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之我见论文_张小燕

发烧之我见论文_张小燕

中共潍坊市委党校 山东潍坊 261000

摘要:感冒发烧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患者对此也是各有各的经验,有的一有点感冒发烧的迹象,就赶紧吃上感冒药,中药成分或是西药成分的,抑或是中成药配西药成分一起服用,有时是药到病除,有时是病情没什么大的变化,也有一部分患者服药后病情进展迅速,很快出现咳嗽有痰,甚至是肺炎等情况;也有部分患者,出现感冒症状后,采取一些“土方法”,如喝姜糖水等,效果有时起效好且快,有时也不怎么管用。是什么使服药后效果差别各不相同呢,这得从感冒发烧的本质或是辩证论治的角度来分析。下面简单谈谈几种常见的发烧类型及服药原则,使患者服药时不至于发生原则性错误而使病情加重或是复杂化。

关键词:感冒;发烧类型;辩证治疗

常见的发烧类型

1、发热和恶寒:中医上认为,在外感疾病中,如风寒感冒或风热感冒等疾病中,发热和恶寒的轻重,并不是以体温的高低为标志的,而是以患者本人的自我感觉为其标志,即体温计测量的温度数值的高低,与患者是否属于发热重无关。举例说明,如风寒外感时,患者是恶寒重发热轻,但此时测量他的体温,却可能已经是39oC或甚至是40oC以上了,但此时患者的突出感觉却是怕冷明显,加衣覆被却依然感觉寒入骨髓,同时自我感觉发热很轻,这就是中医上所说的“恶寒重,发热轻”。而在风热外感中,是以恶寒轻发热重为主要特征的。风热外感患者自我感觉发热的感觉重,感觉浑身都热,燥热难耐,有些患者形容说鼻子就像冒火似的,但实际上体温计测量的体温值可能并不很高,一般在38oC左右,同时也伴有轻微的怕冷。所以说风寒外感和风热外感等外感性疾病中的恶寒与发热程度的轻重是以患者的自我感觉为主的,而不是用体温计数值来衡量的。

1.1发热恶寒:是指发热和恶寒的感觉同时存在,中医上认为,发热与恶寒同时出现,才是外感表证的表现。若是只有发热而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恶寒症状,或是只有恶寒而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发热症状,这些都不是外感表证,只有恶寒发热同时出现时,才是外感表证,即我们常说的患者在发热的同时又有怕冷的感觉,只是发热与恶寒的程度却各有不同。风寒外感是怕冷的感觉明显,发热的感觉相较而言轻一些,此时测量体温可能已经39oC或以上了。风寒外感恶寒重发热轻的病机是,当风寒邪气侵袭体表时,首先寒邪为阴邪,最容易损失人体的阳气,且寒邪有收引凝滞的特性。当寒邪通过体表侵袭机体时,不仅会损伤人体的阳气,也会使皮肤汗孔闭合而致人体阳气不能输布至体表,所以风寒外感初起时怕冷明显;因体表受到风寒邪气的侵袭,机体必然会调动全身的正气于邪气相抗争,正邪相争于体表,则必有发热的症状,此时体温计测量的数值可能很高了,只是患者发热的自我感觉不是很突出。此时应采用辛温解表药来发散在表的寒邪,或是风寒外感初期及时服用姜糖汤等都是对证的,西医上有的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体温高于38.5oC时服用退烧药物来对症治疗都是可以的,但此时一定要注意,不可因为患者有体温高的症状,就给患者用上清热的、或是败火的寒凉药物,这会使病情加重入里或产生其他新的病情变化。风热感冒却是发热重恶寒轻,有些患者自我感觉热的浑身烦躁,减衣去被热依然不减,同时又伴有轻微的怕冷,如不愿意被风吹等,此时测量体温却并不是很高,可能也就38oC左右。风热外感的基本病机是当温热邪气侵袭人体时,机体必将调动正气于邪气相抗争,正邪相争时必然会有发热,且温热邪气为阳邪,体表的阳气明显较正常状态增加,所以风热外感患者体表的热像更明显。虽然温热邪气可以使体表腠理开泄,阳气能够向体表输布,但又因有风热邪气的阻滞,邪气想进入体内而使体表的气机不再通畅,这会使人体阳气向体表宣发时受到一定的阻碍,所以有怕冷的感觉,但较发热的感觉轻。此时的治疗以辛凉解表的药物为主,以去除体表的温热邪气,则体表的气机畅通后疾病好转。切记不可用辛温药物来治疗,以防用热药来助热邪使疾病加重。

