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创办的第一所民族高等学府论文

中国共产党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创办的第一所民族高等学府

文/罗曼

延边大学始创于1949年3月20日,创建之初隶属于中共中央东北局。

1.1949年延吉大学开校典礼全体师生合影

2.1980年延边大学学生举行歌咏比赛

3.1982年延边大学校门

4.2008年研究生毕业典礼

建校的历史背景

1948年3月23日至24日,在延吉市第二中学召开的延边教育文化人座谈会上,初步形成了创办一所民族大学的意向。

1948年10月初,延边地委在延吉市召开了延边教育界有识之士参加的座谈会,会上就创办民族大学的事项进行了认真讨论。与会人员认为创办民族大学有一定基础,因为当时延边已经有延边医科专科学校、延边高级师范学校、延边工业学校,延边和东北其他地区还有很多能胜任大学教学工作的朝鲜族高级知识分子,并有很多正规化高中,办大学的生源也不成问题。主要问题是物质基础差,创办大学会遇到不少困难,但只要依靠广大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创建大学的目标。最终,座谈会做出决议,将创办民族大学一事正式提交吉林省民族工作座谈会。

1948年末,吉林省民族工作座谈会经过讨论,同意把此议案报请吉林省委。吉林省委立即同意了这个议案,报请中共中央东北局批准。在民族工作座谈会上,初步拟定学校名称为“东北朝鲜人民大学”。

眼看着他腿脚越来越不灵便了,仍每天不是盯着那木偶琢磨,就是忙忙叨叨跑去外面采购那些零七碎八,老婆子一改往日的好性情,紧蹙着眉在他旁边一遍又一遍地唠叨:“我说你就别做了,我就一天破烦着,破烦死了!”

第一阶段是初步引进苏联教育模式时期。1949年4月开学伊始,延大人对于如何开展教学工作和开展新型社会主义正规化高等教育还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学校迫切想学习借鉴国内外新型的社会主义正规化高等学校的办学经验。为此,经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1949年7月,学校派出代表团出国考察。1950年下半年开始,延边大学进一步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到1952年全校采用苏联教材和参考书,“苏式”的教学大纲与教材的比重约占全校各专业课程的20%左右。

1949年3月20日,学校以“延吉大学”的校名举行了开学典礼,与此同时,因“延吉大学”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学校在筹办开学的过程中向吉林省委提出了校名更名建议。1949年4月13日,学校定名为“延边大学”。

学校建校初期的办学条件

社会环境的变化使摄影技术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被广泛接触和使用,不再局限于少数人的圈子。群众摄影不仅能够培养人民群众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感知,还推进了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多样化发展。县文化馆是本县当地人民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场所,笔者在县文化馆从事多年摄影工作,不仅记录了县文化馆文化宣传教育和文娱生活的点滴,还在本县推广摄影知识,极力将摄影普及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1]本文结合多年来的摄影工作经验,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对群众文化摄影的社会时尚引导力的提升进行探讨。

科创板可以有“一石三鸟”的效果。第一,在一个新增的板块上尝试注册制改革,减少对存量IPO的影响,容易获得市场认可与接受;第二,对科创企业先行尝试,可直接落实决策层对创新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第三,明确向市场提示注册制及创新企业发行的双重风险,力争对个人投资者进行良好的预期管理。

这一时期,学校的大多数学生都是农家子弟,基本上得不到家庭的经济帮助。1949年刚开学的时候,学校没有助学金制度,也没有学生宿舍,一些外地学生背着6斗小米来延吉租借房子住。当时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没有自来水笔和好的纸张,学生用的是蘸水笔和马粪纸。冬天上课时,因教室取暖条件差,墨水经常冻结,学生们常常“哈气”来溶化冻结的墨水和冻僵的手。后来虽然实行助学金制度,但其惠及面也很窄。据1949年末统计,在全校451名学生中,享受助学金的学生只有88名,仅占学生总数的19.5%,有其他补助的学生(每月折合人民币10元和5元两个档次)114名,仅占学生总数的25.3%,自费生249名,占学生总数的55.2%。

延边大学成立时,虽然东北全境已经解放,但百废待兴,经济状况十分困难,能够用于文教事业的经费极其有限。学校一开始利用了一些原来伪满学校的地方和设施,如大学校部和理文学部、工学部设在原伪满工业学校旧址,学生宿舍在延边财贸学校旧址。1950年8月31日学校迁到延吉西郊,校舍建筑面积只有2100平方米,仅供学生上课用,这些校舍不仅面积小,而且破烂不堪,几乎没有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甚至连教室里的桌椅板凳也需要新做。当时医学部基础教学实验室仅有一台显微镜和几件陈旧仪器,附属医院仅有10张床位、两名医师和6名护士。农学部的教学实验条件更艰苦,根本没有经费购买实验用动物。

建校初,学校只有57名教师。由于教师数量不足,一个教师至少要讲两门课,有的教师甚至讲5~6门课,老师们经常备课到深夜;因为没有现成的教材,老师们通宵翻译刻写,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计报酬。

5.2018年毕业典礼上学生与校长金雄合影

6.2012年留学生在汉语角学习

探索社会主义民族高等院校模式

1952年教学改革进入第二阶段。学校根据教育部提出的“改革教学内容为中心,相应地改革教学方法”的方针,制定并实行新的专业教学计划,采用苏联教学计划,采用苏联教学大纲和教材培养专门人才。从1954年起全国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师范学部、医学部、农业专科分别按照中央统一的教学计划(暂定)修订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还组织力量编写了试用教材。同时,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建立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使教学工作进一步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

1949年2月,中共中央东北局批准在延边地区创立一所培养朝鲜族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于是,同年3月15日至18日,进行首期学生入学考试,并将原延边医科专科学校并入延边大学,改为延边大学医学部,将原延边医科专科学校63名本科生和51名专修科生一并转入医学部本科和专修科。

延边大学在这一时期的教学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955年,全校的教学改革进入第三阶段,形成了对苏联和外国的教材应批判地应用的共识,使之适应于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学校的办学实际。在教学方法上,继续完善各个教学环节,同时,增加了实践性教学环节。

我国的设施农业技术设计虽然在国内在机械的制造方面有了很大提高,然而这种设计水平相比于美国和德国,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要提高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水平。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拥有高效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因此离不开科技的创新,政府是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者,增加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决定着创新的效率,由政府增加资金投入,鼓励科研部门进行技术创新,设计出高效的设施农业设备,这样在设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有更多适用的、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应用到生产中,让我国的设施农业发展更加完善。

总之,延边大学的教学改革走过了由开始自发学习探索前进,随之系统全面学习国外经验,最终回归实事求是、注意联系我国实际的过程。

延边大学70年的发展既是一部创业史,也是一部开拓史,更是一部奋斗史。七十载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目前,学校拥有20个学院,75个本科专业,23000多名全日制在校学生,2000多名教职员工和一大批高层次师资队伍。从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西部开发重点建设院校、吉林省和教育部共同重点支持建设大学,到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成为吉林省与国家民委共同支持建设高校,一代代延大人用只争朝夕的奋进精神,厚植了以内涵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深厚底蕴,用励精图治的不懈奋斗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一次次蜕变,完成了蓄势聚能、全面发展的一次次飞跃。

(资料来源:《延边大学校史》,延边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责任编辑:陈晓丽

标签:;  ;  ;  ;  ;  ;  ;  ;  ;  ;  

中国共产党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创办的第一所民族高等学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