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经济发展趋势与加强次区域合作_经济论文

东北亚经济发展趋势与加强次区域合作_经济论文

东北亚经济发展趋势和加强次区域性合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北亚论文,区域性论文,发展趋势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东北亚将成为21世纪世界上发展潜力最大,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亚太地区是当前全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而在21世纪,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和蒙古在内的东北亚地区,我认为将成为世界上发展潜力和后劲最大、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其原因是:

(一)东北亚政治经济形势趋于稳定,为本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目前,虽然还存在着俄、日间的北方领土争端,朝鲜半岛南北方对峙和台湾海峡两岸尚未统一等问题,但中日、中俄、中韩、俄日、俄韩之间关系都已正常化,相互合作的愿望也颇强烈。特别是朝鲜核设施的非武器化获得良好进展,台湾海峡两岸经济、文化联系交流的加强,准官方机构事务性协商的成功,都已大大减少了军事对抗和冲突的可能性,并为未来实现和平统一准备着条件。

(二)东北亚各国在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上存在极强的互补性。

日本技术先进,资金雄厚,产业结构层次最高,但自然资源缺乏,劳动力成本高。日元的不断升值将促使其产业继续向海外转移,而东北亚则是它最合适的转移地点。韩国、台湾、香港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已有一定基础,资金也较富余,但资源贫乏,市场狭小,工资成本高昂,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并将继续向外转移,以便升级转型。中国大陆的劳动力富余,素质较好,工资成本低廉,自然资源品种较全,有的资源在世界上具有优势。特别是中国12亿人口的购买力迅速提高和巨大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形成了庞大而广阔的市场。技术上高低两端很不平衡的二元结构,还须引进大量资金和适用的先进技术设备。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工业也有一定基础,但资金、劳动力不足,大规模的开发工作有赖于国际合作。朝鲜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有矿业资源,劳动力工资低廉,但缺乏资金、技术。蒙古以畜牧业为主,工业发展水平低,资金、技术都很缺乏。东北亚国家这种经济上的互补性,为发展相互间经济技术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另外,东北亚各国政治经济制度虽有不同,但中国、俄罗斯、蒙古等国都已放弃了过去的计划经济模式,正在过渡到市场经济,逐渐与国际经济接轨。因此,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在体制上也比过去容易融合了。

(三)中国经济的崛起将成为带动东北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世界银行1993年发表的《东亚奇迹》报告预测,包括大陆和台湾、香港、澳门在内的中国经济区,正在高速发展,即使按年增长7%的水平,国民生产总值2000年可达2.5万亿美元,2002年的进口额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经济的第四支柱。90年代中国经济的高增长率为世界之冠,中国正发展成为全球日用消费品的制造供应基地。日益增加的庞大市场,更吸引着全世界。它的快速发展,必将有力地推动东北亚经济的发展。

二、东北亚将从次区域性的经济合作形成“增长三角”逐渐扩展到整个地区的合作

目前东北亚各国之间除了各个国家整体之间的经济、技术、文化合作外,已经或即将形成下列四个次区域性的经济协作圈:

(一)以香港、澳门、台湾同广东、福建等省、市交流合作而形成的华南经济圈。

(二)以上海、江苏、浙江的长江三角洲和天津、北京、河北、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构成的环渤海地区,同日本北九州、福冈、长崎等地及韩国西南海岸交流合作而形成的环黄海、渤海经济圈。

(三)以环日本海的日本西海岸、朝鲜半岛的西海岸,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滨海区同中国吉林省图们江地区交流合作而形成的环日本海经济圈。

(四)中国黑龙江省同俄罗斯沿黑龙江、乌苏里江边境,内蒙古自治区同俄罗斯、蒙古人民共和国边境的内陆经济交流协作带。

下面谈谈我对这四个次区域今后发展趋势以及我们应怎样促进的看法和建议:

1.华南经济圈的形成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循着比较优势互补的规律,按照市场经济的生产要素结合运作方式而发展起来的。它使大陆、港、澳、台四方都获得了共同的繁荣。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1999年收回澳门主权以后,港澳和大陆经济的关系将更为紧密,但不会有本质的变化。海峡两岸由于政治因素所产生的对经济交流合作的束缚,今后将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而逐渐改善。华南经济圈仍将继续快速地向前发展,成为轻型工业消费品制造和出口的基地。而香港、台湾的资金今后将更多地投向大陆的北部和中西部地区。

