得税三年。凡采取集资形式新建的景点和旅游项目,在利润分配时,可采取“先分后税”的办法,保证投资者的利益。适当延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贷款的使用期限,放宽抵押和担保条件。此外,在土地出让和吸引外资等方面,给予特别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各界到贫困地区投资发展旅游业。

4.输送人才下贫困地区帮助发展旅游业。最近在北京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指出: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是扶贫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除发达的省、直辖市对口帮扶贫困地区外,应从各省(区)旅游、园林、文化、交通、城建、环保等部门以及省(区)内地市有关部门,选调一批文化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才德兼备的干部到贫困地区挂职。鼓励一批旅游院校的毕业生到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工作,帮助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

5.从各方面照顾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如加大对贫困地区旅游工作的宣传力度,关照贫困地区旅游人才的培养,增强对贫困地区的信息交流和智力投资。旅游部门应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法为贫困地区培养人才和培训干部。凡贫困地区的学生报考旅游大专院校或旅游中专学校者,尽量关照档次录取。对贫困地区的旅游服务设施、旅游项目的开发予以融通,不当作“非生产性”的“楼堂馆所”,在其他旅游服务的用电收费上当作“生产”费用对待等等,营造一个宽松的旅游发展环境,为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作出贡献。

*本课题为199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94BJB030)。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64页。

②国务院:《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1994年8月15日。

③《人民日报》1996年9月27日,第2版。

④钱其琛副总理在199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浙江省旅游局、浙江省旅游协主办:《现代旅游》1996年第1期,第4—5页。

⑤高舜礼:《嶂石岩的旅游扶贫开发与启示》,《旅游调研》1996年第7期,第20页。

⑥蔡雄、颜邦英等主编:《国内旅游理论与实践》,漓江出版社1994年版,第314—315页。

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1996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1997年1月8日,第1版。

标签:;  ;  ;  ;  ;  ;  ;  ;  ;  ;  

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与对策研究*_旅游扶贫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