1.2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是指怕冷的时候不发热,而发热的时候并不感觉冷,即发热和怕冷不会同时出现,而是交替出现,对于这种感冒症状,有其特殊的治疗方法,中医上明确指出,病邪在少阳经脉时,禁用发汗法、下法、催吐法等方法,而是采用和解法,如我们常见的小柴胡颗粒就属于和解法的治疗。特别注意的是,在怕冷或是发热的过程中,服用发汗药或是清热药,这些药物对于此类型发热,都是不合适的。出现这种热型时,最好去医疗机构就诊治疗,用相应的医疗检查设备以排除疟疾的可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高热或大热:是指热势很盛,体温多在39oC以上的发热类型。其特点是持续的高热状态,患者只是怕热而不怕冷。这个阶段主要是由于邪气太盛而人体的正气也不衰,机体集中正气在病变部位与邪气抗争,人体的功能活动处于极度亢奋状态,所有体温居高不下。这个阶段是疾病的极期,是邪气盛而正气也不衰,正邪交争极为激烈的阶段,因此此阶段人体体温最高;同时这个阶段也是疾病的转折期,因为正气集中全力与邪气相争,双方激烈交战耗损严重,若是正气强盛能够战胜邪气,则患者病情向着病愈的方向发展,若是此阶段持续时间较长,正气在交战中必将耗损严重,虽最后战胜了邪气,其人体正气也必将大伤,需要有一段修养时期;若是正气没有力量将邪气驱逐出去,或是正气在交争中衰败下来,病情就会向着加重或更加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出现各种各样的变证。这个阶段是病情的转折点,也是治疗的关键时刻,若是这个阶段诊断明确用药及时正确,患者的体温会比较容易降下来,若是诊断治疗不及时,或是用药错误,不仅不利于病情恢复,还会使病情向着加重的方向发展,使小病拖成大病。高热期的用药一定要慎重,决不可因为体温高再配合服用辛温的发汗药,高热期本身就汗出多,若再加上发汗药,会使病情加重。高热期患者到医院或是让有经验的大夫来把握用药原则和用药剂量是比较稳妥的,最好不要再让患者等、拖、靠了。高热期的病情变化极为迅速,应选择及时就医,以免给患者造成更大的伤害。

3、身热夜甚:是指24小时持续发热,但当到夜间时体温更高。比方说,白天温度持续在39oC左右,而到了夜间,温度就会升到40oC或是更高,这种热型在小儿发热中并不少见。出现这种热型,主要因为体内的热邪进一步深入,已经损伤了人体的阴液,特别是热邪已经深入血脉之中,损伤了血中的津液,此时患者体内既有热邪盛又有血中津液不足的表现。体内有热邪盛,人体正气必与之相抗争,所有机体处于持续发热状态,体温可达到39oC以上,同时又因已有血中津液不足的表现,到了夜间体温更高。人体的阳气白天运行在机体表面,到了夜间则会潜藏于里,因为夜间机体阳气要入里,而此时体内血中津液已经有所不足,夜间机体处于一种阴虚不能制约阳气的状态,所以夜间时体温会比白天的体温高,白天时一部分阳气又会自体内外出而运行于机体表面,此时体内阳气相对有一定的减少,阴虚阳亢的状态会有一定的改善,体温相应的也会有一定的降低,但因体内的热邪依然存在,正气相争仍然激烈,所以体温虽较夜间有一定的降低,但也不会降到正常水平,有时仍会在39oC或是以上。身热夜甚的基本病机是因体内有热邪,且热邪已经灼伤血中津液,血中热邪盛且有津液伤,所以出现了24小时持续高热但夜间体温更高的状态。这种状态也是人体疾病的转折点,不能等靠而错失治愈疾病的机会,输液或是中医的辨证治疗,都会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治疗得当体温也会逐渐降低下来,使疾病向着病愈的方向发展,若是此时延误治疗时机,或是采用了不正确的治疗方式,会使疾病快速进展病情加重且复杂化,从而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对疾病日后的恢复也不利,甚至后引起不可逆的机体损害。需要特别注意的时,身热夜甚时禁用发汗法。因为体内正邪相争激烈,且热邪盛,所以机体会有高热的同时常伴有汗出,但汗出却体热不减,此时若是患者采用发汗退热法来降低体温,如服用西药的退烧药后,使汗出加重,体温可能会有一定的降低,但这种治疗方式对机体却是有害的,这会进一步加重体内阴液的损失,相当于帮助病邪损害机体一样,所以一定要特别的注意。

4、夜热早凉:是指夜间有低热,早上则热退身凉,体温恢复正常。这种发热类型多见于疾病治愈后或明显好转后的恢复期,其基本病机是疾病后期,体内的热邪已经大部分被清除出去,但并没有完全除尽,是体内的热邪虽已不盛,但热邪却深深潜藏于血分之中的后遗症。前期通过相应的治疗,此时体内的热邪已经大部分被清除出去了,所以体温降低下来,白天体温是正常的。因夜间时体表的阳气会潜藏于体内血分中,因血分中本就潜藏少量的热邪,两阳相加,就会在夜间出现阴虚阳亢阴阳失衡的发低热的现象,白天时阳气又会运行于人体表面,此时体内阴阳失衡的状态得到恢复,发热自然后降低下来,使体温恢复正常。

以上简单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发烧类型,以及相应的治疗原则,使患者在选择治疗药物时避免发生原则性错误而使病情加重。但在临床实践中,远远不止这几种发烧类型,且在治疗过程中所涉及到辩证论治或是西医治疗也远远不止这些理论知识,所以当疾病发生时,为保险起见最好去正规的门诊或医疗机构就诊。

参考文献:

[1]葛明云。浅谈中西医治疗感冒[J]。健康必读,2013,12(7):206-207

论文作者:张小燕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9

标签:;  ;  ;  ;  ;  ;  ;  ;  

发烧之我见论文_张小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