2.长江三角洲自80年代以来,其经济增长速度仅次于珠江三角洲,90年代由于上海浦东的开放开发,更加速了它的发展。预计跨入21世纪后,它将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上海市将成为东亚国际金融、贸易、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

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同河北、辽宁、山东三省构成的环渤海地区,具有相当发达的轻重工业基础,丰富的矿产、农产、水产资源,雄厚的科技力量,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海陆空交通发达的黄金海岸,拥有东北、华北、中原、西北等广大腹地。它同日本,朝鲜半岛隔海相望。同俄罗斯远东滨海区距离较近。天津是蒙古国的出海口。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金森久雄1991年说过:“东北亚经济圈的形成先要有‘核’,环渤海地区正是这个‘核’。它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要成为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角色。”我认为,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包括有待开发的黄海入海处三角洲),这是中国两大河流——长江、黄河流域同海洋的汇合点,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1992年这两个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的41%)、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而朝鲜半岛的西海岸和日本的九州地区也是两国进一步开发的重点,中、日、韩三方通过黄海、渤海共同合作,形成环黄、渤海经济圈,将成为近10-20年内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的热点和核心。为了推动这一地区的国际合作,建议中、日、韩三国学术研究团体同有关的地方政府、企业界结合起来,组建一个环黄、渤海城市经济合作协调会,定期研讨多边的交流合作事宜。例如促进海上和航空运输线的建设,扩大贸易和投资,协调产业的分工协作体系,防止海洋污染:开发海洋资源,加强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交流合作,等等。在有效地工作的基础上,下一步可考虑扩大为环黄、渤海地区的经济协调机构,由有关省、县、道一级的官员参加。会议可由三国轮流主办。条件成熟时可设立常设的联络处。

3.环日本海经济圈目前还处于规划和论证阶段。关键是要打通日本海至中国、俄罗斯、蒙古、朝鲜距离最短、运费最省的东北亚运输主干线,使有关各国都能从中获益。最近,据中国交通部门反映,已经找到一条最佳的运输路线。即从俄罗斯的赤塔市-蒙古的乔巴山-中国的阿尔山-白城-长春-吉林-图们-珲春-俄罗斯的波谢特港、扎鲁比诺港和朝鲜的罗津港、先锋港。其远距是赤塔至海参崴铁路线的43%,少绕行约1700公里。主干线末端的四个港口与韩国、日本港口的运距最近,运费最省。这条主干线的年运输能力可达1000万吨以上。将使俄、蒙、中、朝、韩、日六国都得到利益。由于主要利用现有铁路干线,增建部分衔接线路和换装站设备,扩大港口吞吐能力,投资相对较少,总投资概算约为8亿多美元。现在中俄合建的珲春至克拉斯基诺铁路,已开工建设。要完成这一国际间的宏伟工程,主要的问题是缺乏资金。希望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有关国家的政府、金融机构能予以支持,促其实现。

4.中、俄、蒙边境大陆经济协作区的贸易,目前还处于自发性的初级阶段,1993年以来,出现了一些问题,阻碍进一步的发展。建议三国政府加强相互间的政策协调和各自的管理工作。使它逐步以原始的易货贸易为主,走向规范化的贸易市场。并解决相互间货币的兑换、汇率和银行结算等问题。与此同时,要鼓励三国企业扩大生产要素互补性的投资合作。并逐渐进入双边和多边联合开发资源的阶段。

上述次区域性合作,除环日本海的运输主干线和中、俄、朝边境自由贸易区的设想,需有关国家间多边的紧密合作外,其余都可先从双边的合作做起,逐渐进入多边的合作。合作的原则应当是保持对地区外的开放性,各区域间可以互相渗透。例如日、韩企业可以到华南经济圈去投资,香港、台湾企业也可以到北方的各个地区进行贸易和投资活动。各有关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责任,是鼓励支持各国企业间的经贸交流和合作,并为外来的贸易、投资在基础设施、政策、法规、咨询、服务等方面,创造好的投资环境和活动场所。在各个次区域性的合作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进行国家政府间的统一协调和规划时,再由有关政府间磋商,进行重大项目的合作和制订多边的协调政策。这样就可使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能在高低不同的层次上,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更为和谐协调地向前发展。

标签:;  ;  ;  

东北亚经济发展趋势与加强次区域合作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